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妮·比森《蓝色情怀》
21

安妮·比森《蓝色情怀》

这张专辑是安妮·比森2009年7月发行的,豪华版收录了12首歌曲,比普通版本多一首。在音乐编制上非常简单,安妮·比森演唱兼弹钢琴,鼓手Paul Brochu和贝司手Normand Guilbault与其搭配。尽管如此,所有歌曲格调清新怡人,安妮·比森的嗓音甜润温暖,听来让人回味无穷。 安妮·比森(Anne Bisson)来自加拿大魁北克的实力派女伶,从演唱、作曲到钢琴演奏都可谓全方位兼顾。发行过《蓝色情怀》、《画像与香水》、《树尖的童话》等专辑,为她奠定了发烧爵士天后的地位。安妮·比森有着柔美浪漫的嗓音、简洁却充满深度灵气的编曲方式、扎实而触动心弦的演绎,加上每张专辑都是由大师级的制作人与录音师操刀,音效精湛无比,均能细腻呈现出人声尾韵的微妙起伏、钢琴纯净温润且充满立体感、高频延伸丰富而细致优雅、低频也是相得益彰,成为不少Hi-End音响大厂指定之人声测试片,也是发烧玩家进阶深入检验自家系统的完美天碟。 这张专辑是加拿大Hi-End名厂MOON指定人声测试片。音响论坛总编辑刘汉盛先生评论:“安妮·比森的《Blue Mind》真是越听越有味道,而且还可以帮助我判断音响系统或聆听空间是否已经‘加值’?每次听第六首《September in Montreal》时,心中总是升起诸多感触,真是一首难得的好歌。全部歌曲,除了一首之外,其它都是她自己的作品,也算是才女。” 音响论坛主编书世豪先生也说:“听到《Blue Mind》的第六首,鼓声的扎实度非常好,一阵一阵的打到心头上,钢琴的低音触键也可以很明显的感觉到厚实的共鸣,搭配女歌手柔美的嗓音,会让人想一听再听。”很少有专辑能像《Blue Mind》一般,打从第一个钢琴触键流泄、第一声轻柔的演唱扬起之时,就能让人完全沉醉其中。
节目(12)
批量下载
加载更多
主播信息
Love_small_cat

Love_small_cat

小喵陪你听古典 聆听美妙旋律、感受艺术真谛
关注
内维尔·马里纳《伦敦录音辑》
--
这套专辑是马里纳爵士指挥圣马丁室内乐团,1990-1995年期间在伦敦的演奏录音。收录了普赛尔、博伊斯、门德尔松、亚当、马斯奈、埃尔加、德沃夏克、柴科夫斯基等著名作曲家的作品。 内维尔·马里纳(Neville Marriner,1924年4月15日-2016年10月2日)英国指挥家和小提琴家。1956年,32岁的马里纳应伦敦圣马丁教堂之邀筹办晚祷音乐会,次年即创建了著名的圣马丁室内乐团(全称“田园里的圣马丁室内乐团”)并一直担任团长至1978年。圣马丁室内乐团是当今世界上最著名的室内乐团,它的合奏效果极其纯静和细腻,乐队的音色甜美而富有润泽感,其织体和层次亦显得非常清晰和有条理。人们在听了这个乐队的演奏之后,第一个感觉就是这个乐队具有着丰富的魁力和极有修养的艺术情趣,以上这一切特点的形成,其主要的功绩都应该归功于马里纳对这个乐团的长期培养和训练。
吉泽金《德彪西·钢琴作品全集》
--
这套合辑收录了钢琴家吉泽金演奏的德彪西钢琴作品。德彪西音乐的优美是使这套合辑如此动听最主要的因素,吉泽金那天才般的表达技巧和对作品那极为透彻明白的理解,是这套合辑自发行至今都广受好评的重要原因。 《企鹅唱片指南》评为保留三星,评论这样写道:“吉泽金演奏的德彪西作品享受了传奇式的地位……一些评论家仍然认为他战前演奏的德彪西作品更为出色。吉泽金的技艺已经为人熟知,无须宣传。正如布赖斯·莫里森在附录中所写,‘吉泽金的演奏极为敏感而个性化,功底扎实、技巧高超、毫无做作或怪癖,单从这一点看就应当受到承认。’这是一套值得所有钢琴家钻研的唱片。”这个评论语气冰冷,说得仿佛吉泽金的演奏广受好评的原因不是因为他真正的实力,而只是几个评论家捧出来的名气。其所谓“值得钻研”的唱片也许真的只是代表此唱片质量高超,但听起来总觉得很不舒服。保留三星,当然是被立体声录音给宠坏的三个作者的单声道偏见导致的(该书的前言有这样一句话:“如果三颗星全用括号起来,通常表示该片的录音质量基本合格,例如某场有艺术价值的单声道录音,即使经过数字录音的处理,尚有较大改善音质的余地。”),一张CD的音质固然重要,但是演奏者的水平应该被予以更高的关注。 这套录音的演奏水平之高,完全可以弥补在单声道限制下的一点点录音瑕疵,而毫不影响对德彪西作品的理解,也毫不妨碍对吉泽金那精湛技艺的赞叹。因此,对《企鹅唱片指南》的评鉴,还是要持一点批判的态度为好。 可以考虑把这套录音与奇科利尼的演奏作比较,那是高下自现的。无论是对速度、节奏的让人叹服的精确把握,对色彩敏感的调节,对音响温厚大度的从容控制,还是对作品深刻内涵的准确把握和准确挖掘,吉泽金的演奏都全面盖过奇科利尼的糟糕演奏,后者的演奏简直让人皱眉,让人愤怒。这套合辑实为爱好德彪西的乐友收藏之首选。
