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

夕阳

主播:cddyk
原创歌曲《夕阳》
节目(1)
批量下载
加载更多
主播信息
cddyk

cddyk

人人都是蜻蜓主播,欢迎关注cddyk
关注
怀旧歌曲
93
翻唱歌曲《毛主席派人来》
精准扶贫暖人心 合唱版3
--
原创歌曲《精准扶贫暖人心》 合唱版3
大雪山
--
原创歌曲《大雪山》
APP内查看主播
大家都在听
克莱伯《1949-1955录音集》
克莱伯《1949-1955录音集》
这套5CD合辑收录了指挥家埃里希·克莱伯与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维也纳爱乐乐团、科隆广播交响乐团、伦敦爱乐乐团合作,1949-1955年间的演奏录音。曲目包括贝多芬《第三、五、六、七、九交响曲》、韦伯《第一交响曲》、莫扎特《第39、40交响曲》、舒伯特《第九交响曲“伟大”》。 埃里希·克莱伯(Erich Kleiber,1890年8月5日-1956年1月27日)奥地利指挥家。有优异的节奏感,组织力强,是抒情风格的代表性指挥家,被认为是莫扎特、理查·斯特劳斯和贝尔格歌剧作品的杰出诠释者,他领导的柏林德国歌剧院在30年代达到了极高的世界声誉。同时,他指挥贝多芬、舒伯特等人的管弦乐也有极高的声誉,被称为“精巧细致的管弦乐指挥专家”。他指挥英国室内乐团演奏的蒙特威尔第与巴洛克作品,可堪称权威,而对巴洛克时期协奏曲的诠释尤其到位。埃里希·克莱伯之子卡洛斯·克莱伯也是20世纪一位卓有成就的指挥大师。 埃里希·克莱伯是20世纪为数不多可称得上伟大指挥家的人之一。他曾经说过一句话:音乐是给予每一个人的,就象太阳与空气一样。埃里希·克莱伯对于录音有着复杂的情感。一方面他认为演出者与听众之间存在着一种奇妙的关系。对他而言,录音只是一种贫乏的替代品:它让演出与独特的情绪僵化冻结,使得每一次聆听的感觉都一样,然而从来没有两个音乐演奏会是完全一样的。而另外一方面,他又颇有远见,他了解录音保存了音乐的演出,而且充满了娱乐性。 埃里希·克莱伯在演出前总是不厌其烦地钻研乐谱,演奏时严格遵循原谱指示,避免投入过多个人主观感情。他总能掌握住作品的整体性,以理性的态度寻求结构与情感要素的平衡,排斥错误的传统演奏方式。 在二战期间,埃里希·克莱伯曾经录制了许多78转的唱片,然而真正为他建立永久名声的录音却是他在战后为Decca唱片公司所录制的作品,也就是收录在这套合辑的录音。尽管这些录音还无法展现埃里希·克莱伯真正的音乐活力,却也让我们见证了他音乐生涯中所指挥作品的核心价值。
--
50
辻井伸行《穆索尔斯基·图画展览会》
辻井伸行《穆索尔斯基·图画展览会》
这张专辑是日本钢琴家辻井伸行演奏穆索尔斯基的钢琴套曲《图画展览会》,附带李斯特的音乐会练习曲《叹息》、音乐会改编曲《弄臣》。演奏《图画展览会》这部作品不但要有磅礴的气势,而且要表现略带忧郁、充满神秘主义、错杂其间的诡橘色彩。完整地演奏这部套曲需要耗费钢琴家相当大的体力和考验演奏者的能力。辻井伸行非常成功地把许多独立的、个性的、鲜明短小的段落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同时也演奏出具有强烈感染力和鲜明色彩的旋律。 穆索尔斯基的钢琴套曲《图画展览会》在绘画和音乐相结合的作品中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它首先是由15段音乐组成:1段漫步,2段侏儒,3段漫步,4段古堡,5段漫步,6段杜伊勒里宫的花园,7段牛车,8段漫步,9段雏鸟的舞蹈,10段两个犹太人,11段漫步,12段里莫埃的集市,13段墓穴,14段鸡脚上的小屋,15段基辅的城门。