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 Chopin Nocturne Op.62 No.1

00:00
06:52
主播信息
Love_small_cat

Love_small_cat

小喵陪你听古典 聆听美妙旋律、感受艺术真谛
关注
贝多芬《大提琴与钢琴作品全集》
--
这张专辑完整收录了贝多芬的五部《大提琴奏鸣曲》。第一首的两个乐章带有异常优美的歌唱性,大提琴和钢琴的对话引人入胜,情韵十分鲜活。第二首的首乐章篇幅巨大,气象不凡,而用小调写的笫二乐章则相对阴郁,似有愁云惨雾挥之不去。笫三首和第五首常被认为是最出色的,为正统的三乐章格式,充满贝多芬音乐特有的开阔气度,意境之美令人神往。 这是罗斯特洛波维奇、李赫特这两位大师大师堪称典范的录音,是这套作品的决定性版本。《企鹅唱片指南》三星带花、《日本唱片艺术名盘300》的权威版本。 大提琴的音色天然地有一种悠悠愁绪,带点抑郁的哽咽,贝多芬很好地利用了这一点,让大提琴的歌唱悲戚而感人,贝多芬的大提琴奏鸣曲被人誉为是大提琴音乐的新约圣经,一共有5部,首首旋律美妙,充满热情,完全与他的小提琴奏鸣曲一样优美。这五首堪称精华的乐曲在钢琴的陪衬下让大提琴不至于沉溺在过份的忧郁之中,使它听来忧柔之中兼收刚强。 贝多芬写了五部大提琴奏鸣曲,虽然数量不多,但是却涵盖他重要的创作时期。第三号献给贝多芬的挚友暨大提琴家,年轻的葛莱亨斯坦男爵。罗斯特洛波维奇与李赫特的搭档这一回完成三连霸,罗氏身为当今大提琴演奏泰斗,此版1961年的决定性演出,获五位评论员一致的推崇。以总得点24点的优异成绩称霸,就算祭出再多的形容词,也无法表达本版的伟大。第五号与第四号大提琴奏鸣曲一样都是三乐章的古典形式,曲风呈现晚期圆熟的风韵,与第四号的幽默相比,第五号宗教含意较浓。罗斯特洛波维奇以丰富想像力的自发思考,挥洒出第五号的魅力。与李赫特细腻的对话,对听者的诱惑力相当强大。
巴克豪斯《勃拉姆斯·钢琴协奏曲·小品》
--
这张专辑包括三个部分:1、巴克豪斯与布尔特指挥的BBC交响乐团合作,演奏勃拉姆斯《第一钢琴协奏曲》;2、巴克豪斯与伯姆指挥的萨克森国立管弦乐团合作,演奏勃拉姆斯《第二钢琴协奏曲》;3、巴克豪斯独奏的勃拉姆斯《钢琴小品》。 巴克豪斯是演奏贝多芬与勃拉姆斯的大师,被人称为“键盘上的雄狮”。听他的演奏,会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高超的技巧、充满动力的速度、率直、热情、极富煽动性;抒情段落中的琴声却又那么丰满、温柔和迷人。 巴克豪斯演奏的勃拉姆斯《第一钢琴协奏曲》,是1932年的录音,指挥是阿德里安·布尔特,BBC交响乐团协奏。由于是早期的历史录音,音响效果是没法与后来的录音相比的,但即使是这样,巴克豪斯的这个版本还是很有震撼力。他的触键有力、旋律线凌厉而富于弹性,整部作品的安排非常紧凑,乐队的表现也是气势昂然。在第一乐章,他只用了19分10秒,第二乐章用了12分46秒,第三乐章用了10分53秒。而同样是弹奏这部作品,吉列尔斯的第一乐章是24分15秒,第二乐章14分49秒,第三乐章12分39秒。同一部作品两人竟然相差了9分34秒。比较起来,纯粹从聆听的愉悦感和吸引力来说,巴克豪斯版要胜于吉列尔斯版。只不过,静下心来认真想想,会怀疑巴克豪斯到底是在演奏勃拉姆斯还是在演奏贝多芬,因为从精神气质上来说,这里表现出来的更像是贝多芬而不是勃拉姆斯。尤其是第一乐章,是一种果断刚毅激情充溢的男子汉形象,已没有了勃拉姆斯那标志性的犹犹疑疑和愁眉苦脸。如果不去追究这种处理是否准确,就算是错觉但只要是美的、是动听的,那么,巴克豪斯的这版第一钢琴协奏曲,无疑是一个非常不错的版本。 作为演奏勃拉姆斯作品的权威,巴克豪斯一共录制了四次《第二钢琴协奏曲》;分别是1939年与伯姆指挥的萨克森国立乐团(就是这套专辑的版本),1952年与舒里希特指挥的维也纳爱乐乐团,1967、1968年(萨尔茨堡音乐节)与伯姆指挥的维也纳爱乐乐团。巴克豪斯与伯姆的合作可谓意气相投,属于听者最为中意的“交响乐型”演绎;其中1939年版被认为是演奏技巧最好。
巴克豪斯《巴赫作品演奏会》
16
这张专辑是钢琴大师巴克豪斯演奏巴赫的键盘作品,收录《第五号法国组曲》和《第六号英国组曲》,第一首的《阿勒曼德》就洋溢着春暖花开的迷人气质,令人爱不释手;巴克豪斯演奏的巴赫比较重视线条与和声的流动,并不刻意突显声部间的对比,触键柔和而不像后人的断奏风与金属风。
APP内查看主播
大家都在听
约书亚·贝尔《柴科夫斯基作品》
约书亚·贝尔《柴科夫斯基作品》
