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 Schumann Cello Concerto Op.129 - 2. Langsam

00:00
04:00
听完整版
主播信息
Love_small_cat

Love_small_cat

小喵陪你听古典 聆听美妙旋律、感受艺术真谛
关注
阿玛科特四重奏《莫扎特·大组曲》
--
这张专辑是日本双簧管演奏家若尾圭介与柏林阿玛科特四重奏合作,演奏莫扎特的重奏作品。 作为一个非常讨厌长笛的人,莫扎特的长笛作品除了K298之外,都是受委托创作的,虽然不喜欢长笛,但是莫扎特也是人,拿人钱财,总得拿出点货出来。现在看来,莫扎特的创作的确是非常地不情愿却又无能为力,就像是必须要完成家庭作业的小学生一样,虽然坐在那里抓耳挠腮,最后也没有完整地写完,只是敷衍了事。《第三长笛四重奏》K285b的第三乐章则是改变自他的“大组曲”的第六乐章,前三首长笛四重奏之中,只有第一首是完整的三乐章格式,后两首的写了两个乐章便草草完事了。但是当初委托他的那个De Jean不仅没有骂娘,而且还很满意莫扎特的工作,即使他没有完成任务。因为,它们真是太美了,美得让人无法想像这是莫扎特极其痛苦的情况写出来的。 《第十七号弦乐四重奏》,降B大调,K458,即《海顿四重奏》的第四首,作于1784年9月9日。这首四重奏因一开始就使用狩猎的号角而称为《狩猎四重奏》,是6首《海顿四重奏》中最有海顿味道的一首。共4 个乐章: 《第10小夜曲》编制十分庞大,共有13把木管乐器,包括双簧管、单簧管、巴松管、低音管和法国号,几乎是流行于十八世纪的木管乐器的总和;全曲共分七段,故名为《大组曲》,在快慢交错的乐曲中,将各种木管乐器的特性一一表露无遗,为十八世纪木管合奏的代表作之一。
伊冯·蕾菲布《巴赫·莫扎特·贝多芬》
--
这张专辑是钢琴家蕾菲布与富特文格勒指挥的柏林爱乐乐团合作,演奏巴赫、莫扎特、贝多芬的作品。 蕾菲布是钢琴大师科尔托最纯粹的传人,这不仅仅是因为她曾师从科尔托;在科尔托众多有名的弟子中,大部分是学成之后深造于他的,但蕾菲布则彻头彻尾的由科尔托所塑造,她是其弟子中最早的一代,受教于年轻气盛、锋芒逼人的科尔托,后来又成为科尔托身边最得力的助手,1939年她继承了科尔托的大师班,显示出她是科尔托的传人,但形式上如此,实际上呢? 让我们先谈谈科尔托,他在现代被视为肖邦的嫡系传人、理所当然的肖邦权威,但在头角峥嵘的巴黎音乐界,肖邦嫡传不乏其人,肖邦气质的钢琴家也数不到科尔托,事实上,科尔托的舒曼气质更为强烈,他演奏中所抒发的浪漫情怀是舒曼而非肖邦的。在当时,科尔托作为舒曼演奏者的身份可能更具权威,这是今日对科尔托了解上的一个偏差。蕾菲布,正是个舒曼气质的钢琴家,在女性钢琴家中,这种气质难以寻见,而这种气质上的相契也说明着传承上更深入的层面。 另一方面,蕾菲布是魏多晚年的爱徒,在巴黎音乐院的赋格班里,这位伟大的近代管风琴演奏奠基者给予蕾菲布的,是对于乐曲结构的分析掌握能力,在魏多开创的学派里,管风琴师在一座大管风琴前演奏出足以与管弦乐团抗衡的丰富声部,还有什么人能比这样的管风琴师更了解何谓结构,更何况是魏多这样的一代宗师,这是蕾菲布日后成为伟大的贝多芬演奏者最重要的资本。 伟大的传承,还需过人的天赋才能成其伟大,但蕾菲布与科尔托的锋芒毕露不同,蕾菲布的演奏中有一股蕴藏的知性美感,这是女性的细致、还有丰富的学识所致,除此之外,蕾菲布完全不曾流露出女性钢琴家的娇柔气弱,在舒曼气质下雄雄燃烧的浪漫是男性的,格局是宏大的,这就是蕾菲布的气质。
迈克尔·施耐德《西蒙·勒杜克·交响全集》
31
这张专辑是迈克尔·施耐德指挥法兰克福季节乐团,演奏西蒙·勒杜克的全部交响作品。法兰克福季节乐团(La Stagione Frankfurt)成立于1988年,以演奏早期音乐而著名,乐团编制非常小,基本上以早期乐团为蓝本,演奏家包括:第一小提琴4位、第二小提琴4位、中提琴2位、大提琴2位、倍大提琴1位、长笛2位、圆号2位、巴松管1位、古钢琴1位。由迈克尔·施耐德担任指挥。 西蒙·勒杜克(Simon Le Duc,1742-1777)小提琴家、作曲家。这张专辑收录了他创作的三部交响曲和三部管弦乐三重奏。这些交响曲属于早期的交响曲,由17世纪末意大利式歌剧序曲演变而来。序曲的“快板一慢板一快板”的三 段形式,为交响曲的套曲形式打下了基础。18世纪中后期,序曲性质的交响曲脱离歌剧,吸收大协奏曲、组曲及三重奏鸣曲的因素,发展成独立的三个乐章的器乐体裁。但这时曲式尚未最后确立,交响乐队的编制也未成形,交响曲仍属器乐重奏及小型乐队演奏的作品。
