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Boccherini Cello Concerto No.9 - 3. Rondo

00:00
05:00
听完整版
主播信息
Love_small_cat

Love_small_cat

小喵陪你听古典 聆听美妙旋律、感受艺术真谛
关注
富特文格勒《李斯特、斯美塔那“交响诗”》
--
这张专辑是富特文格勒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演奏李斯特、斯美塔纳、柏辽兹、舒曼、尼古拉的著名管弦乐作品。专辑的选曲都非常经典且好听,富特文格勒指挥下的维也纳爱乐乐团,优雅且富有哲理,丝般润滑的弦乐更是让人心醉。
阿格丽奇《卢加诺音乐节现场录音全集》
39
这套合辑是钢琴家阿格丽奇,2002-2016年在瑞士卢加诺音乐节,与她的众多音乐家朋友一起演奏的现场录音。曲目跨越十八到二十世纪,包括钢琴独奏曲、大量的钢琴二重奏,以及室内乐、协奏曲。 阿格丽奇无疑是当今活跃于国际乐坛的女性钢琴家里,最具有女王气质的一位。她被英国《留声机》形容为“无疑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钢琴家之一,以如液体火焰般的钢琴演奏技巧,以及具有独特丰富想像力而闻名”。她的音乐生涯也属于“非传统路线”:得到日内瓦国际钢琴大赛首奖,国际演奏事业也开始起飞之际,她却在1960年选择退隐,直到1965年赢得华沙肖邦国际钢琴大赛首奖后才重回国际乐坛。阿格丽奇的演奏曲目虽然宽泛,但是她却更偏爱协奏曲与室内乐。 从2002年到2016年,阿格丽奇每年六月都在瑞士卢加诺举行音乐节。依照她的构思,这个音乐节不仅邀请已经在世界乐坛占有一席之地的音乐家,还有她所赏识的新秀,以及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前辈,大家齐聚在卢加诺,密集举办多场独奏会、室内乐,或是与瑞士意语区广播管弦乐团合作交响音乐会,透过各种组合的室内乐合作,年轻一代的音乐家不仅有机会与前辈切磋,每一年的音乐节也发掘出不少罕为人知的有趣室内乐曲目。
杜普蕾《杰出的大提琴演奏录音》
83
这套合辑是1961-1973年间杜普蕾录制的全部作品。其中CD1是著名的与巴比罗利及伦敦交响乐团合作的埃尔加《大提琴协奏曲》;CD2中1970年录制的德沃夏克《大提琴协奏曲》也是名版。CD4是杜普蕾留下的最后录音,1971年12月10-11日杜普蕾在没有事先安排的情况下突然来到录音棚,录制了弗兰克和肖邦的《大提琴奏鸣曲》。合辑中有些重复的曲目是不同时期的各个录音。 这套合辑是欣赏、了解杜普蕾的较全面参考资料。得益于杜普蕾不管是在音乐会上还是在录音室麦克风前均全力投入的秉性,其琴声的魅力仍然扑面而来。每次听到杜普蕾拉琴,再焦虑烦躁的心,都可以瞬间平静。像她那般用生命和身体去表达音乐灵魂的人,实在是太少了。 杜普蕾是非常特别的一位音乐家,她的琴声中,发抒出她整个人独特的气质,充满感染力和热情。杜普蕾是天才洋溢、不受到人间规则限制的音乐家,她的演奏使人无法不驻足倾听,那是一种自信、也是一种音乐最美的极致表现,也正是因为这点,让她在离世多年后,依然为世人歌颂和聆听。
APP内查看主播
大家都在听
史蒂芬·伊瑟利斯《战争时期的大提琴》
史蒂芬·伊瑟利斯《战争时期的大提琴》
