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洛维兹《舒曼》
27

霍洛维兹《舒曼》

这张专辑是霍洛维兹演奏舒曼的钢琴作品。上世纪60年代录制这张专辑的时候,正值霍洛维兹演奏的巅峰时期。他那无与伦比的高贵琴音充满着清澈和灵性,使我们欣赏到了舒曼清丽、脱俗的一面。霍洛维兹曾说舒曼是他最钟情的作曲家:“我觉得他十分的浪漫,舒曼对音乐的感受十分直接,而且他对钢琴也有十分独到的见解,他每个时期都很有创造力,永远有新的东西,永远使我心动。” 舒曼那种带点神经质与文学化的音乐气氛,已经深深根植于霍洛维兹的内心深处。他处理舒曼音乐中阴郁的一面几乎所向无敌。他指下的舒曼仿佛能让人看到来自地狱发出的幽光。 听一下大师在1962年录制的《童年情景》就足以说明一切了,他弹奏的《梦幻曲》有着深入肺腑的吟咏式的诗句,仿佛把我们带到了童年的百草园,令人流连忘返。他演奏的《克莱斯勒偶记》注定是“一览众山小”,把所有的枝蔓都剥离了,剩下的只是一颗颗孤独的音符在闪动,全曲布满了他的人生感悟,尽管孤独始终如影随形。
节目(24)
批量下载
加载更多
主播信息
Love_small_cat

Love_small_cat

小喵陪你听古典 聆听美妙旋律、感受艺术真谛
关注
20世纪伟大钢琴家《霍洛维兹(3)》
--
这张专辑收录了弗拉基米尔·霍洛维兹的演奏录音,包括拉赫玛尼诺夫、贝多芬、肖邦的钢琴作品。 霍洛维兹演奏肖邦的24首钢琴独奏作品,包括一首《船歌》、十四首《马祖卡》、八首《练习曲》和一首《波兰舞曲“英雄”》。由于霍洛维兹没有灌录过肖邦全集,这些录音显得弥足珍贵。仔细聆听他的演奏,不难发现,首先其触键力度比另一位肖邦演奏权威鲁宾斯坦要大,更富有阳刚之气。尤其是在演奏马祖卡和波兰舞曲时,他加的装饰没有鲁宾斯坦那样多,可是线条更清晰,干脆利落。我一直认为,肖邦的音乐有三副面相:一是忧郁,二是优雅,三是刚健。其中第三方面最容易被演奏家忽略。就《波兰舞曲》而言,是充满力量的。 应该说,霍洛维兹在表现肖邦作品的刚健一面上,比其他演奏家都要出色。因此听他的肖邦,格外激动人心。霍洛维兹的《练习曲》演奏得极棒,张驰有度,以健朗为主,是很耐听的。值得注意的是,霍洛维兹在处理《波兰舞曲》的时候,丝毫没有张牙舞爪的感觉,这是建立在他对肖邦音乐性格的深刻理解之上的,那分寸把握得真是好。 专辑中收录了两个版本的《降G大调练习曲“黑键”》作品10第5首,一个是1935年2月6日在伦敦阿比路录音棚录制的,另一个是1980年4月5日在纽约艾弗里·费舍尔大厅的音乐会现场录音。时间相隔45年,可以清晰地听出霍洛维兹从青年到老年演奏风格的转变。 霍洛维兹演奏的《皇帝协奏曲》,强弱对比非常明显,充满戏剧性、技术过硬。倔强有力的动力性织体与行云流水的大线条跑动形成对比。分解八度中能找出旋律,是他辨识度的体现,但整体上个性有所收敛。有别于很多版本大线条的八度侧重力量,霍洛维兹侧重旋律的走向。 霍洛维兹演奏的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1951年的录音。当时47岁的霍洛维兹技巧上正处于巅峰期。在这版录音中,可以听到这位与海菲兹一起被誉为“神技”的大师是如何天马行空、恣意挥洒地演奏这部气象万千的乐曲。作品的浪漫、激情、艰深复杂的技巧象是为霍洛维兹“度身定制”的,他的艺术精髓在乐曲中得以完全发挥。他异常敏感的手法与拉氏多愁善感的浪漫如出一辙,拉赫玛尼诺夫曾说过:“有才华的演奏家仿佛能直觉地抓住那使作曲家在写作时激动的思想,而且作为真正的解释者,把这些思想用相同的形式传达给听众”,这话用于霍洛维兹十指间流淌而出,丝毫没有杂乱、突兀之感。
柳爱莎《柴科夫斯基》
--
这张专辑是美籍韩裔小提琴家柳爱莎与阿什肯纳齐指挥的爱乐管弦乐团合作,演奏柴科夫斯基《小提琴协奏曲》、《天鹅湖》选段、《忧伤小夜曲》、《旋律》等旋律优美的小提琴作品。柳爱莎(Esther Yoo),生于1994年,曾在第10届西贝柳斯国际小提琴比赛获第三名,2012年比利时伊丽莎白王后大赛获第四名。这是她与著名钢琴家、指挥家阿什肯纳齐合作录制的第二张专辑,除了展现出高超的演奏技艺外,她将亚洲女演奏家特有的细腻感觉融入作品中,也非常吸引人。除了协奏曲外,专辑还收录了柴科夫斯基几首旋律优美的小提琴小品,其中包括两首改编自芭蕾舞曲《天鹅湖》的动听舞曲,也是精彩纷呈。
