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8. Bach Goldberg Variations BWV988 - Var VII

00:00
02:10
主播信息
Love_small_cat

Love_small_cat

小喵陪你听古典 聆听美妙旋律、感受艺术真谛
关注
阿蒂斯四重奏团《莫扎特·“海顿”四重奏》
11
这张专辑是阿蒂斯四重奏团演奏莫扎特的六部“海顿”弦乐四重奏。莫扎特共作有23首弦乐四重奏,创作时间自 1770-1790年,20年间中间中断了约10年。自到萨尔茨堡后,包括旅行曼海茵、巴黎期间,莫扎特未曾作过一首弦乐四重奏,直至移居维也纳的第二年,也就是1782年末,可以说是受海顿创作OP.33的启示,莫扎特在1个月内作成6首第十四至第十九号的《海顿四重奏》献给海顿。这是莫扎特23首弦乐四重奏中的精华。 《第十四号弦乐四重奏》“春天”,G大调,K387,即《海顿四重奏》的第一首,作于1782年12月21日。第十四号至第十九号的6首弦乐四重奏,系莫扎特以海顿的创作成果为出发点,作成之后请海顿到家中欣赏,又题献给他的。这套四重奏在主题的逻辑展开上体现了出类拔萃的技巧,形成了古典乐派在室内乐表现中的颠峰。 《第十五号弦乐四重奏》,d小调,K421/417b,作于1783年,即《海顿四重奏》的第二首。 《第十六号弦乐四重奏》,降E大调,K428/421b,作于1783年6月或7月,即《海顿四重奏》的第三首。 《第十七号弦乐四重奏》,降B大调,K458,即《海顿四重奏》的第四首,作于1784年9月9日。这首四重奏因一开始就使用狩猎的号角而称为《狩猎四重奏》,是6首《海顿四重奏》中最有海顿味道的一首。 《第十八号弦乐四重奏》,A大调,K464,即《海顿四重奏》的第五首,作于1785年1月10日。 《第十九号弦乐四重奏》,G大调,K465,作于 1785年1月14日,即《海顿四重奏》的第六首。此曲因序奏一开始就出现不协和音而标题为《不协和音》(Dissonani)。
格里莫《贝多芬·第四钢琴协奏曲、奏鸣曲》
29
这张专辑是钢琴家格里莫与马舒尔指挥的纽约爱乐乐团合作,演奏贝多芬《第四钢琴协奏曲》。还有格里莫独奏的贝多芬《第30、31钢琴奏鸣曲》。这是1999年在纽约林肯表演艺术中心艾弗里·费雪厅的现场演奏录音。专辑获得《BBC音乐杂志》五颗星的评价。 《G大调第四钢琴协奏曲》作品58号,贝多芬作于1805年至1806年间。1808年在维也纳首演,贝多芬亲自担任独奏,在这部作品中,贝多芬开创了一个全新的钢琴协奏曲形式,开篇即由钢琴独奏出第一主题,并且这是一部异常柔美的协奏曲。首演完成后,《环球音乐报》大赞该乐曲为“作曲家最独特的作品之一”。此外,观众亦为贝多芬的创意啧啧称奇。 《E大调第三十钢琴奏鸣曲》作品109,尤其洋溢着丰富优美的诗情画意,突出呈现高雅而梦幻般的寂静气氛,是贝多芬晚年亲切浪漫型的突出杰作。 《降A大调第三十一钢琴奏鸣曲》作品110,笼罩着一种深沉的色彩,安详而醇美,似有一种恢弘之气逐步地弥漫开来,灵魂升华到至高的境界,以至于宁静致远,天人合一。
克莱门蒂《双钢琴奏鸣曲》
15
这张专辑是吉诺瓦与迪米特洛夫双钢琴组演奏克莱门蒂的七部《双钢琴奏鸣曲》。吉诺瓦与迪米特洛夫双钢琴组由阿洁丽卡·吉诺瓦(Aglika Genova)、柳本·迪米特洛夫(Liuben Dimitrov)两位钢琴家组成,他们的演奏有让人难以置信的默契,仿如一体。 克莱门蒂作有约110多首钢琴奏鸣曲,此外还有四手联弹、双钢琴曲、变奏曲、随想曲及其它短小键盘乐曲,他的音乐风格令人愉悦快乐,旋律大多自由不受拘束,可爱天真,活泼流畅,优美而充满活力与朝气。克莱门蒂音乐的特点与当时的古典主义音乐风格一样更加注重具体音符的色彩和装饰细节,柔和顺畅,并且更加趋向沉溺于和谐音,响度,及轻松优雅的节奏速度之中。
APP内查看主播
大家都在听
格鲁米欧《1953-1962年历史录音》
