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音缭绕】十年相守,初心仍在- NJ 小裙子

00:00
15:45
听完整版
主播信息
云之声.

云之声.

人人都是蜻蜓主播,欢迎关注云之声.
关注
云端日记
17
云端日记每周五晚上八点,让美好和你不期而遇
云音缭绕
12
云音缭绕每周二晚七点半,与您共享音乐盛宴!
云之声FM
46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每一天都是上天赐予我们的礼物,而你是我最想分享的人
APP内查看主播
大家都在听
布里姆《道兰德·鲁特琴音乐与舞曲》
布里姆《道兰德·鲁特琴音乐与舞曲》
这张专辑是古典吉他、鲁特琴演奏家朱利安·布里姆,演奏约翰·道兰德的鲁特琴音乐与舞曲。布里姆是把16世纪伊丽莎白一世时代的妙音佳作搬上现代舞台的第一功臣,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王牌作曲家约翰·道兰德的多情经典经由他的婆娑指尖闪耀今宵。 在布里姆时代,大部分世界顶级吉他演奏家们的右手都是塔雷加式的姿势,即,大拇指大幅度外放,其他手指相对并拢且与琴弦呈近90度角。布里姆、威廉姆斯、耶佩斯皆是如此,何况彼时的吉他皇帝安德烈·塞戈维亚有着甚于90度角的右手拨弦姿势。这种手势配合相应的指甲形状,让音色规整有力,坚而不炸、软而不塌、迅而不虚、缓而不粘,是以风靡那个时代。布里姆如法炮制,用同样的手法演奏鲁特琴。然而,他的鲁特琴是特制的,抑或说,那个时代的鲁特琴制作工艺都是以吉他的声学构思来仿制,介于文艺复兴鲁特琴与巴洛克鲁特琴之间,这样做出来的鲁特琴,有着跟吉他相似的琴弦张力和色彩变换,加上当时尼龙琴弦的普及,手指触感无二。以布里姆的手劲能让鲁特琴音色不破,足以证明那个时代的鲁特琴制作工艺是直接以吉他做参考,鲁特琴的制作更像是依葫芦画瓢。 从最广义的当代吉他发展史来说,布里姆功在千秋,“鲁特琴大家”当之无愧。沉睡几百年的鲁特琴能够在二战后的混凝土中再生萌芽,在新思潮的烟云间浊浪清霞,很大程度上拜他所赐。
--
22
孙梓菱:倒回爱
孙梓菱:倒回爱
如果时间,倒回爱的那瞬间 你会不会,再勇敢地爱一遍 Joanna S 2021 最新单曲【倒回爱】 愿留下的眼泪,不再是后悔,而是失而复得的喜悦。 相爱,相互拉扯,却在兜圈中摸索 相爱,有点幼稚,却在瞬间懂成熟 相爱,需要勇气,怯懦到让人心疼 “这么好的你,我真的有资格拥有吗?” 永远记得说分开时你的表情,明明笑著却好像在哭。会不会你已经看穿我的脆弱,却温柔地什么都没说?倒回爱式微的那天,Joanna 用失去领悟勇敢,唱出珍惜爱不放手的觉悟。在脆弱与孤寂之后,将碎掉的心填补成圆,化成坚定的思绪。一步一步,走回相爱的边界,重新在爱里再次相遇,让拥抱延续。 属于你与我都曾走过解散爱后的三阶段“倒回爱、找回爱、延续爱”。透过乐句与歌词的搭配,让故事从失去到渴望倒回,在过程中找回当初的彼此,而后用拥抱和解,延续著爱,完整人生。歌曲制作团队 - DeerJoy 乔伊是一只鹿由身兼制作人与编曲的陈昭宇、作曲人张恒铭、作词人罗惠群组成。将擅长的摇滚乐风融入情歌,用钢琴与合成器的堆叠展开故事,从编曲擅长的音乐元素拆解开始,进入副歌后以弦乐制造内心呼喊,间奏则融入让内心激荡Epic的Drum Loop,让情绪更撕心裂肺。曲末回到开头的合成器,呼应倒回爱的心情。 “在爱里的每个瞬间,没有人应该卑微。” Joanna 从小即展现对音乐的表演欲,在20岁那年开始直播事业,在过程里了解一个人的歌声能带来的不只是想像,还有更多的是疗愈的情绪和温暖的陪伴。在每一次的相遇,都希望能将感动带给正在聆听的你,成为你黑夜里的太阳、迷途时的星光守护你。
--
1
米凯兰杰利《巴赫、贝多芬、舒曼作品》
米凯兰杰利《巴赫、贝多芬、舒曼作品》
这张专辑是钢琴家米凯兰杰利的演奏录音精选第四辑,收录了从巴洛克到浪漫主义的四部作品:1、1941年6月在米兰录制的贝多芬《第三钢琴奏鸣曲》;2、1948年10月26-27日在伦敦阿比路第三录音棚录制的,布索尼改编的巴赫《恰空》、勃拉姆斯《帕格尼尼主题变奏曲》;3、1957年5月12日在伦敦演奏舒曼《维也纳狂欢节》的现场录音。 米凯兰杰利是一位传奇的意大利钢琴家,拥有庞大的演奏曲目,从巴赫巴洛克式的华丽风格,到浪漫主义作品,贝多芬、舒曼和勃拉姆斯,都被米凯兰杰利精彩地展现。米凯兰杰利的录音虽然不多。但他独特的触键、柔韧的音色、纯粹的风格是很容易辨认的,这也是他被乐迷尊称为“米神”的原因。 巴赫/布索尼 《恰空》钢琴版,改编自《d小调第二无伴奏小提琴组曲》BWV1004的第五乐章。此曲是风格庄重的三拍子舞曲,复调音乐形式,在固定的主题或一连串固定的和声进行之上作多次变奏。这首作品渗透了巴洛克时期音乐大师巴赫的杰出复调创作功底,展现出了较为娴熟的和声基础上创作复调的精湛技巧,这首作品也因此被赋予了较强的艺术内涵和生命力。后辈之秀——著名浪漫主义风格时期的作曲家布索尼在巴赫的原作基础上将这部小提琴作品成功地改编为钢琴作品,其中融入了他作为钢琴家的艺术积累和创作气质,将大量表情术语、和声等进行了重新诠释,从而使这首作品更加隽永瑰丽。 贝多芬《C大调第三钢琴奏鸣曲》作品2第三部,作于1795年。此曲朝气蓬勃、刚毅辉煌、勇猛精进,洋溢着勤奋自强、力行不怠的气概,自始至终充满欢乐。 舒曼《维也纳狂欢节》作品26,作于1839年,题献给莫南德·席勒,他描绘它为“一部伟大的浪漫奏鸣曲”,“一份浪漫主义的展品”。题目本身就是一种抢救行动,一开始这部作品定名为 《狂欢节:四个音符的玩笑》,其中的“玩笑”据认为主要是掩饰第一乐章源自“马赛曲”的引语,当时在维也纳是严禁“马赛曲”的(舒曼在后来的三部作品中又引用此曲)。 勃拉姆斯《帕格尼尼主题变奏曲》作品35,完成于1863年。此曲是勃拉姆斯根据帕格尼尼写给小提琴的《第24号随想曲》加以变奏写成的二十八首钢琴变奏曲独奏作品。
49
18
评论(0条)
快来抢沙发吧!
打开蜻蜓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