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塔》:我曾以为,我永远不会像她

00:00
11:28
主播信息
新世相

新世相

思想飘散,不知道该说点啥~
关注
2021晚安短信计划
--
2021年的#晚安短信计划# 正式开启,今年,央视新闻、微博和新世相邀请陈小春、贾玲、敬一丹、郎朗、孙一文、吴京(按姓氏首字母排序)担任晚安大使,一起分享温暖,共同跨年。
新世相
46
这里是会说话的新世相。 深夜陪伴品,每篇 podcast 都是含着糖录的哦,欢迎订阅,以防错过。 我们够呛能改变潮水的方向,但还是要试试。 欢迎关注公号:新世相(thefair2)
高圆圆《我,39》
70
高圆圆自选6本好书,娓娓道来,揭开不止6个关于年龄、爱情、衰老和死亡的动人记忆。每周一、周三晚上10点,暖心上线。这是新世相和高圆圆共同制作的有声专栏,更多内容请关注公众号「新世相」。
APP内查看主播
节目详情

朋友们,你们好,我是高圆圆。今天我们来一起聊聊书,聊聊家庭和母亲。


妈妈已经走了三年多了。


她一直都是一个害羞、胆怯的人,很少很少出门,有点奇怪。


很多年里,我以为我跟她截然不同。最近我却发现,其实我越来越像她了。


但不知道为什么,这让我觉得很开心。


从小喜欢阅读,读书的速度也很快,但只有《东京塔》不是,这是我读了最久的一本书,前前后后用了一年多才读完。尽管是这样,还是觉得太快了。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妈妈已经走了。书里面到处都是作者回忆母亲的细节,我也沉浸在里面不愿意离开。从翻开这本书,到读完最后一页,想到很多关于母亲,关于自己。读这本书,既是发现,也是回忆。


我以前觉得,如果有一天我做了母亲。我应该不会像妈妈那样。


在《东京塔》里的主角“我”,好像也是这样。他的母亲一辈子操劳,“像一直工作、最后被用尽的橡皮”。


在我出生之后,她几乎就不再出门,大概只有在姥姥还在世的时候,她一年会出门两次,带我去姥姥家。其实我们都生活在同一个城市,每一次也只是吃个午饭,睡个午觉就回来了。


小时候的我,一直都觉得妈妈似乎有点与众不同。


《东京塔》的作者,则觉得母亲太平凡,太普通了。他不想变成母亲那样,劳碌一辈子。成年后,他打电话跟母亲说,妈,你可能不相信,我大学里面什么也没有干。


他和朋友毕业后找房子。逃避房租。被赶出房。在路上遇见热心的陌生人,跟对方借房子。最后还是落得晃晃悠悠、忙忙碌碌地做各种工作。可是又好像什么也没有干。


我的低潮期,也许没有作者那么严重。但起源却是相似的:我不想变得像妈妈那样害羞,可终于,我还是像她。


比如在我20多岁的时候,最怵跟人打交道,人越多的场合,我越不知道该怎么办。那时候最害怕的事就是参加活动,全场的陌生人,你不知道你该不该说话,该说什么,如何才能避免与别人说话。那时候的对策就是躲在洗手间,估摸着外面好像有人会来找我的时候,我才出去。


我开始拍电影、拍电视剧,每天都会面对上百人的剧组,但我还是很怕各种热闹的社交场合。我记得最尴尬的一次就是在香港参加一个电影节。我站在那不知道该说什么,也不知道该做什么,只想找一个角落里躲起来,但角落里也都是人。最后我找到中庭的一棵树,我面对着树站了整整一晚。我心想,只要树不开口,今天晚上就不会有人跟我说话了。


怎么去和人打交道,这件事情妈妈从来没有教过我。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一直带着《东京塔》。看书里母亲一次次电话的唠叨,看母亲不厌其烦地在准备小儿子小时候爱吃的饭菜,看母子一次次简单日常的对话。这都能让我想起自己的妈妈的点点滴滴。


作者在书里写道,我从小就意识到,我将来必须照顾母亲。


这好像就是我啊。从十几岁开始,我就越来越强烈的感受到妈妈随时都会离开我。我希望给她更多的陪伴。


从2005年开始,在这十年里,看着她的生命一点点走向枯萎。十年里,我大概每年只工作两三个月,从来不去旅行,也很少参加聚会,大部分时间都用来陪伴妈妈。


在妈妈住院之后,我不得不硬着头皮开始和陌生人交流。跟医生问病情,跟护士问护理,跟每一个可能帮助治病的人交流。本来不善与人打交道,现在事事都要冲在前面。妈妈很少说什么,但我知道,她怕累着了我。


我记得有一次我在纽约出差,是个秋天,阳光特别的好。那是我第一次去纽约,我兴奋地给她打电话,跟她说,我有多爱这的一切。我想要跟她分享一切她没有办法去感受到的东西。然后她跟我说:别着急,多待几天,不用着急回来,我挺好的。


那时候每隔一段时间,妈妈就会问我你怎么老不拍戏,你这样一直待着没问题吗。


我在她身边,她是享受的,又是矛盾的。每一次说这些的时候她其实是有一点舍不得,但又认真的希望我过回自己的人生。我能体会到她的无力。她无法跟我一起看不同的风景,体验她没有体会过的一切。