格洛芙梅尔《卡尔贝尔曼·单簧管练习曲》
19
这张专辑是卡尔·贝尔曼的《单簧管练习曲》。虽然是练习曲,在强调技巧训练的同时,也有极美的音乐性,非常值得欣赏。
APP内查看主播
大家都在听
斯托科夫斯基《演奏录音辑》
斯托科夫斯基《演奏录音辑》
这套5CD合辑收录了指挥家斯托科夫斯基1965-1972年间的录音,包括柴科夫斯基、法朗克、埃尔加、柏辽兹、拉威尔、斯特拉文斯基、德彪西、梅西安的作品,其中有一张CD全部是斯托科夫斯基最有特色的改编曲集。 斯托科夫斯基的确是二十世纪的伟大指挥家之一,在对于古典音乐的普及,对于十九世纪及二十世纪的作曲家的推广方面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在美国首演马勒的“千人”使斯托科夫斯基第一次为世界瞩目,而后,与拉赫玛尼诺夫所合作的《第三交响曲》、《第四钢琴协奏曲》以及《帕格尼尼狂想曲》的世界首演更是将斯托科夫斯基及他所打磨的费城交响乐团推向了世界顶级交响乐团的行列。厚重低沉、极富质感的弦乐声色,正是斯托科夫斯基用了四分之一个世纪所缔造的“费城之声”。 在演出生涯的早期,斯托科夫斯基便极其注重声响的效果。担任费城交响乐团的指挥期间,为了更好的演出效果,斯托科夫斯基选择了把小提琴手排列在舞台的右边,这种方式至今仍被许多交响乐团所采用。不同于早期的众多指挥家,斯托科夫斯基热衷于钻研,改造录音技术,也算技术狂人一枚了。 斯托科夫斯基的现场演出极具魅力,事实上,说他是指挥家中的第一位大众明星也不过分。在费城交响乐团期间,斯托科夫斯基的音乐会宣传单上甚至不用写演出曲目,只要写上”斯托科夫斯基“这个名字就足够了。在斯托科夫斯基的晚年,录音技术终于让他梦寐成真。而在欧洲期间的演出,斯托科夫斯基沿用了当年打磨费城交响乐团的方式,无论是怎样的乐团,经过斯托科夫斯基之手,总能呈现出他所一贯追求的富丽堂皇的辽阔声响,难怪有人说,斯托科夫斯基是有魔力的。
44
61
高参《贝多芬、勃拉姆斯·小提琴协奏曲》
高参《贝多芬、勃拉姆斯·小提琴协奏曲》
这张专辑是小提琴家高参与胡咏言指挥的浙江交响乐团、E.O.S交响乐团合作,在杭州与北京演出的现场录音,曲目包括贝多芬、勃拉姆斯《小提琴协奏曲》。2017年是纪念贝多芬离世190周年,同时也是罗伯克维兹亲王A.H.阿玛蒂小提琴400周年纪念,由蜚声国际的小提琴演奏家高参以“阿玛蒂”小提琴演奏贝多芬及勃拉姆斯作品,具有特别的纪念意义。这把珍贵的小提琴在2011年由芝加哥“斯特拉迪瓦里名琴协会”授予青年小提琴演奏家高参。 罗伯克维兹亲王(Prince Lobkowicz)是欧洲历史上最重要的普鲁士贵族之一,今天还有分支在柏林、布达佩斯等,是欧洲人基本都知道、对欧洲的进程起到推动作用的历史性人物。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贵族,另外有一点非常重要,他是狂热的音乐爱好者,是贝多芬最主要和重要的赞助人。九部交响曲中,贝多芬将他的《第三交响曲“英雄”》以及《第八交响曲》,还有为数众多的其他室内乐作品都献给了这位亲王,可想作曲家本人对他的敬重。 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作品61,完成于1806年。此曲旋律柔美、格调高雅、规模宏大,颇具王者风范。独奏小提琴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协奏乐团则并不处于从属的地位,而是积极参与发展乐曲的音乐形象。管弦乐团的音响效果特别具有一种昂扬振奋的紧张度。 勃拉姆斯《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作品77,作于1877-1878年。此曲具有浓厚的田园牧歌风味和匈牙利民歌情调,那种安详与厚重相得益彰的感觉,正是勃拉姆斯所独具的特色。在这部作品中,勃拉姆斯成功地将浪漫主义的激情与古典主义的严谨结合起来,并在曲式上有很多大胆创新。
