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7. Beethoven Symphony No.7 Op.92 - 3. Assai Meno Presto

00:00
07:27
主播信息
Love_small_cat

Love_small_cat

小喵陪你听古典 聆听美妙旋律、感受艺术真谛
关注
奥莱伊尼恰克《肖邦·波兰舞曲、玛祖卡》
--
这张专辑是波兰钢琴家雅努什·奥莱伊尼恰克演奏肖邦的9首《波兰舞曲》、23首《玛祖卡》,以悼念肖邦离世150周年。 雅努什·奥莱伊尼恰克(Janusz Olejniczak)波兰卓越的钢琴家、教育家,也是一位出色的演员。目前执教于华沙肖邦音乐大学。1952年10月2日他出生于波兰佛罗茨瓦夫。1970年,奥莱伊尼恰克在肖邦国际钢琴比赛中获得第六名,1974年,在意大利那不勒斯阿尔弗雷多·卡塞拉国际比赛上获得第四名。2015年,奥莱伊尼恰克担任肖邦国际钢琴比赛评委并将在2020年继续担任该赛事的评委。 雅努什·奥莱伊尼恰克对肖邦作品的演绎举世闻名。演奏肖邦的音乐需要特别敏感的处理,每位钢琴家都能弹肖邦,但只有真正艺术家的手指,才能发掘出作品完整的美。要善于在音符中发现,更要在音符之间发现,因为肖邦音乐的丰富内涵在乐谱上是承载不下的。雅努什·奥莱伊尼恰克是位敏锐非凡的艺术家,能够感触到每一个音符和所有音符间的一切。1970年的第八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给他带来了声誉,至今在波兰和国外首先还是以肖邦音乐的杰出阐释者而闻名,虽然他同样还有其它的,丰富而广泛的演出曲目。
梅森朵夫《莫扎特·罗德里戈·长笛与竖琴》
--
这张专辑是长笛演奏家Karlheinz Zoeller、竖琴演奏家Nicanor Zabaleta与梅森朵夫率领的柏林爱乐乐团合作,演奏莫扎特《长笛与竖琴协奏曲》、赖内克《竖琴协奏曲》。竖琴演奏家Nicanor Zabaleta与梅森朵夫指挥的柏林广播交响乐团合作,演奏罗德里戈为竖琴与乐队而作的《月下情歌协奏曲》。 长笛与竖琴的组合是极其罕见的,莫扎特《长笛与竖琴协奏曲》实际上是为两位上流社会的业余演奏者而作的。这首作品中,莫扎特没有受当时流行的交响化协奏曲形式影响,而是以小心翼翼的乐队为背景,两件主奏乐器充任主角而竞相争艳,它属于纯粹的协奏曲。这部作品让大为流行的两种乐器融合于乐队的音响之中,不但未流于肤浅低俗,反而谱成典稚的法国风味沙龙音乐,在当时是无可比拟的。
富特文格勒《勃拉姆斯作品》
--
这张专辑收录了指挥大师富特文格勒与几支著名管弦乐团合作,演奏的勃拉姆斯音乐作品。
APP内查看主播
大家都在听
皮亚蒂戈尔斯基《伟大的大提琴协奏曲》
皮亚蒂戈尔斯基《伟大的大提琴协奏曲》
这张专辑收录了大提琴家皮亚蒂戈尔斯基演奏的三部大提琴协奏曲:1、与奥曼迪指挥的费城管弦乐团合作,演奏德沃夏克《大提琴协奏曲》(1946.1.17录制)、布鲁赫《科尔尼德莱》按希伯莱曲调为大提琴与乐队而作的慢板(1947.12.28录制);2、与施托克指挥的芝加哥交响乐团合作,演奏圣-桑《第一大提琴协奏曲》(1940.3.6录制)。 格里高利·皮亚蒂戈尔斯基(Gregor Piatigorsky,1903-1976)美籍俄罗斯大提琴家。他的演奏风格既严格地忠实于原作,又富于俄罗斯民族的浪漫气质。他主张在感情、理智和技巧这三大演奏要素中,不应偏向于任何一个方面,而要力求完美、精确地反映作品的全部风貌和全部精神内涵。 