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戈维亚《阿斯科纳独奏会》
42

塞戈维亚《阿斯科纳独奏会》

这张专辑是塞戈维亚在阿斯科纳的独奏会现场录音。瑞士南部意大利语区的小城阿斯科纳,位于马焦雷湖北岸湖角,美如梦幻。阿斯科纳背山面水,风光秀丽,气候宜人,洋溢着浓郁的拉丁气息,沿湖伸展的步行道悠长爽朗,明媚多姿,随处可见诗情画意的咖啡馆和画廊。在瑞士,阿斯科纳以拥有很高的文化水平而自豪,而在自然地理上,它是瑞士海拔最低的小城。在Borgo旧城区,保留着可以追溯到中世纪及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物和16世纪左右生活在该地区的艺术家的作品。另外19-20世纪,以追求“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哲学家、画家、作家们等相聚在威利塔山并建立了艺术部落。每年在这里召开阿斯科纳(Ascona)音乐节。为期两周的Settimane阿斯科纳音乐会每年也仅选在这里的教堂举行,可见其独特性。
节目(14)
批量下载
加载更多
主播信息
Love_small_cat

Love_small_cat

小喵陪你听古典 聆听美妙旋律、感受艺术真谛
关注
富特文格勒《RIAS录音全集》
65
从某种程度上说,我们现在能听到某些唱片,也是托了唱片工业不景气的“福”。我认为其中最明显的,就是那些母带发行的历史录音。原本,直接使用母带为音源来制作唱片是极为罕有的。尤其在历史录音、现场录音这块,“母带发行”的珍贵就益发彰显。因为原本制作精良的商业录音,即便采用母带的复制品来做唱片,唱片公司也会尽量把握整个流程,让音效的损失减到最少(不知所谓的操作除外);反观历史录音,它的效果本来就因其古老而难以保证,制作唱片所采用的音源又很可能只是老LP或78转唱片。即便是广播录音,也很可能是二拷,甚至私人录制的带子。如果能够采用母带为音源来做历史录音,那基本就可以称为梦幻音源了。但在唱片工业未至危途以前,这往往就真的是一个美梦。 我自己买这套唱片实在也有点晚了(2013年才入手),只是在收藏途径的改变与收藏计划的调整中拖延至此,听过之后却不免感叹:为何拖到现在呢?这套录音的内容很丰富,反映指挥家战后的现场演出风格十分全面,12CDs的内容完全是Furtwangler&BPO的组合。诚然无论在萨尔斯堡、拜罗依特、伦敦、罗马,还是在斯德哥尔摩,或者埃及,都留下富特文格勒战后录音的光辉;有些是与维也纳爱乐合作,有些是与水平不一的当地乐队合作。这些录音都是不能忽视的,然而富特文格勒与柏林爱乐在他们大本营的演出对于指挥家的战后年代而言,还是有着坐标原点般的分量。这套录音囊括了太多名演,十二张唱片从1947年5月25日大师重返舞台,指挥贝多芬第五、第六交响曲的首场演出开始,到1954年5月23日,富特文格勒最后一次在柏林登台,指挥相同作品的音乐会结束。指挥家战后在柏林的演出也有些不是RIAS的,譬如1952年勃拉姆斯“第一”的现场,但本套唱片内容之丰富,品质之超凡,仍每每给我荡漾于珍宝馆中的感觉。
拉贝克姐妹《斯特拉文斯基·双钢琴作品》
14
这张专辑是钢琴家卡蒂雅·拉贝克、玛丽尔·拉贝克两姐妹在1982年、1987年录制的,收录了斯特拉文斯基的四部双钢琴作品。 自从童年时期,卡蒂雅·拉贝克和玛丽尔·拉贝克两姐妹便与音乐为伴,热衷于各类当代作曲家的作品,如柏辽兹、贝里奥、利盖蒂、梅西安等等。她们演奏的曲目非常广泛,虽然似乎相互对立,但她们确实同样能驾驭各类作曲家的作品,从巴赫、勃拉姆斯、李斯特、莫扎特、到斯特拉文斯基、格什温、勃恩斯坦,甚至武满彻、鲁托斯拉夫斯基以及现今的年轻作曲家。姐妹二人今年都已经60几岁,却依然活跃在世界音乐舞台上。 拉贝克姐妹出生在法国,从小学习音乐,1968年在巴黎音乐学院毕业后,开始演奏四手联弹和双钢琴作品。让她们真正成名的,是1980年录制的双钢琴版的《蓝色狂想曲》,这张唱片卖出了50多万张。拉贝克姐妹相差两岁,但看起来就像是一对双胞胎。