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斯·亨格福德《传奇钢琴家》
48

布鲁斯·亨格福德《传奇钢琴家》

这套专辑收录了传奇钢琴家布鲁斯·亨格福德的代表性演奏录音,包括贝多芬的“悲怆”、“月光”、“暴风雨”、“黎明”等8部钢琴奏鸣曲、第四钢琴协奏曲、舒伯特的奏鸣曲和幻想曲以及勃拉姆斯、肖邦的几首作品。 早逝的澳大利亚钢琴家Bruce Hungerford演奏的8首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我原本是提不起兴趣的,因为我完全不了解他,而且我也不相信澳大利亚能出什么大师,因为那里实在缺乏深厚的土壤。然而哥们提醒我说,他是Ignaz Friedman的弟子,这让我一震,因为我是知道大神弗里德曼确实很早就移居澳洲了,记得我当时点开这套录音,《悲怆》与《月光》实在是被演奏太多的曲目,我感觉Bruce Hungerford的演奏非常的快速而且精确,是德奥风格的演出,但是总觉得缺少了一些感情,过于冷峻了。 然而这一印象在《暴风雨》中完全打破了,他的音色开始变暖,开始充满感情。《华尔斯坦》里,他的开头依然弹的飞快而且结构清晰,与古尔达的风格完全一致,从第二乐章开始,音色又再次转暖,充满感情。我逐渐明白,他是一位技巧无懈可击,强调对比,而且非常注重乐曲架构的钢琴家。于是我开始听他的最后三首钢琴奏鸣曲,我知道这是真正的试金石。 当时听罢,我已知道,这是可以与鲁道夫塞尔金,威廉肯普夫,弗里德里希古尔达一个级别的贝多芬演奏大师,而且他的情感不是耽溺出来的,而是倾泻出来的,用一种完美的技巧来表达的。在贝多芬晚期最完美的几个慢板里,他缓缓弹出了深沉的意味,这是总结性的演出,这是晚期贝多芬想说的话,他竟都懂了。
节目(40)
批量下载
加载更多
主播信息
Love_small_cat

Love_small_cat

小喵陪你听古典 聆听美妙旋律、感受艺术真谛
关注
鲍比·迪蒙斯《这位是鲍比·迪蒙斯》
16
这张专辑是爵士钢琴家鲍比·迪蒙斯1960年1月与他领衔的三重奏在纽约录制的,他自己演奏钢琴、山姆·琼斯演奏贝斯、吉米·科布担任鼓手。 这是一张经典的Riverside专辑,当时是鲍比·迪蒙斯创作力巅峰时期。专辑收录了三首热门歌曲以及鲍比·迪蒙斯自己的《Joy Ride》和五首标准曲。强力波普风格,整张都是短小精悍的Bop和抒情曲,印象最深的就是《Joy Ride》,听感上介于Bud Powell和Kirk Lightsey,强有力的触键和紧凑的弹奏。
20世纪伟大钢琴家《约瑟夫·霍夫曼》
18
这张专辑收录了约瑟夫·霍夫曼的演奏录音,包括斯卡拉第、舒曼、门德尔松、格里格、贝多芬、李斯特、舒伯特等的钢琴独奏作品。 霍夫曼不喜欢灌录唱片。和他职业生涯的长度和广度相,他的录音室作品是相当少的。这些作品主要包括一些短曲,呈现出他精雕细凿的那一面;另外有少数大型的作品李斯特《第二匈牙利狂想曲》和肖邦《b小调谐谑曲》两者都被剪接给破坏了。这套选集中包括已发行的和录音室的遗产,始于他在留声机公司录制的录音(在首度美国巡回时,曾留下一些为爱迪生录制的卷筒录音,不过现已遗失),然后是和美国哥伦比亚公司于1921年长达六年的合作录音,这些构成了这套唱片的主要部分。 聆听留声机、哥伦比亚和布伦兹威克公司的这些唱片,他对音乐线条的控制力、他以个人表达方式赋予作品血肉的能力、他柔软的手指和概念的范围都清晰可辨。虽然无法忠实传达他那惊人力量──勋伯格称之为“将会伴随他进入坟墓的完美、精湛、刚毅、能量和诗意”组合而成的力量的全部,这些录音仍然提供了霍夫曼始终屹立不倒的广泛证据。