德沃夏克《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作品104,作于1894-1895年,是德沃夏克为他的一位好朋友,大提琴家哈努斯维汉而作的。此曲不但是德沃夏克的代表作之一,而且也是少数几部广受世人喜爱的大提琴协奏曲杰作之一。这部协奏曲,其内容的深度、鲜明的形象以及交响发展的规模等方面,更接近于他的最后两部交响曲,无疑都是它的成功所在。此曲可以说是德沃夏克停留美国期间的最后巨构,曲中旋律优美,更由于写作于美国,把美国的地方色彩和波希米亚民谣曲调巧妙地融合起来,产生独特的魅力。表达了德沃夏克对祖国和人民命运的思念,还有他对初恋女友的哀悼,这些复杂的感情交织在一起,可以给人巨大的感动。 布鲁赫《科尔尼德莱》按希伯莱曲调为大提琴与乐队而作的慢板,作品47,作于1881年。这部作品以犹太人的希伯莱祷歌曲调为主题,所以又名《晚祷》。犹太人在赎罪节(9月末或10月初)开始之日,群聚于一堂,彻夜祷告,以赎一年之罪。“科尔尼德莱”是祷歌的第一句,意为“我辈都起誓”。作品由两大部分组成:第1部分,d小调,慢板,主题缓慢而沉重,在低音区吟诵,有一种沉郁悲伤的色彩;第2部分,D大调,主题舒展悠长,委婉如歌,明净而安宁,仿佛在歌颂神的恩泽与威力无比,充满对未来的希望。最后在幽寂的冥想气氛中结束。 圣-桑《a小调第一大提琴协奏曲》作品33,完成于1872年。此曲是圣-桑最著名的大提琴协奏曲。这部作品共分三部分,是采用整体合并成一个乐章,让各部分不间断地继续的形式。
--
5
20世纪伟大钢琴家《内田光子》
20世纪伟大钢琴家《内田光子》
这张专辑收录了内田光子的演奏录音,包括莫扎特、德彪西、勋伯格的钢琴作品。 内田光子(Mitsuko Uchida,1948年12月20日-)日裔英国钢琴家。她的演奏风格着重表达内心而非炫人的技巧,以诠释莫扎特作品闻名,被公认为“莫扎特专家”。从1980年开始,内田光子灌录的莫扎特钢琴奏鸣曲集便受到相当高度的瞩目,并且屡次赢得多项专业唱片评鉴的肯定。 内田光子的风格强烈但是又不曾矫枉过正,也没有忽略莫扎特乐里的浪漫精神,《狩猎》奏鸣曲就是最好的例子。在这部奏鸣曲中,内田光子重视主题发音清晰的程度远超过柔美的音色或技巧表现,《b小调慢板》也不会过份沉重与严肃。内田光子与晚年的阿劳一样,他们都在不减损丰富表情的前题下,让音乐平顺流畅而且单纯的歌唱着。不过,这套专辑最受瞩目的应该是莫扎特在1787年完成的《a小调回旋曲》。内田光子的演奏严谨清晰而且结构精确,甚至一开始稍嫌平庸的乐段都很有说服力。内田光子在每一小节都弹奏出适合钢琴的灿烂音色,让听过的人永远难以忘怀。这首回旋曲或许可说是从施纳贝尔1946年的录音以来最动人的演出。 《朱侬》钢琴协奏曲是莫扎特二十一岁(1777年1月)为法国女钢琴家拜访萨尔兹堡而写作品,也是内田光子1990年莫扎特系列最后几首协奏曲的录音。协奏曲的录音效果确实与独奏曲一样令人神魂颠倒而且具说服力。它的色彩与气氛相当丰富,独奏部份有如空气般的轻盈飘逸,演出精湛完美而且有一统性。在泰特充分配合内田光子演奏内涵的指挥陪衬下,这些特色都得以确实发挥。 其它作曲家方面,内田光子最辉煌的成果或许该算是1989年录制的德彪西十二首练习曲。这十二首练习曲平均分成上下两册,根据训练目的而冠上《为五只手指》、《为第三只手指》、《为和弦》等标题,曲风接近车尔尼、肖邦的练习曲。内田光子对乐曲的理解几乎是个奇迹。阿劳曾说,任何诠释最基本的是要赋予乐曲的结构意义,然后再根据这个架构来发挥。就我所感,这十二首练习曲从来没有被弹得像内田光子的诠释般高超精确而且易如反掌。随着表面上轻松自如的音乐,内田光子以她独一无二的见解,带出作品每一个主题、乐句的“内在价值”。这部德彪西成熟时期的作品常被弹得过度“抽象”、吃力与笨拙,甚至许多著名钢琴家的录音都是如此。在内田光子手中,她以自然雅致的变化为作品带来新生命。