这张专辑是英国大提琴家史蒂芬·伊瑟利斯与华裔加拿大钢琴家史康宁合作,为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爆发一百周年而录制的,演奏的作品,由法国、英国和奥地利三个国家的著名作曲家在战争时期创作的大提琴作品组成,包括:德彪西、 布里奇、福雷、韦伯恩,还有四首当时英国士兵所流行的歌曲。100年过去了,战争幸存者都已作古,只留下描绘战争残酷的文学和绘画作品。聆听这张专辑,你会发现音乐也可以给我们启示,提醒我们战争带给全人类大规模的苦难。 曾经有一个叫哈罗德·崔格斯的英国业余大提琴演奏家,他就把自己特制的一把大提琴带到一战战场上,可在前线壕沟中演奏。他的大提琴的琴颈和琴弓可以藏于琴身之内,当然这种大提琴演奏时所发出的声音会稍为柔弱一些。在这张专辑中,大提琴家史蒂芬·伊瑟利斯就将他的斯特拉迪瓦里大提琴“Marquis de Corberon”换成哈罗德·崔格斯的那把战壕大提琴来演奏的。这真是非常不寻常的演奏,对大提琴家的技艺是极大的考验。 史康宁的钢琴伴奏非常微妙、生动,与大提琴的声音相辅相成、融为一体。他们的合作证明每个人都需要美、慰藉和喜悦,即使是在战场上。在音乐的帮助下,每个人都可以梦想着另一种生活。
168
15
20世纪伟大钢琴家《霍洛维兹(2)》
20世纪伟大钢琴家《霍洛维兹(2)》
这张专辑收录了弗拉基米尔·霍洛维兹的演奏录音,包括李斯特、拉赫玛尼诺夫、普罗科菲耶夫、斯克里亚宾、肖邦的钢琴独奏作品。 李斯特的作品从1930年到1989年一直在霍洛维兹的曲目中占有重要地位,《维也纳之夜-舒伯特的维也纳随想曲》(1989年录音版本)狡黠的表现就像位音乐魔术师。霍洛维兹在李斯特十九首《匈牙利狂想曲》中录制了第二、六、十五(拉科西进行曲)与十九号,其中二、六号收录在本套专辑里;1950年代录了三册《巡礼之年》中的与。这两首《匈牙利狂想曲》是霍洛维兹诠释李斯特的另一种面貌。在著名的《第二号匈牙利狂想曲》中,霍洛维兹表现的是乐曲的和声与华丽的气氛。《在泉水边》是一首戏剧性强烈的作品,霍洛维兹以高雅的琴音及几乎所有钢琴唱片中都听不到的能量动态让听众为之心醉。 这张专辑,重点放在与他年青时期最贴近,同时也是最靠近他灵魂深处的斯拉夫音乐。接下来的普罗科菲耶夫《第七钢琴奏鸣曲》与斯克里亚宾《第五钢琴奏鸣曲》是乐谱才刚出版的时候,霍洛维兹就非常喜欢弹奏作品。霍洛维兹时常一次又一次的演奏肖邦《波兰舞曲-幻想曲》,这是一首既柔软又高雅细致的作品,霍洛维兹在处理舞蹈节奏的时候也能顾及乐曲的力度与无畏的精神。《波兰舞曲》是1982年5月的录音,生命力旺盛的《f小调幻想曲》录音时间则比《波兰舞曲》早了三十四年(1948年)。普罗科菲耶夫《第七钢琴奏鸣曲》(1945年录音版本)中精巧的诠释以及令人震慑的狂热尾声几乎可以用“伟大”两个字来形容;斯克里亚宾极度火爆但是又过于零碎的《第五钢琴奏鸣曲》则是霍洛维兹在1976年2月音乐会的现场实况录音。
213
20
库贝利克《莫扎特·第40、41交响曲》
库贝利克《莫扎特·第40、41交响曲》
这张专辑是指挥家库贝利克与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合作,演奏莫扎特《第40、41交响曲》。这个1985年的录音有着引人入胜的魅力,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在库贝利克的指挥下展现出非常出众的歌唱性,仿如一个婉转嘹亮的女高音。这也是库贝利克与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最后的合作,库贝利克再一次证明了他是一位极具表现力的指挥家,他对莫扎特音乐中对比的范围有真正的理解,对形式和风格有绝对正确的感觉。 《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K550,完成于1788年。此曲热情洋溢,有着充满感情化的乐思,虽然仍能听出巴洛克音乐的痕迹,但还是促使当时的音乐向前迈进了一步,当它在十九世纪初于莱比锡演奏之际,曾受到“战栗”或“沉缓”等字眼的评语。这部作品可以说是一步步接近浪漫派的作品,从旋律与和声两方面来看,都达到了最高水平。整部作品不用小号和鼓,大概在这种带有强烈宿命色彩、几乎是厌世的作品中小号和鼓确实没有地位吧。尽管如此,音乐却丝毫不使人感到沮丧,四个乐章洋洋洒洒,旋律发人深思,每听一次都能得到新的体会。 《C大调第四十一交响曲“朱庇特”》K551,作于1788年。此曲是莫扎特三大交响曲的压轴之作,其规模宏大、壮丽灿烂,在他众多杰出的作品中,堪称为最优秀的器乐曲作品。也是莫扎特发挥其作曲特色的代表作品,表现了莫扎特晚年娴熟的作曲技巧。此曲还是均衡对照的典范。朱庇特是罗马神话中最高的创造神之名,把它作为此曲的别名是十分相称的,但这并非莫扎特本人订的名称,而是后人加上的。