12
6
阿格丽奇《卢加诺音乐节现场录音全集》
阿格丽奇《卢加诺音乐节现场录音全集》
这套合辑是钢琴家阿格丽奇,2002-2016年在瑞士卢加诺音乐节,与她的众多音乐家朋友一起演奏的现场录音。曲目跨越十八到二十世纪,包括钢琴独奏曲、大量的钢琴二重奏,以及室内乐、协奏曲。 阿格丽奇无疑是当今活跃于国际乐坛的女性钢琴家里,最具有女王气质的一位。她被英国《留声机》形容为“无疑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钢琴家之一,以如液体火焰般的钢琴演奏技巧,以及具有独特丰富想像力而闻名”。她的音乐生涯也属于“非传统路线”:得到日内瓦国际钢琴大赛首奖,国际演奏事业也开始起飞之际,她却在1960年选择退隐,直到1965年赢得华沙肖邦国际钢琴大赛首奖后才重回国际乐坛。阿格丽奇的演奏曲目虽然宽泛,但是她却更偏爱协奏曲与室内乐。 从2002年到2016年,阿格丽奇每年六月都在瑞士卢加诺举行音乐节。依照她的构思,这个音乐节不仅邀请已经在世界乐坛占有一席之地的音乐家,还有她所赏识的新秀,以及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前辈,大家齐聚在卢加诺,密集举办多场独奏会、室内乐,或是与瑞士意语区广播管弦乐团合作交响音乐会,透过各种组合的室内乐合作,年轻一代的音乐家不仅有机会与前辈切磋,每一年的音乐节也发掘出不少罕为人知的有趣室内乐曲目。
54
285
穆蒂《2004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
穆蒂《2004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
2004年1月1日,意大利人里卡尔多·穆蒂第四次站在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指挥台上,前三次分别是在1993、1997以及2000年。而此番穆蒂一出场就给了观众一个与以往不同的形象——一副金色边眼镜配合他的服饰装扮更显出一份儒雅气质。虽然岁月不饶人,但穆蒂依然力图保持一份年轻的活力。而在这场盛会上,穆蒂一共挑选了7首第一次在新年音乐会中上演的曲目,所以给大家耳目一新的感觉。同时对于传统曲目的演绎,也显示出全新的创意。 岁月不饶人,穆蒂的此次登台也戴上了一副眼镜,不得不让人回想起他第一次登台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时的意气风发。对于穆蒂来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历史的流淌也像他人生经历的流淌一样,在21世纪到来之后,岁月的痕迹也鲜明地雕刻在了他的脸上。 这一年上半场的曲目单非常意味深长,虽然仅有一首小约翰·施特劳斯的作品,但却有四首老约翰·施特劳斯的作品。因为这一年是老约翰·施特劳斯诞辰200周年,所以他的分量也比往年更重一些。上半场甚至还选择了一首老约翰·施特劳斯少见的圆舞曲:《夜莺圆舞曲》。在这首圆舞曲中,我们可以听到由长笛演奏出的灵动婉转的音型,寓情于景地描绘了夜莺歌唱的特点。这也是施特劳斯家族惯用的一种作曲手法。 穆蒂采用了他一贯的简约的处理手法,不带有任何多余的装饰,将一首作品言简意赅地呈现给大家。比如,在这一年音乐会的约瑟夫·兰纳的《皇宫舞台圆舞曲》中,穆蒂删除了第一主题中的大提琴声部的旋律,让这个主题由原先的复调音乐变成了现在的主调音乐。而大提琴主题的回归我们可以在2008年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中再次听到。与2008年那种浓妆重彩的版本比起来,穆蒂的版本听起来更清淡素雅,返璞归真。 这一年能留给人印象深刻的东西虽并不多,却也代表了穆蒂艺术造诣的精华。也许这跟这一年曲目的处理水准在整体上较为平均有关。诸如《天体乐声圆舞曲》和《加速圆舞曲》一唱三叹、流光溢彩的处理其实还是很有亮点的。穆蒂也与哈农库特相似,在诸多小圆舞曲中都保留了反复处理,而且细腻敏感地挖掘着作品的细节。
27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