20世纪伟大钢琴家《蜜拉·海丝》
--
这张专辑收录了蜜拉·海丝的演奏录音,包括斯卡拉第、舒曼、门德尔松、勃拉姆斯、贝多芬、巴赫的钢琴独奏作品。 蜜拉·海丝(Myra Hess,1890-1965)20世纪英国最杰出的女钢琴家。她与所罗门、柯曾两位大师合称为英国的“钢琴三杰”。海丝是典型的英国式名媛,有着良好教养与品味,最令人尊敬的是,曾在二战期间,在德军战机的轰炸之下,始终坚持为大众演奏,展示了她的道德勇气。 蜜拉·海丝的演绎风貌,总体上给人一种清秀、含蓄蕴籍之感,例如她的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和那些擅长德奥系作品的男性巨头(如施纳贝尔)比起来,除了讲究相同的内敛与品格之外,确实多了一层女性的清秀——但那也仅仅是对施纳贝尔等人而言,相对于其它一些伟大的女钢琴家,她又显得太井严庄重、太名门大派。她的弱点是节奏,在处理一些需要流畅与舒展的段落时会陷于沉滞,作为女性她太严肃,轻盈与优美离她颇为遥远,所以她确实不太会弹浪漫派的作品,肖邦的曲子她的演绎就显得按部就班、一板一眼,似乎对肖邦式诗意始终隔了一层纱。有一种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一些演绎古典德奥系作品著称的名家弹起浪漫派作品时,尤其是肖邦,会将肖邦那种不确定的,充满想象力的诗意沉思演绎成贝多芬内省哲学式的沉思——阿劳就是最典型的例子。虽然海丝对肖邦的演绎并不像阿劳那样多,但同样有那种不自觉的,以哲学式的眼光去探索肖邦的惯性。可以说海丝是一个哲学式的女钢琴家。这句话似乎有点天然的矛盾,但又的确很有趣。
APP内查看主播
大家都在听
圣·托马斯童声合唱团《巴赫的礼拜年》
圣·托马斯童声合唱团《巴赫的礼拜年》
这张专辑是圣·托马斯童声合唱团与莱比锡布业大厅乐团合作,演唱巴赫的三部康塔塔。德国莱比锡市圣·托马斯童声合唱团是音乐巨匠巴赫曾亲自执教27年的合唱团,距今已有800余年历史,该团是欧洲最古老的童声合唱团之一。 圣·托马斯教堂是伟大的音乐家、“古典音乐之父”J.S.巴赫曾供职了27年并将自己的后半生奉献于此的地方。对于古典音乐爱好者来说,巴赫是最为如雷贯耳的名字。他的作品以亲切的姿态无处不在,却也时常遥远地让演奏者难于把握和“攀登”。 很多伟大的灵魂用尽了生命去燃烧自己,去释放能量,却只能如星辰一般闪耀在身后百十年的世界中。只被后世人看到、了解和仰望,不能不算是一种遗憾。但也许,一心以音乐向上帝致敬的巴赫并不在乎于世间得到的宠辱。就如同大师在临终前几日口述出的最后的圣咏《上帝,我在您的神坛前》一样,他的灵魂一定早已在那时就追随上帝,并得到了永远的安息。 巴赫的音乐中有着迤逦的诗意之美,但更多的是对世间万物的悲悯与仁慈。聆听时乐音不急不缓地流入耳中,如清流一般抚慰了心灵。仿佛一切的心事都可以放下,仿佛所有烦忧都可以遗忘,每每听来都要被感化。就像巴赫那高洁、虔诚又真挚的灵魂一样……若未有对世间的爱与宽容,又怎能谱出如此让人动容又感怀的篇章。
194
24
切尔卡斯基《杰出的钢琴作品》
切尔卡斯基《杰出的钢琴作品》