137
8
勃拉姆斯《小提琴协奏曲、双重协奏曲》
勃拉姆斯《小提琴协奏曲、双重协奏曲》
这张专辑包含勃拉姆斯的两部协奏曲:1、由沙汉姆与阿巴多率领的柏林爱乐乐团合作演奏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2、由沙汉姆、王健与阿巴多率领的柏林爱乐乐团合作演奏的《A小调小提琴与大提琴双重协奏曲》。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的这个版本,必须要对阿巴多的指挥表达敬意,因为他棒下流淌出的音乐,能让听者得以顺利进入勃拉姆斯的精神世界,聆听其内心的声音。阿巴多金色左手掠过时光的水流,助沙汉姆把感情融于一丝一弦之中,让人感慨小提琴的无限诱惑,其缠绵而不沉溺的演绎,可以看到了辗转于音乐深处勃拉姆斯的萧瑟柔情。此时是最美时刻! 在《A小调小提琴与大提琴双重协奏曲》中,沙汉姆的小提琴不需要承担象《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里那么巨大的“负荷量”,所以表现还是中规中矩的,而王健的大提琴却要出彩得多,音乐感、表现力都比小提琴出色。一如之前的海顿协奏曲以及室内乐录音中那令人十分赞赏的风格,潇洒大气之中蕴含着丰富而自然的表情变化。这种特质在如今的演奏家中已不多见,听着王健的琴声,让人不由自主地联想到梅纽因演奏勃拉姆斯三首小提琴奏鸣曲的录音:每一个音符都饱含深情,却又表达得真切挚诚而绝不过火,着实让人感动。 或许应该把更多的掌声给予阿巴多。阿巴多不幸患上胃癌,令广大喜爱其指挥艺术的乐迷感到忧心。而令人不可思议的是,阿巴多在患病后录制的这张专辑中,非但没有无精打采的情绪,相反竟有他步入中年以后少见的火气与压迫感。那种燃烧的激情、强大的张力,自由速度的运用(特别是在悠长的乐句中),令人想到的是盛年时期的福尔特文格勒。
212
6
圣·托马斯童声合唱团《巴赫的礼拜年》
圣·托马斯童声合唱团《巴赫的礼拜年》
这张专辑是圣·托马斯童声合唱团与莱比锡布业大厅乐团合作,演唱巴赫的三部康塔塔。德国莱比锡市圣·托马斯童声合唱团是音乐巨匠巴赫曾亲自执教27年的合唱团,距今已有800余年历史,该团是欧洲最古老的童声合唱团之一。 圣·托马斯教堂是伟大的音乐家、“古典音乐之父”J.S.巴赫曾供职了27年并将自己的后半生奉献于此的地方。对于古典音乐爱好者来说,巴赫是最为如雷贯耳的名字。他的作品以亲切的姿态无处不在,却也时常遥远地让演奏者难于把握和“攀登”。 很多伟大的灵魂用尽了生命去燃烧自己,去释放能量,却只能如星辰一般闪耀在身后百十年的世界中。只被后世人看到、了解和仰望,不能不算是一种遗憾。但也许,一心以音乐向上帝致敬的巴赫并不在乎于世间得到的宠辱。就如同大师在临终前几日口述出的最后的圣咏《上帝,我在您的神坛前》一样,他的灵魂一定早已在那时就追随上帝,并得到了永远的安息。 巴赫的音乐中有着迤逦的诗意之美,但更多的是对世间万物的悲悯与仁慈。聆听时乐音不急不缓地流入耳中,如清流一般抚慰了心灵。仿佛一切的心事都可以放下,仿佛所有烦忧都可以遗忘,每每听来都要被感化。就像巴赫那高洁、虔诚又真挚的灵魂一样……若未有对世间的爱与宽容,又怎能谱出如此让人动容又感怀的篇章。
175
24
评论(0条)
快来抢沙发吧!
打开蜻蜓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