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92.晚睡强迫症

00:00
56:08
听完整版
主播信息
DJ大乐

DJ大乐

长春MIXFM106.3 DJ
关注
Hit Music
366
这里有当今国际流行乐坛最动感、时尚的热门金曲,这里有权威Top20榜单揭晓,这里还有全美音乐奖,格莱美奖等国外大型颁奖晚会的原音重现。最重要的是,这个节目是大乐用你可以听得懂的东北英文主持的~~~《Hit Music》就在完美娱乐在线每晚7点。
Music Garden
--
Music Garden,好音乐正流行!
APP内查看主播
大家都在听
霍洛维兹《私人收藏》
霍洛维兹《私人收藏》
自1945年3月28日,至1951年3月5日,霍洛维茨请卡内基音乐厅录制了在这段时期内他在音乐厅的所有独奏音乐会,作为自己收藏研究用。后来,霍洛维茨似乎遗忘了这16场音乐会的录音,也没有计划将它们发行为唱片。这样,这些珍贵的录音一直尘封在霍洛维茨家中一直到1986年,钢琴家重新记起这些录音,并将它们捐赠给了耶鲁大学的朋友,录音师Tom Frost。到了1989年,霍洛维茨已经去世。Tom Frost将这些录音全部聆听了以后,意识到这些录音的价值,于是准备将其中一从未发行过的曲目整理发行为唱片。这些曲目大多数在50年代以后霍洛维茨都没有再演奏过,所以价值更不一般。这就是私人收藏的来历。 在私人收藏中,有巴赫、克莱门蒂、肖邦、李斯特、门德尔松和拉赫玛尼洛夫的作品。巴赫的托卡塔与赋格是霍洛维茨留下的所有巴赫录音中,唯一一个未经改编的曲目。霍洛维茨展示了他对巴洛克音乐独到的表现能力。而克莱门蒂的奏鸣曲,显然是霍老的拿手好戏。短小的几分钟小品,在他手中变成了色彩万千的画卷。肖邦的f小调幻想曲对于大多数肖邦演奏者来说都是一个评价其演奏肖邦的能力的标准。而霍洛维茨仅仅为我们留下了这一个现场录音。这个录音不听倒罢了,听了这个录音让人大吃一惊:这还是F小调幻想曲吗?霍洛维茨的处理实在超乎任何一个人的想象,一首如歌的曲子,陡然摇身一变成了史诗一般的宏大。这就是霍洛维茨的魅力。习惯了老式肖邦的听者,可能初听霍洛维茨的演奏会觉得很别扭,然而我却是第一次听就被震撼了,我想这个录音是不可超越的。
22
13
奥曼迪《柴科夫斯基·1812序曲》
奥曼迪《柴科夫斯基·1812序曲》
这张专辑是奥曼迪指挥费城管弦乐团,演奏柴科夫斯基《1812序曲》、贝多芬《惠灵顿的胜利》、格里格《“培尔·金特”组曲》。 柴科夫斯基《降E大调序曲“1812”》作品49,作于1880年。为了纪念1812年库图佐夫带领俄国人民击退拿破仑大军的入侵,赢得俄法战争的胜利。此曲以其中的炮火声闻名,在一些演出中,尤其是户外演出,曾启用真的大炮。曲目开始时出现一个深广的主题,代表着俄罗斯广袤的领土和无限风光。后来乐曲进入发展部,一个侵略性的主题代表着法军的入侵。再次转到一个进行曲,表达的是俄罗斯人武装上前线,准备抵抗侵略者。后来激烈的主体冲突描绘了残酷的战争。里面被扭曲的马赛曲代表着法军。后来,俄国人赢得了战争的胜利,俄国国歌在炮声钟声中把乐曲推至最高潮。 贝多芬《惠灵顿的胜利》作品91,作于1813年。