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Mendelssohn Piano Trio No.1 Op.49 - 2. Andante

00:00
06:24
听完整版
主播信息
Love_small_cat

Love_small_cat

小喵陪你听古典 聆听美妙旋律、感受艺术真谛
关注
柯岗《无法追寻的小提琴大师》
--
这套专辑收录了前苏联小提琴大师柯岗的代表性演奏录音,包括巴赫、维瓦尔第、莫扎特、帕格尼尼、勃拉姆斯、拉罗、贝多芬、柴科夫斯基等作曲家的小提琴协奏曲作品。全部是单声道的录音。 列奥尼德·柯岗(Leonid Kogan,1924-1982),前苏联小提琴学派新一代的优秀代表人物,被后人评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小提琴家之一。他的演出曲目广泛,包括西方、俄罗斯和苏联作曲家的主要小提琴作品。曾在欧、美及远东各地举行独奏音乐会,并与钢琴家吉列尔斯、大提琴家罗斯托罗波维奇组成三重奏团经常演出。他在演奏中力避虚饰,技巧惊人,处理得当,既富有气魄,又深情优美。
布拉格四重奏团《德沃夏克·弦乐四重奏》
--
这套合辑收录了布拉格弦乐四重奏团演奏的德沃夏克《弦乐四重奏》作品。该团的演奏非常精彩,流淌的弦乐音流,音色优美,音场丰富饱满。《企鹅唱片指南》评价三星。室内乐在德沃夏克的作品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演录的频率大大低于他的交响曲、其他管弦乐曲甚至钢琴曲等。德沃夏克那充满灵感音符的大脑中不乏动人的旋律,而在室内乐作品中似乎更注重几种弦乐音色搭配与细腻的情绪交流。
格拉夫曼《钢琴演奏录音辑》
20
这套合辑收录了钢琴家加里·格拉夫曼的演奏录音。 加里·格拉夫曼(Gary Graffman)俄裔美国钢琴家、教育家,柯蒂斯音乐学院院长。1928年,格拉夫曼出生于纽约的一个俄罗斯音乐世家,父亲弗拉基米尔·格拉夫曼是著名的犹太裔小提琴演奏家。格雷夫曼从小对钢琴表现出了极大的天赋和热情,7岁入读柯蒂斯音乐学院,50年后成为了该校的校长。毕业后,格雷夫曼多年跟随霍洛维兹,并在万宝路夏季音乐节上与鲁道夫·塞尔金密切合作。格雷夫曼自1949年荣获利文特里特奖后在接下来的三十年间展开了频繁的世界巡演,曾经与多个世界知名交响乐团及指挥家合作演出。这些乐团包括了纽约交响乐团、费城交响乐团、芝加哥交响乐团和波士顿交响乐团,以及乐坛顶级指挥家罗纳德·伯恩斯坦、祖宾·梅塔、尤金·奥曼迪和乔治·塞尔,他们淋漓尽致地合作演绎了柴科夫斯基、拉赫马尼诺夫、普罗科菲耶夫、勃拉姆斯、肖邦、贝多芬等的作品。 1979年,格雷夫曼的右手不幸受伤,这无疑是对格雷夫曼钢琴事业的巨大打击。虽然他的演出因而受到了极大限制,但是他却更加精准的表现了保罗·维特斯特、拉威尔、普罗科菲耶夫、布里顿、理查·施特劳斯,弗朗茨·施密特等著名的左手钢琴协奏曲。 因为不得不减少演出,却为格雷夫曼创造了舞台之外辽阔的发展空间——其中最值得称道的是出任美国著名的费城柯蒂斯音乐学院院长。格雷夫曼于1980年成为该院钢琴系教师,1986年成为继约瑟夫·霍夫曼,埃弗雷姆·津巴利斯特和鲁道夫·塞尔金之后柯蒂斯全额奖学金部主任。1995年他正式成为柯蒂斯音乐学院院长,同时兼任钢琴和室内乐教师。
