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流时刻:20210525 09:30-10:30

00:00
59:11
听完整版
大家都在听
特丽莎·皮蕾兹《超时空大提琴》
特丽莎·皮蕾兹《超时空大提琴》
来自美国的女大提琴家特丽莎·皮蕾兹,论知名度和灌录唱片的数量都不能和当代当红的大牌大提琴家相比,但这绝不意味着她是一位技艺平凡、缺乏内涵修养的音乐人,正相反,特丽莎·皮蕾兹是一位锐意求新求变,不拘泥于传统大提琴演奏模式的音乐家,她的这张《超时空大提琴》就以精湛的演绎和新颖而又不落俗套的编配手法,让听者耳目一新。 《超时空大提琴》其实是特丽莎·皮蕾个人精选辑,碟中的13首乐曲,是她分别与三组伴奏乐团合作灌录的。Track1~4录制于1995年9月,出自特丽莎几年前风靡发烧界的专辑《跨界大提琴》,合作者是哈罗尔德·法伯曼指挥的全明星敲击乐团(这队人马曾灌录另一张发烧天碟《敲击卡门》)。Track7、10录制于1999年10月,合作者是著名编曲家、钢琴家提姆·高曼与他组织的室内乐团,录音地点是著名的美国加州天行者录音室(该录音室是经典影片《星球大战》的音效制作机构,曾炮制过无数发烧录音)。其余7首乐曲录音时间和地点同Track7、10,但录音制作方式略有不同,合作者则换成作曲家提姆·詹尼斯和他组织的室内乐团。 应该说,《超时空大提琴》的卖点并不在炫技,特丽莎·皮蕾兹从头到尾并不刻意挑战高难度的技法,但她的演奏相当稳健,而且运弓非常富于歌唱性,让人听得很舒服。这张唱片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编曲者使原本大家都十分熟悉的音乐呈现出焕然一新的面貌,创意十足。像海顿的《小夜曲》、舒伯特的歌曲等这类通俗古典作品,用轻爵士乐的手法来编配,不仅不显得庸俗生硬,听起来反而像原本就是为演奏所写的乐曲那样自然巧妙。与特丽莎·皮蕾兹合作的三支乐团各具特色,表现都十分精彩。 这张唱片的音质之佳集中体现了SACD技术的优越性,主奏大提琴录制得太漂亮了!丰润温暖、细腻的音质是以往在传统CD录音上从未听到过的,足以与最佳效果的LP黑胶碟相比拟。出自《跨界大提琴》的Track1~4与原来已经很靓声的旧版24K金CD相比,在细节上要丰富得多,而动态范围也明显扩大不少。带有环绕声效果的乐曲与双声道立体的同曲版相比,令人产生分外强烈的置身现场感,伴奏乐团似乎围绕在听者周围,一件件乐器的发声定位清晰无比,恍若触手可及。Track13《绿袖子幻想曲》是以著名的英国民歌曲调改编的乐曲,音响画面绚丽多姿,电子乐器的点缀错落有致,敲击乐器的金属质感像真度极高,是极具考机价值的一曲。
55
13
格鲁米欧《1953-1962年历史录音》
格鲁米欧《1953-1962年历史录音》
这套合辑收录了小提琴家格鲁米欧与维也纳交响乐团、拉莫鲁交响乐团合作,1953-1962年间的演奏录音。曲目包括莫扎特、门德尔松、帕格尼尼的《小提琴协奏曲》;德彪西、拉威尔、福雷的《小提琴奏鸣曲》;拉罗《西班牙交响曲》、萨拉萨蒂《流浪者之歌》、肖松《音诗》、拉威尔《茨冈》、圣桑《哈瓦涅斯》等著名小提琴作品。 阿瑟·格鲁米欧(Arthur Grumiaux,1921-1986)比利时小提琴家,法比小提琴派的代表,又有着浓烈的浪漫派风格,演奏音色纯净、典雅,表现出柔美中的静谧,有一种清香高洁之美。格鲁米欧喜欢把小提琴的弓毛绷得相对松弛,依靠压力较轻的运弓来取得绵延无尽的运弓效果和纯净的音质,这种手法在两根高音弦上的效果尤佳。 