此曲是应节拍器发明者梅泽尔(Maelzel, 1772—1838)之邀而作,当时梅泽尔发明了一种称为Panharmonicon的自动管弦乐。曲中为模仿炮声与枪声,使用大鼓和木制齿车。全曲分为“战争”和“胜利交响曲”两部分。战争中在鼓号声中代表英军的是《保卫大不列颠》进行曲,代表法国的是根据《马赛曲》作成的进行曲。在枪炮声中,又引用了《冲锋进行曲》。第二部分,D大调,以英国国歌《神佑吾皇》为序引,圣歌的曲调共反复4次,使气势愈演愈烈,尾奏中,英国国歌织入赋格曲主题,在华丽的赋格展开中结束。 格里格《“培尔·金特”组曲》是格里格应邀为易卜生的诗剧 《培尔·金特》所写的配乐,完成于1874至1875年间,但他从配乐中选编的两套组曲(各分四段),却到1888和1891年才先后编出。这两部组曲都是曲作者格里格的代表作品。
43
18
凡格洛夫《拉罗、圣-桑、拉威尔》
凡格洛夫《拉罗、圣-桑、拉威尔》
这张专辑是小提琴家凡格洛夫与帕帕诺指挥的爱乐管弦乐团,演奏拉罗《西班牙交响曲》、圣-桑《第三小提琴协奏曲》、拉威尔《茨冈》。 拉罗《d小调西班牙交响曲》作品21,作于1873年。这部作品特别引人注意的是它罕见的标题。实质上,此曲是一部小提琴协奏曲。在拉罗的作品中,经常可看到类似这样“名不副实”的现象。或许是由于曲中所出现的奇特节奏、旋律,以及这些所描绘出来的浓厚的西班牙风格,所以作者才有意加上这个标题的。这部乐曲不但在外表上有华丽的效果和迷人的情调,而且在内容上也颇具深度,不愧为拉罗的代表作。伟大的音乐家柴科夫斯基听了这部乐曲之后,曾评价道:“这是极为愉快、新鲜而又明朗的乐曲……他的期望并不在于深刻”。 圣-桑《b小调第三号小提琴协奏曲》作品61,作于1880年,是题献给萨拉沙萨蒂的。此曲以优美的旋律及近似古典协奏曲的牢固乐曲结构,成为他器乐曲的代表作之一。圣-桑自己对这部作品的介绍是“两山夹一湖”,第一、三乐章是激/情的高山,第二乐章是平静的湖泊。第二乐章非常优美,如歌的旋律宁静祥和。很多人喜欢把这个乐章称为“船歌”。 拉威尔《茨冈》,作于1924年。拉威尔第三期的创作,发挥了印象派的风格,一心想表现自己本来的个性,略有倾向于古典派之势。此曲始终保持了简洁的样式,明白地呈现给人们拉威尔第三期作品的样相。以匈牙利民俗音乐为素材的这首曲子,是献给匈牙利出身的小提琴大师约阿西姆·约瑟夫的孙女伊利亚·达兰妮。此曲于一九二四年四月在伦敦的拉威尔音乐节初演。它吸取了匈牙利的民俗舞曲的风格,由慢拍的拉散及快板的富力斯卡的两部分构成。曲中有许多小提琴高难度技巧的演奏,成为一首很热闹的独奏曲,在结构及演奏技巧的变化上造成了非常优异的效果。这首曲子由含有忧愁的花奏风格的“徐缓拉散”乐段,及次第激烈快速的富力斯卡乐段的两部分构成。
149
9
舒里希特《1949-1956录音集》
舒里希特《1949-1956录音集》
