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1. Brahms Violin Concerto Op.77 - 1. Allegro

00:00
21:03
听完整版
主播信息
Love_small_cat

Love_small_cat

小喵陪你听古典 聆听美妙旋律、感受艺术真谛
关注
明希《贝多芬·第五、六交响曲》
16
这张专辑是指挥大师查尔斯·明希率领波士顿交响乐团演绎贝多芬第五、六交响曲。 《c小调第五交响曲》作品67号,完成于1807年末至1808年初。以音乐中的短—短—短—长节奏动机开场。据说,贝多芬曾将四个音的动机解释为“命运之神在敲门”。它主导了第一乐章,并在整个交响曲中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整首交响曲可以被看到是情感的发展,从c小调第一乐章的冲突与斗争,发展到c大调末乐章的胜利与喜悦。最末乐章是全曲的最高潮,它比第一乐章在篇幅上更长、在声音上更有力。 《F大调第六交响曲》又名“田园交响曲”,大约完成于1808年,是贝多芬少数的各乐章均有标题的作品之一,也是贝多芬九首交响乐作品中标题性最为明确的一部。此时的贝多芬双耳已经完全失聪,这部作品正表现了他在这种情况下对大自然的依恋之情,是一部体现回忆的作品。这部作品1808年在维也纳首演,由贝多芬亲自指挥,在首演节目单上,他写到:“乡村生活的回忆,写情多于写景”。整部作品细腻动人,朴实无华,宁静而安逸,与贝多芬的《c小调第五交响曲》同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交响曲之一。
阿格丽奇《卢加诺音乐节现场录音全集》
39
这套合辑是钢琴家阿格丽奇,2002-2016年在瑞士卢加诺音乐节,与她的众多音乐家朋友一起演奏的现场录音。曲目跨越十八到二十世纪,包括钢琴独奏曲、大量的钢琴二重奏,以及室内乐、协奏曲。 阿格丽奇无疑是当今活跃于国际乐坛的女性钢琴家里,最具有女王气质的一位。她被英国《留声机》形容为“无疑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钢琴家之一,以如液体火焰般的钢琴演奏技巧,以及具有独特丰富想像力而闻名”。她的音乐生涯也属于“非传统路线”:得到日内瓦国际钢琴大赛首奖,国际演奏事业也开始起飞之际,她却在1960年选择退隐,直到1965年赢得华沙肖邦国际钢琴大赛首奖后才重回国际乐坛。阿格丽奇的演奏曲目虽然宽泛,但是她却更偏爱协奏曲与室内乐。 从2002年到2016年,阿格丽奇每年六月都在瑞士卢加诺举行音乐节。依照她的构思,这个音乐节不仅邀请已经在世界乐坛占有一席之地的音乐家,还有她所赏识的新秀,以及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前辈,大家齐聚在卢加诺,密集举办多场独奏会、室内乐,或是与瑞士意语区广播管弦乐团合作交响音乐会,透过各种组合的室内乐合作,年轻一代的音乐家不仅有机会与前辈切磋,每一年的音乐节也发掘出不少罕为人知的有趣室内乐曲目。
杜普蕾《杰出的大提琴演奏录音》
83