伯恩斯坦《贝多芬·第三交响曲》
20
这张专辑是伯恩斯坦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演奏贝多芬《科里奥兰序曲》、《第三交响曲》。 《科里奥兰序曲》作品62,作于1807年,根据德国作家科林的同名悲剧所作的管弦乐曲。同年3月在罗布科维茨的客厅首演。呈献给科林。此曲采用c小调,充满活力的快板,4/4拍子,奏鸣曲式。第一主题激动不安,表现科里奥兰的悲剧性格。第二主题悠缓舒展,象征着科里奥兰母亲的仁慈和妻子的温顺。 《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英雄”》作品55,作于1803-1804年,它的标题是“英雄交响曲——为纪念一位伟人而作”,原稿上的标题是“拿破仑·波拿巴大交响曲”,是应法国驻维也纳大使的邀请为拿破仑写的。当初拿破仑对于贝多芬来说,是一个革命的理想,是现代普罗米修斯。但当贝多芬听到拿破仑称帝的消息时,他愤然撕掉了本来准备献给拿破仑的扉页,改成了现在的曲名。这首交响曲的篇幅大大超越了前两部,是仅次于《第九交响曲》的超长作品,而在艺术成就上也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富于革新精神,感情奔放,篇幅巨大,和声与节奏新颖自由。他在曲式结构上作了革新,如用一首庄严的葬礼进行曲作为第二乐章,用一首谐谑曲作为第三乐章,都是前所未有的。这部作品1805年4月7日在维也纳剧院首次公开演出,指挥是贝多芬自己。
APP内查看主播
大家都在听
切尔卡斯基《亨德尔、勃拉姆斯、贝尔格》
切尔卡斯基《亨德尔、勃拉姆斯、贝尔格》
这张专辑是钢琴家切尔卡斯基,演奏亨德尔、勃拉姆斯、贝尔格、普罗科菲耶夫、肖邦的钢琴独奏作品。 亨德尔《快乐的铁匠》是一首古钢琴曲,是亨德尔所作《古钢琴组曲》第一集第五组曲中的第四乐章,后人改名为《快乐的铁匠》。乐曲由主题及五个变奏组成,被称为“咏叹调”的主题简练纯朴,跳跃却又略显单调的旋律和丁丁当当的节奏,使人联想起铁匠作坊中那种特有的愉悦气氛。 勃拉姆斯《亨德尔主题变奏曲与赋格》作品24,作于1861年。此曲在他所创作的变奏曲中最为著名,也是最出色的一首,与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贝多芬的《狄里贝亚变奏曲》并称为三大变奏曲。这部作品共有20段变奏曲与赋格,其主题采自亨德尔的古钢琴用的《3首组曲》(作于1733年)中第一首的第二乐章,亨德尔将此记为“歌调”而加上5段变奏。这部变奏曲的20段变奏曲中,第六变奏使用了赋格,第八变奏使用二声部,第十一变奏突出8分音符和16分音符的对立,第十三变奏有葬礼进行曲味道,第十六变奏使用赋格,第十九变奏为西西里舞曲牧歌的感觉,第二十二变奏为弥塞特(MUSETTO)型,第二十五变奏后是结尾赋格曲。前12段变奏都有较强的快板性格,第十三至二十变奏属慢板性质,第二十一变奏以后加强张力,有谐谑性质。另一方面看,第五、第六是小调,艾尔曼认为有森林气息,第七是舞曲性格,第九是间奏曲性格,第十七至第十九为牧歌性质。 贝尔格《钢琴奏鸣曲》作品1,作于1908年。此曲为单乐章,虽然黯淡色调和浪漫主义晚期的忧郁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受瓦格纳和马勒的影响,但作品的丰富素材和无比自信无疑是大师手笔。 斯卡尔科塔斯《15首小变奏曲》作于1927年。 普罗科菲耶夫《d小调托卡塔》作品11,作于1912年。此曲以其尖锐的和声、钢铁般的节奏、狂野的音响效果以及标志性的敲击性弹奏成为作曲家早期风格的一首重要代表作品。 肖邦《b小调第三钢琴奏鸣曲》作品58,作于1844年夏天,此曲仍是肖邦与乔治·桑一起在诺安时创作的,献给波尔德伯爵。
30
16
布劳提甘《海顿 - 键盘独奏作品全集》
布劳提甘《海顿 - 键盘独奏作品全集》
