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民歌全集(二)
90

经典民歌全集(二)

Albert Au演唱经典英文民谣,这是他最擅长的曲目,可以看出他对这些歌曲的喜爱,因为他是非常非常用心去诠释。简朴、清新的伴奏,恰到好处;浑厚、干净的声音,是那么完美,有的甚至比原唱更精致。专辑采用24位数码制作,音效一流,完全可以作为人声试音碟,而且由于配器比较简单,更突出了人声,但又不会像老虎鱼的录音人离得那么近,这种远近适中、背景人声均衡的录音,非常讨好中国人的耳朵。
节目(16)
批量下载
加载更多
主播信息
Love_small_cat

Love_small_cat

小喵陪你听古典 聆听美妙旋律、感受艺术真谛
关注
内维尔·马里纳《伦敦录音辑》
--
这套专辑是马里纳爵士指挥圣马丁室内乐团,1990-1995年期间在伦敦的演奏录音。收录了普赛尔、博伊斯、门德尔松、亚当、马斯奈、埃尔加、德沃夏克、柴科夫斯基等著名作曲家的作品。 内维尔·马里纳(Neville Marriner,1924年4月15日-2016年10月2日)英国指挥家和小提琴家。1956年,32岁的马里纳应伦敦圣马丁教堂之邀筹办晚祷音乐会,次年即创建了著名的圣马丁室内乐团(全称“田园里的圣马丁室内乐团”)并一直担任团长至1978年。圣马丁室内乐团是当今世界上最著名的室内乐团,它的合奏效果极其纯静和细腻,乐队的音色甜美而富有润泽感,其织体和层次亦显得非常清晰和有条理。人们在听了这个乐队的演奏之后,第一个感觉就是这个乐队具有着丰富的魁力和极有修养的艺术情趣,以上这一切特点的形成,其主要的功绩都应该归功于马里纳对这个乐团的长期培养和训练。
吉泽金《德彪西·钢琴作品全集》
--
这套合辑收录了钢琴家吉泽金演奏的德彪西钢琴作品。德彪西音乐的优美是使这套合辑如此动听最主要的因素,吉泽金那天才般的表达技巧和对作品那极为透彻明白的理解,是这套合辑自发行至今都广受好评的重要原因。 《企鹅唱片指南》评为保留三星,评论这样写道:“吉泽金演奏的德彪西作品享受了传奇式的地位……一些评论家仍然认为他战前演奏的德彪西作品更为出色。吉泽金的技艺已经为人熟知,无须宣传。正如布赖斯·莫里森在附录中所写,‘吉泽金的演奏极为敏感而个性化,功底扎实、技巧高超、毫无做作或怪癖,单从这一点看就应当受到承认。’这是一套值得所有钢琴家钻研的唱片。”这个评论语气冰冷,说得仿佛吉泽金的演奏广受好评的原因不是因为他真正的实力,而只是几个评论家捧出来的名气。其所谓“值得钻研”的唱片也许真的只是代表此唱片质量高超,但听起来总觉得很不舒服。保留三星,当然是被立体声录音给宠坏的三个作者的单声道偏见导致的(该书的前言有这样一句话:“如果三颗星全用括号起来,通常表示该片的录音质量基本合格,例如某场有艺术价值的单声道录音,即使经过数字录音的处理,尚有较大改善音质的余地。”),一张CD的音质固然重要,但是演奏者的水平应该被予以更高的关注。 这套录音的演奏水平之高,完全可以弥补在单声道限制下的一点点录音瑕疵,而毫不影响对德彪西作品的理解,也毫不妨碍对吉泽金那精湛技艺的赞叹。因此,对《企鹅唱片指南》的评鉴,还是要持一点批判的态度为好。 可以考虑把这套录音与奇科利尼的演奏作比较,那是高下自现的。无论是对速度、节奏的让人叹服的精确把握,对色彩敏感的调节,对音响温厚大度的从容控制,还是对作品深刻内涵的准确把握和准确挖掘,吉泽金的演奏都全面盖过奇科利尼的糟糕演奏,后者的演奏简直让人皱眉,让人愤怒。这套合辑实为爱好德彪西的乐友收藏之首选。
