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伦斯·威尔克《小象漫步》
34

劳伦斯·威尔克《小象漫步》

这张专辑是美国音乐大师劳伦斯·威尔克与他的乐队演奏的殿堂级作品《小象漫步》及13首50、60年代经典作品。 劳伦斯·威尔克(Lawrence Welk,1903年3月11日—1992年5月17日)是一位美国的音乐家、手风琴师、乐队领班和电视导演。广大听众通过广播、电视和现场表演熟悉他的风格。所谓的“香槟音乐”就是他的“重大发明”,把冒泡的香槟酒写入轻音乐中,当时人们趋之若鹜。美国人具有较强的童心和好奇心,对这种新奇的音乐津津乐道。 专辑的录音非常出色,全部采用电子管器材录制,是五、六十年代录音黄金时期的天碟级作品。很多天碟都出自这段时期,当时电子管的制造技术达到巅峰水平,麦克风也是最优秀的,包括神级的Neumann U47和AKG C12(现在状态良好的旧U47和C12也要卖到数万美元,还有价无市)。而且,由于当时多轨录音还未成熟,录音主要在录音室由歌手和乐师现场同步录制,使那段时期的录音大多有厚润甜美的中频、丰满的质感、鲜活的现场感和庞大的音场。七十年代后,晶体管器材取代电子管器材,麦克风也新不如旧,多轨录音的成熟普及也让现场同步录音极为罕见,超级靓声的天碟级录音就越来越稀少了。
节目(14)
批量下载
加载更多
主播信息
Love_small_cat

Love_small_cat

小喵陪你听古典 聆听美妙旋律、感受艺术真谛
关注
富特文格勒《RIAS录音全集》
--
从某种程度上说,我们现在能听到某些唱片,也是托了唱片工业不景气的“福”。我认为其中最明显的,就是那些母带发行的历史录音。原本,直接使用母带为音源来制作唱片是极为罕有的。尤其在历史录音、现场录音这块,“母带发行”的珍贵就益发彰显。因为原本制作精良的商业录音,即便采用母带的复制品来做唱片,唱片公司也会尽量把握整个流程,让音效的损失减到最少(不知所谓的操作除外);反观历史录音,它的效果本来就因其古老而难以保证,制作唱片所采用的音源又很可能只是老LP或78转唱片。即便是广播录音,也很可能是二拷,甚至私人录制的带子。如果能够采用母带为音源来做历史录音,那基本就可以称为梦幻音源了。但在唱片工业未至危途以前,这往往就真的是一个美梦。 我自己买这套唱片实在也有点晚了(2013年才入手),只是在收藏途径的改变与收藏计划的调整中拖延至此,听过之后却不免感叹:为何拖到现在呢?这套录音的内容很丰富,反映指挥家战后的现场演出风格十分全面,12CDs的内容完全是Furtwangler&BPO的组合。诚然无论在萨尔斯堡、拜罗依特、伦敦、罗马,还是在斯德哥尔摩,或者埃及,都留下富特文格勒战后录音的光辉;有些是与维也纳爱乐合作,有些是与水平不一的当地乐队合作。这些录音都是不能忽视的,然而富特文格勒与柏林爱乐在他们大本营的演出对于指挥家的战后年代而言,还是有着坐标原点般的分量。这套录音囊括了太多名演,十二张唱片从1947年5月25日大师重返舞台,指挥贝多芬第五、第六交响曲的首场演出开始,到1954年5月23日,富特文格勒最后一次在柏林登台,指挥相同作品的音乐会结束。指挥家战后在柏林的演出也有些不是RIAS的,譬如1952年勃拉姆斯“第一”的现场,但本套唱片内容之丰富,品质之超凡,仍每每给我荡漾于珍宝馆中的感觉。
富特文格勒《1942-1944年录音1》
--
