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曲《春雨》
134

琵琶曲《春雨》

《春雨》创作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作者是朱毅、文博。此曲在济南举办的全国民族器乐比赛中亮相,获得了相当大的成功。此后被各专业院校列为琵琶教材、考级曲目、比赛曲目和音乐会演出曲目,深受听众和专业人士喜爱。
节目(1)
批量下载
加载更多
主播信息
呦呦教育

呦呦教育

鹿鸣于谷,呦呦天籁。传统文化,灿若星海。呦呦教育陪伴孩子成长。国兴于少年,激发民族情怀,传播中国智慧!
关注
呦呦学成语
--
[呦呦教育] 鹿鸣于谷,呦呦天籁。 传统文化,灿若星海。 中国成语,承载丰富厚重的人文内涵。 百代甄选,精华传承,陪伴孩子成长。 国兴于少年,传递成语之美,激发民族情怀,传播中国智慧! 《呦呦学成语》采用了多角色情景广播剧模式,语言生动活泼,内容侧重故事性,引人入胜,寓教于乐。听觉熏陶,培养孩子丰富的想象力,兼顾养护孩子视力,让碎片时间更加优化,学习方式更加灵活。
琵琶曲《春雨》
134
《春雨》创作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作者是朱毅、文博。此曲在济南举办的全国民族器乐比赛中亮相,获得了相当大的成功。此后被各专业院校列为琵琶教材、考级曲目、比赛曲目和音乐会演出曲目,深受听众和专业人士喜爱。
APP内查看主播
大家都在听
库贝利克《斯美塔纳·我的祖国》
库贝利克《斯美塔纳·我的祖国》
这张专辑是库贝利克指挥捷克爱乐乐团,1990年5月12日在“布拉格之春”开幕音乐会的现场录音。这个录音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每年的“布拉格之春”音乐节,是世界上重要的音乐盛会,它始于1946年。1990年“布拉格之春”音乐节注定要不同凡响地载入史册,它是捷克作为一个独立的国家重获新生后第一次举办的音乐节。就个人而言,则是库贝利克最后一次指挥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 早在1936年,年仅24岁的库贝利克就已是捷克爱乐乐团的指挥了,但后因拒绝与纳粹德国合作而倍受刁难。在1948年又被迫离开祖国,客迹欧美。经过四十二年的漂泊,流浪的游子重新踏上久别而魂牵梦萦的故土,回到饱经沧桑、久历内忧外患之后的祖国。 1990年5月这场音乐会,库贝利克与捷克爱乐乐团的合作,演奏作为“捷克音乐之父”斯美塔纳的《我的祖国》,对他来说是意味深长的。捷克爱乐乐团与库贝利克这位本民族著名指挥家可谓心有灵犀,因而整场音乐的演奏达到水乳交融的境地——通过朴素真挚的音乐刻划传递出他们共同的心声:对于伟大祖国的自豪之情以及祝福之愿。 尽管与以往的录音相比,尤其是与波士顿交响乐团那个著名的录音相比,这次录音的音效不能算是很好。但是这一次录音的意义,却不能用音响效果的标准来衡量。聆听这场现场实况的录音,从头至尾渐入佳境。乐队到后来是越来越昂扬而充满自信,喷射出瑰丽光芒,映照得前几个乐章仿佛彩霞一般灿烂夺目。这就不仅仅是在诠释斯美塔那的音乐,而是借《我的祖国》来表达捷克民族对于未来的信念了。 《我的祖国》是斯美塔纳讴歌祖国、讴歌民族解放、讴歌自由的交响诗篇,它由六首交响诗组成:第一曲“威塞拉德城堡”,威塞拉德是布拉格市著名皇家城堡,乐曲表现游吟诗人的歌曲所激起的对历史的记忆。第二曲“沃尔塔瓦河”,沃尔塔瓦河是捷克的“母亲河”,乐曲描绘了沃尔塔瓦河的诞生和沿岸的风光与古迹。第三曲“莎尔卡”,以古老的传说为主题,描写少女莎尔卡由于情人的不忠而向所有的男人复仇。第四曲“波希米亚的原野和森林”,一支田园风格的乐曲,表现了波希米亚故土所带来的思绪和感受。第五曲“塔波尔”,塔波尔是坐落在布拉格以南约100公里的城镇,胡斯教徒战争期间是捷克争取民族自由和反抗异族压迫的坚强堡垒,乐曲表现了胡斯教派誓死不变的信仰和不屈不挠的精神。第六曲“布拉尼克”,布兰尼克是布拉格附近一座山脉,传说胡斯教派的勇士们战斗并牺牲于此。