这张专辑是小提琴家约书亚·贝尔与迈克尔·蒂尔森·托马斯指挥的柏林爱乐乐团合作,演奏柴科夫斯基《小提琴奏鸣曲》、《冥想曲》、《俄罗斯舞曲》。 当多数小提琴家用传统、守旧、庞大、雄浑、充满浪漫的风格,来演奏柴科夫斯基的《小提琴协奏曲》时,约书亚·贝尔却认为:“这是一部最亲昵、最优雅、最富歌唱性的作品。”力主呈现作品细致绵延的另一面。历经二十年演奏此曲的经验,约书亚·贝尔对每个音符、每个片段都十分熟悉,却难能可贵地保留了音乐的高度新鲜感。 柴科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作于1878年3月,是柴科夫斯基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与贝多芬、门德尔松、勃拉姆斯的小提琴协奏曲并称为世界四大小提琴协奏曲。这部作品中融入了俄罗斯民族积极向上、活泼进取的风格,也加进了作曲家本人多愁善感、浪漫多情的性格。作品完成于作曲家创作的晚期,是作曲家成熟时期的颠峰之作,被视为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的代表作。这部小提琴协奏曲是一部欢快、活泼、充满青春气息的作品,它歌唱青春,歌唱生命,表现了俄罗斯人民的乐观主义精神。这首乐曲当初相当不受世人欢迎,然而历史最终证明这是一首绝无仅有的音乐杰作!在音乐舞台上久演不衰,成为许多著名小提琴家的保留曲目。 《回忆留恋的地方》作品42,作于1878年,此曲是小提琴与钢琴的协奏曲,由《冥想曲》、《恢谐曲》和《旋律》三部分组成。据称,1877年,柴科夫斯基因婚事的挫折到欧洲去旅行,他在瑞士日内瓦湖畔的库勒兰,一面疗养神经衰弱症,一面写他的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出于对库勒兰美好景色的怀恋,他写下了这三首乐曲作为纪念。
--
5
20世纪伟大指挥家《保罗·克莱茨基》
20世纪伟大指挥家《保罗·克莱茨基》
这张专辑是波兰指挥家保罗·克莱茨基的录音精选辑。参与演奏的乐团:爱乐管弦乐团、皇家爱乐乐团、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法国国家广播交响乐团、以色列爱乐乐团、捷克爱乐乐团。保罗·克莱茨基(Paul Kletzki,1900年生于罗兹;1973年卒于英国利物浦)波兰出生的指挥家、小提琴家、作曲家(后入瑞士国籍)。克莱茨基明显不是那种以业余作曲为乐的大指挥家,而是一位选择以指挥营生的严肃作曲家。 这是一套精心策划的专辑,它所展示的这位指挥家的造诣今日似乎已被低估。这套唱片既体现了这位指挥家的优点,又体现了其缺点。2张CD每一张的主打曲目均是一部现场录制的著名交响曲:第一张是由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演奏的柴科夫斯基第五交响曲;第二张则是捷克爱乐乐团演奏的勃拉姆斯第四交响曲。这两部作品的录音无疑是最能吸引购买者的。 柴科夫斯基第五交响曲1967年5月录于慕尼黑。其第一和第二乐章属于顶极演绎,毫无瑕疵。乐曲开始时单簧管上的“命运动机”阴郁且充满恶兆,为整首作品恰如其分地奠定了一种昏暗的色调。其后随着音乐戏剧性的发展,克列茨基极具敏感性地控制着音乐的起伏,他不仅极好地把握了作品的整体结构,还同时注重音乐上的细节,这显然说明他对该作品已有很长时间的研究。也许有人会说这快板并非如同总谱所标明的“有活力的快板”,但克列茨基采用这种比标准略慢的速度是为了营造出一种累积的张力。
--
16
亚当·拉罗姆《勃拉姆斯·钢琴小品辑》
亚当·拉罗姆《勃拉姆斯·钢琴小品辑》
这张专辑是法国钢琴家亚当·拉罗姆演奏勃拉姆斯的几部《钢琴小品》,包括《为原创主题而作的变奏曲》作品21之1、《钢琴小品集》作品76、《狂想曲》作品79、《间奏曲》作品117。 勃拉姆斯晚年的创作删繁就简,以钢琴小品的方式,继续为克拉拉·舒曼谱曲,抒发隐秘的爱慕。这种私密的爱慕早在他盛年大作品的慢板乐章中其实也能略窥一二,而在《间奏曲》作品117中更得到充分的展现。 勃拉姆斯的传记里提到,一直致力于推广勃拉姆斯作品的克拉拉曾致信道歉,因为身体状况已经无法继续胜任勃拉姆斯的大作品,或许这也是勃拉姆斯晚年专注小品的原因之一? 勃拉姆斯将三首行板风格的《间奏曲》放在一起,打破了通常组曲在速度上的对比习惯,选择一步步向内延伸,将私密的心理感受充分展现。虽然作曲家本人谱上写的是《间奏曲》,自己对出版社却声称这是“三首悲伤的摇篮曲”,但实际上除了第一首还带有些许摇篮曲的特征,二三首和传统摇篮曲的风格还是相差很远的,特别是第三首甚至采用了四二拍。明显勃拉姆斯已经不在意传统对体裁的定义,也不再是在音乐层面上追求自我实现的野心和抱负,或者继承前人的“历史使命”,而只剩下对恋人纯粹的爱,还有为之半生未见的无可奈何。
27
14
评论(0条)
快来抢沙发吧!
打开蜻蜓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