--
34
(第65期) 普列特涅夫莫扎特钢琴奏鸣曲
(第65期) 普列特涅夫莫扎特钢琴奏鸣曲
这期介绍的唱片是俄罗斯钢琴家普列特涅夫,为纪念莫扎特诞辰250周年录制的,他只用了一个晚上,就完成了四部作品的录音,这张情感浓烈和感性的莫扎特作品于是闪亮登场。在这位传奇人物的演奏中,莫扎特的奏鸣曲呈现出一种新鲜的色彩。 《C大调第十钢琴奏鸣曲》K330,是莫扎特初到巴黎时的第一部作品,此曲依然建立在欢乐的基础上,内容深刻、情感细腻,表现出满怀信心与期待,却又在安静祥和之上,笼罩着丝丝伤感。 第一乐章,中速的快板,奏鸣曲式。 第二乐章,如歌的行板,三段曲式。 第三乐章,小快板,奏鸣曲式。 《F大调第十二钢琴奏鸣曲》K332,是莫扎特在1778年巴黎巡演期间完成的。在巴黎期间,由于经历了求职无门、经济窘迫,加上母亲去世等等一系列坎坷,莫扎特深刻地体会到人生的阴暗面,也非常担忧自己的前程。明快、乐观的心境常常夹杂着丝丝隐痛,在含泪的微笑中表达坚强,苦楚的内心渴望光明,这些因素集中体现在了这部奏鸣曲中。作品的三个乐章都以欢快的大调开头,却都包藏着小调深沉的悲伤,而且更加沉郁。 第一乐章,快板,奏鸣曲式。 第二乐章,柔板,奏鸣曲式。 第三乐章,很快的快板,奏鸣曲式。 《c小调第十四钢琴奏鸣曲》K457,是莫扎特到达维也纳后创作的第一部奏鸣曲,完成于1784年,也是莫扎特两部采用小调的钢琴奏鸣曲之一。作品以严肃的情绪展开,像是一个人在惊慌、焦虑地寻找着一个答案,而答案却是未知的。作品的情绪变化极大,具有很强的戏剧性,在失望中又蕴含着憧憬和激情,是莫扎特内心世界的一次真实的袒露。 第一乐章,很快的快板,奏鸣曲式。 第二乐章,柔板,回旋曲式。 第三乐章,极快的快板,奏鸣曲式。 1778年5月至1779年1月,莫扎特在巴黎旅居,在此期间他创作了五部钢琴奏鸣曲,统称为《巴黎奏鸣曲》。其中《A大调第十一钢琴奏鸣曲》K331,是最具个性的一部作品,其第一乐章不同寻常地采用了变奏曲式,第三乐章更是模仿了具有异国情调的土耳其军乐团的巡游音乐。由于第三乐章曲调新颖,节奏明快,气势雄壮而成为家喻户晓的名曲:《土耳其进行曲》,这也是莫扎特的标志性音乐。莫扎特后来在歌剧《后宫诱逃》中再次使用了这种来自东方的曲调。 第一乐章,主题与变奏,变奏曲式。 第二乐章,小步舞曲,三段曲式。 第三乐章,土耳其进行曲,小快板,二段曲式。
--
1
奥黛丽·维古鲁《巴赫、贝多芬·如同幻想曲
奥黛丽·维古鲁《巴赫、贝多芬·如同幻想曲
这张专辑是钢琴家奥黛丽·维古鲁演奏贝多芬《第13、31钢琴奏鸣曲》、巴赫《幻想曲与赋格》。 贝多芬《降E大调第十三钢琴奏鸣曲》作品27-1,作于1800―1801年。此曲是欧洲音乐中期时代的重要作品之一。贝多芬亲自命名为“幻想曲”,并指出他如此命名是为了使奏鸣曲能在传统曲式中获得自由。这首奏鸣曲样式在当时极为新颖,第一乐章就打破了常规的奏鸣曲写作模式,采用了极富个性的自由形式;第二乐章无处不显示出舒伯特即兴曲的风格韵律,可见贝多芬多么想突破传统模式,作品中突出的对照性背后都能找到潜藏的诸多联系。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中不按传统形式来创作第一乐章的,并非只有这一部作品。