从上世纪50年代起,唱片公司就开始为格鲁米欧录制唱片,而且音响效果非常好。格鲁米欧录下了大量精彩的唱片,为我们欣赏格鲁米欧的艺术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莫扎特的五部协奏曲演奏得异常精美,被日本《唱片艺术》评为最佳名片,其中《第五协奏曲》第一乐章激昂的主题,格鲁米欧拉得雄浑有力、音色炽烈。门德尔松《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热情洋溢的主题,格鲁米欧采用了顿挫有致的运弓处理,把热情抑制下来,表现了他独特的趣向。德彪西的《小提琴奏鸣曲》中,格鲁米欧舍弃了一般采用的梦幻一般的进入,他把重点放在了揭示这梦幻的面纱下隐藏着的古典主义的真容。 格鲁米欧在甜美、干净、精雅的演奏中偶尔加入一个趣味高雅的下滑音,这些成了他早期风格的标志。格鲁米欧虽然技艺过人,却从不以哗众取宠为能事,总是把自己隐藏在作品的身后,让音乐自己去叩动听众的心灵。
186
50
拜农《1948-1953录音集》
拜农《1948-1953录音集》
这套5CD合辑收录了指挥家爱德华·冯·拜农与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伦敦爱乐乐团合作,1948-1953年间的演奏录音。曲目包括贝多芬《普罗米修斯》、勃拉姆斯《第一交响曲》、柏辽兹《幻想交响曲》、《罗马狂欢节》序曲、《浮士德的天谴》、巴托克《钢琴协奏曲》、威廉·派佩尔《第三交响曲》、迪彭布罗克《马西亚斯组曲》、莫扎特《第35交响曲》、舒伯特《魔竖琴》序曲、《第四交响曲》、门德尔松《仲夏夜之梦》、罗西尼《威廉·退尔》序曲、《软梯》序曲、《赛密拉米德》序曲、《鹊贼》序曲、拉罗《西班牙交响曲》。 爱德华·冯·拜农(Eduard Van Beinum,1901年9月3日-1959年4月13日)荷兰著名指挥家。1931-1938年任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第二指挥,后任门盖尔贝格的副手;1945年门盖尔贝格因二战期间的表现而受罢黜后,他接任为首席指挥,并常在伦敦爱乐乐团任客座;1956-1959年任洛杉矶爱乐乐团首席指挥。拜农的指挥注重传统风格,稳健扎实、自然庄重,追求自然、优雅、浪漫、色彩柔和地对作品进行中性诠释,是一位极具风格的指挥家。 拜农是连接威廉·门格尔贝格强烈的主观性和伯纳德·海廷克多种风格的桥梁。他既不像以前的指挥家一样有大批跟随者,也没有广泛的作品陈列。多亏LP和CD的发明,有一些作品保存下来。如今他的作品存留在CD上的很少。但是这并不能动摇他作为一个杰出的指挥家的地位。这套合辑也证明了他是20世纪以来世界上伟大的指挥家之一。 拜农是一位非常谦虚的指挥家,而这在指挥界中是罕见的。他经常将自己比喻成为“听众与作曲家之间的桥梁”,尽量避免作品被乐团夸张地理解和表现。他的艺术才能涉及也非常广泛,从巴洛克时代到今天这个时代的音乐。你可以在他的作品中感觉得到他与著名的指挥大师马勒和布鲁克纳一样出色。如果他也能够活到这样录音技术非常成熟的今天,他的作品肯定也能家喻户晓。 这套合辑中的许多演奏是属于保守型的,但演奏效果一点也不令人乏味。柏辽兹被诠释成为爱情的描绘者,拜农对作品每一处变化的情感非常敏感,而且诠释得恰到好处,结尾也清晰而不混乱。巴托克的协奏曲是乐团的保留曲目。拜农是第二位为它录音的指挥(莱纳是第一位),而他的录音因精巧的节奏和幽默感而著名。
24
50
