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莱默《莫扎特小提琴协奏曲全集》
104

克莱默《莫扎特小提琴协奏曲全集》

这张专辑是小提琴家克莱默与由他创立的波罗的海室内乐团合作,2009年在萨尔兹堡音乐节的现场演奏录音,发行后广受赞誉。与克雷默早年与指挥家哈农库特合作的版本比较,这个版本要更加出色,主要是将关注点更聚焦在独奏家身上。
节目(15)
批量下载
加载更多
主播信息
Love_small_cat

Love_small_cat

小喵陪你听古典 聆听美妙旋律、感受艺术真谛
关注
瓦格纳、普罗科菲耶夫《歌剧、舞剧节选》
--
这张专辑是莱因斯多夫指挥洛杉矶爱乐乐团,演奏瓦格纳的四部歌剧节选、普罗科菲耶夫的芭蕾舞剧《罗密欧与朱丽叶》节选。这是将喇叭花的两张著名LP唱片合二为一,转录到一张CD中,其中普罗科菲耶夫的芭蕾舞剧《罗密欧与朱丽叶》节选那张黑胶唱片,荣登美国TAS天碟榜单。 TAS主编评语:总计Sheffield二十九张唱片中,很少有大型管弦乐团的录音(莫斯科那张还是募捐与贷款才录成的),究其原因可能有二,一是负担不起请大乐团及名指挥的经费;二是Sheffield Lab惯用一支立体麦克风来录音。这种录法要录整个乐团在技术上比较难。所以尽是些小型的组合。这张唱片没有话说,是录音的典范,我已无法再形容,只告诉您看到Sheffield Lab的LP唱片买了就没错。
霍洛维兹在大都会
--
这张专辑是霍洛维兹在大都会歌剧院的现场录音,演奏斯卡拉蒂、肖邦、李斯特等钢琴家的作品。 霍洛维兹晚年时期(80年代)在世界各地频繁的举行独奏会,其中RCA发行的有两场:本专辑和伦敦演奏会。这场演奏会以6首斯卡拉蒂奏鸣曲开场,显示出大师对作曲家独到的诠释。中间的重量级曲目是肖邦的第四叙事曲和李斯特第二叙事曲;音乐会的最后一首拉赫玛尼诺夫的前奏曲。 两位浪漫主义钢琴大师的《叙事曲》在霍洛维兹的手下迸发出无比的激情,宏大的结构和细腻的处理手法让人不得不佩服这位钢琴撒旦。
富特文格勒《RIAS录音全集》
77
从某种程度上说,我们现在能听到某些唱片,也是托了唱片工业不景气的“福”。我认为其中最明显的,就是那些母带发行的历史录音。原本,直接使用母带为音源来制作唱片是极为罕有的。尤其在历史录音、现场录音这块,“母带发行”的珍贵就益发彰显。因为原本制作精良的商业录音,即便采用母带的复制品来做唱片,唱片公司也会尽量把握整个流程,让音效的损失减到最少(不知所谓的操作除外);反观历史录音,它的效果本来就因其古老而难以保证,制作唱片所采用的音源又很可能只是老LP或78转唱片。即便是广播录音,也很可能是二拷,甚至私人录制的带子。如果能够采用母带为音源来做历史录音,那基本就可以称为梦幻音源了。但在唱片工业未至危途以前,这往往就真的是一个美梦。 我自己买这套唱片实在也有点晚了(2013年才入手),只是在收藏途径的改变与收藏计划的调整中拖延至此,听过之后却不免感叹:为何拖到现在呢?这套录音的内容很丰富,反映指挥家战后的现场演出风格十分全面,12CDs的内容完全是Furtwangler&BPO的组合。诚然无论在萨尔斯堡、拜罗依特、伦敦、罗马,还是在斯德哥尔摩,或者埃及,都留下富特文格勒战后录音的光辉;有些是与维也纳爱乐合作,有些是与水平不一的当地乐队合作。这些录音都是不能忽视的,然而富特文格勒与柏林爱乐在他们大本营的演出对于指挥家的战后年代而言,还是有着坐标原点般的分量。这套录音囊括了太多名演,十二张唱片从1947年5月25日大师重返舞台,指挥贝多芬第五、第六交响曲的首场演出开始,到1954年5月23日,富特文格勒最后一次在柏林登台,指挥相同作品的音乐会结束。指挥家战后在柏林的演出也有些不是RIAS的,譬如1952年勃拉姆斯“第一”的现场,但本套唱片内容之丰富,品质之超凡,仍每每给我荡漾于珍宝馆中的感觉。
APP内查看主播
大家都在听
奥伊斯特拉赫《巴赫双小提琴协奏曲》
奥伊斯特拉赫《巴赫双小提琴协奏曲》
这张专辑是大卫·奥伊斯特拉赫与儿子伊戈尔·奥伊斯特拉赫合作,演奏巴赫《小提琴、双小提琴协奏曲》,由鲁道夫·巴塞尔指挥莫斯科室内乐团担任协奏。 奥伊斯特拉赫父子的演奏,对作品吃的很透,演奏极为“捻熟”。独奏与合奏更默契,声音分布很均衡,推进如行云流水,从头至尾毫无粘滞之处,你感觉不到在很多版本里都有的、第二小提琴明显弱的地方,除了两把琴音色不同与位置感外,演奏则是相互推动与相互“叫劲”,呈显出一股特别的优雅、方正与灵巧。 巴赫现存的三部小提琴协奏曲(BWV1041-1043)的创作年代定位于科藤时期的1720年前后,但根据20世纪末以来的最新音乐学研究,学者们开始怀疑这些作品应该属于后来的莱比锡时期(1723-1750),或者折衷的情况是这些作品最初创作于科藤,在莱比锡期间巴赫又对它们进行了重新修订。对此,直接的证据在于这些作品最原始的乐谱只能回溯到1730年左右,而巴赫在1729年3月恰好接管了莱比锡的大学音乐社(collegium musicum),又增加了给大学社每周的例行音乐会安排乐曲的任务,为此他修订和新创作了大量作品并专门为演出准备了分谱,其中包括这三首小提琴协奏曲。另一方面,从创作风格上来看,在这几部作品中所体现出的崇高深刻的艺术取向以及炉火纯青的复调技巧显然有别于科藤时期所惯常的那种热热闹闹无伤大雅的宫廷社交氛围(如《勃兰登堡协奏曲》等),这尤其体现在《a小调小提琴协奏曲》(BWV1041)和《d小调双小提琴协奏曲》(BWV1043)中。
65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