格鲁米欧《1953-1962年历史录音》
这套合辑收录了小提琴家格鲁米欧与维也纳交响乐团、拉莫鲁交响乐团合作,1953-1962年间的演奏录音。曲目包括莫扎特、门德尔松、帕格尼尼的《小提琴协奏曲》;德彪西、拉威尔、福雷的《小提琴奏鸣曲》;拉罗《西班牙交响曲》、萨拉萨蒂《流浪者之歌》、肖松《音诗》、拉威尔《茨冈》、圣桑《哈瓦涅斯》等著名小提琴作品。 阿瑟·格鲁米欧(Arthur Grumiaux,1921-1986)比利时小提琴家,法比小提琴派的代表,又有着浓烈的浪漫派风格,演奏音色纯净、典雅,表现出柔美中的静谧,有一种清香高洁之美。格鲁米欧喜欢把小提琴的弓毛绷得相对松弛,依靠压力较轻的运弓来取得绵延无尽的运弓效果和纯净的音质,这种手法在两根高音弦上的效果尤佳。 从上世纪50年代起,唱片公司就开始为格鲁米欧录制唱片,而且音响效果非常好。格鲁米欧录下了大量精彩的唱片,为我们欣赏格鲁米欧的艺术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莫扎特的五部协奏曲演奏得异常精美,被日本《唱片艺术》评为最佳名片,其中《第五协奏曲》第一乐章激昂的主题,格鲁米欧拉得雄浑有力、音色炽烈。门德尔松《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热情洋溢的主题,格鲁米欧采用了顿挫有致的运弓处理,把热情抑制下来,表现了他独特的趣向。德彪西的《小提琴奏鸣曲》中,格鲁米欧舍弃了一般采用的梦幻一般的进入,他把重点放在了揭示这梦幻的面纱下隐藏着的古典主义的真容。 格鲁米欧在甜美、干净、精雅的演奏中偶尔加入一个趣味高雅的下滑音,这些成了他早期风格的标志。格鲁米欧虽然技艺过人,却从不以哗众取宠为能事,总是把自己隐藏在作品的身后,让音乐自己去叩动听众的心灵。
14
50
阿卡多《帕格尼尼的小提琴》
阿卡多《帕格尼尼的小提琴》
这张专辑是著名小提琴家阿卡多与钢琴家曼兹尼合作,用帕格尼尼的瓜奈里1742年所制名琴“加农炮”演奏帕格尼尼18首传世之作,名曲、名琴等共冶一炉,值得聆听欣赏。这把瓜奈里名琴本身的音色变化十分丰富,只要运弓的力道有一些极细微的变化,它便可生出各种不同的表情,就录音而言,为了配合“加农炮”的神力,当然在录音上是连一个最细小的呼吸都不放过。专辑被台湾的《音响唱片试听指南》评为”可以珍藏一世”的演录俱佳唱片。 十八世纪,在意大利有几位制作提琴的大师,如斯特拉底瓦里、瓜奈里、阿玛蒂等,他们掌握了这一乐器的神秘制作技术,使得他们制作的乐器无论在音色或音量上都达到了空前绝伦的水平,他们为数不多的作品流传至今,大多成为博物馆中价值连城的镇馆之宝。帕格尼尼是意大利人,自然有“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好条件,他有不少提琴制作大师的作品,其中,有一把外号叫“加农炮”的小提琴,那就是瓜奈里在1742年所制,你在这张唱片封套上见到的就是这把名为“加农炮”的小提琴,这件神奇的乐器之所以被称为“加农炮”, 是因为它具有其他小提琴所无法与之相比的宏大的音量和极其优美的音色,不仅如此,这把提琴还能承受帕格尼尼那异乎寻常演奏方式,如果说“帕格尼尼演奏小提琴时简直就是对小提琴的摧残”这话有点过分的话,那至少应当相信,在演奏帕格尼尼的某些乐曲时,许多演奏家不得不在演奏完甚至在演奏的中途对提琴进行调弦。
30
18
卡萨尔斯《贝多芬大提琴奏鸣曲全集》
卡萨尔斯《贝多芬大提琴奏鸣曲全集》
