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期 Sarah单口:看见梵高

00:00
01:45:02
听完整版
节目详情

7 月上旬,我在即刻上写下:

「逛了一整天的梵高博物馆,看完之后还是久久不能忘怀,难以言说的震撼,大概也就是哭了十来次的水平吧。文字真的很难准确传达内心的感受了,录一期单口试试。」现在总算兑现了当时的想法。


通过这次机会,我看见了热烈、浪漫、独来独往的梵高,他作为天才的一面逐渐变得具体。也看见了执拗、沉迷,甚至过分专注的梵高,他作为疯⼦的⼀⾯逐渐令人共情。当然,在「梵高」这个鼎鼎大名之下,他也只是一个普通人。他勤奋、上进,时常也会焦虑、反思和自我贬低。热爱世界,尊重底层人民,这是他的温柔和敏感。


这一切的经历,都成为了他细腻笔触的一部分,让他创作出许多抚慰人心、震撼后世的作品。

这算是我第一次正式录制单口,还有一些想表达的并没能那么成熟地传达出来,因此也欢迎各位在评论区里多给我一些反馈。祝大家收听愉快。


【Timeline】

一、梵高博物馆与本期播客

00:04:32 梵高博物馆的特别之处

00:07:41 主题式博物馆和主题式的信息摄入

00:10:47 梵高博物馆的展厅布置

00:13:59 为什么 Sarah 要读梵高的朋友伯纳德写的一封信?

00:18:48 关于这期播客的展开方式

二、梵高其人

00:21:35 梵高的背景:中产家庭和紧张的亲子关系

00:26:02 开始工作的青年梵高:从接触艺术到踏上传教士之旅

00:34:20 27 岁,决心成为画家的梵高

00:37:27 坚定走上艺术道路,勤奋又高产

三、梵高艺术生涯里的几个关键时期

(一)荷兰时期

00:44:24 对农民的尊重、关怀和共情

00:47:08 《吃土豆的人》

00:50:52 梵高的情感插曲和与父亲的关系变化

(二)安特卫普时期

00:55:52 临摹浮世绘,加强自我风格

00:57:32《盛开的杏花》

(三)巴黎时期

01:01:09 点彩画派的影响和自画像的创作

(四)法国阿尔时期

01:03:09 花的创作

01:05:14 梵高画的杏树、桃树和李树

01:06:29 割耳事件:被回应的孤独、与高更的争吵、精神失常的梵高

(五)圣雷米时期

01:12:28 不待见的邻居和高产的梵高

01:14:29 在精神上支持和鼓励梵高的加谢医生

01:17:35 梵高的自杀:「如果你要救我的话,那我就必须再做一次」

四、伯纳德写给奥里埃的信

01:19:15 背景介绍

01:25:49 Sarah 的读信时间

梵高博物馆的导览图


【名词解释】

博物馆

1. 梵高博物馆(Van Gogh Museum):一家位于荷兰阿姆斯特丹的一座博物馆,主要收藏荷兰著名画家梵高及其同时代者的作品。

2. 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The Museum of Modern Art,简称 MoMA):一家现代艺术博物馆,也是世界上最杰出的现代艺术馆之一,位于美国纽约市曼哈顿中城。1929 年,MoMA 从梵高的弟弟提奥的遗孀乔安娜手中购得梵高的《星夜》,并在馆中展出。

3. 奥赛博物馆(法语:Musée d'Orsay):一家位于法国巴黎的近代国家艺术博物馆,收藏了梵高于 1988 年创作的《罗纳河上的星夜》。

4. 毕加索博物馆(Picasso Museum):节目中提到的是在巴塞罗那巴黎的毕加索博物馆。世界上一共有四座毕加索博物馆,分别位于西班牙的巴塞罗那和马加拉、法国的巴黎和昂蒂布。

5. 普拉多博物馆(西语:Museo Nacional del Prado):一家位于西班牙马德里的国家博物馆,主要收藏从 14 世纪到 19 世纪的欧洲绘画、雕塑和工艺品。

6. 提森-博内米萨国立博物馆(西语:Museo Thyssen-Bornemisza):马德里艺术金三角区的三大博物馆之一,紧邻普拉多博物馆与索菲亚王后艺术中心。馆内收藏的艺术品来自提森-博内米萨家族于20世纪初开始的私人收藏。

艺术家索引

1. 巴勃罗·鲁伊斯·毕加索(西语:Pablo Ruiz Picasso;1881 年 10 月 25 日 — 1973 年 4 月 8 日):西班牙著名的画家、雕塑家、版画家,是立体主义的创始者之一,也是 20 世纪现代艺术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代表作品有《格尔尼卡》等。

