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3. Bach Sonata No.1 BWV1001 - 3. Siciliana

00:00
02:26
主播信息
Love_small_cat

Love_small_cat

小喵陪你听古典 聆听美妙旋律、感受艺术真谛
关注
霍洛维兹《1932-1935年历史录音》
--
霍洛维兹作为钢琴家的演奏生涯非常漫长,从1926年他的音乐会直至十九世纪80年代的最后一场演奏会。 这张专辑包含霍洛维兹1932年演奏的李斯特《b小调钢琴奏鸣曲》录音,现今来说几乎是一个传奇性的录音。整首作品被一起录在一个乐章中,他的的演奏一气呵成,独特断句处理让人着迷,其实说起技巧和气势并不一定就是最优秀的,但就是这种独有的处理艺术给你一种与众不同的新鲜感。这也是霍洛维兹的最大魅力所在吧。 这张专辑还包含两首斯卡拉第的奏鸣曲录音,霍洛维兹的演绎获得了评论界的广泛赞扬。
莱纳《穆索尔斯基、拉威尔·图画展览会》
--
这张专辑是莱纳指挥芝加哥交响乐团,演奏由穆索尔斯基作曲、拉威尔改编的管弦乐版《图画展览会》。刘名振评论:听过那么多《图画展览会》,我自己最感动的就是这个版本。莱纳以精确而严谨的风格将这首曲子处理得豪迈壮阔,听到最后真的过瘾极了。我一直认为这首曲子中拉威尔的味道要比穆索尔斯基还重得多,管弦乐配器的精妙令人叹为观止。
奥莱伊尼恰克《肖邦·波兰舞曲、玛祖卡》
12
这张专辑是波兰钢琴家雅努什·奥莱伊尼恰克演奏肖邦的9首《波兰舞曲》、23首《玛祖卡》,以悼念肖邦离世150周年。 雅努什·奥莱伊尼恰克(Janusz Olejniczak)波兰卓越的钢琴家、教育家,也是一位出色的演员。目前执教于华沙肖邦音乐大学。1952年10月2日他出生于波兰佛罗茨瓦夫。1970年,奥莱伊尼恰克在肖邦国际钢琴比赛中获得第六名,1974年,在意大利那不勒斯阿尔弗雷多·卡塞拉国际比赛上获得第四名。2015年,奥莱伊尼恰克担任肖邦国际钢琴比赛评委并将在2020年继续担任该赛事的评委。 雅努什·奥莱伊尼恰克对肖邦作品的演绎举世闻名。演奏肖邦的音乐需要特别敏感的处理,每位钢琴家都能弹肖邦,但只有真正艺术家的手指,才能发掘出作品完整的美。要善于在音符中发现,更要在音符之间发现,因为肖邦音乐的丰富内涵在乐谱上是承载不下的。雅努什·奥莱伊尼恰克是位敏锐非凡的艺术家,能够感触到每一个音符和所有音符间的一切。1970年的第八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给他带来了声誉,至今在波兰和国外首先还是以肖邦音乐的杰出阐释者而闻名,虽然他同样还有其它的,丰富而广泛的演出曲目。
APP内查看主播
大家都在听
奥黛丽·维古鲁《巴赫、贝多芬·如同幻想曲
奥黛丽·维古鲁《巴赫、贝多芬·如同幻想曲
这张专辑是钢琴家奥黛丽·维古鲁演奏贝多芬《第13、31钢琴奏鸣曲》、巴赫《幻想曲与赋格》。 贝多芬《降E大调第十三钢琴奏鸣曲》作品27-1,作于1800―1801年。此曲是欧洲音乐中期时代的重要作品之一。贝多芬亲自命名为“幻想曲”,并指出他如此命名是为了使奏鸣曲能在传统曲式中获得自由。这首奏鸣曲样式在当时极为新颖,第一乐章就打破了常规的奏鸣曲写作模式,采用了极富个性的自由形式;第二乐章无处不显示出舒伯特即兴曲的风格韵律,可见贝多芬多么想突破传统模式,作品中突出的对照性背后都能找到潜藏的诸多联系。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中不按传统形式来创作第一乐章的,并非只有这一部作品。