这套合辑是指挥家富特文格勒与柏林爱乐乐团在二战时期(1942-1944)的演奏录音第一辑,收录曲目都是德奥系作曲家,如莫扎特、贝多芬、亨德尔、舒伯特的作品,录音都是非常出色、珍贵的版本,记载了人类在特定时期里经过洗礼和升华了的感情和思想,而这不但在其他录音里面难以见到,而且以后恐怕也难以再有了。 我们现在或许很难想象音乐在当时成为人们的精神支柱。富特文格勒与柏林爱乐乐团的演奏中没有大喜大悲,也没有绝望和惊惶。1943年6月30日的柏林,富特文格勒指挥柏林爱乐乐团演奏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命运”》,这是史上最悲恸、最沉重的33分钟,提前为德国奏响哀乐。此时的希特勒纳粹第三帝国在二战战场全面崩溃,德国已坠入命运深渊。四周后,1943年7月27日,英国空军袭击汉堡,3.5万人殉命。 录音中的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是1944年1月12日的演出,就是在那音乐会后的两个星期,旧柏林爱乐音乐厅被盟军的飞机炸毁。而富特文格勒和柏林爱乐乐团的音乐会并没有停止,而是转到旁边一个小一点的剧场继续音乐会。在那个协奏曲的演出里,我们可以听到作品已经赋予了一种完全不同的气氛。独奏者Erich Rohn在作品里展现的是巨大的精神的能量。而这个录音,也成为这个柏林爱乐乐团小提琴首席的唯一的录音。
柴科夫斯基《曼弗雷德、罗密欧与朱丽叶》
20
这张专辑是前苏联著名指挥大师斯威特兰诺夫率领苏联国家交响乐团,演奏柴科夫斯基《曼弗雷德交响曲》、《罗密欧与朱丽叶》幻想序曲、《意大利随想曲》等著名管弦乐作品。 斯威特兰诺夫是前苏联在国际上最知名的指挥大师之一,是一位具有强烈个性和感染力的指挥家,许多评论家都认为他的指挥能够给人带来很强的动力感,而且具有着丰富的色彩性和引人注目的鲜明活力。前苏联著名的指挥大师康德拉辛便针对斯威特兰诺夫的指挥说到:“斯威特兰诺夫的指挥有着非常饱满的音响,这种音响是以威力和鲜明打动人的,它很好地体现出了斯威特兰诺夫所特有的热情”。康德拉辛的评价是非常准确的,作为一个俄罗斯指挥学派的杰出后继者,斯威特兰诺夫所继承和表现的是该学派的热烈和激情的风格以及丰厚和宏伟的特点。 斯威特兰诺夫在众多前苏联指挥家中,是一个有着浓郁的俄罗斯民族风格的指挥家,这种风格在他所指挥演奏的俄罗斯作品中有着极其突出的体现。一般来说,每个指挥家都应该对自己本民族的音乐作品的风格掌握得娴熟和巧妙,这一点在逻辑上是很容易理解的,然而斯威特兰诺夫却是这类指挥家中更为突出的人物,他指挥演奏的俄罗斯作曲家创作的作品,全都充满着来自民族血液中的韵味和特点,多年来,他指挥前苏联国家交响乐团演奏过无数俄罗斯作曲家的作品,而他本人则早已被人们看作是一位出色的俄罗斯音乐指挥权威了。 《曼弗雷德交响曲》作品58是柴科夫斯基后期作品,完成于1885年。此曲是根据拜伦的同名长诗谱写的。饱受痛苦和反叛的曼弗雷德形象是整个作品的中心主轴:曼弗雷德悲剧的主题在交响曲各个乐章贯穿发展着。 《罗密欧与朱丽叶》幻想序曲是柴科夫斯基早期的代表作品,作于1869年(当时作者仅29岁),是文艺复兴时期莎士比亚著名的悲剧代表作之一。故事来源于意大利的民间传说,维洛那城两大家族蒙太古和凯普莱特结下世代宿仇。然而蒙太古的儿子罗密欧和凯普莱特的女儿朱丽叶真心相爱,爱情的力量使这对情人敢于冲破一切封建阻力,在神父劳仑斯的帮助并主持下秘密成婚,但由于中世纪封建的桎梏,男女主人公最终放弃了生命,他们用生命的代价换来两大家族的言归于好。
APP内查看主播
大家都在听
音乐剧《长靴皇后》Kinky Boots
音乐剧《长靴皇后》Kinky Boots
百老汇当红原版音乐剧《长靴皇后Kinky Boots》取材于真实发生的故事。男主角查理·普莱斯(Charlie)是英国一家老字号鞋店Price & Sons的第四代传人。从父亲手上接过鞋厂事业后一直举步维艰的经营着家族产业。正在查理一筹莫展之际,他邂逅了才华横溢的酒吧歌手“变装皇后”劳拉 (Lola) 并发现这类人群中蕴藏着的巨大商机。《长靴皇后》题材新颖,以轻松欢快的旋律诠释友谊和信念的力量。剧中华美艳丽的服饰将观众从位于北安普顿的一间小小皮鞋作坊,一步步带至米兰星光熠熠的T台。 该剧主创阵容豪华,音乐由流行巨星辛迪·劳帕(Cyndi Lauper)亲自操刀,并由两次托尼奖得主杰瑞·米奇 (Jerry Mitchell) 担当导演和编舞,百老汇传奇剧作家,四次托尼奖得主哈维·费斯特恩(Harvey Fierstein)担当编剧。 