APP内查看主播
大家都在听
特丽莎·皮蕾兹《超时空大提琴》
特丽莎·皮蕾兹《超时空大提琴》
来自美国的女大提琴家特丽莎·皮蕾兹,论知名度和灌录唱片的数量都不能和当代当红的大牌大提琴家相比,但这绝不意味着她是一位技艺平凡、缺乏内涵修养的音乐人,正相反,特丽莎·皮蕾兹是一位锐意求新求变,不拘泥于传统大提琴演奏模式的音乐家,她的这张《超时空大提琴》就以精湛的演绎和新颖而又不落俗套的编配手法,让听者耳目一新。 《超时空大提琴》其实是特丽莎·皮蕾个人精选辑,碟中的13首乐曲,是她分别与三组伴奏乐团合作灌录的。Track1~4录制于1995年9月,出自特丽莎几年前风靡发烧界的专辑《跨界大提琴》,合作者是哈罗尔德·法伯曼指挥的全明星敲击乐团(这队人马曾灌录另一张发烧天碟《敲击卡门》)。Track7、10录制于1999年10月,合作者是著名编曲家、钢琴家提姆·高曼与他组织的室内乐团,录音地点是著名的美国加州天行者录音室(该录音室是经典影片《星球大战》的音效制作机构,曾炮制过无数发烧录音)。其余7首乐曲录音时间和地点同Track7、10,但录音制作方式略有不同,合作者则换成作曲家提姆·詹尼斯和他组织的室内乐团。 应该说,《超时空大提琴》的卖点并不在炫技,特丽莎·皮蕾兹从头到尾并不刻意挑战高难度的技法,但她的演奏相当稳健,而且运弓非常富于歌唱性,让人听得很舒服。这张唱片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编曲者使原本大家都十分熟悉的音乐呈现出焕然一新的面貌,创意十足。像海顿的《小夜曲》、舒伯特的歌曲等这类通俗古典作品,用轻爵士乐的手法来编配,不仅不显得庸俗生硬,听起来反而像原本就是为演奏所写的乐曲那样自然巧妙。与特丽莎·皮蕾兹合作的三支乐团各具特色,表现都十分精彩。 这张唱片的音质之佳集中体现了SACD技术的优越性,主奏大提琴录制得太漂亮了!丰润温暖、细腻的音质是以往在传统CD录音上从未听到过的,足以与最佳效果的LP黑胶碟相比拟。出自《跨界大提琴》的Track1~4与原来已经很靓声的旧版24K金CD相比,在细节上要丰富得多,而动态范围也明显扩大不少。带有环绕声效果的乐曲与双声道立体的同曲版相比,令人产生分外强烈的置身现场感,伴奏乐团似乎围绕在听者周围,一件件乐器的发声定位清晰无比,恍若触手可及。Track13《绿袖子幻想曲》是以著名的英国民歌曲调改编的乐曲,音响画面绚丽多姿,电子乐器的点缀错落有致,敲击乐器的金属质感像真度极高,是极具考机价值的一曲。
52
13
勃拉姆斯《小提琴协奏曲、双重协奏曲》
勃拉姆斯《小提琴协奏曲、双重协奏曲》
这张专辑是小提琴家朱莉娅·费舍尔、大提琴家丹尼尔·穆勒-修特与克莱兹伯格指挥的荷兰阿姆斯特丹爱乐乐团合作,演奏勃拉姆斯的小提琴协奏曲和双重协奏曲。朱莉娅·费舍尔在充满温暖人性与丰富情感的演奏里注入强烈性格,在毫不沉溺之下,她让每一乐句都充分歌唱。更令人惊讶的是,她所制造出来的紧张感与气度丝毫不亚于男性演奏家,这张专辑能获得各家媒体一致佳评绝非偶然。与同样来自德国的大提琴家丹尼尔·穆勒-修特合作的双重协奏曲,两人外在精湛的技巧与内在丰富的音乐性,在水乳交融、白热化的演奏下,绝对是地道的德奥传统,也是此作品演奏的21世纪新标杆。 勃拉姆斯《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作品77,完成于1878年夏秋之际,1879年元旦在莱比锡格万特豪斯首演。这是勃拉姆斯为当时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约·阿希姆而作的,首演由约·阿希姆独奏。此曲具有浓厚的田园牧歌风味和匈牙利民歌情调,那种安详与厚重相得益彰的感觉,正是勃拉姆斯所独具的特色。在这部作品中,勃拉姆斯成功地将浪漫主义的激情与古典主义的严谨结合起来,并在曲式上有很多大胆创新。 勃拉姆斯《a小调双重协奏曲》作品102,作于1887年,是勃拉姆斯最后一部管弦乐作品。他之所以创作这部作品,是以表示他有与他的老友约·阿希姆言归于好的意图。这部作品1887年10月18日在科隆首演,由勃拉姆斯指挥,约·阿希姆演奏小提琴,豪斯曼演奏大提琴,最后题赠给约·阿希姆。作曲家不善言谈,一生连一部传记都没有,他的所有情感和思想都通过他的音乐表现。