APP内查看主播
大家都在听
勃拉姆斯、德沃夏克《钢琴三重奏》
勃拉姆斯、德沃夏克《钢琴三重奏》
这张专辑是Z.E.N.三重奏演奏勃拉姆斯、德沃夏克的《钢琴三重奏》,并附带一首勃拉姆斯《匈牙利舞曲第六号》。 由中国钢琴家左章、韩裔美籍小提琴家柳爱莎(Esther Yoo)、亚美尼亚大提琴家纳雷克·阿赫纳扎(Narek Hakhnazaryan)组成的Z.E.N.三重奏,三位成员都是非常杰出的青年演奏家。左章可谓是深圳人最熟悉的青年钢琴家之一,5岁起在德国柏林开始学琴,回国后师从但昭义教授,在深圳艺术学校毕业后,继续到美国深造。除了在茱莉亚音乐学院就读期间荣获第32届佩切克钢琴演奏大奖外,左章还获得了首届中国深圳国际钢琴协奏曲比赛第一名等多项大奖。柳爱莎1994年出生于美国新泽西州,10多岁开始就与罗林·马泽尔、弗拉迪米尔·阿斯科纳兹等世界级指挥家们一起同台演出。1988年出生于亚美尼亚埃里温一个音乐世家的大提琴家纳雷克·阿赫纳扎,在2011年获得第14届柴可夫斯基国际大赛大提琴金奖,从此在国际乐坛崭露头角。这三人的合作演奏,精彩不容错过。 勃拉姆斯《B大调第一钢琴三重奏》作品8,作于1854年。作为勃拉姆斯创作的第一首钢琴三重奏,同时也是他发表的第一部室内乐作品,此曲确立了他早期的音乐风格,即明亮愉悦、极力追求古典主义音乐的均衡。这首三重奏的旋律非常朴实优美、内涵丰富,可形容为“彩虹飞架、彩蝶飞舞、夜莺歌唱”。钢琴、小提琴和大提琴之间的对话悠闲动人,每次聆听都会被深深的感动。古典音乐的魅力就在这里,真正一部好的作品需要你去细心的品味,听得越多,越能品出个中滋味。还是那句话,流行音乐、轻音乐是听,味道甜得很,容易入口也容易厌倦;古典音乐是品,就像咖啡、美酒,只要你用心尝试,便会欲罢不能,它可以伴你一辈子,而且在每个年龄阶段、在不同的心境中都能品出不同的滋味来。 德沃夏克《e小调钢琴三重奏“杜姆卡”》作品90,作于1891年。名称中的“杜姆卡”来自捷克语,是流传在捷克和乌克兰地区的民间叙事诗,通常以弹拨乐器伴奏。此曲有6个乐章,结构庞大。音乐有如同史诗般的悲剧性气质。
--
11
梅纽因《门德尔松、布鲁赫·小提琴协奏曲》
梅纽因《门德尔松、布鲁赫·小提琴协奏曲》
这张专辑收录了小提琴家梅纽因演奏的两部作品:1、与库茨指挥的爱乐管弦乐团合作,演奏门德尔松《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1956年录制;2、与萨斯坎德指挥的爱乐管弦乐团合作,演奏布鲁赫《第一小提琴协奏曲》,1958年录制。 门德尔松《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作品64,作于1844年,为万特豪斯首席小提琴家斐迪南·大卫而作,次年3月13日在格万特豪斯的演奏会上首演。此曲是一首女性气质的协奏曲,高雅柔美、温婉多情,有时还流露着一点点的感伤。整部作品结构精细、旋律优美、技巧华丽、特征丰富,不仅是门德尔松最伟大的杰作,也是德国浪漫派诞生以来最华丽的小提琴代表作,与贝多芬、柴科夫斯基、勃拉姆斯的小提琴协奏曲并称为世界“四大小提琴协奏曲”。全曲共分三个乐章,不间断演奏。 布鲁赫《g小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作品26,作于1866年。此曲的旋律多少带有一些甜蜜的伤感,并且具有名演奏家所喜爱的演奏效果,形式虽然是普通的三乐章,但又比一般的协奏曲形式自由许多,甚至有些人还把此曲的第一乐章当做前奏曲。这部作品之所以会如此受世人喜爱,是因为它充满了旋律上的创意与形式上的自由,在技巧方面虽然不很容易,却也不至于过分艰深。