其中有10段个性鲜明的标题音乐来描写画,有5段“漫步”主题穿插其间。在风格上这10幅画虽各有不同,但是却联结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由一个承上启下的贯穿主题的“漫步”来贯穿其间。“漫步”主题夹杂着作曲家冥想的形象,踱步在10幅画中,同时冥想的形象情绪的不同变化,随着画面的不同而产生变化。通过变奏这个基本主题,逐渐走到《基辅的城门》中,以宏大的气势,表现出了穆索尔斯基对画家的沉痛、深切的 哀念。“漫步”是以一个套曲的引子开始,而且本身也是一个完整的乐曲,经常重复,同时在各小曲之间都以新的方式加以变奏。 李斯特《叹息》是1849年出版的《三首音乐会练习曲》之三。有些人根据标题译为叹息,有些人则因那似海水的波浪一般的旋律而更称为大海。这首需要两手交替演奏主旋律,并辅以轻柔的琶音伴奏的曲子是李斯特极至浪漫主义的极好体现,华丽的奏法也是李斯特的后浪漫主义风格和炫技演奏的最好证明。乐曲的优美旋律倒是颇有田园意境,不过结尾处不可思议的下行全音阶的大三度和弦,正如黑暗中发出的一声叹息。 李斯特的钢琴改编曲《弄臣》是1859年李斯特以威尔第歌剧《弄臣》中一段著名的四重唱《赞美你,爱情的女神》为材料,重新组织改编而成的一首钢琴曲。
--
18
瓦尔哈《巴赫管风琴作品全集》
瓦尔哈《巴赫管风琴作品全集》
这套10CD合辑是德国管风琴家赫尔姆特·瓦尔哈为了纪念巴赫离世200周年而录制的。在那个年代,要完成这样一个令人惊讶、雄心勃勃的计划需要很大的魄力。这一计划由于日新月异的录音技术发展而多次中断和延期(从早期的胶盘到寿命更长的单声道录音,以及立体声录音)。瓦尔哈对于传统乐器演奏方面具有很强的实力,完全胜任这个录音计划。 其实,第一批录音早在1947年8月份就已完成。那是在刚刚结束的世界大战之后以及货币政策改革之前那段非常艰难的时期进行的,所用的乐器是吕贝克城一架小小的圣-雅克比教堂的管风琴。别看雅克比那里的管风琴教堂建筑虽小,但却是早期德国最为著名的场所之一。这一批录音的成功使大家产生了录制巴赫管风琴作品全集的决定。当然,这并不是试图在吕贝克完成全部的录音,虽然吕贝克管风琴的原始音色非常优美,但年久月深的管风琴踏板会产生很不合谐的声音、短八度音节的表现大打折扣,况且越来越嘈杂的交通噪音干扰使在那里的录音变得更加困难。 后来,在德国北部寻找另外的早期乐器,期间瓦尔哈发现要演奏巴赫键盘练习曲第三部分“较小”的圣咏前奏曲,需要借助跨八度音阶与升C大调所有的半音,而这个任务似乎只有不来梅附近,卡佩尔市的Arp Schnitger管风琴可以胜任。这架管风琴本来是为汉堡的圣-约翰尼斯教堂所造,拿破仑时代(大约1816年)从汉堡调配到这里。经过保罗歌剧院的戈廷根工匠修复,管风琴终于调配到可以演奏的状态。后来,瓦尔哈的录音面世后,这架饱经风霜的管风琴又成为世界闻名的乐器,因此,在1950年6月和1952年9月陆续用卡佩尔的这架管风琴录制和完成了一系列巴赫管风琴作品,而且,原先用鲁贝克管风琴所录制的作品又重新在此录制。 瓦尔哈对巴赫作品的诠释始终如一。无容置疑,瓦尔哈拥有着非常人所能把握的超常音乐感知力,在炫技乐章,年轻的瓦尔哈时而演绎得无拘无束,时而又突出器乐过渡间的人声演绎。这些录音融合了巴赫作品所终生贯穿的艺术与精神精华。与此同时,它们也翻开了录音历史上新的一页,这些始终会与瓦尔哈的名字相连,即使是模拟录音,也无法掩盖瓦尔哈对巴赫的完美演绎。
79
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