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法尔·布雷哈驰《肖邦·钢琴协奏曲》
75

拉法尔·布雷哈驰《肖邦·钢琴协奏曲》

这张专辑是波兰钢琴家布雷哈驰演奏肖邦的两部《钢琴协奏曲》。 年轻的钢琴家搭配青年肖邦的作品就是不一样。布雷哈驰继承了波兰钢琴学派对于音乐唯美的最高追求,并且融入了强烈的个人风格,大气、细腻、高贵、华美。表现出了肖邦青年时代的欢乐明朗的精神面貌和抒情浪漫的诗人气质,充满朝气的蓬勃青春力量。风格纤巧细致、技术上华丽辉煌。
节目(6)
批量下载
加载更多
主播信息
Love_small_cat

Love_small_cat

小喵陪你听古典 聆听美妙旋律、感受艺术真谛
关注
桑德林《柏林交响乐团演奏录音》
60
桑德林一般被认为是前东德地区最伟大的指挥家之一,也是西方指挥大师中罕见的能容德国与俄罗斯音乐风格于一身的指挥大师。他的犹太身份既带给了他极其敏感和细腻的指挥天赋,也给他带来了背井离乡的苦楚。他常年深耕于东德地区,为乐迷留下了大量独具特色的唱片作品,却也未获得与之相符的名气与声望。直到20世纪80年代大师游历英美指挥,全世界的乐迷才开始认识这一位和蔼低调的德国老人。 桑德林的指挥,融合了德国风格的严谨与俄罗斯风格的浪漫,他指挥德累斯领乐团演绎的德奥从古典到浪漫的作品,有一种既厚重又充满激情的韵味。桑德林指挥前东柏林交响乐团的肖斯塔科维奇交响乐作品,风格典雅清新又不失凌厉气势,被视为战后肖氏作品的标杆。
贝多芬《第3、12、17钢琴奏鸣曲》
42
这张专辑是格鲁吉亚“钢琴公主”爱丽索·博尔科瓦茨演奏贝多芬的三部钢琴奏鸣曲。 爱丽索先后两次录制过贝多芬的《暴风雨奏鸣曲》 ,早期的版本比较轻柔,晚期的则比较激烈。对此,她表示,这和直己当时的经历、心境有关,“你四十岁时弹的同一首曲子和二十岁时肯定不会一祥”。我问她是否对这位作曲家有所偏爱,她立刻赞同道:“贝多芬是我的神~”一聊到贝多芬,她的眼中就闪烁出了光芒。“我们在维也纳拜访了贝多芬的小屋,他耳朵聋了,甚至没法听到教堂每天早晨什么时候敲钟,却创作出了像《第九交响曲》这样伟大的作品。”
帕尔曼、马友友《勃拉姆斯、门德尔松作品》
61
这张专辑是帕尔曼、马友友与巴伦博伊姆指挥的芝加哥交响乐团合作,演奏勃拉姆斯《小提琴与大提琴双重协奏曲》、门德尔松《小提琴协奏曲》。帕尔曼、马友友都是当今在各自领域最当红的演奏家,巴伦博伊姆是享誉世界的指挥家。他们一起现场合作演出,不单只是名气大,而且他们互相擦出音乐的火花,是少见的激情洋溢的演奏。
APP内查看主播
大家都在听
杜普蕾《埃尔加·大提琴协奏曲、“海景”》
杜普蕾《埃尔加·大提琴协奏曲、“海景”》
这张专辑是著名大提琴家杰奎琳·杜普蕾演奏埃尔加的大提琴协奏曲。杜普雷版《埃尔加大提琴协奏曲》堪称埃尔加最完美演绎版本。天才大提琴家杜普雷逝世三个月后,在专场纪念音乐会上,祖宾·梅塔指挥到一半就泪如雨下,无法继续。为纪念杜普蕾,祖宾·梅塔宣布他以后不再指挥埃尔加:“不堪回首的第一主题又在我耳边响起,那是杜普蕾拉给自己的宿命之歌。 这支曲子据说是埃尔加献给去世的妻子的,也是作曲家毕一生之力创作的最后的大型管弦乐作品,可以说是爱尔加献给妻子的安魂曲和自己的“天鹅之歌”。整支曲子情感起伏很大,真挚,同时又充满哲思,理性与感性的平衡很难掌握,因此演来难度颇大。杜普蕾用尽了一生的才华,演绎了这首“千古绝唱”。 这支曲子的很多版本,卡萨尔斯的版本,琴声质朴,文化底蕴深厚,但却有些暮气,罗斯特洛波维奇的录音, 压抑又充满激情,但却极富夸张,马友友的版本,抒情,优美,但却有些贵族气,不是特别投入(尽管他目前使用的是杜普蕾的那把琴),只有杜普蕾是全身心投入,甚至有些奋不顾身,既充满朝气,又不是女性的细腻表情,但并不是没有节制的放纵自己情感,显得颇有大度。实际上听她的演奏,那些所有的技巧、音色,音准等在其巨大感染力面前,消失的无影无踪。 大提琴质感非常好,音色超卓,泛音很美,再加上巴比罗利的坚强有力,富有激情的烘托,使整个音场宽广宏大。在慢板乐章中与杜普蕾一唱一和,互诉衷肠,极具感染力。另外这张唱片中还有英国著名歌唱家贝克(BAKER)演唱的“海景”(sea picture),同样是精彩万分的演绎。