姐妹俩个性迥异,姐姐卡蒂雅喜欢讲话讲个不停,热情活泼,妹妹玛丽尔则更优雅,经常半嚼着手指,显得沉静忧郁。就像她们的性格一样,在舞台上的时候,姐姐负责演奏华丽的高音部分,妹妹则甘当绿叶。在一次采访中,卡蒂雅笑着说:“没错,我喜欢演奏高音部分,但是有她(妹妹)在那里支撑着我,我感觉很自在。” 斯特拉文斯基《彼得鲁什卡》钢琴套曲,是根据1910年创作的同名芭蕾舞剧中三个片段改编而成。套曲中的三首乐曲是:《俄罗斯舞曲》、《彼得鲁什卡的小屋》、《忏悔节集市》。这首被称为世界上最难的钢琴曲之一的伟大作品,要用钢琴去表现一个交响乐团,对演奏家的音色想象力和技术控制力都是极大的考验。
富特文格勒《1942-1944年录音1》
--
这套合辑是指挥家富特文格勒与柏林爱乐乐团在二战时期(1942-1944)的演奏录音第一辑,收录曲目都是德奥系作曲家,如莫扎特、贝多芬、亨德尔、舒伯特的作品,录音都是非常出色、珍贵的版本,记载了人类在特定时期里经过洗礼和升华了的感情和思想,而这不但在其他录音里面难以见到,而且以后恐怕也难以再有了。 我们现在或许很难想象音乐在当时成为人们的精神支柱。富特文格勒与柏林爱乐乐团的演奏中没有大喜大悲,也没有绝望和惊惶。1943年6月30日的柏林,富特文格勒指挥柏林爱乐乐团演奏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命运”》,这是史上最悲恸、最沉重的33分钟,提前为德国奏响哀乐。此时的希特勒纳粹第三帝国在二战战场全面崩溃,德国已坠入命运深渊。四周后,1943年7月27日,英国空军袭击汉堡,3.5万人殉命。 录音中的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是1944年1月12日的演出,就是在那音乐会后的两个星期,旧柏林爱乐音乐厅被盟军的飞机炸毁。而富特文格勒和柏林爱乐乐团的音乐会并没有停止,而是转到旁边一个小一点的剧场继续音乐会。在那个协奏曲的演出里,我们可以听到作品已经赋予了一种完全不同的气氛。独奏者Erich Rohn在作品里展现的是巨大的精神的能量。而这个录音,也成为这个柏林爱乐乐团小提琴首席的唯一的录音。
APP内查看主播
大家都在听
闪亮的古典小品(第一辑)
闪亮的古典小品(第一辑)
这两张专辑《闪亮的古典小品》, 其中收录的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作品,录音的手法相当细腻,同时对于各种乐器的音色和音质,拿捏的十分准确,低频潜的很深。尤其是弦乐群的层次感和空间感,如同身临现场,可谓是十分考究的。这是因为他们都是由世界最著名的录音师威尔金森和他的录音小组录制的。 举世无双的威尔金森之音: 1、所有的威尔金森录音都展现出一个极为宽阔的舞台。威尔金森录音时习惯把法国号摆到左后方,小号、伸缩号放在右后方,某些录音你甚至会觉得舞台太宽了,甚而超出聆听室的范围; 2、深度感十分惊人。在国家音乐厅是绝对不可能听到这么又深又雄伟的场面,有时我会认为这是不是真的﹖很多录音拥有宽阔的音场,不过是平面的,而威尔金森却兼得两者之长; 3、有极佳的定位感与实体感。老一辈的发烧友闲话录音时常说Robert Fine 的细节(Detail),Lewis Layton的堂音(Ambience),威尔金森的实体感(Body); 4、有非常大的空间感。不尽是整个录音地点的空间感与堂音非常清楚,就是乐器间的空气流动也一样历历在目; 5、有富丽堂皇的音色。弦乐听来都很有弹性,而且色彩瑰丽,铜管威力十足却仍保有适当的肉感,与EMI 的清丽、RCA 的浑厚刚好是几种不同的对比; 6、有惊人的动态比和最佳的平衡度。 上世纪90年代初,发烧友开始对数码时代的录音产生疑问,于是一些发烧唱片公司将模拟时代的优秀录音重新制作转录成CD,以满足大家对模拟时代的怀念。这两张《闪亮的古典小品》就是推荐专辑之一,据称可以让人听出黑胶唱片的感觉。
58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