18
6
勃拉姆斯、弗朗克、德彪西《大提琴奏鸣曲》
勃拉姆斯、弗朗克、德彪西《大提琴奏鸣曲》
这张专辑是大提琴家维克多·朱里安-拉斐里耶与钢琴家亚当·拉罗姆合作,演奏勃拉姆斯、法朗克、德彪西的《大提琴奏鸣曲》。 勃拉姆斯《e小调第一大提琴奏鸣曲》作品38,完成于1865年,其时勃拉姆斯正经历丧母之痛。太多的哀恸与忧郁,难言的心思愁绪,以及回忆中的欢笑与相聚等等,均以一把大提琴和一架钢琴之间绵绵不尽的对话展开,成就了这首三个乐章均为小调的、气息宽广朴实动人的佳作。 法朗克《A大调小提琴奏鸣曲》完成于1886年,是作曲家献给小提琴名家依萨伊的结婚礼物。作品曲式结构丰富,旋律甜美阴柔;音调色彩多端,半音穿梭密集;情绪亢奋缠绵,内心喜悦冷静,带很强的内省挚诚与神秘气氛。法国巴黎歌剧院首席大提琴家尤莱斯将此曲移植到大提琴上演奏,反响良好。此曲的诸多特性,非常适合于大提琴演奏,由此,不同大提琴家编订出版的乐谱与唱片相继问世。 德彪西《d小调大提琴奏鸣曲》作于1915年,这是他与身体的病魔和精神的苦恼斗争中,完成的独特而新颖的奏鸣曲,此曲燃烧着巨人般强烈的求生意志与澎湃的热忱,表现出独特的奋斗精神。有人说这首作品受到舒曼的直接影响,但在此曲中所欲表现的灵性则是更加直接地流露,具有简洁纯净的美感,与鲜明的色彩对比。此曲使两个世纪以来,彷徨停滞的法国器乐传统以新的姿态与生命复活起来,同时它也成为二十世纪大提琴文献中具有独特风格的作品。
--
10
海顿、舒伯特、舒曼《钢琴三重奏》
海顿、舒伯特、舒曼《钢琴三重奏》
这张专辑是大提琴家帕布罗·卡萨尔斯、钢琴家阿尔弗雷德·柯尔托、小提琴家雅克·蒂博三人合作,演奏海顿、舒伯特、舒曼的钢琴三重奏。1920-30年代,是欧洲艺术空前繁荣时期,特别是在号称欧洲心脏的巴黎,聚集了一大批颇具创新能力的艺术家。大提琴家卡萨尔斯、钢琴家柯尔托与小提琴家蒂博,以其精湛的演奏,蜚声欧洲,号称黄金三重奏。专辑录音的声音密度很好,清晰、弦乐声部极具质感,也很清新。小提琴的音质很美,特别是高音区并没有毛刺,大提琴温柔敦厚,富有质感,而钢琴声音很实,没有虚化和夸张,颗粒感很强。 舒伯特《降B大调第一钢琴三重奏》D898,完成于1827年。此曲是舒伯特晚期的杰作,充分融合了舒伯特创作弦乐四重奏与钢琴奏鸣曲的经验,呈现出古典曲式与浪漫语法之瑰美,渗透着一种发自肺腑的抒情和清新爽朗。三件乐器具有各自独立的地位,并巧妙地平衡地予以合作。 舒曼《d小调第一钢琴三重奏》作品63,作于1847年,是送给克拉拉的生日礼物。这时的舒曼已经出现精神障碍的征兆,作品中“幽暗病态与飘逸浪漫相互交错”:由愁怨自怜过渡至狂放后的伤悲,又于最终现出晓日破云般的开朗和热情,强烈的情绪表达造就了极端的风格。此曲是舒曼的中后期作品,较为内敛化自我化,多种情愫自然随性地流露,细腻地呈现出诗意的品性,内心的喜悦与忧伤相伴相随。
--
11
