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凯兰杰利《1956年路德维希堡音乐节》

米凯兰杰利《1956年路德维希堡音乐节》

这张专辑是米凯兰杰利在1956年德国路德维希堡音乐节的演奏会现场录音,他与Antoine de Bavier指挥的斯图加特广播交响乐团合作,演奏莫扎特的两部钢琴协奏曲。 《d小调第二十钢琴协奏曲》K466,作于1785年。对比起莫扎特的其它钢琴协奏曲,此曲形式之宏大、内容之丰富、戏剧性之强是首屈一指的。有莫扎特后期交响曲的规模与气势,甚至给人以“贝多芬先声”之感。莫扎特少数的小调作品,都直接反映了其骨子里渗透着忧郁、阴暗心绪的精神世界。贝多芬年轻时非常喜爱这部协奏曲,并将它作为自己的保留曲目。在他的迪亚贝利变奏曲第22变奏出于喜剧效果出现了第一乐章中的一个低音线。巴伦伯伊姆曾表示这部协奏曲是斯大林最喜爱的曲目之一。 《降B大调第十五钢琴协奏曲》K450,作于1784年3月15日。
节目(6)
批量下载
加载更多
主播信息
Love_small_cat

Love_small_cat

小喵陪你听古典 聆听美妙旋律、感受艺术真谛
关注
富特文格勒《1942-1944录音全集》
--
这套合辑收录了指挥家富特文格勒1942-1944年间的珍贵录音。1984年,苏联归还了德国一批在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掠夺到苏联的物品,其中就包含了这套录音。其实,这些录音早不是第一次出版了。二战接近结束时,苏联在占领的德国电台带走了相当一部分的录音和资料文献。他们在里面就发现很多音乐会的实况录音,大部分是战争时期的音乐会的记录。于是前苏联在1960年代曾经用了这批录音部分音源让国营唱片公司Melodiya出版制作成胶木唱片发行过,当时也曾经是轰动一时的。 这套录音之所以如此珍贵,是因为里面的音乐演出,记载了人类在特定时期里经过洗礼和升华了的感情和思想。这套录音记载着指挥大师富特文格勒与柏林爱乐乐团1942-1944年的音乐会的实况。在唱片里,有一个贝多芬的小提琴协奏曲的录音,那是1944年1月12日的演出,就是在那音乐会后的两个星期,旧柏林爱乐音乐厅被盟军的飞机炸毁。而富特文格勒和柏林爱乐的音乐会并没有停止,而是转到旁边一个小一点的剧场继续音乐会。在那个协奏曲的演出里,人们可以听到作品已经赋予了一种完全不同的气氛。独奏者罗姆在作品里展现的是巨大的精神的能量。而这个录音,也成为这个柏林爱乐乐团首席的唯一的录音。
鲁普《钢琴独奏录音辑》
32
这套合辑收录了钢琴家拉杜·鲁普的独奏录音。包括贝多芬、勃拉姆斯、舒伯特、舒曼等四位德国作曲家的钢琴独奏作品,还附加一部贝多芬《第三钢琴协奏曲》,由劳伦斯·福斯特指挥的伦敦交响乐团担任协奏。 鲁普的演奏比较集中于他喜爱并适合的作曲家,从这套CD就非常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十张唱片里包括两张贝多芬的作品、两张勃拉姆斯的作品、五张舒伯特的作品与一张舒曼的作品。录音的时间从1970年一直到1993年,其中大多数是在20世纪70年代与80年代的前期录的。 拉杜·鲁普于1945年出生在罗马尼亚加拉茨——那是在多瑙河畔的一个美丽的城市。他从小就表现出突出的音乐天赋。1961年,鲁普获奖学金赴莫斯科留学,那时还不满16岁。到莫斯科学习两年后被推荐给著名的钢琴大师海因利希•涅高兹。这对一位年轻的钢琴学生来说绝对是最高的褒奖了。因为涅高兹的门下曾经出过举世闻名的里赫特和吉列尔斯这样的20世纪最伟大的钢琴家。鲁普虽比以上两位要小三十岁左右,但也可说是他们的“同门师弟”了。尤其从以后鲁普的演奏来看,完全传承了里赫特和吉列尔斯的优点,非但不亚于这两位前辈师兄,在某些方面还真有“青出于蓝”之妙。
格鲁米欧《巴赫·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与组曲
--
这张专辑收录了格鲁米欧演奏的巴赫《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与组曲》,他的演奏风格显得儒雅又沉稳,朴实中透着华美,很难说是因为演奏者还是因为巴赫这部作品太过伟大,琴声一响起就会让人有种愉悦的感动,心情烦闷的时候拿出来听听,感觉一下子就平和了很多。 巴赫《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与组曲》一共6首,BWVl001-1006,大约于1720年作于德国的克滕。这6首奏鸣曲与组曲,巴赫设计了小提琴表达所能演奏的一切和弦,使用了几乎不可能演奏的对位技巧。它们构成了巴赫小提琴音乐的颠峰。在巴赫之后,小提琴无伴奏奏鸣曲很少有人再创作,是因为再也无法逾越这座颠峰。
APP内查看主播
大家都在听
米凯兰杰利《1952年阿雷佐演奏会》
米凯兰杰利《1952年阿雷佐演奏会》
这张专辑是米凯兰杰利在1952年意大利阿雷佐演奏会的现场录音。他演奏了贝多芬、肖邦的《钢琴奏鸣曲》及勃拉姆斯《帕格尼尼主题变奏曲》。 贝多芬《C大调第三钢琴奏鸣曲》作品2中最后一首,作于1792年。在贝多芬的作品2中,这首奏鸣曲的规模最大,而且钢琴技巧也十分华丽,充分地把当时贝多芬称心得意的气概描绘了出来。同是,贝多芬也好像是有意把以往日积月累起来的钢琴音乐技巧,一下子都收进里边一般。 肖邦《降b小调第二钢琴奏鸣曲》作品35,作于1837年。当时肖邦在马尧卡岛疗养失败,住在George Sand(乔治·桑)的故乡。舒曼称之为“神秘莫测的,好像脸带嘲弄的笑容的狮身人面像”。这自然不是像海顿或莫扎特奏鸣曲那样“从前好世道”的音乐,这是肖邦独具一格、真正革新的作品。 勃拉姆斯《帕格尼尼主题变奏曲》作品35,完成于1863年。此曲是勃拉姆斯根据帕格尼尼写给小提琴的《第24号随想曲》加以变奏写成的二十八首钢琴变奏曲独奏作品,可以完全作为音乐会之用,演奏效果辉煌。此曲是一首炫技性作品,共28段变奏,被视为挑战李斯特的炫技之作,除了高难的炫技演奏外,依然有着勃拉姆斯式的伤感情怀。勃拉姆斯喜欢变奏曲,这也是他倾向于古典形式的证据。
--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