试听001 关于生命的大智慧

00:00
24:00
听完整版
主播信息
中华文化大讲堂

中华文化大讲堂

人人都是蜻蜓主播,欢迎关注中华文化大讲堂
关注
《论语》的妙用
616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是儒家传道、授业、解惑的基本教材。几百年来,“四书”在我国广泛流传,其中许多经句已成为脍炙人口的格言警句,是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治国、修身、立德的根本依据。在“四书”中,《大学》可比作“人生成功线路图”(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庸》可看做人生成功的理论指导;而按照“修齐治平”的路线,秉承《论语》的操作方法,实践成功的案例则为孔子、孟子两位圣人。从这个意义上说,《论语》是经过检验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实际操作方法。《论语》传递给我们的是积极的生命姿态;认真的工作态度;推己及人的仁者之心;以及家国天下的大丈夫情怀与天下为公、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
刘宏毅讲千字文智慧
281
《千字文》诞生在南北朝时期,作者周兴嗣。《千字文》是用一千个不重复的汉字编成的韵文,是一部集识字、习字为一体的字书。最初只是在皇宫中流传,后来流入民间,从隋朝开始作为乡塾的通用教材,一直流传到今天,有一千五百年的历史了。《千字文》是中国历史上最优秀的启蒙经典,仅用一千个汉字就勾勒出一幅完整的中国文化史的轮廓,代表了传统启蒙教育的最高水平。《千字文》 语言优美,词藻华丽,几乎句句引经,字字用典。
中国人的家训-弟子规
122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后经由贾存仁修订、更名而成。《弟子规》虽是一本童蒙养正读物,但因其内容源自《论语》,实则涉及为人之根本。主讲人李毅多老师以其丰厚的人生阅历及修学功底解读《弟子规》,借鉴古人、贯通现代,融合东西,将积淀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用生动的语言,鲜活的事例演绎成当今社会生活、道德规范的宝贵镜鉴,并亲切地把《弟子规》称为“中国人的家训”。
APP内查看主播
大家都在听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知识 中医基础学 中医基础入门 中医基础视频 中医基础试题 中国中医基础 中医基础笔记 中医基础讲座 中医基础诊脉 中医基础杂志 中医基础论文 中医基础ppt 中医基础歌诀 中医基础考试   中医的基础理论是对人体生命活动和疾病变化规律的理论概括,它主要包括阴阳、五行、运气、脏象、经络等学说,以及病因、病机、诊法、辨证、治则治法、预防、养生等内容。透过本站提供的这部中医基础理论讲座视频,您可以全面、系统学习相关知识。   中医指中国传统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它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辨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在研究方法上,以整体观相似观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依据,具有朴素的系统论、控制论,分形论和信息论内容。   中医一般指中国以汉族劳动人民创造的传统医学为主的医学,所以也称汉医。中国其他传统医学,如藏医、蒙医、苗医等等则被称为民族医学。日本的汉方医学,韩国的韩医学,朝鲜称的高丽医学、越南的东医学都是以中医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在现今世界的医疗体系中,中医学被归类为替代医学中的一支。   中医学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进而得出病名,归纳出证型,以辨证论治原则,制定“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治法,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中医治疗的积极面在于希望可以协助恢复人体的阴阳平衡,而消极面则是希望当必须使用药物来减缓疾病的恶化时,还能兼顾生命与生活的品质。此外,中医学的最终目标并不仅止于治病,更进一步是帮助人类达到如同在《黄帝内经》中所提出的四种典范人物,即真人、至人、圣人、贤人的境界。   根据史书记载,我国远古医学典籍有《黄帝针灸》、《素女脉诀》和《神农本草经》,即所谓“三世医学”。“三世医学”后中医学的学术发展分别沿着“医经”和“经方”两方面发展,汉以前计医经七家,凡二百十六卷;经方十一家,凡二百七十四卷。但这些典籍大多可能早已散失,所以从现存的医学文献来看,汉以后历代医药学家的学术主张和理论依据,几乎都没脱离《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和《伤寒杂病论》这几部古典著作的理论框架,这四部著作可说是汉代以前,也就是中医理论体系形成时期的代表经典著作,反映了从先秦至东汉末年之间,中医从基础医学到临床医学,以及药物、针灸治疗等已形成了较完整的理论体系。   中医学的理论体系是经过长期医学实践(主要是临床实践,亦包括对人和动物的解剖观察等),在古代哲学思想指导下,并融合了当时的自然科学知识(天文、历学、农学等)而逐步形成的。千百年来,一直在指导临床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也就是说,这一理论体系产生年代古远,受古代哲学思想和当时的自然科学知识影响很深,同时,又来源于实践,并长期指导实践。因此,它是经过实践反复检验过的。这一独特理论体系有两个基本的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论治。   中医理论体系的建构方法亦有人称之为主要思维方法,它们促成了理论体系的形成。中医学非实验医学,其理论主要来自于临床实践,因此,与西医相比,明显不同之处是中医着重于宏观、整体上的尤其是功能方面的研究,而微观方面的尤其是形态结构方面的观察和研究则有所轻慢。中医理论受古代哲学影响很深,在中医医学术语和理论中常常看到哲学的内容。中医是如何把临床经验上升为理论的呢?中医是如何从宏观、整体上建立起人体生理、病理以及诊断防治疾病的整套理论体系的呢?这就需要我们对中医理论体系的建构方法(或思维方法)有一个了解。
206
75
评论(0条)
快来抢沙发吧!
打开蜻蜓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