霍洛维兹《李斯特》
霍洛维兹《李斯特》
这张专辑收录了霍洛维兹在1950年至1981年间演奏的李斯特作品录音,时间横跨他中年到晚年。许多乐迷都认为当代钢琴家中,霍洛维兹的演奏风格是与李斯特最接近的,而他年轻时期演奏的李斯特作品录音也是最完美的。 霍洛维兹曾说:李斯特是钢琴史上无比重要的一个人物,一个超凡的人,真正了解钢琴的性能。李斯特是个令人敬畏的音乐家,什么都知道,什么都能演奏,不用看谱,完全像个神。李斯特作品简直是太适合霍洛维兹了,这些作品大多炫技,可是要论炫技,霍洛维兹是完全不含糊的。在这张专辑中收录的《B小调钢琴奏鸣曲》,是霍洛维兹在中年,技术颠峰时期的演奏,非常完美,他仍然创造了一种不曾有人,也不会再也有人能够表现出的宏大的、壮丽的、瞬息万变的景象。他的力度不是砸,是一种“内力”,让他的演奏,可以快,可以狠,但是精致程度毫无含糊,从来也没见谁说霍洛维兹是粗糙的暴力钢琴家。霍洛维兹从这首曲子中挖掘出了凡人无法洞察的深度和丰富的内涵,因而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不仅仅是首30分钟的奏鸣曲,而是整个一个从天堂到地狱的宇宙般的广阔景象……专辑里唯一的单声道录音是《葬礼》,这里霍洛维茨显然带上了不可想象的暴力色彩,左手的八度简直可以砸碎一座高山。
--
5
阿卡多《帕格尼尼的小提琴》
阿卡多《帕格尼尼的小提琴》
这张专辑是著名小提琴家阿卡多与钢琴家曼兹尼合作,用帕格尼尼的瓜奈里1742年所制名琴“加农炮”演奏帕格尼尼18首传世之作,名曲、名琴等共冶一炉,值得聆听欣赏。这把瓜奈里名琴本身的音色变化十分丰富,只要运弓的力道有一些极细微的变化,它便可生出各种不同的表情,就录音而言,为了配合“加农炮”的神力,当然在录音上是连一个最细小的呼吸都不放过。专辑被台湾的《音响唱片试听指南》评为”可以珍藏一世”的演录俱佳唱片。 十八世纪,在意大利有几位制作提琴的大师,如斯特拉底瓦里、瓜奈里、阿玛蒂等,他们掌握了这一乐器的神秘制作技术,使得他们制作的乐器无论在音色或音量上都达到了空前绝伦的水平,他们为数不多的作品流传至今,大多成为博物馆中价值连城的镇馆之宝。帕格尼尼是意大利人,自然有“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好条件,他有不少提琴制作大师的作品,其中,有一把外号叫“加农炮”的小提琴,那就是瓜奈里在1742年所制,你在这张唱片封套上见到的就是这把名为“加农炮”的小提琴,这件神奇的乐器之所以被称为“加农炮”, 是因为它具有其他小提琴所无法与之相比的宏大的音量和极其优美的音色,不仅如此,这把提琴还能承受帕格尼尼那异乎寻常演奏方式,如果说“帕格尼尼演奏小提琴时简直就是对小提琴的摧残”这话有点过分的话,那至少应当相信,在演奏帕格尼尼的某些乐曲时,许多演奏家不得不在演奏完甚至在演奏的中途对提琴进行调弦。
47
18
伯恩斯坦《贝多芬·第三交响曲》
伯恩斯坦《贝多芬·第三交响曲》
这张专辑是伯恩斯坦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演奏贝多芬《科里奥兰序曲》、《第三交响曲》。 《科里奥兰序曲》作品62,作于1807年,根据德国作家科林的同名悲剧所作的管弦乐曲。同年3月在罗布科维茨的客厅首演。呈献给科林。此曲采用c小调,充满活力的快板,4/4拍子,奏鸣曲式。第一主题激动不安,表现科里奥兰的悲剧性格。第二主题悠缓舒展,象征着科里奥兰母亲的仁慈和妻子的温顺。 