我常常想起一个画面,那就是捧着《三毛》在读的妈妈,她这样的性格却那样的喜欢三毛。我想在她的心底的某个角落,说不定也有想去流浪的梦想。


《东京塔》的主人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理解“母亲”这个词意味着什么呢?可能是个缓慢的过程,也可能就是那一瞬间。书里写,在最后的日子里,母亲开始神志不清。她昏迷后突然醒来,对身边的儿子说,去,冰箱里有茄子做的酱汁,茄子做的唷。


也许就是在那一刻。


那我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在我婚礼后的一个礼拜,妈妈的病情突然出现危险,她高烧了一周,即使躺在冰垫上也不能降温。我不知道她还能撑多久。站在医院长长的走廊里,我意识到,即使无数次的设想过妈妈会离开我,但这一刻,真的要来了吗?


也是在那一刻,我突然想起了姥姥去世的场景。在姥姥最后的日子,所有的亲戚都回了老家。看着妈妈在照顾姥姥的样子,我突然觉得很陌生,那个时候的她非常坚强又镇定。跟平时我看到的她太不一样, 她也做过独当一面的工作吧,她也可以浑身上下散发出一种力量。


我那时面临的,就是我妈当年的境况。她看上去那么柔弱的一个人,都能那样的坚强,我也想像她一样。


那是第一次,我清清楚楚地明白,我想像妈妈一样。


两个月后,妈妈走了。


《东京塔》里说,“这是我在儿时最恐惧的事情,比外星人入侵,比地球末日还让我感到恐惧的这一天。”

葬礼前,作者陪在母亲的遗体旁边不愿意去工作,一遍遍说着,母亲明天就要火化了,就没有了啊!

读到这,已经快是书的末尾了。


妈妈走后两年,我吃到好吃的东西还是会突然伤心,想着这是妈妈没有吃过的。到了好玩的地方也会想,可惜妈妈不知道这里有多好了。


越到书的后半部分,我就越读越慢,不舍的同时也在思考着我和妈妈。


我以前一直以为,她的一生都在扮演被人照顾的角色,被我爸照顾、我哥照顾、被我照顾,直到她离开,我才发现她以她最努力的方式在照顾着我们。


妈妈走了以后家里总是有点乱,怎么收拾都有点乱糟糟的样子。可爸爸每一次换衣服的时候总是拿不对衣服。家里也再养不活一棵植物。


就像书里所说的,作者的母亲为了让家人吃到最美味的腌菜,会算好时间,半夜起来搅动腌菜的缸,那个缸就是她给家人带来幸福的宝贝。食物、衣服、时间都是可以计量的,这种绵长的爱,却是用什么都计算不出来重量和多少的。


而我呢,在生活上琐碎的细节,跟妈妈越来越像,严谨到有点偏执。


但我也有很多地方跟她一点都不像了,我不再害怕出席活动,不再害怕社交,也乐于和陌生人交朋友,我会到处旅行,享受照顾远方来的客人。


我想,也许一直以来并不是我在陪伴妈妈,而是她在伴着我长大。她塑造了我,她送给了我一个礼物,就是让我变成一个不完全是她,又在骨子里与她亲近的人,一个可以照顾好自己和别人的人。一个越来越坚强的人。


我有两道法令纹,这本来是困扰我的地方,但我每次照镜子看到它,我会心里一暖。这让我看起来很像妈妈,真好。

展开
大家都在听
思考力  潮爆东京大学的思维公开课
思考力 潮爆东京大学的思维公开课
课程详情 为什么我们会感到自己空有一肚子墨水,可就是倒不出来?为什么我们时常苦于灵感枯竭,创意迟迟不出现?为什么有人一思考就头痛,完全无法在思考中体会到乐趣? 这些问题的答案即在于:其实我们并不懂应如何思考。 没有思考力,就无法捕捉一闪的灵感,只能被动等待机会出现。相反,具有思考力的人能够顺藤摸瓜,探寻问题的根源;能够旁逸斜出,从他人眼中的瓦砾中找到黄金,创造风靡世界的产品,破解前人未解的谜题,甚至颠覆人们的生活方式,化不可能成为可能,从思考和创造中体会到丰富而深刻的满足感。 本书的作者即是这样一位机智有趣的怪才,他凭借卓越的思考力,早早地在日本物理学界崭露头角;同时,他轻松游走于不同学科之间,从芜杂的生活和工作中拎出思考的线索,总结出一套思考力训练方法,引爆全日本! 这本小书就是作者献给那些尚未掌握思考能力之人的一本思维训练书。作者以多年的教育经验告诉大家:思考力绝对可以通过后天的训练培养出来! 即使是最不擅长思考的人,遵循作者提出的思考力养成法,也会形成脑洞大开的思考回路,在庞杂的信息洪流中,找到亟待发现的问题和闪光的点子,提升自我的创造力,无论是在工作、学习还是生活中,都不再乱无章法,人云亦云。 这不只是一本智慧大全,更是一本典藏之书。
30
1
评论(0条)
快来抢沙发吧!
打开蜻蜓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