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伦德尔《莫扎特第9、25钢琴协奏曲》
1.1万

布伦德尔《莫扎特第9、25钢琴协奏曲》

这张专辑是钢琴家布伦德尔与查尔斯·马克拉斯爵士指挥的苏格兰室内乐团合作,演奏莫扎特《第9、25钢琴协奏曲》。在这个2002年的录音中,布伦德尔细腻而深入地营造出他所欲达至的境界,即便当时已经七十高龄,技巧上与音乐语汇的操控还是十分到位。《第9协奏曲》布伦德尔采用了莫扎特亲笔所写的华彩,至于《第25协奏曲》的华彩则是他自己所写,这种情况颇为罕见。专辑获得《BBC音乐杂志》五颗星评价。 《降E大调第九钢琴协奏曲“茱娜霍姆”》K.271,作于1777年初。当时一位年青的法国女钢琴家茱娜霍姆(Mlle Jeunehomme)在巡回演出中路过萨尔茨堡,莫扎特为她写下了这部协奏曲,这部作品也以这个钢琴家的芳名“茱娜霍姆”传世。在莫扎特创作的23部钢琴协奏曲中,大编号的10部左右受到音乐爱好者的广泛喜爱,而这部被音乐学者公认为他创作生涯的第一部真正杰作的作品,却多少有点被冷落,至少不如他的好多其它作品流行。 《C大调第二十五钢琴协奏曲》K.503,完成于1786年12月4日。这部作品曾经长时间被忽略,虽然莫扎特生前曾数次演奏过它,但是直到莫扎特去世也没有再次被演出过。直到20世纪晚期,它才被众人所接受。
节目(6)
批量下载
加载更多
主播信息
Love_small_cat

Love_small_cat

小喵陪你听古典 聆听美妙旋律、感受艺术真谛
关注
杜普蕾、巴伦博伊姆《埃尔加作品》
35
这张专辑是已故大提琴家杰奎琳·杜普蕾与其丈夫巴伦博伊姆率领的费城管弦乐团合作,演奏埃尔加《大提琴协奏曲》,还有巴伦博伊姆指挥伦敦爱乐乐团演奏埃尔加的第一和第四《威风堂堂进行曲》、《谜语变奏曲》。1970年11月,巴伦博伊姆正好在费城管弦乐团担任客席指挥,杜普蕾也随行。这部埃尔加《大提琴协奏曲》录音是他们举行一场音乐会时留下的录音。两人在听过录音后认为这是相当完美一个现场录音,杜普蕾和乐队配合的天衣无缝。这份录音很好地表达了两人的音乐理念。虽然音乐会临场完美发挥出于巧合,但实际上是纯粹的心灵合一。音乐必须能够“呼吸”,是活的,其表达的细微差别是不能用言语来形容的。完美的音乐不仅仅是“正确”,任何一个精心准备的瞬间都有可能出差错。但在这样的场合,任何差错都是正确的。
布赫宾德《莫扎特·三部钢琴协奏曲》
---
这张专辑是钢琴家布赫宾德与维也纳交响乐团合作,自弹自指演奏莫扎特的三部钢琴协奏曲。钢琴家自己弹奏自己指挥,这种方式是莫扎特最喜爱的演奏方式,他的许多钢琴协奏曲首演都是由他自己自弹自指的。布赫宾德也采用这种莫扎特的演奏方式,与地道的维也纳交响乐团一起,重现莫扎特当年的辉煌,体现纯正的德奥情怀。 《F大调第十一钢琴协奏曲》K413,作于1782年。1781年,莫扎特离开萨尔兹堡前往维也纳,这部作品作于他趋于自己独立之后不久,所以被认为是他自己进一步追求个性表现的开始。 《A大调第十二钢琴协奏曲》K414,作于1782年。 《C大调第十三钢琴协奏曲》K415,作于1782-1783年,1783年3月23日,在约瑟夫三世亲临下,于维也纳鲁克剧场首演。
贝多芬、安奈斯库《小提琴奏鸣曲》
---
这张专辑是由小提琴家David Abel与钢琴家Julie Steinberg合作,演奏贝多芬、安奈斯库的《小提琴奏鸣曲》。美国音响设计家Dave Wilson灌录的室内乐之中,张张都有超水准的表现,唯独是被称为“黄碟”的这一张最多人认识,据估计,原因与乐曲有关,专辑中两首奏鸣曲皆很动听。至于录音方面,世界知名小提琴收藏家冼祖铭说,这是他一生人听过最真实的小提琴钢琴合奏。刘汉盛评价:这个Wilson就是专作天价喇叭的Dave Wilson,他自己也制作一些低成本的唱片,而且有相当的成绩,他家唱片,大部分都附有录音时麦克风的摆位及乐器位置,可以作为定位参考。这张唱片的琴声传真,与Sheffield Lab那张施特劳斯奏鸣曲类似。这张专辑入选《The Absolute Sound》榜单,是著名的古典音乐天碟。
APP内查看主播
大家都在听
佐尔坦·科奇什《德彪西钢琴独奏作品》
佐尔坦·科奇什《德彪西钢琴独奏作品》