《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英雄”》作品55,作于1803-1804年,它的标题是“英雄交响曲——为纪念一位伟人而作”,原稿上的标题是“拿破仑·波拿巴大交响曲”,是应法国驻维也纳大使的邀请为拿破仑写的。当初拿破仑对于贝多芬来说,是一个革命的理想,是现代普罗米修斯。但当贝多芬听到拿破仑称帝的消息时,他愤然撕掉了本来准备献给拿破仑的扉页,改成了现在的曲名。这首交响曲的篇幅大大超越了前两部,是仅次于《第九交响曲》的超长作品,而在艺术成就上也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富于革新精神,感情奔放,篇幅巨大,和声与节奏新颖自由。他在曲式结构上作了革新,如用一首庄严的葬礼进行曲作为第二乐章,用一首谐谑曲作为第三乐章,都是前所未有的。这部作品1805年4月7日在维也纳剧院首次公开演出,指挥是贝多芬自己。
105
5
叶佩斯《吉他协奏曲录音全集》
叶佩斯《吉他协奏曲录音全集》
这套5CD合辑收录了吉他演奏家叶佩斯1969-1979年间录制的吉他协奏曲,包括:罗德里戈、维瓦尔第、朱利亚尼、巴卡里塞、阿尔夫特、欧哈纳、鲁伊斯-皮博、维拉-罗伯斯、卡斯泰尔沃-泰代斯科等作曲家的作品。 那西索·叶佩斯(Narciso Yepes,1927-1997)西班牙吉他演奏家。四岁学吉他。十二岁入巴伦西亚市音乐学院,二十岁赴马德里,在西班牙国立管弦乐团协奏下演奏罗德里戈《阿兰胡埃斯协奏曲》,引起很大反响。后以独奏家身份从事演出活动,并在巴黎求教于作曲家、小提琴家艾奈斯库和钢琴家基赛金,1952年为法国影片《被禁止的游戏》配乐,其中《爱的罗曼斯》流传很广。擅长演奏西班牙近现代作品。其演奏技巧高超而洗练,乐曲处理富有层次。 1960年,叶佩斯与吉他制作家拉米列斯三世合作完成十弦吉他的开发,从此十弦吉他成为叶佩斯的象征。自古拨拉弦乐器的弦数就一直在改变,十弦吉他并不是新的发明,不过叶佩斯为了适应现代吉他的演奏而发展十弦吉他是有他的道理的:1、加大吉他的音域成为四个完整的八度;2、可以不需改编地弹奏古代为鲁特琴或比维拉琴所写地作品;3、可以完整的弹出四部和声的进行;4、不熟悉吉他的作曲家也容易为吉他谱曲,不要担心音域或指法的问题。 弦数增加,共鸣箱加大,泛音也自然增多,十弦吉他被人认为“大而无当”,甚至“十弦怪物”的原因也在此,对这个缺点,耶佩斯也有他的解决之道,他将增加的四弦分别调为低音Do、#La、#Sol、#Fa,以避免过多的泛音。弹十弦吉他当然会增加许多技巧上的困难,为了驯服这个怪物,耶佩斯也发展出一些独特的技巧 西班牙吉他传奇叶佩斯以其杰出的技术能力和艺术判断力而闻名,只有一个词可以描述叶普斯的技术:非凡。他是20世纪最优秀的古典吉他演奏家之一,他的演奏录音专辑被视为参考唱片。 欢迎光临Small_cat的美篇:460461739 小喵音乐汇:36395086GRP(城通网盘社区) Love_small_cat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u/6384770355
25
53
莱因斯多夫《莫扎特交响曲全集》
莱因斯多夫《莫扎特交响曲全集》
