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特《巴赫、古拜杜丽娜·小提琴协奏曲》
24

穆特《巴赫、古拜杜丽娜·小提琴协奏曲》

这张专辑是穆特2008年发行的,她演奏小提琴并指挥特隆赫姆独奏家乐团,演绎巴赫两部《小提琴协奏曲》;与指挥家捷杰耶夫率领的伦敦交响乐团合作,演奏古拜杜丽娜《小提琴协奏曲“当下”》。 乍看之下,这张专辑的曲目非常突兀:巴洛克时期的巴赫搭配俄罗斯现代女作曲家古拜杜丽娜题献给穆特的《小提琴协奏曲“当下”》。事实上,乐曲的搭配相当巧妙。因为巴赫的作品一向是古拜杜丽娜的创作灵感。在穆特的诠释下,听者可以从全新的现代角度来审视巴赫的作品,并且想象假如巴赫身处现代背景,可能会出现什么样的创作方向。 古拜杜丽娜《小提琴协奏曲“当下”》创作于2006年至2007年间,由穆特在2007年的瑞士琉森音乐节中首演,2008年初与捷杰耶夫、伦敦交响乐团合作录制。为了突显出独奏,古拜杜丽娜删去乐团的小提琴编制,配器相当巧妙,由大键琴与打击乐器搭配华格纳低音号,让音色不至过于单调,抒情的长旋律给了慕特非常大的诠释空间。而在巴赫的作品里,穆特再度与当年合作维瓦尔第《四季》而且广受好评的年轻团体特隆赫姆独奏家乐团联手,打造出别出心裁的现代巴赫。
节目(7)
批量下载
加载更多
主播信息
Love_small_cat