2012年在芝加哥进行首演,2013年4月4日登陆百老汇后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收获13项托尼奖提名,最终一举夺得囊括最 佳音乐剧、最 佳词曲创作和最 佳编舞在内的6项托尼大奖。该剧先后在美国、澳大利亚、首尔、东京、德国、瑞典等地巡演,并于2106年制作成韩文版和日文版火热上演。 百老汇当红原版音乐剧《长靴皇后》 中国巡演日程 上海站 时间:2018年7月11日至2018年8月5日 地点:上汽•上海文化广场 广州站 时间:2018年8月9日至2018年8月19日 地点:广州大剧院 北京站 时间:2018年8月24日至2018年9月16日 地点:北京天桥艺术中心
--
7
20世纪伟大钢琴家《李赫特(3)》
20世纪伟大钢琴家《李赫特(3)》
这张专辑收录了斯维亚托斯拉夫·李赫特的演奏录音,包括拉赫玛尼诺夫、斯克里亚宾、舒曼的钢琴作品。 李赫特演奏《第二钢琴协奏曲》的概念,尤其第一乐章采取的速度常造成争议话题。在初始的序奏和弦后,他按着采取让人侧目的慢速度。无疑地,这是李赫特突显本曲结构的方法。他早年的同曲目录音(1957年,桑德林指挥)也采取相同的速度。本唱片收录的是与威兹罗基合作的后期版本,其它值得注意的地方还有终乐章的火热结束。李赫特认为该段落需要一点临场式的即兴处理,所以他故意让钢琴超前乐团一点。李赫特与威兹罗基合作录制这版拉赫玛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的背景颇不寻常,1956年DG唱片公司派员到布拉格,想录制李赫特演奏的舒曼作品。那次录音相当成功,所以DG马上决定要与李赫特多录一些唱片。但当时李赫特还不能自由出入西方,1959年DG便再派一组录音人员到波兰华沙录音。录音前,他们找来的钢琴频出状况,演奏相当不稳定,使录音不得不暂停。当技术人员调整钢琴时,李赫特不但没有怨声连连,反而在一旁认真聆听每个音,并提供调整的必要建议。 李赫特的敬业态度和完美主义,充份表现在这里六首前奏曲(从作品23到作品32)。根据录音师威德哈根(Heinz Wildhaqen)的回忆,李赫特花了极长的时间录制c小调(作品23-7)和g小调(作品23-5)前奏曲,直至完全满意为止。录音之中并没有任何技巧疏失问题,只是因为李赫特希望达到足够的清晰、力与美的完全融合。李赫特演奏的降B大调前奏曲(作品23-2)无疑是经典之作,即便他十二年后重新录音都无法超越先前的成就。在旧版本中,李赫特的左手有着巨大而强悍的力度。
18
40
霍洛维兹《柴科夫斯基、勃拉姆斯协奏曲》
霍洛维兹《柴科夫斯基、勃拉姆斯协奏曲》
这张专辑是霍洛维兹与托斯卡尼尼率领的NBC交响乐团合作,演奏柴科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勃拉姆斯《第二钢琴协奏曲》。1940年,37岁的霍洛维兹在美国重新开始他的演奏事业,他与岳父,著名指挥家托斯卡尼尼合作录制了几部协奏曲。这张专辑就是这个时期的录音。 柴科夫斯基《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是霍洛维兹成名之作。他对此曲令人震惊的演奏让他在20几岁就在世界乐坛获得了极大的声誉。霍洛维兹的演奏气势磅礴、辉煌壮丽,有着极强的感染力和震撼性。这部作品让大师可以充分地展示其坚强有力的击键。他在公演柴科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过程中,曾有过数次击断琴弦的记录。遗憾的是大师在中年以后就很少再弹奏这部作品,以至他演奏柴科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的录音都比较早。较为著名的有1941年的录音室录音和1943年在卡内基音乐厅的现场录音。