柴科夫斯基、拉赫玛尼诺夫《钢琴协奏曲》
柴科夫斯基、拉赫玛尼诺夫《钢琴协奏曲》
这张专辑是钢琴大师鲁宾斯坦与指挥家莱因斯多夫率领的波士顿交响乐团合作,演奏柴科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与指挥家奥曼迪率领的费城管弦乐团合作,演奏拉赫玛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专辑演奏、录音水平一流。 录制这张专辑时鲁宾斯坦已是暮年,没有了年轻时疾如闪电的速度,但横扫千军的气势有增无减,并不是每一位年迈的钢琴家都可以用宝刀未老来形容的,从另一个角度看,此时的鲁宾斯坦才是登峰造极。 指挥家莱因斯多夫率领的波士顿交响乐团具有稳健的特点、端庄的风格。奥曼迪率领的费城管弦乐团细腻和宽广的力度处理,在当今世界一流乐团中绝无仅有,鲁宾斯坦的阳刚之气、王者风范能够淋漓尽致地展现俄罗斯魂魄,激情中不失理性。 柴科夫斯基《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作品23,创作于1874至1875年,题献给德国钢琴家兼指挥家汉斯·冯·彪罗。作品中略含俄国味的主题,以及充满斯拉夫式粗线条和色彩的管弦乐法,正是这首乐曲的魅力所在,这首钢琴协奏曲是第一流的钢琴家们竞相演奏的曲目。 拉赫玛尼诺夫《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作品18,完成于1901年。这部作品明朗、真挚、完整而深刻,音乐中洋溢的热情和力量,显示了拉赫玛尼诺夫音乐创作中的浪漫主义风格,确立了他当时的影响和地位。
105
6
巴托克、格里格《小提琴奏鸣曲》
巴托克、格里格《小提琴奏鸣曲》
这张专辑是小提琴家薇尔德·弗朗与钢琴家米哈里·利菲茨合作,演奏巴托克、格里格、理查·施特劳斯的小提琴奏鸣曲。在这张专辑中,薇尔德·弗朗选了最难的曲目是巴托尔《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此曲当初是献给曼纽因,他灌录后,却很少有重量级的小提琴家敢尝试,原因是太艰难且吃力不讨好。即使巴托克的两部《小提琴协奏曲》都很受到小提琴家欢迎,这部《无伴奏奏鸣曲》因为音乐语言独特、再加上容易暴露出演奏家的弓法缺点,所以大家往往敬谢不敏,弗朗将此曲排在格里格非常浪漫、甜美的奏鸣曲之后,突显了两曲的时代语言强烈差异,但也更显示她对自己能让后者跟前者一样受到喜爱的信心。 而她的信心果然其来有自,不像梅纽因、甘乃迪等人,以较重的手法,在运弓时刻意保留了一种粗犷的冲击性音色,强调此曲的现代感,弗朗却是以像在处理巴赫无伴奏一样,每一个运弓都讲究优美的歌唱性,距离此曲问世半世纪后,第一次有演奏家大胆尝试不同的角度和方向来诠释此曲,让人印象深刻,也改变了对此曲的既有印象。 专辑中的格里格《小提琴奏鸣曲》,近年来几乎已被遗忘,让我们更忘了早在一九二八年时,这部作品曾是拉赫玛尼诺夫和克莱斯勒经常在舞台上合奏、甚至录了经典唱片的曲子,弗朗以挪威人的身份诠释此曲,也留下了让人难忘的旋律美。
165
10
评论(0条)
快来抢沙发吧!
打开蜻蜓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