Love_small_cat

小喵陪你听古典 聆听美妙旋律、感受艺术真谛
关注
莱纳《穆索尔斯基、拉威尔·图画展览会》
--
这张专辑是莱纳指挥芝加哥交响乐团,演奏由穆索尔斯基作曲、拉威尔改编的管弦乐版《图画展览会》。刘名振评论:听过那么多《图画展览会》,我自己最感动的就是这个版本。莱纳以精确而严谨的风格将这首曲子处理得豪迈壮阔,听到最后真的过瘾极了。我一直认为这首曲子中拉威尔的味道要比穆索尔斯基还重得多,管弦乐配器的精妙令人叹为观止。
奥莱伊尼恰克《肖邦·波兰舞曲、玛祖卡》
--
这张专辑是波兰钢琴家雅努什·奥莱伊尼恰克演奏肖邦的9首《波兰舞曲》、23首《玛祖卡》,以悼念肖邦离世150周年。 雅努什·奥莱伊尼恰克(Janusz Olejniczak)波兰卓越的钢琴家、教育家,也是一位出色的演员。目前执教于华沙肖邦音乐大学。1952年10月2日他出生于波兰佛罗茨瓦夫。1970年,奥莱伊尼恰克在肖邦国际钢琴比赛中获得第六名,1974年,在意大利那不勒斯阿尔弗雷多·卡塞拉国际比赛上获得第四名。2015年,奥莱伊尼恰克担任肖邦国际钢琴比赛评委并将在2020年继续担任该赛事的评委。 雅努什·奥莱伊尼恰克对肖邦作品的演绎举世闻名。演奏肖邦的音乐需要特别敏感的处理,每位钢琴家都能弹肖邦,但只有真正艺术家的手指,才能发掘出作品完整的美。要善于在音符中发现,更要在音符之间发现,因为肖邦音乐的丰富内涵在乐谱上是承载不下的。雅努什·奥莱伊尼恰克是位敏锐非凡的艺术家,能够感触到每一个音符和所有音符间的一切。1970年的第八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给他带来了声誉,至今在波兰和国外首先还是以肖邦音乐的杰出阐释者而闻名,虽然他同样还有其它的,丰富而广泛的演出曲目。
梅森朵夫《莫扎特·罗德里戈·长笛与竖琴》
--
这张专辑是长笛演奏家Karlheinz Zoeller、竖琴演奏家Nicanor Zabaleta与梅森朵夫率领的柏林爱乐乐团合作,演奏莫扎特《长笛与竖琴协奏曲》、赖内克《竖琴协奏曲》。竖琴演奏家Nicanor Zabaleta与梅森朵夫指挥的柏林广播交响乐团合作,演奏罗德里戈为竖琴与乐队而作的《月下情歌协奏曲》。 长笛与竖琴的组合是极其罕见的,莫扎特《长笛与竖琴协奏曲》实际上是为两位上流社会的业余演奏者而作的。这首作品中,莫扎特没有受当时流行的交响化协奏曲形式影响,而是以小心翼翼的乐队为背景,两件主奏乐器充任主角而竞相争艳,它属于纯粹的协奏曲。这部作品让大为流行的两种乐器融合于乐队的音响之中,不但未流于肤浅低俗,反而谱成典稚的法国风味沙龙音乐,在当时是无可比拟的。
APP内查看主播
大家都在听
布鲁克纳《弦乐五重奏、间奏曲》
布鲁克纳《弦乐五重奏、间奏曲》
这张专辑是梅洛斯弦乐四重奏与中提琴家恩里克·圣地亚哥合作,演奏布鲁克纳《弦乐五重奏》、《d小调间奏曲》。梅洛斯弦乐四重奏(Melos Quartett)1965年成立于斯图加特的弦乐四重奏团,团名的灵感来自希腊歌谣《Melcher and Voss》。成员为:Wilhelm Melcher(第一小提琴)、Gerhard Ernst Voss(第二小提琴)、Hermann Voss(中提琴)、Peter Buck(大提琴)。 布鲁克纳《F大调弦乐五重奏》WAB.112,作于1879年。此曲是受当时的奥地利著名小提琴家,维也纳音乐学院院长所托写下的作品,公演于1881年维也纳。布鲁克纳深受莫扎特的六首弦乐五重奏的影响,尤其是莫扎特的几首使用两把中提琴的“中提琴五重奏”,布鲁克纳在写下他的第五交响曲之后写下了这首弦乐五重奏。热衷于谱写大块头交响曲的布鲁克纳,对自己仅有的这首弦乐五重奏相当满意,称之为“五把弦乐器的交响曲”。 这部弦乐五重奏今天似乎知名度不高,但实际上却是在布鲁克纳有生之年便大受欢迎的极少数作品之一。布鲁克纳一心营造交响圣殿,肯定是不善于写室内乐的。除了早年习作《c小调弦乐四重奏》(及附加的《c小调回旋曲》)外,唯一的成熟室内乐作品便只有完成于第五、第六两部交响曲之间的《F大调弦乐五重奏》(及替换谐谑曲乐章的《d小调间奏曲》)了,它的诞生事出偶然。
326
5
哥德堡七重奏《巴赫·哥德堡变奏曲》
哥德堡七重奏《巴赫·哥德堡变奏曲》
这张专辑是哥德堡七重奏演奏巴赫《哥德堡变奏曲》,这是巴赫这部键盘杰作的世界首个七重奏版本录音。 《哥德堡变奏曲》BWV 988,巴赫著名的羽管键琴作品,大约作于1741-1742年间,其间巴赫在莱比锡,视力已开始减退。这部伟大的变奏曲原名叫做《有各种变奏的咏叹调》,1742年出版,此作为巴赫的学生哥德堡(Johan Theophil Goldberg)而作。哥德堡是侍奉当时驻在德累斯顿的俄国使臣凯瑟林(Hermann Karl Von Keyserlingk)伯爵的年轻演奏家。巴赫曾把他的《B小调弥撒》献给凯瑟林,因此而获得“宫廷音乐家”的封号。1741-1742年间,凯瑟林居住在莱比锡,让哥德堡师从巴赫,学习演奏技巧。伯爵患不眠症,失眠时就需哥德堡为其演奏,哥德堡以演奏需要,求巴赫帮助谱曲。巴赫当时作成这部变奏曲之后,凯瑟林送他一只装满100枚金路易的金杯以酬谢。 这是音乐史上规模最大,结构最恢宏,也是最伟大的变奏曲。这部变奏曲是为两层大键琴而作,巴赫在各段变奏里都指定了键盘的种类。变奏曲的形式,是以一个主题,引导出对比命题和对应(反对)命题,然后再探求演绎与对比的各种可能性。巴赫这部作品,以他1725年为安娜·玛格达琳娜而作的小曲集中的一首萨拉班德舞曲作为主题,发展成30段变奏。这30的数字,由3所支配,以3个成一组的变奏,以卡农的方式表达:一位齐声的卡农,二为二度卡农,三为三度卡农……此后达到第九个卡农后,第十变奏为四声部的赋格,之间不断出现创意曲、托卡它、咏叹调等各种形式。第一层与第二层键盘交替。第十六变奏作为中心,速度分为前后两半,这种作曲技巧所构成的建筑结构之微妙,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65
33
瓦茨拉夫·纽曼《德沃夏克·斯拉夫舞曲》
瓦茨拉夫·纽曼《德沃夏克·斯拉夫舞曲》
这张专辑是瓦茨拉夫·纽曼指挥捷克爱乐乐团,演奏德沃夏克《斯拉夫舞曲》。纽曼是一位风格非常细腻的指挥家,也许是他身上所固有的斯拉夫民族气质的关系所至吧,他指挥的音乐非常富有抒情性,在对乐曲的表达处理上,他给人的感觉是层次分明、条理清楚,对感情的处理与控制恰到好处,而对待声音的处理则显得十分清晰和干净。纽曼是一位很好地掌握和表现斯拉夫民族精神与气质的指挥家,他对于这类风格的作曲家的作品的演释是非常出色的,当然,要说最为出色的还是要数捷克作曲家的作品,他对于斯美塔那、德沃夏克、雅那切克和苏克等人的作品,可以说是最为擅长和具有权威性的了,这种特征无论如何是与他和祖国之间的民族血脉关系紧密相联的,这里面既有着文化和社会背景的直接影响,又有着生活习俗和精神因素的间接关系,因此无论从思维上还是从气质上都能够达到一种自然的协调一致,这些方面应该说是纽曼能够极其成功地指挥本民族作曲家的作品的一个重要原因。 《斯拉夫舞曲》是德沃夏克的代表作之一。1877年,勃拉姆斯把德沃夏克介绍给德国出版商希姆洛克,希姆洛克请他按照勃拉姆斯《匈牙利舞曲》的模式写一组舞曲,演奏形式是钢琴二重奏。德沃夏克接受约稿后只用了两个月就写成八首民间风格的舞曲,在创作过程中他发现这些曲子很适合写成管弦乐,于是他索性写了两套手稿,一套是钢琴二重奏的,一套是管弦乐的,作品编号都是46。从那时到现在,流行的是管弦乐《斯拉夫舞曲》,二重奏的演奏机会不是很多。《斯拉夫舞曲》使德沃夏克一举成为国际知名的作曲家,这是因为民族主义音乐当时正在形成潮流,民族风格的音乐有如一股清新的春风吹入欧洲乐坛,激起人们对民族乐派的浓厚兴趣。
171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