224
9
布伦德尔《海顿·11部钢琴奏鸣曲》
布伦德尔《海顿·11部钢琴奏鸣曲》
这套专辑是钢琴家布伦德尔演奏海顿的11部《钢琴奏鸣曲》。 布伦德尔是20世纪德奥钢琴学派承前启后的代表人物。今年他已是78岁的老人,如果按这样的年岁和他的艺术成就,真应该列人“硕果仅存’之辈了。 布伦德尔的演奏风格属于成熟与创新并存的一类。他一方面继承了德奥体系的传统,忠于原作、注重乐曲结构和内在张力,一方面又以广博的知识、高超的技艺、丰富的想象力而见长。他的演奏音色变化细腻,情感丰富深邃,善于处理装饰音和华彩乐段,对作品的诠释深刻完美,被认为是当今最为学者化的一位钢琴家。 海顿是著名的高产古典作曲大师,除了交响曲与弦乐四重奏(海顿被誉为“交响曲与弦乐四重奏之父”)以及歌剧、清唱剧、弥撒等作品以外,海顿的钢琴奏鸣曲作品应该属于他最重要的一类创作了。其中,83首弦乐四重奏和52首钢琴奏鸣曲在海顿的创作遗产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海顿的钢琴奏鸣曲,从创作年代和总体风格来看,应该属于古钢琴奏鸣曲之列。海顿所创作的古钢琴奏鸣曲,其总数至今仍无法确定。在旧全集中共有52部,经乔治·费德尔(Georg Feder)核定的海顿研究所(Jeseph Haydn-Institut, Koln)的新全集中,共有54部。而兰顿(Christa Landon)核定出的,则达到62部之多,不过有音乐史专家认为,这些版本中包含了伪作,又因有些作品的乐谱散佚,无法确定真伪。 尽管如此,海顿的这些钢琴奏鸣曲作品,经过当代钢琴大师的诠释,仍然是非常值得聆赏和收藏的珍品。海顿写作这些作品的时间,是从1761年直到1794年。甚至有记载说,直到生命的最后10年,海顿仍在创作钢琴奏鸣曲。这些奏鸣曲让人看到他作为一位作曲家所取得的巨大发展和进步,而在海顿的其他作品中,并没有如此明显的风格变化。 布伦德尔的这款套碟,涵盖了海顿在中后期所创作的钢琴奏鸣曲。因而它们既具有代表性,更具有学习欣赏价值。
103
32
古尔达《1966-79年斯图加特音乐会》
古尔达《1966-79年斯图加特音乐会》
这套合辑收录了钢琴家古尔达1966-1979年在斯图加特的独奏音乐会录音。这些录音的时间横跨14年,包括贝多芬、莫扎特、舒伯特的几部钢琴奏鸣曲、亨德尔的组曲、巴赫的前奏曲与赋格、德彪西的前奏曲等等,最后还有爵士钢琴三重奏的即兴演奏,内容非常丰富、演奏极为精彩,古尔达在舞台上做到了人琴合一的境界。 古尔达早年以诠释贝多芬钢琴音乐闻名于世,被称为“二十世纪最杰出的贝多芬诠释者之一”。在这套合辑中,他演奏的贝多芬“悲怆”、“暴风雨”、“锤子键琴”等几部奏鸣曲,有超乎古典精神的新生命力,行云流水、洒脱自然。古尔达对钢琴音色和音乐空间感的营造有着相当精准的把握,对莫扎特、巴赫、舒伯特、德彪西等名家作品同样深有见解。 古尔达尝试将古典乐与爵士乐融合在一起,1968年在奥地利成立“即兴创作音乐学校”。他对音乐教育的观点是:“孩子们必须先会在钢琴(或其他乐器)上面敲敲打打,弹出自己喜欢的声音,让他们发生兴趣,情不自禁爱上它,然后再学认谱”。但有时候,这种特立独行并不能被传统所接待,维也纳乐评家将他贴上“古典乐的叛离者”标签,归纳为爵士乐派,对此,古尔达非常不能苟同,在他看来,音乐就是音乐,没有什么古典、现代的界限分别。
25
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