2. 让-弗朗迪克·米勒(法语:Jean-François Millet,1814 年 10 月 4 日 — 1875 年 1 月 20 日):法国巴比松派的画家。多以乡村风俗画中的人性展现为人知晓。代表作有《拾穗》《播种者》等。

3. 奥斯卡-克劳德·莫奈(法语:Oscar-Claude Monet,1840 年 11 月 14 日 — 1926 年 12 月 5 日):法国画家,被誉为是印象派代表人物和创始人之一。代表作品有《印象·日出》《睡莲》等。

4. 保罗·高更(法语:Eugène Henri Paul Gauguin,1848 年 6 月 7 日 — 1903 年 5 月 8 日):法国后印象派的画家和雕塑家。代表作包括《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往哪里去?》等。

5. 伦勃朗·哈尔门松·范赖恩(荷兰语:Rembrandt Harmenszoon van Rijn;1606 年 7 月 15 日 — 1669 年 10 月 4 日):荷兰画家,巴洛克绘画艺术的代表画家之一。代表作品有《夜巡》《拉撒路的复活》等。

6. 阿道夫·蒙蒂塞利(法语:Adolphe Monticelli,1824 年 10 月 14 日 — 1886 年 6 月 29 日):印象派画家之前的一代法国画家,是梵高高度欣赏的艺术家。

艺术风格 / 流派

1. 浮世绘:一种日本传统的木刻版画艺术形式,起源于 17 世纪的江户时代,并兴盛于 18 至 19 世纪,而且对西方系数(比如印象派)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主要特点是线条流畅、色彩鲜艳、构图简洁。代表人物有葛饰北斋、菱川师宣等。

2. 印象派:一种 19 世纪后半叶在法国兴起的艺术流派。它以其对光影和色彩的独特表现方式而闻名。代表人物有莫奈、梵高等。

3. 点彩画派:一种 19 世纪末期兴起的一种绘画技法和艺术风格,属于后印象派的一种表现形式。点彩派画家将纯色点或线条排列在一起,使观者在视觉上产生混合色彩的效果。代表人物有乔治·修拉等。

【相关链接】

文字

1. 《看见》,发布于孟岩的同名公众号

2. Sarah 在即刻上发布的相关动态

「逛了一整天的梵高博物馆,难以言说的震撼」

《盛开的杏花》和热门单曲 Golden Hour 的封面之间的关联

「最打动我的还是他笔下的花」

第一次听伯纳德写给奥里埃的信

奥里埃在《法国商业杂志》上发表的评论

在提森博物馆偶遇伯纳德的四幅画

视频

1. 梵高博物馆的收藏品

2. 梵高博物馆的 Youtube 频道发布的 4K 线上导览视频

3. 《吴文芳:40小时看世界 第五季》(2021)里关于梵高的视频

第 1 集 梵高:最疯狂的艺术家(上)

第 2 集 梵高:最疯狂的艺术家(下)

4. 《至爱梵高·星空之谜》(2017):一部讲述梵高生平的传记类动画电影。

播客

1. 《42 30岁后爱上梵高》by 来日方长radio | 不止是聊日本

2. 《44. 梵高:未完成的爱情,与不朽的画作》 by 梁永安的播客

【梵高相关】

梵高的代表作品

1. 《吃土豆的人》(The Potato Eaters):于 1885 年创作的油画作品。

2. 《向日葵》(Sunflowers):共有七幅,是梵高在 1888 年至 1889 年间所绘的一系列画作。下图为 1889 年 1 月创作的版本。

3. 《盛开的杏花》(Almond Blossom):于 1888 年至 1890 年间在法国的阿尔勒和圣雷米创作的画作。

4. 《粉色果园》(The Pink Orchard):1888 年 4 月上旬于法国的阿尔勒创作的画作。

5. 《粉色桃树》(The Pink Peach Tree):1888 年 4 月至 5 月于法国的阿尔勒创作的画作。

6. 《白色果园》(The White Orchard):1888 年 4 月于法国的阿尔勒创作的画作。

7. 《星夜》(The Starry Night):于 1889 年在法国圣雷米的一家精神病院里创作的一幅油画。

梵高身边的人(以下名称皆为法语名)

1. 提奥·梵高(Theodorus van Gogh):梵高的弟弟,是梵高长久的支持者,也是和梵高关系最亲密的人。

2. 乔安娜·梵高·邦格(Johanna van Gogh-Bonger):梵高的弟媳,在梵高去世后珍藏了梵高的诸多作品。在梵高去世后的十年里,为梵高办了七次画展,前六次反应平平,直到第七次才引起轰动。自此,梵高才终于声名鹊起。