343
6
布赫宾德《巴赫、贝多芬、舒曼作品》
布赫宾德《巴赫、贝多芬、舒曼作品》
这张专辑是钢琴家布赫宾德演奏巴赫《第三英国组曲》、贝多芬《第23钢琴奏鸣曲》、舒曼《交响练习曲》。这是布赫宾德2004年7月在萨尔茨堡音乐节的现场演奏录音。布赫宾德的演奏以《热情奏鸣曲》为中心,并加入巴赫《英国组曲》和舒曼的作品,表现出同样高度的技巧和思想。 巴赫《g小调第三英国组曲》BWV 808,约作于1720-1722年,由六首舞曲组成:前奏曲、阿勒曼德、库朗特、萨拉班德、加沃特、基格。每段都优美如歌,其中加沃特舞曲被引用得最多,可以说是史上最动人的舞曲。这部组曲的所有乐思都跟G的小三和弦有关,它的原位是前奏曲的最初几个音符;它的倒影是阿勒曼德的最初几个音;它的转位形式是库朗特等舞曲的旋律骨干;加伏特是这母题的逆行后再倒影;基格把前奏曲的轮廓线音阶化;萨拉班德的骨干音则是它的移位。 贝多芬《f小调第二十三钢琴奏鸣曲》作品57,作于1806年,是贝多芬中期创作的杰作之一。由于此曲前后两个乐章有如暴风雨般万钧之势,充满激情的斗志和英雄的气概,出版商给与了《热情奏鸣曲》的别名,流传至今。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和莱茵河流域反封建运动对贝多芬的思想极有影响,自由、平等、博爱成为了他追求的理想目标。《热情奏鸣曲》在反映这一社会现实,表现社会矛盾冲突方面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同时在结构扩展、语汇创新和布局丰富诸方面也极大地推动了钢琴奏鸣曲体裁的发展。《热情奏鸣曲》不仅是贝多芬最有代表性的杰作,也是钢琴音乐史中占有最高峰的经典。 舒曼《交响练习曲》作品13,作于1834年。此曲是舒曼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其场面宏伟、气势磅礴,显露了他不凡的才华。这是他婚前的代表作,同时也是一次实验性极强的创作。此曲音乐元素丰富、旋律悦耳、技术难度高,可说是代表了当时钢琴技巧的最高水平,也是以后许多钢琴家爱不释手的珍品。
107
28
伯恩斯坦《马勒·第二交响曲“复活”》
伯恩斯坦《马勒·第二交响曲“复活”》
这张专辑是伯恩斯坦指挥纽约爱乐乐团,演奏马勒《第二交响曲“复活”》的现场录音。获得日本《唱片艺术》推荐。“复活”与第三、第四交响曲,被认为是“少年魔角”三部曲,也是马勒第一部加有声乐的交响曲,附有女高音、女低音以及混声合唱。又是一个被打败的例子。“巨人”时,阿巴多三连霸的美梦被伯恩斯坦打碎,没想到连“复活”都有困难。当然伯恩斯坦会得奖不是没有道理的。他彻底将马勒热情生涯一以贯之,这个第三次“复活”录音,算是他对马勒的总决算。其中将感情激烈投入,具有强烈说服力。合唱部分也表现精彩。 《c小调第二交响曲》作于1894年。因为末乐章使用德国诗人克洛普施托克的诗作《复活》,故别名《复活交响曲》。此曲是以编制庞大和演奏难度而著称的马勒十部交响乐作品之一,也可以说是马勒的优秀代表性作品之一。事实上,马勒费了很长的时间和精力,为终章寻找适当的歌词,思考它的音乐和结构,他曾博览群书,细读整本圣经,后来他崇拜的指挥家毕罗去世,马勒前往汉堡参加葬礼,在安息礼拜中聆听到克罗斯托克作词的《复活颂歌》,深受感动,并决定拿这诗篇写作第二交响曲的终乐章。至于第二、三、四等三个乐章,则以间奏曲的感觉创作,因此,全曲的重心也就在首尾两个乐章上。
47
25
评论(0条)
快来抢沙发吧!
打开蜻蜓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