两次霍洛维兹都是和岳父托斯卡尼尼指挥下的国家广播公司交响乐团(NBC乐团)合作。尽管是单声道的录音,还是可以从中听出大师在第一乐章序曲中惊心动魄的演奏力度,在复三部曲式的第二乐章中清新、恬静的音色表达,以及在奏鸣回旋曲式的第三乐章里充溢的节日般快乐。托斯卡尼尼指挥的乐队也表现出了巨大的热情,与霍洛维兹弹奏的钢琴部分起伏对抗、相得益彰。 柴科夫斯基《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作品23,作于1874年,于1875年10月在美国波士顿首演。柴科夫斯基一共写了三部钢琴协奏曲,其中《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是唯一被演奏得最多的一部,作品中略含俄国味的主题,以及充满斯拉夫式粗线条和色彩的管弦乐法,正是这部作品的魅力所在,这部钢琴协奏曲是第一流的钢琴家们竞相演奏的曲目。 勃拉姆斯《降B大调第二钢琴协奏曲》作品83,作于1881年。此曲是勃拉姆斯一生创作的最后一部钢琴协奏曲,是他的代表作品之一。这部作品具有勃拉姆斯所独有的沉着与厚重,同时又有他明朗、温柔的另一面。这部协奏曲的四个乐章,分别展现了四种不同的性格,从激越如火到柔情似水,触及到了各个方面的情感。这部协奏曲具有勃拉姆斯厚重的风格,有大量的和弦,技术艰深,与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普罗科菲耶夫《第二钢琴协奏曲》并列“世界三大最难钢琴协奏曲”。时至今日,这部作品已列入有史以来最伟大的钢琴协奏曲之列,著名钢琴家霍洛维兹甚至认为没有别的钢琴作品比它更伟大了。
--
7
克莱伯《1949-1955录音集》
克莱伯《1949-1955录音集》
这套5CD合辑收录了指挥家埃里希·克莱伯与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维也纳爱乐乐团、科隆广播交响乐团、伦敦爱乐乐团合作,1949-1955年间的演奏录音。曲目包括贝多芬《第三、五、六、七、九交响曲》、韦伯《第一交响曲》、莫扎特《第39、40交响曲》、舒伯特《第九交响曲“伟大”》。 埃里希·克莱伯(Erich Kleiber,1890年8月5日-1956年1月27日)奥地利指挥家。有优异的节奏感,组织力强,是抒情风格的代表性指挥家,被认为是莫扎特、理查·斯特劳斯和贝尔格歌剧作品的杰出诠释者,他领导的柏林德国歌剧院在30年代达到了极高的世界声誉。同时,他指挥贝多芬、舒伯特等人的管弦乐也有极高的声誉,被称为“精巧细致的管弦乐指挥专家”。他指挥英国室内乐团演奏的蒙特威尔第与巴洛克作品,可堪称权威,而对巴洛克时期协奏曲的诠释尤其到位。埃里希·克莱伯之子卡洛斯·克莱伯也是20世纪一位卓有成就的指挥大师。 埃里希·克莱伯是20世纪为数不多可称得上伟大指挥家的人之一。他曾经说过一句话:音乐是给予每一个人的,就象太阳与空气一样。埃里希·克莱伯对于录音有着复杂的情感。一方面他认为演出者与听众之间存在着一种奇妙的关系。对他而言,录音只是一种贫乏的替代品:它让演出与独特的情绪僵化冻结,使得每一次聆听的感觉都一样,然而从来没有两个音乐演奏会是完全一样的。而另外一方面,他又颇有远见,他了解录音保存了音乐的演出,而且充满了娱乐性。 埃里希·克莱伯在演出前总是不厌其烦地钻研乐谱,演奏时严格遵循原谱指示,避免投入过多个人主观感情。他总能掌握住作品的整体性,以理性的态度寻求结构与情感要素的平衡,排斥错误的传统演奏方式。 在二战期间,埃里希·克莱伯曾经录制了许多78转的唱片,然而真正为他建立永久名声的录音却是他在战后为Decca唱片公司所录制的作品,也就是收录在这套合辑的录音。尽管这些录音还无法展现埃里希·克莱伯真正的音乐活力,却也让我们见证了他音乐生涯中所指挥作品的核心价值。
--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