这套5CD合辑收录了指挥家卡尔·舒里希特与维也纳爱乐乐团、巴黎音乐学院管弦乐团合作,1949-1956年间的演奏录音。曲目包括贝多芬《第一、二、五交响曲》、门德尔松四部序曲、勃拉姆斯《第二交响曲》、《第二钢琴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舒曼《第二、三交响曲》、舒伯特《第八交响曲“未完成”》、柴科夫斯基《意大利随想曲》。门德尔松的序曲中有一种清新的活力和细腻。舒里希特对舒伯特《“未完成”交响曲》第一乐章指挥了十一次后,约翰·库尔肖才终于完成了录音。这里舒里希特没有表现出怪异的速度,相反他和维也纳爱乐乐团的合作表达出了一种优雅的抒情风格。维也纳爱乐乐团的声响非常饱满,没有损害音乐和谐的构架,的确值得珍藏。 卡尔·舒里希特(Carl Schuricht,1880.7.3-1967.1.7)德国指挥家。舒里希特之所以被人们看作是具有重要意义的指挥大师,其艺术风格的独特性是最有说服力的筹码。在众多德奥指挥家中,他是个性突出的代表人物,其指挥风格尊重和继承传统,但却不死板地拘泥于传统。人们欣赏他的指挥,既能感觉到风格质朴,格调高雅的意境,又能体会到温暖亲切,自由流畅的特点。他能够赋予管弦乐团以庄重、神圣般的魄力,同时又能够带给它活泼、诙谐的情调。 舒里希特是一位沉稳、雅致的指挥大师,他在舞台上从不以大动作取胜,更没有音乐之外的嘘头。然而他指挥的音乐的内在张力却十分饱满,把握音乐层次变化的分寸感更是无懈可击。他本人富有贵族式的绅士气质,故在演释作品时,常常能够利用自己独特的优势和特点,给音乐带来富有韵味的情调。 舒里希特为人低调,总是避开那些以他的才华应得的声誉。这些都反映在他的音乐中。他是那种以服务于指挥台前的音乐为宗旨,强调忠实于原作的完整性。这意味着没有任何的夸张,没有追求表面的光辉,最重要的是不会在音乐中加入任何个人的色彩。这种做法远远不是毫无趣味的音乐表达方式 舒里希特是德国指挥学派中真正的元老指挥家,同时也是20世纪世界指挥艺术中的光荣前辈。他一生功名卓著、德高望重,是指挥艺术中伟大人物的杰出代表。
100
43
拉贝克姐妹《斯特拉文斯基双钢琴作品》
拉贝克姐妹《斯特拉文斯基双钢琴作品》
这张专辑是钢琴家卡蒂雅·拉贝克、玛丽尔·拉贝克两姐妹在1982年、1987年录制的,收录了斯特拉文斯基的四部双钢琴作品。 自从童年时期,卡蒂雅·拉贝克和玛丽尔·拉贝克两姐妹便与音乐为伴,热衷于各类当代作曲家的作品,如柏辽兹、贝里奥、利盖蒂、梅西安等等。她们演奏的曲目非常广泛,虽然似乎相互对立,但她们确实同样能驾驭各类作曲家的作品,从巴赫、勃拉姆斯、李斯特、莫扎特、到斯特拉文斯基、格什温、勃恩斯坦,甚至武满彻、鲁托斯拉夫斯基以及现今的年轻作曲家。姐妹二人今年都已经60几岁,却依然活跃在世界音乐舞台上。 拉贝克姐妹出生在法国,从小学习音乐,1968年在巴黎音乐学院毕业后,开始演奏四手联弹和双钢琴作品。让她们真正成名的,是1980年录制的双钢琴版的《蓝色狂想曲》,这张唱片卖出了50多万张。拉贝克姐妹相差两岁,但看起来就像是一对双胞胎。姐妹俩个性迥异,姐姐卡蒂雅喜欢讲话讲个不停,热情活泼,妹妹玛丽尔则更优雅,经常半嚼着手指,显得沉静忧郁。就像她们的性格一样,在舞台上的时候,姐姐负责演奏华丽的高音部分,妹妹则甘当绿叶。在一次采访中,卡蒂雅笑着说:“没错,我喜欢演奏高音部分,但是有她(妹妹)在那里支撑着我,我感觉很自在。”
111
15
希拉里·哈恩《巴黎》
希拉里·哈恩《巴黎》