此曲写作于贝多芬为耳疾最感烦恼与痛苦的时期,所以作品风格并非如标题“如同幻想曲”那样浪漫,曲中多出地方隐含的是克服逆境时的坚强意志,这一点从曲中向终曲跃进的气势就可以表明。这也一定程度的说明,此时的贝多芬在创作上更多的是由内在扩充来支配作品走向。 《降A大调第三十一钢琴奏鸣曲》作品110,创作于1821年。此时,贝多芬已经完全失聪。该曲风格深沉,情感深厚、凝重,同时又充满矛盾的对立:痛苦与希望、明朗与阴霾、动摇与坚定。包含了贝多芬暮年所经历的烦恼、痛苦、忧虑和绝望,以及他为克服这一切苦难所做的艰难挣扎。钢琴演奏家肯普夫认为,这是贝多芬的自白曲。 乐曲以优美雅致的旋律奏响第一乐章,琶音如同梦幻; 接下来仅有两分钟时长的第二乐章,展现了贝多芬不屈的斗士形象; 在第三乐章中,贝多芬以赋格和柔版展现了作曲家古典与浪漫两种创作风格的结合。 巴赫为古钢琴所作的《a小调幻想曲与赋格》BWV 904 ,约于1725年出版。a小调,2/2拍,赋格为四声部。 《c小凋幻想曲与赋格》BWV 906,作于1738年。
--
11
布伦德尔《1955-75年钢琴独奏辑》
布伦德尔《1955-75年钢琴独奏辑》
这套合辑收录了钢琴家布伦德尔1955-1975年间的独奏录音。当布伦德尔在2008年结束了他的公开表演生涯时,发行了这套合辑,以表达对这位当代伟大的钢琴家的敬意。这些录音是在布伦德尔达到他国际化演奏事业巅峰前录制的。从这些早期的录音中,可以感受到他那热情、生动、引人入胜的演奏风格,作为一个雄心勃勃的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布伦德尔的演奏比后期更流畅、更真实,也更灵动。 阿尔弗雷德·布伦德尔(Alfred Brendel,1931-)奥地利钢琴家。布伦德尔是二战后老一代与中生代钢琴家之间承上启下的人物,他是战后成名的钢琴家中年龄较长者,至今已在舞台上驰骋了近半个世纪。演奏会上的布伦德尔很有特点,每次出场犹如宗教仪式一般,双眼仿佛瞪着天花板似地走到钢琴前,要等到观众席鸦雀无声时,才慢条斯理地开始演奏。但是,一旦开始演奏,就不再看观众席一眼了。当演奏到优雅微妙的乐段时,布伦德尔就忽而低下头注视键盘,忽而眼睛眺望虚空,嘴里无声地哼唱着流畅的音乐,像是深切地歌颂自然一般,此时的布伦德尔完全陶醉在自我的音乐中。不论有多少听众,他总是把他们与自己的音乐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演奏时犹如在与听众对话般地亲切而又富于说服力。他确信音乐具有内在的精神力量,惟有音乐的崇高表现才是与听众心灵的交流。他的录音非常多,许多作品都多次录音。特别是一些经典作品,几乎录音技术每有重大突破,他都要重录一次。 布伦德尔的演奏风格是继承德奥系的传统,注重结构、内在张力强。他知识广博、技术辉煌,对音色非常敏感,在处理装饰音和华彩乐段方面具有独到之处。他的演奏清纯隽永,音色变化细微,善于处理装饰音,注重情感、想象力丰富。他是学者型的钢琴家,对演奏的每一部作品都要潜心研究,深入探索,以揭示深刻的内涵。但他的演奏并不刻板,而是非常浪漫抒情。布伦德尔总是把自己的热情及幻想寄托在作品中,以发挥他的艺术精髓。他是一位诚实的钢琴家,可以说是目前钢琴家中精神派的代表人物。早先他在维也纳因弹奏李斯特作品而名盛一时,他的手指灵活、富有弹性,旋律的流动圆滑舒畅。能像布伦德尔那样把李斯特特有的甜美旋律表现得温暖飘香的钢琴家并不多见。
25
414
评论(0条)
快来抢沙发吧!
打开蜻蜓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