此曲写作于贝多芬为耳疾最感烦恼与痛苦的时期,所以作品风格并非如标题“如同幻想曲”那样浪漫,曲中多出地方隐含的是克服逆境时的坚强意志,这一点从曲中向终曲跃进的气势就可以表明。这也一定程度的说明,此时的贝多芬在创作上更多的是由内在扩充来支配作品走向。 《降A大调第三十一钢琴奏鸣曲》作品110,创作于1821年。此时,贝多芬已经完全失聪。该曲风格深沉,情感深厚、凝重,同时又充满矛盾的对立:痛苦与希望、明朗与阴霾、动摇与坚定。包含了贝多芬暮年所经历的烦恼、痛苦、忧虑和绝望,以及他为克服这一切苦难所做的艰难挣扎。钢琴演奏家肯普夫认为,这是贝多芬的自白曲。 乐曲以优美雅致的旋律奏响第一乐章,琶音如同梦幻; 接下来仅有两分钟时长的第二乐章,展现了贝多芬不屈的斗士形象; 在第三乐章中,贝多芬以赋格和柔版展现了作曲家古典与浪漫两种创作风格的结合。 巴赫为古钢琴所作的《a小调幻想曲与赋格》BWV 904 ,约于1725年出版。a小调,2/2拍,赋格为四声部。 《c小凋幻想曲与赋格》BWV 906,作于1738年。
--
11
20世纪伟大钢琴家《罗莎琳·杜蕾克2》
20世纪伟大钢琴家《罗莎琳·杜蕾克2》
这张专辑收录了罗莎琳·杜蕾克的演奏录音,包括巴赫的键盘独奏作品。1973年在纽约卡内基音乐厅里,杜蕾克第一次在大键琴上演奏《哥德堡变奏曲》而且得到空前的成功,休息时间过后,她又在钢琴上重复弹奏这部作品。不过由于钢琴丰富的色彩以及对位平稳明晰的声音,杜蕾克还是以钢琴演奏的版本最著名,而且是键盘演奏史上重要的里程碑。1957年在伦敦演奏《哥德堡变奏曲》后,一个乐评人写道:“杜蕾克小姐多样性的触键相当不可思议,活泼的节奏与分句让纯正主义观点,即,只有大键琴才能再现巴赫变得毫无意义。她能够随心所欲地弹出大键琴、古钢琴的音色。她的节奏冲劲让地道的对位在音乐中自然浮现。” 在处理以钢琴或大键琴来演奏巴赫作品的问题上,杜蕾克这样驳斥那些大力主张巴赫还不知道有钢琴这个乐器存在的人。“巴赫是否知道钢琴存在的根本问题,”她这样写:“很明显已经有西尔伯曼钢琴公司贩卖钢琴给布兰茨基伯爵的收据这个历史文献提供答案。这份历史文件的内容已经说明是巴赫真迹的签名,日期是1749年5月,莱比锡,表示这椿买卖是由巴赫办理。” 然而巴赫的钢琴作品不是只有简单的美感或风格合宜与否的问题。如同杜蕾克所指出,“《哥德堡变奏曲》在整个十九世纪都被认为无法在钢琴上演奏,因为音乐里有太多复音以及(演奏者)型体上的问题,因为当时认为双手在键盘上是不可能交替演奏的,布索尼因而重新修订这部作品。用布索尼的话来解释他的意图是最好的:‘为了挽救这部极为优秀的作品在音乐厅里的命运,缩短全曲或重新释义好让听众能够接受、演奏者能够弹奏是相当必要的。在这个版本里,乐曲后半部的建议是尽量一开始就忽略反复记号。附带说明,经过考虑后,我认为省去其中几段变段是最适合对一般大众演出的方法。’所以布索尼建议在音乐会中省略十段变奏,其中有七段是卡农,由此打破全曲的架构与卡农的旨趣。他也建议使用一些简化、添加与扩展后的技巧,布索尼都是遵循巴赫的版本变更,然而不幸的是,有时候布索尼会往没有指示的地方让谱上的主题合并,这是布索尼,不是巴赫。布索尼的观点广为后代所采用与宣传,这是巴赫作品失真的背景原由之一,反对这种作法的音乐家都努力地想以更明确的想法接近巴赫。”
15
47
评论(0条)
快来抢沙发吧!
打开蜻蜓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