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曾《勃拉姆斯、舒伯特·钢琴奏鸣曲》

柯曾《勃拉姆斯、舒伯特·钢琴奏鸣曲》

这张专辑是钢琴大师柯曾演奏勃拉姆斯《第三钢琴奏鸣曲》、《第一、第三间奏曲》;舒伯特《降B大调钢琴奏鸣曲》。 克利福德·麦克尔·柯曾爵士(Sir Clifford Michael Curzon,1907年5月18日-1982年9月1日),是英国著名的钢琴家。柯曾爵士是一位非常特别的钢琴家,他有非常出色的技巧且演奏风格高贵,所以能把自己对音乐的创见以细腻的方式去表现在音乐中。他的演奏录音不多,但可明显地感受到他对音乐的理解、精神的深度。 柯曾演奏的舒伯特《降B大调奏鸣曲》,到目前为止,或许仍是最出色的版本,选取的速度、表达的织体,都处处显现出他的品味以及对舒伯特乐曲整体结构的理解,正是这种灵气,令其演奏像魔力般地吸引着听众,而绝佳的录音亦显出这真挚演绎的独到之处。柯曾演奏的勃拉姆斯《f小调奏鸣曲》,也一定能挤身于最佳之列,自然、清新,又同时表现出深刻的人性及紧凑的张力,是柯曾的颠峰之作,表达了他对音乐的炽热和真诚,专辑中的两首勃拉姆斯《间奏曲》,柯曾的演奏同样非常漂亮潇洒。
节目(11)
批量下载
加载更多
主播信息
Love_small_cat

Love_small_cat

小喵陪你听古典 聆听美妙旋律、感受艺术真谛
关注
科利亚·莱辛《车尔尼·前奏曲的艺术》
--
这张专辑是钢琴家科利亚·莱辛演奏车尔尼的《前奏曲的艺术》。 卡尔·车尔尼(Carl Czerny,1791年2月21日-1857年7月15日)奥地利作曲家、钢琴家、音乐教育家。车尔尼是贝多芬最得意的学生,贝多芬曾在1801-1803年的三年间免费教他弹奏钢琴。他对于贝多芬的作品积极宣传,并在他的作品500号《钢琴理论及演奏大全》第四册的第二、三章中论述如何正确演奏贝多芬的作品。他能够背奏贝多芬的全部钢琴作品。车尔尼作为一名钢琴教育家,培养了弗兰兹·李斯特这样的学生。他也免费教李斯特弹琴,李斯特曾说:“我的一切都是车尔尼教我的。”作为一名钢琴作曲家,他一生写了无数钢琴练习曲,是学习钢琴的学生练习的基础教材。他的地位在于在贝多芬时代和现代钢琴演奏架起了一座桥梁。 车尔尼是19世纪上半叶维也纳钢琴学派的创始人,他总结了浪漫主义以前的注重指力的钢琴技巧,同时又指出了手臂重量的重要性,他在《钢琴理论及演奏大全》指出:“弹奏时,手的动作要藏起来,手指不可以抬得比必要时高。为了做得正确,有必要增强肌肉的内在紧张,在不破坏手指柔软运动的范围内,加入手臂的重量。”他在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钢琴演奏架起了一座桥梁。 为一名钢琴教育家,车尔尼一生写了大量的钢琴练习曲,有编号的共有78本。他的练习曲强调指法技巧的发展,注重手腕动作有一定自由,同时注意应用渐强、渐弱的效果,是钢琴的基础教材。这些作品包括大量的前奏曲练习以及前奏曲与赋格作品。 《前奏曲的艺术》作品300,1834年出版,包含121首前奏曲,它们大多是20小节以内的快速跑动音型,需要演奏者具有纯熟的键盘演奏技巧与舞台表现力,但唯一的缺憾是它们没有多少内涵和意义可言,只是以纯粹的热身或炫技为目的。
李赫特《演奏德彪西作品》
33