这套15CD合辑收录了罗纳德·布劳提甘以古钢琴演奏的海顿全部键盘独奏作品。也许初听上去似乎不如现代钢琴温婉,也可能不如现代钢琴余音绕梁,但细细听下去,相信会感受到乐器之王的纯粹魅力。 罗纳德·布劳提甘(Ronald Brautigam,1954-)荷兰著名钢琴家,出身于荷兰最著名的史威林克音乐学院,师从荷兰钢琴大师Jan Wijn。之后前往伦敦和美国继续深造,并曾追随鲁道夫·塞尔金学艺。Ronald Brautigam在1984年获得了荷兰音乐大奖。他特别擅长演奏古钢琴,之后逐渐成为古钢琴界权威,更是当今倡导莫扎特时代钢琴艺术的名家。 海顿一生共写有62首钢琴奏鸣曲,主要用古钢琴为教学和个人演奏。早期的钢琴奏鸣曲通常用“嬉游曲”和“奏鸣曲”作为标题,多半保留三个乐章的形式,并且三个乐章统一在同一调性上。其后海顿又较多模仿北德乐派大师C.P.E.巴赫的奏鸣曲。1771年海顿受到“狂飙运动”影响,18世纪80年代后海顿的创作在旋律风格与结构上受到莫扎特影响。经历了一生与音符为伴的时光,海顿开始在晚期的作品中显现出不同于其他时期的气象。这时的海顿已经不再需要功绩、名利,而老来受到尊崇的他也逐渐在作品中显示出自己的偏好,除了保持乐观、真诚、爽朗、幽默的性格以外,他开始追求新的乐思与立意。
138
234
朗帕尔、拉斯金《长笛与竖琴的对话》
朗帕尔、拉斯金《长笛与竖琴的对话》
这张专辑是长笛演奏家朗帕尔(Jean-Pierre Rampal)与竖琴演奏家拉斯金(Lily Laskine)合作的录音。 专辑第一首,长笛与竖琴以对话的方式,展示了《绿袖》这首古老的英格兰民歌那朴素动人的美妙旋律。克鲁姆菲欧兹的《F大调长笛和竖琴奏鸣曲》是一首典型的法国作品,这首动人的长笛曲依旧保留了一些古典乐派的风格,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G大调长笛与竖琴的引子和变奏》中,罗西尼成功地运用了歌剧序曲的创作手法,这个别出心裁的处理让我们想起他的著名歌剧《塞维利亚的理发师》和《灰姑娘》。 被德彪西喻为“情种”的福雷,其和谐而精妙的《摇篮曲》中两种色彩差异极大的乐器组合表明了当时音乐领域的一个创新,这也许就是现代音乐的雏形。 《为长笛和竖琴而作的间奏曲》充分显示了伊贝尔在节奏与和声方面的非凡才华。乐曲一直用两种乐器的对话渐进发展,其舞曲风音乐万为自然优美。达玛斯的《长笛与竖琴奏鸣曲》是专为本专辑的表演者朗帕尔和拉斯金而创作的。是一个集丰富的器乐技巧与音乐美感于一身的美妙作品。德彪西的《长笛、中提琴和竖琴奏鸣曲》是他晚期创作的著名作品之一,乐曲中三种乐器的节奏和色彩的高妙把握,魔幻般地勾起了人们对整个法国音乐历史的回忆。德彪西所创造的独特的音乐语言,使他的名字载入音乐史上的重要篇章。长笛与竖琴的法式浪漫,让聆听者充分地体悟到恬静幽雅的景致与内涵。
142
14
布伦德尔《贝多芬钢琴协奏曲全集》
布伦德尔《贝多芬钢琴协奏曲全集》
这套专辑收录了布伦德尔早年灌录的贝多芬全部钢琴协奏曲,他在这些录音中就已表现出学者型钢琴家的气质,追求纯净的发音和朴素简洁的表情,演奏自然流畅。 布伦德尔编订了贝多芬的全部钢琴作品,他对贝多芬的钢琴协奏曲也极为钟爱,增经四次录制全集,这个版本是他的首个协奏曲全集,其后在不同时期先后与阿巴多、拉特尔、列文三位指挥家合作录制了全集,因年龄不同,对贝多芬音乐的理解也逐渐产生变化,但每一个版本都有自己的特色。 这个传奇版是布伦德尔在30岁出头时录制的,当时他对贝多芬的音乐还处在探索的阶段,所以这个版本的演奏是最有冲击力和激情的,虽然有些部分还不够成熟,但已经具有贝多芬的内在感觉。 在贝多芬有编号的5首钢琴协奏曲中,第一、第二号明显继承莫扎特与海顿的传统,其艺术表现所追求的是一种和谐、平衡中的美,第三号协奏曲中,开始出现贝多芬个性追求的那种戏剧性冲突,钢琴被赋予明显的激情。第四号协奏曲增加了阴柔与阳刚之间的对比,乐队更富动力,钢琴的个性更给予充分的发挥。而第五号协奏曲因为华彩乐段与乐队效果的烘托,使整部作品成为高涨的情绪与豪迈的激情的写照,闪烁着辉煌而又耀目的美。这5首协奏曲,尤其是后3首为浪漫主义协奏曲的发展打通了道路。
119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