这张专辑是小提琴家希拉里·哈恩与米柯·弗兰克指挥的法国广播爱乐乐团合作,于2019年录制的,收录了三位作曲家的作品,包括:肖松《音诗》、普罗科菲耶夫《第一小提琴协奏曲》、劳塔瓦拉《两首小夜曲》(为希拉里·哈恩所作)。其中由米柯·弗兰克委约芬兰作曲家劳塔瓦拉创作的《两首小夜曲》是全球首演;普罗科菲耶夫《第一小提琴协奏曲》1923年在巴黎首演。 希拉里·哈恩以这张专辑向巴黎这座城市(在她职业生涯中一直与她心心相印),及其丰富的文化遗产致敬。哈恩说:“巴黎是关于表现力的,关于情感的,关于城市感触和文化交汇的,无论对演奏者和听众都有某种启发性,并且一路可见巴黎式的痕迹,也是我职业生涯弧度的一个重要坐标。我从十几岁开始就不间断地在巴黎演奏,几乎每次在这里与乐队合作演出,都是与法国广播爱乐乐团。” 专辑《巴黎》的最初想法源于哈恩在2018/19乐季作为法国广播爱乐乐团驻团艺术家期间。2014年与弗兰克合作演出劳塔瓦拉的《小提琴协奏曲》后,她问指挥家,他的朋友和同乡劳塔瓦拉是否会考虑创作第二首协奏曲?弗兰克和劳塔瓦拉讨论后,有了创作一套小夜曲的想法,但因为劳塔瓦拉的健康状况不佳而没能立刻着手。2016年7月,作曲家87岁高龄去世,却解决了这个问题……当劳塔瓦拉的遗孀向米柯·弗兰克展示了为小提琴和乐队创作的一首美妙哀伤的近乎完整的小夜曲手稿时,他感到非常震惊。 哈恩回忆说:“米柯立刻意识到,这就是我们的作品。”法国广播爱乐乐团于是委托曾与劳塔瓦拉一起学习的芬兰著名作曲家Kalevi Aho完成这部作品的配器。“我们的录音来自2019年2月的世界首演,它以一种情绪化和尖锐的历史性演出成全了作曲家的创作生涯。在最后一个音符落下之后,米柯将乐谱举向空中,仿佛昭示着作曲家的在天之灵。” 在选择其他作品加入这张专辑时,哈恩挑了两部植根于巴黎的作品。哈恩将肖松的《音诗》描述为 “极富表现力的作品”,充满了强烈对比。“在某种程度上,我认为它是一种预示,是作曲家个人的安魂曲,但也是诸多欢乐的典礼。它描绘了最细微的差别和最夸张的姿态。”
18
6
亚当·拉罗姆《勃拉姆斯·钢琴小品辑》
亚当·拉罗姆《勃拉姆斯·钢琴小品辑》
这张专辑是法国钢琴家亚当·拉罗姆演奏勃拉姆斯的几部《钢琴小品》,包括《为原创主题而作的变奏曲》作品21之1、《钢琴小品集》作品76、《狂想曲》作品79、《间奏曲》作品117。 勃拉姆斯晚年的创作删繁就简,以钢琴小品的方式,继续为克拉拉·舒曼谱曲,抒发隐秘的爱慕。这种私密的爱慕早在他盛年大作品的慢板乐章中其实也能略窥一二,而在《间奏曲》作品117中更得到充分的展现。 勃拉姆斯的传记里提到,一直致力于推广勃拉姆斯作品的克拉拉曾致信道歉,因为身体状况已经无法继续胜任勃拉姆斯的大作品,或许这也是勃拉姆斯晚年专注小品的原因之一? 勃拉姆斯将三首行板风格的《间奏曲》放在一起,打破了通常组曲在速度上的对比习惯,选择一步步向内延伸,将私密的心理感受充分展现。虽然作曲家本人谱上写的是《间奏曲》,自己对出版社却声称这是“三首悲伤的摇篮曲”,但实际上除了第一首还带有些许摇篮曲的特征,二三首和传统摇篮曲的风格还是相差很远的,特别是第三首甚至采用了四二拍。明显勃拉姆斯已经不在意传统对体裁的定义,也不再是在音乐层面上追求自我实现的野心和抱负,或者继承前人的“历史使命”,而只剩下对恋人纯粹的爱,还有为之半生未见的无可奈何。
95
14
罗比·拉卡托斯《时光流逝》
罗比·拉卡托斯《时光流逝》