这张专辑收录了钢琴家李赫特1961-1979年间在莫斯科音乐学院大音乐厅演奏德彪西作品的录音。在这段时期里,德彪西的作品在这位杰出钢琴家的曲目中占了上风。专辑的内容包括德彪《西贝加莫组曲》全套、《前奏曲》第二卷全套及《前奏曲》第一卷的部分曲目。 德彪西的音乐在创作中也极具特色,其旋律多为零散、不对称、片段的,甚至是不对称的,悠长的旋律变得琐碎、零散,却独具魅力,乐曲中采用多层次和弦,营造出飘忽不定、朦胧虚幻的朦胧美。这些片段音乐呈现给听众一幅生动的图画,这就是听觉和视觉的典型通感。在德彪西的音乐创作中,零散的音符更能够体现出画面感和事物瞬间的景象,表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李赫特的技术游刃有余、演奏得心应手,对浪漫派作曲家作品的演绎,达到了极美如诗的境界;而演奏德彪西的作品,又给人以无比细致完美的感受。他的演奏不管是视谱或背谱演出,都能弹出杰出且深刻的音符,令人赞赏的演奏技巧,与对各个作品深邃且独特的了解,使得他在录音间或是现场音乐会上的每次演出都称得上是传奇。
阿蒂斯四重奏团《莫扎特·“海顿”四重奏》
40
这张专辑是阿蒂斯四重奏团演奏莫扎特的六部“海顿”弦乐四重奏。莫扎特共作有23首弦乐四重奏,创作时间自 1770-1790年,20年间中间中断了约10年。自到萨尔茨堡后,包括旅行曼海茵、巴黎期间,莫扎特未曾作过一首弦乐四重奏,直至移居维也纳的第二年,也就是1782年末,可以说是受海顿创作OP.33的启示,莫扎特在1个月内作成6首第十四至第十九号的《海顿四重奏》献给海顿。这是莫扎特23首弦乐四重奏中的精华。 《第十四号弦乐四重奏》“春天”,G大调,K387,即《海顿四重奏》的第一首,作于1782年12月21日。第十四号至第十九号的6首弦乐四重奏,系莫扎特以海顿的创作成果为出发点,作成之后请海顿到家中欣赏,又题献给他的。这套四重奏在主题的逻辑展开上体现了出类拔萃的技巧,形成了古典乐派在室内乐表现中的颠峰。 《第十五号弦乐四重奏》,d小调,K421/417b,作于1783年,即《海顿四重奏》的第二首。 《第十六号弦乐四重奏》,降E大调,K428/421b,作于1783年6月或7月,即《海顿四重奏》的第三首。 《第十七号弦乐四重奏》,降B大调,K458,即《海顿四重奏》的第四首,作于1784年9月9日。这首四重奏因一开始就使用狩猎的号角而称为《狩猎四重奏》,是6首《海顿四重奏》中最有海顿味道的一首。 《第十八号弦乐四重奏》,A大调,K464,即《海顿四重奏》的第五首,作于1785年1月10日。 《第十九号弦乐四重奏》,G大调,K465,作于 1785年1月14日,即《海顿四重奏》的第六首。此曲因序奏一开始就出现不协和音而标题为《不协和音》(Dissonani)。
APP内查看主播
大家都在听
费拉斯《小提琴演奏录音集》
费拉斯《小提琴演奏录音集》
