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音乐--管弦乐组曲C
136

古典音乐--管弦乐组曲C

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天方夜谭组曲 西贝柳斯:卡利亚里组曲 霍尔斯特:行星组曲 法雅:舞剧《三角帽》组曲 巴托克:舞蹈组曲Sz.77 柯达伊:《哈里·雅诺什》组曲 韦伯恩:五首乐队小品 普罗科菲耶夫:《基捷中尉》组曲 格罗菲-大峡谷组曲 格什温--鲶鱼街组曲 欣德米特--1922组曲
节目(76)
批量下载
加载更多
主播信息
96涛声依旧

96涛声依旧

人人都是蜻蜓主播,欢迎关注96涛声依旧
关注
古典音乐--其他乐器协奏曲
166
羽管键琴、管风琴、铜管乐器、木管乐器
古典音乐--莫扎特《夜曲/小夜曲/安魂》
128
6首夜曲、13首小夜曲、D小调安魂曲
古典音乐--莫扎特《舞曲集》
40
专辑收录莫扎特所作舞曲66首
APP内查看主播
大家都在听
勃拉姆斯《小提琴协奏曲、双重协奏曲》
勃拉姆斯《小提琴协奏曲、双重协奏曲》
这张专辑包含勃拉姆斯的两部协奏曲:1、由沙汉姆与阿巴多率领的柏林爱乐乐团合作演奏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2、由沙汉姆、王健与阿巴多率领的柏林爱乐乐团合作演奏的《A小调小提琴与大提琴双重协奏曲》。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的这个版本,必须要对阿巴多的指挥表达敬意,因为他棒下流淌出的音乐,能让听者得以顺利进入勃拉姆斯的精神世界,聆听其内心的声音。阿巴多金色左手掠过时光的水流,助沙汉姆把感情融于一丝一弦之中,让人感慨小提琴的无限诱惑,其缠绵而不沉溺的演绎,可以看到了辗转于音乐深处勃拉姆斯的萧瑟柔情。此时是最美时刻! 在《A小调小提琴与大提琴双重协奏曲》中,沙汉姆的小提琴不需要承担象《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里那么巨大的“负荷量”,所以表现还是中规中矩的,而王健的大提琴却要出彩得多,音乐感、表现力都比小提琴出色。一如之前的海顿协奏曲以及室内乐录音中那令人十分赞赏的风格,潇洒大气之中蕴含着丰富而自然的表情变化。这种特质在如今的演奏家中已不多见,听着王健的琴声,让人不由自主地联想到梅纽因演奏勃拉姆斯三首小提琴奏鸣曲的录音:每一个音符都饱含深情,却又表达得真切挚诚而绝不过火,着实让人感动。 或许应该把更多的掌声给予阿巴多。阿巴多不幸患上胃癌,令广大喜爱其指挥艺术的乐迷感到忧心。而令人不可思议的是,阿巴多在患病后录制的这张专辑中,非但没有无精打采的情绪,相反竟有他步入中年以后少见的火气与压迫感。那种燃烧的激情、强大的张力,自由速度的运用(特别是在悠长的乐句中),令人想到的是盛年时期的福尔特文格勒。
67
6
佩耶《莫扎特·单簧管协奏曲、交响协奏曲》
佩耶《莫扎特·单簧管协奏曲、交响协奏曲》