3. 埃米尔·伯纳德(Émile Bernard):一位法国后印象派画家和作家,与梵高、高更等人建立了艺术友谊。

4. 凯·沃斯·斯特里克(Kee Vos-Strickeer):梵高的表姐,也是梵高第二次恋爱的对象

5. 文森特·威廉·梵高(Vincent Willem van Gogh):梵高的侄子,与梵高同名。跟随母亲乔安娜的步伐,积极推广从母亲那里继承来的梵高画作和信件。

6. 加谢医生(Dr. Gachet):梵高在精神病院认识的精神科医生,也是一位热衷于绘画的艺术家。始终鼓励着梵高的创作。

7. 约瑟夫·鲁林(Joseph Roulin):一位在法国阿尔勒火车站的邮差,是梵高在阿尔为数不多的好朋友。

8. 阿尔贝·奥里埃(Albert Aurier):一位法国的艺术评论家、画作和作家。1890 年 1 月,在《法国商业杂志》中热烈赞扬了梵高的画作。

与梵高相关的信件

1. 梵高书信全集

2. 梵高的弟弟提奥给阿尔贝·奥里埃的信

开场 / 片尾音乐:Starry Starry Night by Lianne La Havas

转场声音:在葡萄牙西南角的辛特拉小镇街边,Sarah 录制的里拉琴弹奏声(okjk.co

转场配乐:Golden Hour by JVKE

读信配乐:koko by 坂本龙一

制作:Sarah、二琳、我不跑调(okjk.co

剪辑:二琳

展开
大家都在听
吉列尔斯《钢琴演奏录音辑》
吉列尔斯《钢琴演奏录音辑》
这套9CD合辑是钢琴家吉列尔斯,1954-1972年间与克利夫兰管弦乐团、巴黎音乐学院管弦乐团、爱乐乐团、新爱乐乐团合作的演奏录音。 CD1-3收录了吉列尔斯1968年4月29日-5月4日在克利夫兰赛佛伦斯音乐厅,与乔治·塞尔指挥的克利夫兰管弦乐团合作,演奏贝多芬的5部钢琴协奏曲。一位是看起来内敛,实际上拥有钢铁般意志力的钢琴演奏家,另一位是以训练要求严格著名的指挥,他们二人相遇之后,会激荡出什么火花呢?在这个录音中,吉列尔斯没有采用早年注入凶猛的火力的演奏,而是偏重在音色的平稳度与抒情的灵性上。吉利尔斯经常强调的“自然”并不是光指音乐的自发性而已。在固定的节奏之外,谨慎的思考可以为乐曲增添不同的效果,就像这个录音中的贝多芬《第四钢琴协奏曲》,他把崇高威严的气势带进这部协奏曲。 CD4收录了吉列尔斯1957年4月30日-5月1日在伦敦阿比路第一录音棚,与利奥波德·路德维希指挥的爱乐管弦乐团合作,演奏贝多芬《第四、五钢琴协奏曲》。路德维希是位奥地利指挥,对音乐的处理工整严谨,吉列尔斯在这个录音中一反他在演奏俄罗斯作品时那种激昂奔放的手法,稳健的速度、遒劲的触键、绵密的结构将古典主义的典雅和贝多芬音乐中的雄浑崇高铺排得丝丝入扣。 CD5收录了吉列尔斯1957年6月1-2日(贝二)、6月19-20日(贝一)在巴黎瓦格拉姆音乐厅,与安德烈·范德努特指挥的巴黎音乐学院管弦乐团合作,演奏贝多芬《第一、二钢琴协奏曲》。这个录音是吉列尔斯正值壮年录制的,他以高超的技巧与丰富的情感变化,细腻地诠释了贝多芬这两部早期钢琴协奏曲。 CD6收录了吉列尔斯1954年3月9-10日在巴黎香榭丽舍剧院,与安德烈·克路易坦指挥的巴黎音乐学院管弦乐团合作,演奏贝多芬《第三钢琴协奏曲》。1954年3月12日在巴黎香榭丽舍剧院独奏莫扎特《第十六钢琴奏鸣曲》。 CD7收录了吉列尔斯1954年3月11日(拉三)、1955年6月13日(圣二)在巴黎香榭丽舍剧院,与安德烈·克路易坦指挥的巴黎音乐学院管弦乐团合作,演奏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圣-桑《第二钢琴协奏曲》。1955年10月19-20日在纽约Capitol Studio独奏肖斯塔科维奇《前奏曲与赋格》的第五首和第二十四首。
44
91