这套13CD合辑收录了法国小提琴家费拉斯的演奏录音,合作的音乐家包括小提琴家梅纽因、大提琴家托特里埃、指挥家普莱特、西尔维斯特里等。 克里斯蒂安·费拉斯(Christian Ferras,1933-1982)法国小提琴家。费拉斯生于勒图盖(Le Touquet)、逝于巴黎。幼年由父亲启蒙习琴,早年师从比斯泰西教授(Charles Bistesi)、就学于尼斯音乐学院;八岁考入巴黎音乐学院深造,转投伊萨伊的学生、著名小提琴教授卡尔维特(Joseph Calvet)门下。十三岁以独奏家身份在巴黎举行首演、获得巨大的成功。几经周折,费拉斯而后成为一代宗师乔治·埃奈斯库(Georges Enescu,1881-1955)的学生、最后一名关门弟子。乔治·埃奈斯库作为二十世纪早期最伟大的小提琴大师之一,也是杰出的作曲家和小提琴教育家,曾培养了耶胡迪·梅纽因、阿瑟·格吕米欧和艾达·亨德尔等名垂史册的风云人物。1948年,十五岁的费拉斯在“斯赫维宁根国际比赛”中获奖,翌年再获隆-蒂博国际小提琴比赛第一名、从此声名大振,成为欧洲乐坛上显赫的新人,在国际古典乐坛一举成名,时年仅十六岁。 克里斯蒂安·费拉斯与指挥大师卡拉扬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卡氏一生尽心扶植了两位优秀的小提琴演奏家,一位是才情兼备的安妮·索菲·穆特,另一位就是克里斯蒂安·费拉斯。被卡氏看中、挑选上的、具是有着非凡天才的杰出演奏家。费拉斯获此殊荣后,便牢牢巩固住自己国际小提琴一流大师的地位。 费拉斯属于才华纵横、灵巧华丽型的演奏家,他的演奏以高超的技巧闻名、弓法强而有力。首先,他具有均衡、清晰、精致的演奏技巧,这为他丰富的音乐表现力提供良好的技术保障。此外,敏锐而细腻的乐感加上强烈的色彩变化感觉,使得他的演奏更加深刻、感人,色彩缤纷;异常明快、富有青春气息中更有雅致、华丽和纤巧的演奏特征。而这些恰恰尽是法比学派的精华。费拉斯也是《四大》小提琴协奏曲最优秀的诠释大师之一。
57
108
勋伯格、西贝柳斯《小提琴协奏曲》
勋伯格、西贝柳斯《小提琴协奏曲》
这张专辑是希拉里·哈恩与埃萨-佩卡·萨洛宁指挥的瑞典广播交响乐团合作,演奏二十世纪美籍奥地利作曲家勋伯格和同时代的芬兰作曲家西贝柳斯的《小提琴协奏曲》。希拉里·哈恩选择录制这两部作品,是为了凸显她驾驭现代大型作品的能力,以及过人的技术能力。 在专辑录音中,希拉里·哈恩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力,实话说勋伯格的《小提琴协奏曲》即便有上佳的技术能力,也并不是很好把握的作品,希拉里·哈恩的诠释表现出成熟的知性美,她把作品中融合现代意识与复古韵味的特色很好地表达出来,灵动而不失优雅,又以无懈可击的全局观念征服了乐迷。在她演绎的西贝柳斯《小提琴协奏曲》中,可以听到不亚于当代任何一位同辈小提琴家的出色演奏技巧,希拉里·哈恩祛除了早期演奏趋向于过分热情、急躁的状况,同时也把作品中那种北欧民族风味恰如其分地烘托出来。 埃萨-佩卡·萨洛宁指挥的瑞典广播交响乐团在录音中也有高分表现,乐团对两部作品特别是西贝柳斯《小提琴协奏曲》的气氛营造相当到位,令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音乐制作和音响制作阵容都是一流的,使专辑的完成度很高,音质也达到发烧级别。 勋伯格《小提琴协奏曲》作品36,作于1935年至1936年,呈献给韦伯恩,采用十二音技法创作,小提琴大师海菲兹曾经拒绝首演这首作品。几乎没有人会认为演奏此曲会简单轻松,它棱角分明、怪异的装饰,多处长独奏段落可以说是专为摧残小提琴手创作。 西贝柳斯《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作品47,完成于1903年,是他唯一的小提琴协奏曲。此曲有着交响曲的规模,一把独奏小提琴和管弦乐队的其它乐器有着同等的地位。一个为独奏演员而作的华彩乐段在第一乐章的发展部大放异彩。