格洛芙梅尔《卡尔贝尔曼·单簧管练习曲》
19
这张专辑是卡尔·贝尔曼的《单簧管练习曲》。虽然是练习曲,在强调技巧训练的同时,也有极美的音乐性,非常值得欣赏。
APP内查看主播
大家都在听
拉罗查《贝多芬·第五钢琴协奏曲、钢琴小品
拉罗查《贝多芬·第五钢琴协奏曲、钢琴小品
这张专辑是钢琴家拉罗查与梅塔指挥的洛杉矶爱乐乐团合作,演奏贝多芬《第五钢琴协奏曲》。附带她独奏的贝多芬《七首钢琴小品》。 《降E大调第五钢琴协奏曲“皇帝”》作品73,作于1808-1811年。此曲是贝多芬所有的钢琴协奏曲作品中,规模最为庞大的一部,故常被人称为“皇帝”协奏曲。而事实上,此曲也确实具有堂堂王者风范。但是“皇帝”这一标题并不是贝多芬自己命名的,也不可能和某一位特定的“皇帝”有关,公认的说法是由于此曲在当时被誉为无可争议的“协奏曲之王”,故此得名,并沿用至今。在此曲中,作曲技巧炉火纯青的贝多芬,又设计出众多崭新的思路,整部作品在工稳的结构中蕴含着壮阔的波澜、变化无穷的旋律,尤其以主奏钢琴的花奏开始的第一乐章,一开始便给听众以极端宏伟、华丽的印象。 《七首钢琴小品》作品33,于1803年在维也纳出版,其中大部分为波恩时代作品。 1、近似稍快的快板的优美的行板,降E大调,小回旋曲式; 2、谐谑曲,C大调,均衡的三段体; 3、稍快的快板,F大调、由二段体的优雅旋律与拥有间奏性节奏的副主题构成; 4、行板,A大调,三段体; 5、不太快的快板,C大调; 6、近似行板的稍快的快板,D大调; 7、急板,主题有谐谑曲性格,降A大调。
126
10
哈恰图良芭蕾舞剧全本《加雅涅》
哈恰图良芭蕾舞剧全本《加雅涅》
这套专辑是杨颂格·卡奇泽指挥苏联广播电视交响乐团,演奏哈恰图良的芭蕾舞剧全本《加雅涅》(1957年版)。 阿拉姆·伊利奇·哈恰图良 (Aram Ilyich Khachaturian,1903-1978),出生于格鲁吉亚第比利斯,前苏联作曲家、指挥家。他的创作汲取了故乡亚美尼亚的民间营养以及高加索地区的多民族传统音乐精华,音乐语言具有鲜明的民族色彩,富有浓郁的亚美尼亚情调,因而在二十世纪苏联乐坛独树一帜。另外,哈恰图良还受法国印象主义的影响,他的作品以热情、乐观、富于色彩、旋律丰富和高度的技巧性见长。 人们非常熟悉的那首热烈、狂放的《马刀舞曲》,便选自《加雅涅》。由于在很多年里欧洲音乐爱好者对哈恰图良的了解几乎仅限于此曲,很多人称他为“马刀舞曲先生”。 芭蕾舞剧《加雅涅》是1939年哈恰图良根据米高扬的建议,为亚美尼亚艺术节而创作的,原名为《幸福》。1942年,哈恰图良把剧情改写成描写在亚美尼亚边境集体农庄工作的年轻姑娘加雅涅的故事发表。同年12月9日此剧由苏联著名的舞蹈家阿妮西莫娃(Nina Anisimova)主演、由列宁格勒基洛夫模范歌舞剧院于彼尔姆首演。作曲家哈恰图良也因该剧的公演而获得当年的斯大林奖。 《加雅涅》这部舞剧的灵魂与活力集中体现在哈恰图良的音乐中。音乐最突出的一点是鲜明的民族特征,贯穿在全部作品中的民族民间音乐的音调、旋律、节奏,比哈恰图良以往的音乐作品更直接、更丰富、更生动。《加雅涅》舞剧音乐是民族音乐大聚会,令人耳目一新。其中库尔德人、格鲁吉亚人、乌克兰人、俄罗斯人等不同民族的民间歌舞,获得了广泛的展现,丰富的民族民间音乐的源流荟萃,使舞剧的音乐色彩绚丽浓烈,充满了活力。哈恰图良运用了七首亚美尼亚的民歌、两首俄罗斯舞曲、一首乌克兰的戈帕克以及一首格鲁吉亚舞曲作为素材进行创作。
53
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