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听【发刊词】 有京剧滋养的人生会是怎么样的?

00:00
07:52
听完整版
主播信息
王烜

王烜

我敢说,你敢听吗
关注
玩嗨京剧实用手册
51
人生需要嗜好,爱好京剧的感觉是影视、话剧所不可比拟的,她将会成为你一生中忠实的朋友,有嗜好的人生不空虚。
咣咣十日谈
39
针对文化现象、热点事件、名人轶事展开,揭秘内幕、戳破谎言、带给你全新的视角。
APP内查看主播
节目详情

欢迎来到《玩嗨京剧实用手册》,我是王烜。


前不久,我到北京大学观看了校园传承版昆曲《牡丹亭》,就是白先勇先生监制的青春版《牡丹亭》,现在由大学生担纲主演。观戏当中,我问身边的一个女孩子:你们喜欢昆曲,对京剧能不能欣赏?她说,京剧还是感觉距离我比较远,看不太懂。我想有她这种感受的人不在少数,都觉得京剧门槛太高,离很远,不愿意亲近,其实,这是一个天大的误会。


在当今的青年群体里,已有不少传统艺术的爱好者,古琴、昆曲、书法都在悄然升温。书法、古琴都有千年历史,昆曲也600多年,而京剧满打满算还不足200年,在中国艺术世界里,她是很年轻的一个,她更有条件成为我们滋养人生的时尚选择。


京剧为什么成为国剧,打败了昆曲,打败了所有地方戏,就因为他是最能雅俗共赏的一门艺术,她就是中国人至今都无法超越的流行歌曲。


举个例子,京剧武生泰斗,国剧宗师杨小楼有一次到天津演《金钱豹》,《金钱豹》是一出神话武侠剧。剧中有一句念白:闪开了。杨小楼这句念白当时成了天津车夫的口头语,拉车时,看见前面有人,就大喊一声:闪开了。你想想,这和今天我们的哥开着车哼着流行歌曲不是完全相同的画面吗?


你还不要忘记,那时的中国是文盲占绝大多数的时代,如今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特别是年轻人有着开阔的眼界,知识体系比以前任何一代人都要完善,文盲都能理解的艺术,今天的青年再说高深,实在没有道理。


现身说法一下吧,我自己对京剧就是经历了误解、偶遇、了解、喜爱的过程。我在十八九岁的时候,偶然听了一段京剧。此前,我也认为京剧是老头老太太才听的,看到电视播京剧马上换台。那天不知为什么,居然在那一刻停下了遥控器,就这样我和京剧开始相遇。随着了解的深入,我发现喜欢京剧是件很美好、很有格调的事情,最终决定报考中国戏曲史方向的研究生。


社交场上,如果你会唱上两口,或者讲一段名伶的奇闻趣事,我敢保证你会在朋友圈里的段位凸显,这叫谈资卓尔不俗。


京剧的种子其实深埋在每一个中国人心中,身处五大洲的任何一个角落,听一曲皮黄腔,有国也有家。


今后的课程我会采取分布拆解的方法,通过轻松、易懂的方式带你走进京剧大门。比如:一分钟教你学会叫好、一秒钟让你分清西皮二黄、一节课让你听懂京剧唱词,以及第一次进剧场看什么戏,看戏如何选座位,女孩子如何借鉴京剧化妆让自己变得更美等等。


除了我的讲述,每节课还有京剧演员的现场演唱。像当今的名家陈少云、史依弘、凌珂以及一批新生代的梨园春苗都会陆续走入课堂,专门订制属于你的音乐盛宴。


能坚持听到这,想必你我是有缘人,无论你是否喜欢京剧,我相信你都不是凡夫俗子。不要忘记点击一下订阅呦,迈向高品位人生的路上,我愿伴你同行。


最后,还是一同欣赏一下名段,今天推荐的就是让我爱上京剧的一段经典:《甘露寺》。这是马连良马派的名剧,也是京剧中知名度极高的一个。今天我们有请中国戏曲学院的罗兰同学为你演唱。罗兰是位98年的小姑娘,条件非常出色的女老生,与君歌一曲,请君为她倾耳听。

展开
大家都在听
京剧 杨宝森 选段
京剧 杨宝森 选段
杨宝森(1909~1958)京剧老生演员,四大须生之一,杨派艺术的创始人。字钟秀。原籍安徽合肥,祖居北京。诞辰:1909年10月9日,宣统元年(己酉)八月廿六日;逝世:1958年2月10日,农历丁酉年十二月廿二日,2时。 杨宝森在童年时期嗓音明亮,12、13岁时专攻余派,16岁时演出《打渔杀家》,效果很好。他还在《上天台》中饰演过刘秀,《断密涧》中饰演过王伯党。在《珠帘寨》“收威”中的起霸,功架一丝不苟。偶尔演出的《定军山》、《阳平关》、《战太平》等戏,也博得北京、上海等地观众的赞赏。在此时期,他所演的《捉放曹》、《击鼓骂曹》、《洪羊洞》、《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桑园寄子》、《卖马》、《碰碑》、《汾河湾》等剧,均获得很好声誉,有“小余叔岩”之称。在他童年时期就擅长演出《文昭关》一剧,与于连泉合作时间较长,也曾佐程砚秋、荀慧生演出。杨宝森在青年时期,因身体关系,使得变声期拖长,因此曾有一较长时期的休养未登舞台。在此期间,他以乐观的态度和勤奋的精神坚持练功、吊嗓、习字、绘画、练琴,甚至傍晚散步时还边走边哼唱唱腔,一声一字地推敲,逐字逐句地揣摩,潜心研习余派的演唱技巧。杨宝森虽未正式拜在余叔岩门下,但遇有机会便登门求教。他多方求师访友,拓宽学习之路,曾得到名师陈秀华及堂兄杨宝忠的许多指点,他曾向名票、余派研究家张伯驹先生问艺,也曾向王凤卿、王瑶卿求教,力求不断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当其健康得到恢复而重登舞台时,他在唱、念及表演等方面,都有了明显的长进。30岁以后逐渐脱出余派范围,吸取谭、汪(桂芬)诸家之长,对余腔有所变革。后嗓音再度发生变化,在琴师杨宝忠、鼓师杭子和的辅助下,尽量舍短用长,创立了既出于余派、又大大有别于余腔的杨派唱腔。在继承余派艺术的基础上,他根据本人倒仓后的嗓音条件,并结合他多年的艺术实践、创出一种崭新的唱法,自成一家,成为杨派艺术的创始人。在20世纪30年代末,他与马连良、谭富英、奚啸伯一起并称为“四大须生”。1939年,他曾组织宝兴社挑班演出。在20世纪50年代,其艺术造诣日臻完美,杨派艺术渐渐流行。 其门徒和追随者有汪正华、梁庆云、马长礼、李鸣盛、蒋慕萍、程正泰、朱云鹏、叶蓬等人。
555
81
评论(0条)
快来抢沙发吧!
打开蜻蜓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