这张专辑是匈牙利钢琴家佐尔坦·科奇什演奏德彪西的四部钢琴独奏作品。科奇什对节奏有极强的把握能力,他的演奏有一种清新的感觉,其中音粒的效果和节奏跳跃的效果尤为迷人。 《贝加马斯克组曲》作于1890年。“贝加马斯克”是形容词,指的是“18世纪宫廷的事务”。这部组曲共8行4首曲子,依序是《前奏曲》、《小步舞曲》、《月光》和采用法国传统曲音调注入崭新气息的《巴瑟比舞曲》。其中的第三曲《月光》令德彪西名满天下,在宁静温柔的乐声中,仿佛能见到月光在湖面上荡漾,而那流动的瑟音,则带领着听众轻轻悠游。这个曼妙的乐音,至今还令无数的人们着迷不已,不但是印象音乐中精湛的作品,更是流行文化媒体的爱用配乐。 《被遗忘的意象集》作于1894年,题献给伊凡娜·雷罗尔小姐。这是德彪西在进行歌剧《佩里亚斯与梅丽桑德》和管弦乐作品《牧神午后》的创作之时开始构思创作的,是最早完成的一部“意象集”,同样是由三首曲子组成,但均无标题,仅标以相应文字介绍。作品在当时并没有发表,其中第二首经修改后成为1901年发表的钢琴组曲《为钢琴而作》中的第二首“萨拉班德舞曲”,第三首中的某些片断被用于1903年发表的钢琴组曲《版画》第三首“雨中花园”中。乐谱于1877年方出版,并命名为《被遗忘的意象集》。 《为钢琴而作》组曲,作于1901年1-4月。在德彪西的创作进程中,一直被认为是一部关键性的作品。其中有不少是华托和魏伦的《华丽节日》世界中的精神,形式上回到了“古钢琴家”的世界,处理时,古典的观点则占有上风,显然,这在德彪西的印象主义的乐曲中就不是那样显著的。同事,作为德彪西式的主要方面的和声寓言,在运用键盘乐曲来显示其中所具有的任一因素,《为钢琴而作》是第一部作品,如:不协和和弦不仅不予解决,而且可以在音程不变的情况下作连续进行;全音音阶,无声音阶以及随意性的音阶都被采用了,并且还接触到双关调性的手法。由三首作品组成。
1.2万13
阿卡多《帕格尼尼的小提琴》
阿卡多《帕格尼尼的小提琴》
这张专辑是著名小提琴家阿卡多与钢琴家曼兹尼合作,用帕格尼尼的瓜奈里1742年所制名琴“加农炮”演奏帕格尼尼18首传世之作,名曲、名琴等共冶一炉,值得聆听欣赏。这把瓜奈里名琴本身的音色变化十分丰富,只要运弓的力道有一些极细微的变化,它便可生出各种不同的表情,就录音而言,为了配合“加农炮”的神力,当然在录音上是连一个最细小的呼吸都不放过。专辑被台湾的《音响唱片试听指南》评为”可以珍藏一世”的演录俱佳唱片。 十八世纪,在意大利有几位制作提琴的大师,如斯特拉底瓦里、瓜奈里、阿玛蒂等,他们掌握了这一乐器的神秘制作技术,使得他们制作的乐器无论在音色或音量上都达到了空前绝伦的水平,他们为数不多的作品流传至今,大多成为博物馆中价值连城的镇馆之宝。帕格尼尼是意大利人,自然有“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好条件,他有不少提琴制作大师的作品,其中,有一把外号叫“加农炮”的小提琴,那就是瓜奈里在1742年所制,你在这张唱片封套上见到的就是这把名为“加农炮”的小提琴,这件神奇的乐器之所以被称为“加农炮”, 是因为它具有其他小提琴所无法与之相比的宏大的音量和极其优美的音色,不仅如此,这把提琴还能承受帕格尼尼那异乎寻常演奏方式,如果说“帕格尼尼演奏小提琴时简直就是对小提琴的摧残”这话有点过分的话,那至少应当相信,在演奏帕格尼尼的某些乐曲时,许多演奏家不得不在演奏完甚至在演奏的中途对提琴进行调弦。
2.8万18
克莱斯勒《演奏自己的作品》
克莱斯勒《演奏自己的作品》
这张专辑是小提琴大师克莱斯勒在1910-1929年间演奏自己创作的19首作品。 克莱斯勒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小提琴演奏家、作曲家之一。克莱斯勒革新了小提琴的演奏技法,第一个使用持续不断的揉指,有力丰富了小提琴的表现力。他的远弓与颤指都别具一格,运弓不大而琴音饱满,经常运用表情滑指,在极快的乐句中,温暖的颤指了从不消失,他的音乐甘美丰润,富于变化,沁人心脾,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克莱斯勒”风格。 克莱斯勒一生写了150多首小提琴曲,但是当时他把许多曲子都说成是历史上某某著名作曲家的作品,这些作品受到人们的喜爱,广为流传。后来,他公开宣布这些乐曲都是他本人的作品,从而引起了音乐评论界的不满,可是克莱斯勒说:“人们喜爱这些乐曲,是因为它们的内在价值,难道因为写了上我的名字,它们就变得没有价值了吗?” 这张专辑的录音年代虽然较早,但采用24位、96KHz高清晰规格重新转制,去除杂音,提升音效,录音质量已有极大的提高,但部分作品早期录音技术的缺陷仍然存在,音乐中有经微的沙沙声,但这是历史的遗音、时光的再现,正可引发听者的思古幽情。想想,如果不能聆听克莱斯勒亲自演奏自己的作品,我们对这位伟大的小提琴演奏家、作曲家的认识就只能永远停留在音乐辞典的介绍上。