这张专辑收录莫扎特的两部杰出作品:一、单簧管演奏家葛凡斯·佩耶与瑞士指挥家彼得·马格率领的伦敦交响乐团合作,演奏《单簧管协奏曲》K.622;二、大卫·奥伊斯特拉赫与儿子伊戈尔·奥伊斯特拉赫合作,演奏《交响协奏曲》,由康德拉辛指挥莫斯科爱乐乐团担任协奏。 《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K.622,作于1791年。此曲是莫扎特生命中最后几部作品之一,他的音乐才华也在这部作品里令人赞叹不已。虽然这时的他因为病痛、劳累、贫穷和五个子女先后去世的痛苦而备受折磨,但是在他的作品里却一丝痛苦的痕迹都没有,他的音乐还是那么高贵而不张扬、华美而不柔媚,他给人留下的永远是开朗明快,充满生机勃发的律动。《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把单簧管的技巧和华丽丰富的音色发挥得淋漓尽致,而音乐上又自然得体,由于这首协奏曲的问世,单簧管终于在乐团里确立了自己的位置。莫扎特曾写下过这么几句话:“为升进天国而拼搏,当然是壮丽的、崇高的,但是活在这可爱的尘世同样是美好无比!既然如此,那就让我们做人吧!”这就是莫扎特音乐的主题,也是我们爱这个伟大音乐家的原因。 《降E大调交响协奏曲》K.364是一部奇特而少见的作品,它是莫扎特为小提琴和中提琴写的协奏曲,不过它与一般的协奏曲不同,它既是交响曲也是协奏曲(Sinfonia concertante),因为交响部分在一些段落是独立的,它并非担任协奏的角色。《降E大调交响协奏曲》介乎于交响曲和协奏曲之间,四件独奏管乐器与乐队展开竟奏,很像是巴罗克时期的大协奏曲。全曲共分三个乐章,是传统的快慢快结构,其中慢乐章的抒情方式是典型的莫扎特风格。听这部协奏曲,从几件独奏管乐器轻灵华丽的音乐里可以感受到莫扎特与乐手们的友谊,音乐里令人心荡神驰的浪漫气息使人联想到莫扎特那场毫无结果的恋爱游戏。
218
6
哈恰图良芭蕾舞剧全本《加雅涅》
哈恰图良芭蕾舞剧全本《加雅涅》
这套专辑是杨颂格·卡奇泽指挥苏联广播电视交响乐团,演奏哈恰图良的芭蕾舞剧全本《加雅涅》(1957年版)。 阿拉姆·伊利奇·哈恰图良 (Aram Ilyich Khachaturian,1903-1978),出生于格鲁吉亚第比利斯,前苏联作曲家、指挥家。他的创作汲取了故乡亚美尼亚的民间营养以及高加索地区的多民族传统音乐精华,音乐语言具有鲜明的民族色彩,富有浓郁的亚美尼亚情调,因而在二十世纪苏联乐坛独树一帜。另外,哈恰图良还受法国印象主义的影响,他的作品以热情、乐观、富于色彩、旋律丰富和高度的技巧性见长。 人们非常熟悉的那首热烈、狂放的《马刀舞曲》,便选自《加雅涅》。由于在很多年里欧洲音乐爱好者对哈恰图良的了解几乎仅限于此曲,很多人称他为“马刀舞曲先生”。 芭蕾舞剧《加雅涅》是1939年哈恰图良根据米高扬的建议,为亚美尼亚艺术节而创作的,原名为《幸福》。1942年,哈恰图良把剧情改写成描写在亚美尼亚边境集体农庄工作的年轻姑娘加雅涅的故事发表。同年12月9日此剧由苏联著名的舞蹈家阿妮西莫娃(Nina Anisimova)主演、由列宁格勒基洛夫模范歌舞剧院于彼尔姆首演。作曲家哈恰图良也因该剧的公演而获得当年的斯大林奖。 《加雅涅》这部舞剧的灵魂与活力集中体现在哈恰图良的音乐中。音乐最突出的一点是鲜明的民族特征,贯穿在全部作品中的民族民间音乐的音调、旋律、节奏,比哈恰图良以往的音乐作品更直接、更丰富、更生动。《加雅涅》舞剧音乐是民族音乐大聚会,令人耳目一新。其中库尔德人、格鲁吉亚人、乌克兰人、俄罗斯人等不同民族的民间歌舞,获得了广泛的展现,丰富的民族民间音乐的源流荟萃,使舞剧的音乐色彩绚丽浓烈,充满了活力。哈恰图良运用了七首亚美尼亚的民歌、两首俄罗斯舞曲、一首乌克兰的戈帕克以及一首格鲁吉亚舞曲作为素材进行创作。
64
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