这是罗比·拉卡托斯与他的合奏组发行的第三张专辑。名为《As Time Goes By》,实际上是专辑中第三曲的曲名,来自电影《卡萨布兰卡》,他下垂的啤酒肚与肥胖的脸并不是那么吸引人。如非识宝,一般人绝对不会从CD货架上将它抽出。听其它乐曲,也是出自著名影片或音乐剧等。如《教父》、《屋顶上的小提琴手》、《美国往事》、《第三个男人》、《两人同路》等。演绎手法自然是潇洒自如,甚至放诞不羁。 他们演奏人们最熟悉的《教父》中的“爱情主题”,完全不按牌理出牌,可仍有无法抗拒的魅力。最有意思的是,初听我还以为,碟中最不“出格”的乐曲可能是那首出自《库班的哥萨克人》中的《红莓花儿开》。开始的钢琴、小提琴那样柔情密意,旋律与和声搓揉出的俄罗斯味十分浓烈。但后来,小号和弹拨乐立即将乐曲爵士化,可见积习难改。值得一提的是,专辑的最后一首《Spirited Away - The Name of Life》,取材自宫崎骏的动画作品《千与千寻》。这支乐队表演时的“神态”也是别具一格,异常投入。 灵活与即兴性是拉卡托斯演奏最大的特点。比如他在此碟中演奏的根据电影《卡萨布兰卡》和《教父》等电影主题曲的改编曲,听起来就和以前听到的许多常规版本完全不同,轻盈时带着质朴和自由的乡土气息,忧伤时则将吉普赛人颠沛流离的感伤表现无疑,一派小酒馆中的苦艾味道。在技巧方面,拉卡托斯的演奏更是令人瞠目,在俄罗斯民谣改编曲《黑眼睛》中,他使出了浑身的解数,以独奏小提琴来摹拟吉他的弹奏与乐队中的吉他相呼应。为了制造出吉他拨、轮、弹、挑的发声效果,拉卡托斯左右开弓。更有甚者,当他左手在进行着快速的、难度极高的拨弦时,右手又在用食指和中指摹拟吉他做出轻巧的轮指弹奏。很难令人相信这奇妙的声响竟然是从小提琴这一件乐器上奏出的。
140
18
史蒂芬·伊瑟利斯《战争时期的大提琴》
史蒂芬·伊瑟利斯《战争时期的大提琴》
这张专辑是英国大提琴家史蒂芬·伊瑟利斯与华裔加拿大钢琴家史康宁合作,为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爆发一百周年而录制的,演奏的作品,由法国、英国和奥地利三个国家的著名作曲家在战争时期创作的大提琴作品组成,包括:德彪西、 布里奇、福雷、韦伯恩,还有四首当时英国士兵所流行的歌曲。100年过去了,战争幸存者都已作古,只留下描绘战争残酷的文学和绘画作品。聆听这张专辑,你会发现音乐也可以给我们启示,提醒我们战争带给全人类大规模的苦难。 曾经有一个叫哈罗德·崔格斯的英国业余大提琴演奏家,他就把自己特制的一把大提琴带到一战战场上,可在前线壕沟中演奏。他的大提琴的琴颈和琴弓可以藏于琴身之内,当然这种大提琴演奏时所发出的声音会稍为柔弱一些。在这张专辑中,大提琴家史蒂芬·伊瑟利斯就将他的斯特拉迪瓦里大提琴“Marquis de Corberon”换成哈罗德·崔格斯的那把战壕大提琴来演奏的。这真是非常不寻常的演奏,对大提琴家的技艺是极大的考验。 史康宁的钢琴伴奏非常微妙、生动,与大提琴的声音相辅相成、融为一体。他们的合作证明每个人都需要美、慰藉和喜悦,即使是在战场上。在音乐的帮助下,每个人都可以梦想着另一种生活。
100
15
评论(0条)
快来抢沙发吧!
打开蜻蜓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