33
6
莱博维茨《歌剧院之夜》
莱博维茨《歌剧院之夜》
这张专辑是莱博维茨指挥巴黎音乐协会管弦乐团,演奏多部脍炙人口的歌剧序曲、间奏曲。由著名录音师韦尔金森在1960年录制。专辑演奏、录音都极为出色,是古典音乐的天碟级作品。 专辑中莱博维茨指挥巴黎音乐协会管弦乐团的演奏十分到位、够味,从中激荡出那种原乐曲里特有的精髓——恬静与忧伤的情调以及强烈原始风格的韵味。专辑不但演绎令人过足音乐欣赏之瘾,其录音制作的水准之高也是少见的。聆听这个录音对音响器材的品质考验很是重要,因为它不但是韦尔金森亲自录制的,还经过另一位录音奇才波伯·卡塔兹的后期处理。唱片中音质通透度非比寻常,乐队中每件乐器的摆位与演奏非常清晰,极为发烧。所以绝不会在聆听时产生拖泥带水、一团团混乱化不开的现象。发烧友在聆听时(当然重播的音响器材一定要够档次)将会感受到许多乐队在现场演奏时细微的“杂声”,如翻乐谱和乐器无意间的碰击声(当然你的耳朵也必须“好”)。所有这些都是唱片在制作时有意保留下来的,以便在音乐重播时给聆听者带来身临其境的鲜活感觉。 歌剧院一览无遗的现场辉煌氛围,是这张专辑给我们带来的最大特点。你听那弦乐如丝般圆润顺滑的音质,管乐亮而不刺的通透明华,打击乐时而极具动态弹性的干净演奏,以及为整个乐队演奏铺垫时那隆隆低频音色,是井井有条分毫不乱恰到好处。其中尤其是铜质小碰铃叮叮噹噹的清脆之声如水晶般剔透晶莹,真令人陶醉其中美不贻言。所以这张专辑即好听又考音响器材,是表现音乐内涵与韵味及玩HiFi两不误的好唱片。因此假如你在重播聆听时感受不到上述这些特质,那是否就要考虑你的音响器材出问题了。
26
13
巴杜拉-斯科达《舒伯特钢琴奏鸣曲全集》
巴杜拉-斯科达《舒伯特钢琴奏鸣曲全集》
这套12CD合辑是钢琴家巴杜拉-斯柯达演奏的19部舒伯特《钢琴奏鸣曲》,其中多部舒伯特未尽之作由他续写完成。 《留声机》杂志对这套合辑给予了高度评价:“作为一名维也纳人,巴杜拉-斯柯达对舒伯特风格了如指掌,他对音乐灌注了热爱之情,没有任何夸张之处。他手下的舒伯特与贝多芬迥然不同,他揭示出轻松抒情的一面,在简约之中流露出浪漫的梦幻色彩,有别于古典奏鸣曲。” 著名奥地利钢琴家保罗·巴杜拉-斯柯达(Paul Badura-Skoda)出生于1927年10月6日,曾经师从钢琴家埃德温·菲舍尔(Edwin Fischer),1947年在奥地利音乐比赛中获得一等奖,由此一举成名。他与同辈奥地利钢琴家弗里德里希·古尔达(Friedrich Gulda)和约尔格·德穆斯(Jorg Demus)并称为“维也纳钢琴三杰”(Viennese Troika)。 保罗·巴杜拉-斯柯达以演奏莫扎特、贝多芬和舒伯特的作品见长。他是一位高产的唱片艺术家,累计录制过200多张唱片,包括上述三位作曲家的钢琴奏鸣曲全集。巴杜拉-斯柯达还推崇历史乐器演奏,并拥有多架早期钢琴,他的舒伯特钢琴奏鸣曲全集就在他私人收藏的五架钢琴上完成,分别使用了不同年代制作的钢琴。他在录音时会将同一部作品分别用不同的钢琴演奏,以便让听众了解不同钢琴的声音特性。
20
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