97
6
奥曼迪《柴科夫斯基·1812序曲》
奥曼迪《柴科夫斯基·1812序曲》
这张专辑是奥曼迪指挥费城管弦乐团,演奏柴科夫斯基《1812序曲》、贝多芬《惠灵顿的胜利》、格里格《“培尔·金特”组曲》。 柴科夫斯基《降E大调序曲“1812”》作品49,作于1880年。为了纪念1812年库图佐夫带领俄国人民击退拿破仑大军的入侵,赢得俄法战争的胜利。此曲以其中的炮火声闻名,在一些演出中,尤其是户外演出,曾启用真的大炮。曲目开始时出现一个深广的主题,代表着俄罗斯广袤的领土和无限风光。后来乐曲进入发展部,一个侵略性的主题代表着法军的入侵。再次转到一个进行曲,表达的是俄罗斯人武装上前线,准备抵抗侵略者。后来激烈的主体冲突描绘了残酷的战争。里面被扭曲的马赛曲代表着法军。后来,俄国人赢得了战争的胜利,俄国国歌在炮声钟声中把乐曲推至最高潮。 贝多芬《惠灵顿的胜利》作品91,作于1813年。此曲是应节拍器发明者梅泽尔(Maelzel, 1772—1838)之邀而作,当时梅泽尔发明了一种称为Panharmonicon的自动管弦乐。曲中为模仿炮声与枪声,使用大鼓和木制齿车。全曲分为“战争”和“胜利交响曲”两部分。战争中在鼓号声中代表英军的是《保卫大不列颠》进行曲,代表法国的是根据《马赛曲》作成的进行曲。在枪炮声中,又引用了《冲锋进行曲》。第二部分,D大调,以英国国歌《神佑吾皇》为序引,圣歌的曲调共反复4次,使气势愈演愈烈,尾奏中,英国国歌织入赋格曲主题,在华丽的赋格展开中结束。 格里格《“培尔·金特”组曲》是格里格应邀为易卜生的诗剧 《培尔·金特》所写的配乐,完成于1874至1875年间,但他从配乐中选编的两套组曲(各分四段),却到1888和1891年才先后编出。这两部组曲都是曲作者格里格的代表作品。
41
18
史蒂芬·伊瑟利斯《战争时期的大提琴》
史蒂芬·伊瑟利斯《战争时期的大提琴》
这张专辑是英国大提琴家史蒂芬·伊瑟利斯与华裔加拿大钢琴家史康宁合作,为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爆发一百周年而录制的,演奏的作品,由法国、英国和奥地利三个国家的著名作曲家在战争时期创作的大提琴作品组成,包括:德彪西、 布里奇、福雷、韦伯恩,还有四首当时英国士兵所流行的歌曲。100年过去了,战争幸存者都已作古,只留下描绘战争残酷的文学和绘画作品。聆听这张专辑,你会发现音乐也可以给我们启示,提醒我们战争带给全人类大规模的苦难。 曾经有一个叫哈罗德·崔格斯的英国业余大提琴演奏家,他就把自己特制的一把大提琴带到一战战场上,可在前线壕沟中演奏。他的大提琴的琴颈和琴弓可以藏于琴身之内,当然这种大提琴演奏时所发出的声音会稍为柔弱一些。在这张专辑中,大提琴家史蒂芬·伊瑟利斯就将他的斯特拉迪瓦里大提琴“Marquis de Corberon”换成哈罗德·崔格斯的那把战壕大提琴来演奏的。这真是非常不寻常的演奏,对大提琴家的技艺是极大的考验。 史康宁的钢琴伴奏非常微妙、生动,与大提琴的声音相辅相成、融为一体。他们的合作证明每个人都需要美、慰藉和喜悦,即使是在战场上。在音乐的帮助下,每个人都可以梦想着另一种生活。
96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