贝多芬是第一个赏识大提琴音色美的。他的大提琴奏鸣曲,岂止是音色美,它的琴声,在贝多芬笔下更具有诗意与哲理。曲中的大提琴质感迷人,纯净得宛如春水般柔美,闲适如羽、思绪如潮。正如贝多芬所说:“谁能参悟我的音乐的意义,便能超脱寻常人无法自拔的苦难。” 第三号大提琴奏鸣曲(Op. 69)完成于1808年,是五部《大提琴奏鸣曲》中最优美,最感人,也最受欢迎的一部作品。首乐章两件乐器互相唱和,心有灵犀;次乐章又似乎在激烈辩论,碰撞出思想的火花;第三乐章时而深情款款,时而相互竞赛,你追我赶,深情和激情交织为一体。这部作品给人印象最为深刻,整个作品充满力度、速度的对比和思想感情的强烈变化。 第四号大提琴奏鸣曲;G大调,OP.102.1,作于1815年。OP.102的两首,为舒庞吉四重奏团的大提琴手林格所作,呈献给艾德蒂伯爵夫人。这一首的结构极其自由,全曲由5部分构成,是从头到尾一贯演奏的单一乐章形式的幻想曲风格奏鸣曲。演奏时前两部分和后3部分之间有一小节休止符。此曲有时表达抑郁,有时表达苦笑,有时表达幽默,被认为是晚期作品的开端。 第五号大提琴奏鸣曲,D大调,OP.102.2,作于1815年,在各乐章中使用的对位、终乐章中使用的赋格方法,都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所以是5首中的顶点。共分为3乐章:1.灿烂的快板,D大调,奏鸣曲式,在呈示部中,第一主题多少有些威严,大提琴奏出雄大的A大调第二主题,两者以交替的变奏进行反复。发展部移调非常频繁。2.充满感情的很慢的慢板,D小调,3段体,这是一个充满愁伤的乐章,开始的主题令人感觉像是宗教的圣咏。第二段一扫前面哀愁的气氛,以明朗的D大调开始,两件乐器以流畅优美的对位法向前进行。对话过后,又柔和地交织在一起。第三段回到哀诉,是第一段的变奏,哀诉中有平静的自省。3.快板—快板赋格,D大调,先展开四声部赋格,在赋格中,主题的回转经过扩大,力度也巧妙地加以变化。大提琴呈示新的第二主题后,又展开壮大的二重赋格。
60
12
切尔卡斯基《杰出的钢琴作品》
切尔卡斯基《杰出的钢琴作品》
这套10CD合辑是钢琴家切尔卡斯基1951-1963年的演奏录音精选,CD10是一张1923-1935年的历史录音。其中钢琴独奏部分包括:李斯特、肖邦、穆索尔斯基、斯特拉文斯基、巴伯、舒曼、门德尔松、勃拉姆斯、莫扎特等的作品;协奏曲包括:李斯特、柴科夫斯基、普罗科菲耶夫、肖斯塔科维奇、格里格、舒曼的作品;还有一部拉赫玛尼诺夫的大提琴奏鸣曲。 舒拉·切尔卡斯基(Shura Cherkassky,1911年10月7日-1995年12月27日)俄裔美国钢琴家。切尔卡斯基出生于乌克兰敖德萨,俄国革命时全家移居美国,曾师从约瑟夫·霍夫曼,还差点成了拉赫玛尼诺夫的学生。据说他在练习钢琴时经常用“半速”去演奏,力求精准的控制键盘和弹出绝妙的音色,这也是他的演奏一直很慢的缘故。切尔卡斯基后来在英国逝世。他的经历和另一位同样出生于乌克兰的超级大师霍洛维兹惊人的类似。这不能不让我们发出一些感叹。东欧,只有东欧,才能诞生这样伟大的钢琴家,尤其是演奏同样来自东欧的钢琴作品时。 切尔卡斯基的录音终归不多,我们还不能很全面地去做一些比较。切尔卡斯基演奏的肖邦是十分有特色的,这已经被很多人表示认可。尤其是夜曲、玛祖卡和奏鸣曲,触键很透彻,层次非常明晰,有一种冰清玉洁的诗意在里面。他演奏的《第三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很好的体现了这点。这是一个极端浪漫的乐章,需要在钢琴的分句和推进上非常注意,其次就是对音色的处理,需要仔细推敲,才能把肖邦那种羞涩的恋情般的感觉完美地展现出来。夜曲他演的好慢,甚至比阿劳的还要慢些。同样,速度一慢,那些诗意的东西就很容易地展示出来了,这在所有的作品都有类似的机理。 切尔卡斯基以演奏浪漫派作曲家的作品为主,被认为是拉赫玛尼诺夫、戈多夫斯基、列文涅、霍夫曼、霍洛维兹所代表的浪漫钢琴演奏传统的最后一人。他的演奏既有高超的技巧和多变的音色层次,又有丰富的想象力。切尔卡斯基1923年12岁时即开始录制唱片,直到1995年逝世以前,其中柴科夫斯基、拉赫玛尼诺夫、普罗科菲耶夫等人的作品,甚得好评。
50
85
评论(0条)
快来抢沙发吧!
打开蜻蜓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