这套合辑是1961-1973年间杜普蕾录制的全部作品。其中CD1是著名的与巴比罗利及伦敦交响乐团合作的埃尔加《大提琴协奏曲》;CD2中1970年录制的德沃夏克《大提琴协奏曲》也是名版。CD4是杜普蕾留下的最后录音,1971年12月10-11日杜普蕾在没有事先安排的情况下突然来到录音棚,录制了弗兰克和肖邦的《大提琴奏鸣曲》。合辑中有些重复的曲目是不同时期的各个录音。 这套合辑是欣赏、了解杜普蕾的较全面参考资料。得益于杜普蕾不管是在音乐会上还是在录音室麦克风前均全力投入的秉性,其琴声的魅力仍然扑面而来。每次听到杜普蕾拉琴,再焦虑烦躁的心,都可以瞬间平静。像她那般用生命和身体去表达音乐灵魂的人,实在是太少了。 杜普蕾是非常特别的一位音乐家,她的琴声中,发抒出她整个人独特的气质,充满感染力和热情。杜普蕾是天才洋溢、不受到人间规则限制的音乐家,她的演奏使人无法不驻足倾听,那是一种自信、也是一种音乐最美的极致表现,也正是因为这点,让她在离世多年后,依然为世人歌颂和聆听。
APP内查看主播
大家都在听
穆洛娃《维瓦尔第·双小提琴协奏曲》
穆洛娃《维瓦尔第·双小提琴协奏曲》
这张专辑是小提琴家穆洛娃、卡米诺拉,与马尔肯指挥的威尼斯巴洛克乐团合作,演奏维瓦尔第的六部双小提琴协奏曲。穆洛娃的演奏活力四射、神采飞扬,音色纤细与温和,在巴洛克的理性与秩序之外,多了十足的激情,仿佛一股温情的巴洛克暖流缓缓流过。意大利小提琴家朱里亚诺·卡米诺拉,被誉为“巴洛克小提琴王子”,在现代小提琴和巴洛克小提琴两个领域内都堪称大师级人物,他的演奏带有古乐器那种粗砺的质感,但音色却很亮、很优美。这两位明星演奏家的合作,强大而非凡。当然,这些演奏不能缺少马尔肯指挥的威尼斯巴洛克乐团,他们的协奏充满活力,令人眼花缭乱,为两位小提琴家的精彩表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专辑的录音也非常出色,清晰自然,声音像春雨一样清新。 当提到“巴赫双小协”时,大多数古典音乐爱好者都知道是说《d小调双小提琴协奏曲》BWV 1043,因为这是巴赫唯一的双小提琴协奏曲。但对于维瓦尔第来说,只说“双小协”就不妥了,因为他创作了27首双小提琴协奏曲。十八世纪的音乐环境有一个特点:即大众们不断要求新作品。维瓦尔第曾在许多欧洲都市担任作曲与指挥,其中又以在威尼斯的时间最长。他是位杰出的小提琴家及作曲家,作品包括:数百首的协奏曲、奏鸣曲及四十部歌剧。这些作品在当时颇受大众及专家的好评,被誉为同侪间的巴赫。大约将近五十年的时间,维瓦尔第一直担任皮埃塔音乐院的院长。这所音乐院本来是一所孤儿收容所,管理有几百名孤儿(大多数是女孩子),他的许多神剧、宗教音乐及几百首器乐曲就是为这些学生所写的。 虽然维瓦尔第的作品数量庞大,让人瞠目结舌,但也为穆洛娃、卡米诺拉提供了丰富的选择余地。他们从大量的曲目中,精挑细选出这六部双小提琴协奏曲。专辑封面上贴有“很少听到”的作品,他们为这些过去不为人所重视的曲目赋予了全新的生命。 录制这六部双小提琴协奏曲,其实是相当保守的选择,因为其中没有狂风暴雨般的戏剧性。然而,《c小调协奏曲》RV509,具有某种程度的侵略性,并带有一种令人联想到面具、斗篷和运河的神秘色彩;《降B大调协奏曲》RV524表现了十八世纪威尼斯的黑暗面。
12
18
杨天娲《萨拉萨蒂·小提琴与钢琴作品全集》
杨天娲《萨拉萨蒂·小提琴与钢琴作品全集》