这套合辑是莱因斯多夫指挥皇家爱乐乐团,演奏莫扎特的41部交响曲。在这套莱因斯多夫演绎的作品中,音乐的神韵与声音的魅力是紧密相连的,而对节奏完美的无条件关注永远不会以牺牲自由的听觉为代价。在这方面,莱因斯多夫划时代的莫扎特交响曲录音仍然是新鲜的和永恒的,即使对今天的听众也是如此。 莱因斯多夫在指挥莫扎特时最关心的是清晰,换句话说,他费尽心思通过声音这一媒介把乐谱的内容传达给听众的理解。在表面上“毫无疑问”的早期交响乐中的主要路线,特别是在交响乐的开场乐章中。第29交响曲K201(186a),从不主张独断的摇摆,而是在琴弦的纹理中占据首位,从而确保半透明的声音画面,反过来允许听众获得启发的见解,进入作曲家的形式结构、和声发展。与此同时,莱因斯多夫揭示了一个良好发展的乐句音乐特征的感觉。以《第一交响曲》的快板为例。第27交响曲K199(161b),正如第一个主题是清晰而明确的,第二个主题是温柔、活泼甚至轻快的。每个短乐句都有自己的内在生命。 重复的乐段总是被省略,也许反映了当时的惯例,或许也因为LP唱片的时间限制,莱因斯多夫通常会缩减莫扎特的交响曲的时长,从《F大调第一部交响曲》中可以清楚地看到。《第18交响曲》K130,在早期的作品中,长笛具有色彩的功能,用它们自己的旋律线来填充背景而不是干扰音乐的行进。这种色彩缤纷的声音写在Andantino grazioso中有一种独特的美,在拨奏低音和柔和的小提琴背景下展开。与此同时,当莱因斯多夫想要制造出一种富丽堂皇的、近乎歌剧般的声音时,他也毫不犹豫,就像在《巴黎》第一号交响曲中那样。《第31交响曲》K297(300),演奏使用了长笛、双簧管、单簧管、巴松管、小号和定音鼓,莫扎特自豪地指出,这是他第一次使用单簧管的交响曲。在莱因斯多夫的诠释中,作曲家的自豪感几乎是显而易见的,这种诠释的特点是对作品音调的纯粹喜悦。
31
147
富特文格勒《RIAS录音全集》
富特文格勒《RIAS录音全集》
从某种程度上说,我们现在能听到某些唱片,也是托了唱片工业不景气的“福”。我认为其中最明显的,就是那些母带发行的历史录音。原本,直接使用母带为音源来制作唱片是极为罕有的。尤其在历史录音、现场录音这块,“母带发行”的珍贵就益发彰显。因为原本制作精良的商业录音,即便采用母带的复制品来做唱片,唱片公司也会尽量把握整个流程,让音效的损失减到最少(不知所谓的操作除外);反观历史录音,它的效果本来就因其古老而难以保证,制作唱片所采用的音源又很可能只是老LP或78转唱片。即便是广播录音,也很可能是二拷,甚至私人录制的带子。如果能够采用母带为音源来做历史录音,那基本就可以称为梦幻音源了。但在唱片工业未至危途以前,这往往就真的是一个美梦。 我自己买这套唱片实在也有点晚了(2013年才入手),只是在收藏途径的改变与收藏计划的调整中拖延至此,听过之后却不免感叹:为何拖到现在呢?这套录音的内容很丰富,反映指挥家战后的现场演出风格十分全面,12CDs的内容完全是Furtwangler&BPO的组合。诚然无论在萨尔斯堡、拜罗依特、伦敦、罗马,还是在斯德哥尔摩,或者埃及,都留下富特文格勒战后录音的光辉;有些是与维也纳爱乐合作,有些是与水平不一的当地乐队合作。这些录音都是不能忽视的,然而富特文格勒与柏林爱乐在他们大本营的演出对于指挥家的战后年代而言,还是有着坐标原点般的分量。这套录音囊括了太多名演,十二张唱片从1947年5月25日大师重返舞台,指挥贝多芬第五、第六交响曲的首场演出开始,到1954年5月23日,富特文格勒最后一次在柏林登台,指挥相同作品的音乐会结束。指挥家战后在柏林的演出也有些不是RIAS的,譬如1952年勃拉姆斯“第一”的现场,但本套唱片内容之丰富,品质之超凡,仍每每给我荡漾于珍宝馆中的感觉。
120
117
评论(0条)
快来抢沙发吧!
打开蜻蜓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