妮寇拉·本内德蒂《巴洛克》
妮寇拉·本内德蒂《巴洛克》
这张专辑是苏格兰裔意大利小提琴家妮寇拉·本内德蒂与本内德蒂巴洛克乐团携手,2020年12月在伦敦录制的。她给专辑起了个简洁明了的名字《巴洛克》。妮寇拉·本内德蒂说:“演奏这些音乐的挑战在于要做到极致,还要有做到极致的勇气。”她表示,在十八世纪的威尼斯、那不勒斯和罗马,热烈、激情和美是世俗和宗教音乐的基石,在那个画家、作曲家和建筑师们把想象力推至极限的年代,巴洛克音乐代表着一种“表达的放纵”。 维瓦尔第写了很多D大调协奏曲,他总是会以一种很明快的方式使用这个调式,妮寇拉·本内德蒂介绍其中一首:“《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RV 211》采用了典型的三乐章形式,第二乐章很有亲密氛围,第三乐章则更有追逐感,有很多奔驰的十六分音符,更加轻盈、富于技巧。”在《b小调小提琴协奏曲, RV 386》中,维瓦尔第写了很多装饰音、琶音和模进,包括反复快速的十六分音符,“但第一乐章里距离结束一分钟左右的时候,时间似乎停止了。然后,突然之间,我们闯进了一个最戏剧化、最激烈的音乐与鼓点共同构成的世界,几乎有种流行乐的感觉。” 另一首《降B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RV 583》,妮寇拉·本内德蒂曾听过意大利小提琴家朱里亚诺.卡米诺拉演奏的录音,她感慨:“我觉得自己无法达到他的水平,但我真的尽力了。我打心底里喜爱这个乐章。它基本上是主题与变奏的形式,但美妙绝伦,犹如来自天使灵魂的声音。” 这张专辑除了展示维瓦尔第的四部小提琴协奏曲,还有另一位作曲家弗朗切斯科·吉米尼亚尼的《大协奏曲》(改编自阿尔坎格罗·科莱里创作的一组主题与变奏曲。“很多学琴的年轻人都很喜欢科莱里的作品,”妮寇拉·本内德蒂说:“但吉米尼亚尼的版本会把你带向科莱里不曾达到的极端,远比原作更为大胆。” 《d小调大协奏曲, H.143 “佛利亚舞曲”》是根据一段历史悠久的低音和弦行进改编的主题与变奏,在低音基础上演奏的西班牙萨拉班德舞曲式,其主题有种非常晦暗的感觉,妮寇拉·本内德蒂难以抑制地称赞道:“吉米尼亚尼在这部作品里触碰了变奏曲的极限,再多走一步,它就无法被称为那段主题的变奏了。”
26
11
奥曼迪《柴科夫斯基·1812序曲》
奥曼迪《柴科夫斯基·1812序曲》
这张专辑是奥曼迪指挥费城管弦乐团,演奏柴科夫斯基《1812序曲》、贝多芬《惠灵顿的胜利》、格里格《“培尔·金特”组曲》。 柴科夫斯基《降E大调序曲“1812”》作品49,作于1880年。为了纪念1812年库图佐夫带领俄国人民击退拿破仑大军的入侵,赢得俄法战争的胜利。此曲以其中的炮火声闻名,在一些演出中,尤其是户外演出,曾启用真的大炮。曲目开始时出现一个深广的主题,代表着俄罗斯广袤的领土和无限风光。后来乐曲进入发展部,一个侵略性的主题代表着法军的入侵。再次转到一个进行曲,表达的是俄罗斯人武装上前线,准备抵抗侵略者。后来激烈的主体冲突描绘了残酷的战争。里面被扭曲的马赛曲代表着法军。后来,俄国人赢得了战争的胜利,俄国国歌在炮声钟声中把乐曲推至最高潮。 贝多芬《惠灵顿的胜利》作品91,作于1813年。此曲是应节拍器发明者梅泽尔(Maelzel, 1772—1838)之邀而作,当时梅泽尔发明了一种称为Panharmonicon的自动管弦乐。曲中为模仿炮声与枪声,使用大鼓和木制齿车。全曲分为“战争”和“胜利交响曲”两部分。战争中在鼓号声中代表英军的是《保卫大不列颠》进行曲,代表法国的是根据《马赛曲》作成的进行曲。在枪炮声中,又引用了《冲锋进行曲》。第二部分,D大调,以英国国歌《神佑吾皇》为序引,圣歌的曲调共反复4次,使气势愈演愈烈,尾奏中,英国国歌织入赋格曲主题,在华丽的赋格展开中结束。 格里格《“培尔·金特”组曲》是格里格应邀为易卜生的诗剧 《培尔·金特》所写的配乐,完成于1874至1875年间,但他从配乐中选编的两套组曲(各分四段),却到1888和1891年才先后编出。这两部组曲都是曲作者格里格的代表作品。