这套10CD合辑是钢琴家切尔卡斯基1951-1963年的演奏录音精选,CD10是一张1923-1935年的历史录音。其中钢琴独奏部分包括:李斯特、肖邦、穆索尔斯基、斯特拉文斯基、巴伯、舒曼、门德尔松、勃拉姆斯、莫扎特等的作品;协奏曲包括:李斯特、柴科夫斯基、普罗科菲耶夫、肖斯塔科维奇、格里格、舒曼的作品;还有一部拉赫玛尼诺夫的大提琴奏鸣曲。 舒拉·切尔卡斯基(Shura Cherkassky,1911年10月7日-1995年12月27日)俄裔美国钢琴家。切尔卡斯基出生于乌克兰敖德萨,俄国革命时全家移居美国,曾师从约瑟夫·霍夫曼,还差点成了拉赫玛尼诺夫的学生。据说他在练习钢琴时经常用“半速”去演奏,力求精准的控制键盘和弹出绝妙的音色,这也是他的演奏一直很慢的缘故。切尔卡斯基后来在英国逝世。他的经历和另一位同样出生于乌克兰的超级大师霍洛维兹惊人的类似。这不能不让我们发出一些感叹。东欧,只有东欧,才能诞生这样伟大的钢琴家,尤其是演奏同样来自东欧的钢琴作品时。 切尔卡斯基的录音终归不多,我们还不能很全面地去做一些比较。切尔卡斯基演奏的肖邦是十分有特色的,这已经被很多人表示认可。尤其是夜曲、玛祖卡和奏鸣曲,触键很透彻,层次非常明晰,有一种冰清玉洁的诗意在里面。他演奏的《第三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很好的体现了这点。这是一个极端浪漫的乐章,需要在钢琴的分句和推进上非常注意,其次就是对音色的处理,需要仔细推敲,才能把肖邦那种羞涩的恋情般的感觉完美地展现出来。夜曲他演的好慢,甚至比阿劳的还要慢些。同样,速度一慢,那些诗意的东西就很容易地展示出来了,这在所有的作品都有类似的机理。 切尔卡斯基以演奏浪漫派作曲家的作品为主,被认为是拉赫玛尼诺夫、戈多夫斯基、列文涅、霍夫曼、霍洛维兹所代表的浪漫钢琴演奏传统的最后一人。他的演奏既有高超的技巧和多变的音色层次,又有丰富的想象力。切尔卡斯基1923年12岁时即开始录制唱片,直到1995年逝世以前,其中柴科夫斯基、拉赫玛尼诺夫、普罗科菲耶夫等人的作品,甚得好评。
167
85
亚当·拉罗姆《勃拉姆斯·钢琴小品辑》
亚当·拉罗姆《勃拉姆斯·钢琴小品辑》
这张专辑是法国钢琴家亚当·拉罗姆演奏勃拉姆斯的几部《钢琴小品》,包括《为原创主题而作的变奏曲》作品21之1、《钢琴小品集》作品76、《狂想曲》作品79、《间奏曲》作品117。 勃拉姆斯晚年的创作删繁就简,以钢琴小品的方式,继续为克拉拉·舒曼谱曲,抒发隐秘的爱慕。这种私密的爱慕早在他盛年大作品的慢板乐章中其实也能略窥一二,而在《间奏曲》作品117中更得到充分的展现。 勃拉姆斯的传记里提到,一直致力于推广勃拉姆斯作品的克拉拉曾致信道歉,因为身体状况已经无法继续胜任勃拉姆斯的大作品,或许这也是勃拉姆斯晚年专注小品的原因之一? 勃拉姆斯将三首行板风格的《间奏曲》放在一起,打破了通常组曲在速度上的对比习惯,选择一步步向内延伸,将私密的心理感受充分展现。虽然作曲家本人谱上写的是《间奏曲》,自己对出版社却声称这是“三首悲伤的摇篮曲”,但实际上除了第一首还带有些许摇篮曲的特征,二三首和传统摇篮曲的风格还是相差很远的,特别是第三首甚至采用了四二拍。明显勃拉姆斯已经不在意传统对体裁的定义,也不再是在音乐层面上追求自我实现的野心和抱负,或者继承前人的“历史使命”,而只剩下对恋人纯粹的爱,还有为之半生未见的无可奈何。
249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