1.5万19
布拉格四重奏团《德沃夏克弦乐四重奏》
布拉格四重奏团《德沃夏克弦乐四重奏》
这套9CD合辑收录了布拉格弦乐四重奏团演奏的德沃夏克《弦乐四重奏》作品。该团的演奏非常精彩,流淌的弦乐音流,音色优美,音场丰富饱满。《企鹅唱片指南》评价三星。室内乐在德沃夏克的作品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演录的频率大大低于他的交响曲、其他管弦乐曲甚至钢琴曲等。德沃夏克那充满灵感音符的大脑中不乏动人的旋律,而在室内乐作品中似乎更注重几种弦乐音色搭配与细腻的情绪交流。 布拉格弦乐四重奏团是当今乐坛最重要的室内乐组之一,在弦乐四重奏组合人才辈出的捷克,布拉格四重奏团是一支不容忽视的室内乐团,该团创建于1972年,成员来自布拉格音乐学院学生。自成立后,该团传承了捷克独特的四重奏传统,秉持着老派组合的和谐、完美、优雅,以精湛的音乐技艺为业界的瞩目。 德沃夏克(1841-1904)是捷克著名的作曲家,也是世界音乐发展史上不可或缺的大师,其幼年时期就表现出了惊人的作曲天赋。从其弦乐四重奏的创作历程来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按照不同的地点进行划分,分为:捷克国内的探索阶段、德国的发展阶段和美国的成熟阶段。在捷克,年仅二十岁的德沃夏克在乐队中担任中提琴手,创作了一首弦乐五重奏作品,这也是其弦乐创造的开始,《A大调弦乐四重奏》、《降B大调第二弦乐四重奏》、《D大调第三弦乐四重奏》等作品的创作,让他在乐坛奠定了坚不可摧的地位,也掌握了弦乐四重奏的创作规律,为之后弦乐四重奏创作打下了基础;在德国定居以后,德沃夏克扩宽了视野,创作水平进一步提升,《E大调第八弦乐四重奏》、《d小调第九弦乐四重奏》等作品和之前的作品相比,形式和内容更加成熟;在美国担任纽约国家音乐学院院长期间,创作了《G大调第十三弦乐四重奏》等作品,尤其是其《F大调第十二弦乐四重奏》作品中融入了美国黑人和印第安人音乐元素,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在德沃夏克的一生中,弦乐四重奏创作从来没有停止过,作品数量多、质量高,达到了同时期音乐家难以企及的高度。
1.8万71
拉贝克姐妹《斯特拉文斯基双钢琴作品》
拉贝克姐妹《斯特拉文斯基双钢琴作品》
这张专辑是钢琴家卡蒂雅·拉贝克、玛丽尔·拉贝克两姐妹在1982年、1987年录制的,收录了斯特拉文斯基的四部双钢琴作品。 自从童年时期,卡蒂雅·拉贝克和玛丽尔·拉贝克两姐妹便与音乐为伴,热衷于各类当代作曲家的作品,如柏辽兹、贝里奥、利盖蒂、梅西安等等。她们演奏的曲目非常广泛,虽然似乎相互对立,但她们确实同样能驾驭各类作曲家的作品,从巴赫、勃拉姆斯、李斯特、莫扎特、到斯特拉文斯基、格什温、勃恩斯坦,甚至武满彻、鲁托斯拉夫斯基以及现今的年轻作曲家。姐妹二人今年都已经60几岁,却依然活跃在世界音乐舞台上。 拉贝克姐妹出生在法国,从小学习音乐,1968年在巴黎音乐学院毕业后,开始演奏四手联弹和双钢琴作品。让她们真正成名的,是1980年录制的双钢琴版的《蓝色狂想曲》,这张唱片卖出了50多万张。拉贝克姐妹相差两岁,但看起来就像是一对双胞胎。姐妹俩个性迥异,姐姐卡蒂雅喜欢讲话讲个不停,热情活泼,妹妹玛丽尔则更优雅,经常半嚼着手指,显得沉静忧郁。就像她们的性格一样,在舞台上的时候,姐姐负责演奏华丽的高音部分,妹妹则甘当绿叶。在一次采访中,卡蒂雅笑着说:“没错,我喜欢演奏高音部分,但是有她(妹妹)在那里支撑着我,我感觉很自在。”
1.3万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