175
18
布伦德尔《贝多芬·钢琴协奏曲全集》
布伦德尔《贝多芬·钢琴协奏曲全集》
这套3CD合辑是钢琴家布伦德尔与拉特尔指挥的维也纳爱乐乐团合作,演奏贝多芬的五部《钢琴协奏曲》。这是布伦德尔录制的第四套贝多芬《钢琴协奏曲全集》,与以前的三套录音有着同样的品质、感性、理智的严密性以及在大钢琴上铸就的辉煌,这也使得早期的唱片愈发妙趣横生。 一直以来,布伦德尔弹奏的所有五个慢乐章都极为优异,如同圣餐桌上的神父,吸引着管弦乐队中不同的乐器组环绕在自己的身旁,这次录音甚至比之前更好了。在两部早期的协奏曲中,维也纳爱乐乐团的演奏甜美而魅惑;在宏大的后期作品中,指挥西蒙·拉特尔彰显出了自身的能量。布伦德尔在早期协奏曲中的演奏,使人回想起他那些早期奏鸣曲以及早、晚期钢琴小品的优秀唱片,但布伦德尔是一位非常私密的人,对传统习俗以及作为“公共”作品拘泥于形式的协奏曲缺乏容忍性。 在《第三钢琴协奏曲》中,人们进入了一个不同的世界。这是一场精彩绝伦的演出,主音c小调暗示着充满黑暗和恐吓的聆听体验,低音乐器在前部奏出、作为打击乐器的鼓则准备就绪可随时投入使用。尤其是慢乐章之后的终曲部分,是不祥的预兆(只有一根发出光泽的单簧管在独奏),全景色调然却有如此宁静,这样的演绎还很少听到。《c小调钢琴协奏曲》以英雄为模型;而降E大调的《第五钢琴协奏曲“皇帝”》第一乐章的速度比先前的要慢,但效果并不理想。也许现在的诠释者们,和他们那些具有贝多芬式英雄特质的前辈们相比,要少了些许快乐。回到《第四钢琴协奏曲》的私密世界里,独奏家、管弦乐团以及指挥,状态都非常好。布伦德尔那熠熠生辉钢琴独奏部分的背后,是真实的热情和敏感性作为支撑。从各个方面来说,这套合辑都堪称一流。
79
15
布赫宾德《勃拉姆斯钢琴协奏曲》
布赫宾德《勃拉姆斯钢琴协奏曲》
这张专辑是钢琴家布赫宾德与哈农库特指挥的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合作,演奏勃拉姆斯的两部钢琴协奏曲。这是1998-1999年在阿姆斯特丹的现场演奏录音。布赫宾德的演奏追求简单的线条、不加雕琢的简约,展现了德奥音乐的正统诠释风格,哈农库特曾对他说:“你演奏的勃拉姆斯钢琴协奏曲有我心目中最理想的声音。”通过这版演奏录音,布赫宾德的演奏功力受到全世界乐迷的肯定。 《d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作品15,完成于1858年。起初是一首双钢琴变奏曲,之后有意改写成交响曲,最后却成为一首钢琴协奏曲。由于勃拉姆斯本人是一位优秀的钢琴家,同时又和天才女钢琴家克拉拉·舒曼相互商讨才写出这首协奏曲,所以此曲要求有相当高深的钢琴弹奏技巧。它以宏伟的构思和史诗般的概括性,反映着波涛澎湃的、憧憬式的遐想。 《降B大调第二钢琴协奏曲》作品83,作于1881年。此曲具有勃拉姆斯所独有的沉着与厚重,同时又有他明朗、温柔的另一面。1878年春,勃拉姆斯到意大利旅行,这一南欧古国的风土人情给作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由此勃拉姆斯开始构思这首乐曲。1881年三月,作者再度访问意大利,这一次彻底唤起了他的灵感,于是回国后立刻伏案疾书,当年夏天便完成了此曲。实际上,此曲中的意大利风格并不明显,但无疑是作者真实情感的流露,堪称勃拉姆斯的代表作品之一。
123
7
评论(0条)
快来抢沙发吧!
打开蜻蜓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