这套专辑是小提琴家杨天娲与钢琴家马库斯·哈杜拉合作,演奏萨拉萨蒂《小提琴与钢琴作品》。 萨拉萨蒂改编意大利著名歌剧主题的小提琴音乐名作,杨天娲的演奏旋律动听抒情,引人入胜,技巧高超,极富19世纪后期浪漫派的高贵、洒脱、奔放的气息。演奏弓法炫技,音乐处理大方,热情而细致,恰到好处,音色明亮通透,乐句起伏有致,极好发挥了小提琴极富歌唱性、连贯柔美的器乐特质。 出生于西班牙的巴布罗·萨拉萨蒂被同时代的人喻为小提琴家的夜莺,曾有多首大家熟悉的名家之作均是题献于他。而在此同时,萨拉萨蒂也是一位作曲家,擅长从当时著名歌剧中抽取主题旋律或者以西班牙的主题和节奏为基础写成音乐会幻想曲,以展示其出色的演奏技巧,宣泄其丰富的音乐灵感与情感。 第一首《Homenaje a Rossini,Op.2》是取材于罗西尼《Il barbiere di Siviglia》和《Otello》,原来早年萨拉萨蒂是罗西尼家里的常客,并深得罗西尼的喜爱。这首曲子写于早期,不知道大家是否会觉得其创作技巧略带青涩,但仍然能强烈地感受到音乐语言中的华丽与炫目,不同的音乐主题有着不同的风格,惊喜不断,一开始短小精干的主题干净利落,精灵有趣而带有一些神秘感,稍作减弱与停顿,小提琴拉起了长句子的抒情旋律,中间部分钢琴一连串的跑动犹如行云流水般倾泻而出,与浅吟低唱的小提琴相辉映衬,忽然曲风一转,音乐变得强而有力,动感十足。 值得一提的是,录制专辑的小提琴家是一位年轻中国女孩杨天娲,年幼时师从著名小提琴教授林耀基,演奏感情细腻,充满激情,实在是一位不可小觑的明日之星。
24
49
米凯兰杰利《巴赫、贝多芬、舒曼作品》
米凯兰杰利《巴赫、贝多芬、舒曼作品》
这张专辑是钢琴家米凯兰杰利的演奏录音精选第四辑,收录了从巴洛克到浪漫主义的四部作品:1、1941年6月在米兰录制的贝多芬《第三钢琴奏鸣曲》;2、1948年10月26-27日在伦敦阿比路第三录音棚录制的,布索尼改编的巴赫《恰空》、勃拉姆斯《帕格尼尼主题变奏曲》;3、1957年5月12日在伦敦演奏舒曼《维也纳狂欢节》的现场录音。 米凯兰杰利是一位传奇的意大利钢琴家,拥有庞大的演奏曲目,从巴赫巴洛克式的华丽风格,到浪漫主义作品,贝多芬、舒曼和勃拉姆斯,都被米凯兰杰利精彩地展现。米凯兰杰利的录音虽然不多。但他独特的触键、柔韧的音色、纯粹的风格是很容易辨认的,这也是他被乐迷尊称为“米神”的原因。 巴赫/布索尼 《恰空》钢琴版,改编自《d小调第二无伴奏小提琴组曲》BWV1004的第五乐章。此曲是风格庄重的三拍子舞曲,复调音乐形式,在固定的主题或一连串固定的和声进行之上作多次变奏。这首作品渗透了巴洛克时期音乐大师巴赫的杰出复调创作功底,展现出了较为娴熟的和声基础上创作复调的精湛技巧,这首作品也因此被赋予了较强的艺术内涵和生命力。后辈之秀——著名浪漫主义风格时期的作曲家布索尼在巴赫的原作基础上将这部小提琴作品成功地改编为钢琴作品,其中融入了他作为钢琴家的艺术积累和创作气质,将大量表情术语、和声等进行了重新诠释,从而使这首作品更加隽永瑰丽。 贝多芬《C大调第三钢琴奏鸣曲》作品2第三部,作于1795年。此曲朝气蓬勃、刚毅辉煌、勇猛精进,洋溢着勤奋自强、力行不怠的气概,自始至终充满欢乐。 舒曼《维也纳狂欢节》作品26,作于1839年,题献给莫南德·席勒,他描绘它为“一部伟大的浪漫奏鸣曲”,“一份浪漫主义的展品”。题目本身就是一种抢救行动,一开始这部作品定名为 《狂欢节:四个音符的玩笑》,其中的“玩笑”据认为主要是掩饰第一乐章源自“马赛曲”的引语,当时在维也纳是严禁“马赛曲”的(舒曼在后来的三部作品中又引用此曲)。 勃拉姆斯《帕格尼尼主题变奏曲》作品35,完成于1863年。此曲是勃拉姆斯根据帕格尼尼写给小提琴的《第24号随想曲》加以变奏写成的二十八首钢琴变奏曲独奏作品。
--
18
评论(0条)
快来抢沙发吧!
打开蜻蜓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