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金匮要略》学习的目的与方法_中医四大经典之一

00:00
48:24
主播信息
伏羲岐黄平台

伏羲岐黄平台

传承中医文化,为祖国人民造福。
关注
中医耳鼻喉科学-谢慧-成都中医药大学
88
《中医耳鼻喉科学》,主要作为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本科学习内容之一,研究生入学考试指导,亦可作为七年制学生、中医五官科学专业学生及研究生、中医自学考试生及初、中级中医耳鼻喉科医师晋升职称的复习参考书。中医耳鼻喉科学目的是使用学生在对《中医耳鼻喉科学》进行全面复习的基础上,掌握本学科的重点和难点,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推拿按摩:廖品东-成都中医药大学
46
人物简介: 廖品东,男,教授.曾任针灸推拿学院工会\推拿教研室主任。长年从事推拿教学、临床与科研已十余年,积累了丰富的教学与临床经验。在教学上,先后担任了《推拿学》、《推拿学基础》、《推拿治疗学》的主讲,并自编了《推拿医藉选》和《小儿推拿学》等教材,并在我校首开该两门课程。在临床上,长年坚持不懈上门诊,长于内外治疗结合和中西医结合,赢得了患者的赞扬。在推拿学术上,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并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扬长避短,在内科杂证和小儿推拿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和深入的研究。如在推拿防治高血压的临床观察和机理研究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在推拿治疗脾胃病变的过程中总结出非常有益的心得,完成了“推拿治疗脾胃病证的优势和方法”。在小儿推拿方面,继承了传统小儿推拿的优势和特色,并认真在临床加以验证,总结并赋予其新的活力,如对小儿囟门穴、天河水、腹、脊柱、神厥等穴位的研究;独创的“调五脏”与“肃肺”等方法;以及对小儿行为、体质与习惯的认识和所有这些与成人相关病症的关系等都有独道的见解。此外,在推拿手法防治颈椎病、肩周炎、腰突症等常见伤科病症的治疗方面也积累了相当的经验。 廖品东副教授著述颇丰,先后在《按摩与导引》、《中华推拿疗法杂志》、《四川中医》、《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等杂志上发表论文数十篇。作有《杂证推拿》、《小儿推拿》、《中医踩跷》、《中医老年病学》等著作。并分别与2006年、2008年作为总主编,与西南师范大学电子音像出版社合作出版保健按摩多媒体光碟20余张。 曾先后负责或主研了多项科研课题,如“旦助阳、暮益阴与传统补益阴阳法对实验动物昼夜节律影响的差异性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不同方向摩腹对胃肠动力影响的比较研究”(国家中管局)“旦助阳、暮益阴治疗老年功能性夜间尿频的临床研究”(国家级)、“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中央型的临床研究”(省级)和“小儿推拿复式操作手法的整理研究”(校级)等。
中医眼科学:黄秀蓉-成都中医药大学
76
中医眼科学是是中医临床学科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中医基本理论基础上利用眼部疾病的发生发展和体内脏腑经络的功能关系研究眼的生理、病理和眼病的临床表现、诊断、辨证、治疗与预防的专门学科。它的任务是防治眼病,维护人体视觉器官的健康。中医眼科,是中国宝贵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是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在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临床学科。
APP内查看主播
大家都在听
中医脉诊教学
中医脉诊教学
脉诊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它是我国古代医学家长期医疗实践的经验总结。《史记》中记载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便是以精于望、闻、问、切的方法特别是以脉诊著名的。《史记》的作者司马迁甚至说:“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他把我国古代脉诊的发明完全归功于扁鹊,并不确切。据历史记载,我国脉诊的渊源很古,例如,传说中的上古医生做贷季、鬼臾区等已经讨论了脉诊。到春秋战国时期,脉诊已经达到相当水平。当时开始出现的重要医学著作《黄帝内经》和稍晚的《难经》中,已经对脉诊有许多详细论述。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医药文献帛书——《脉法》、《阴阳脉症候》,也有用脉诊判断疾病的宝贵材料。这些都说明早在两千多年前,脉学已成为我国古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了。 到了汉代,脉诊就更加普遍了。《史记》记载的另一位名医淳于意(又叫仓公,约前205—?)就曾跟从他的老师公乘阳庆学习脉法达三年之久,并且接受了公乘阳庆传给他的《扁鹊脉书》。从《史记》记载的淳于意看病的“诊籍”(病案)中可以看出,他当时看病必先诊脉。在东汉名医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可以看出脉诊已经广泛用于临床,并且有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到了晋代,名医王叔和综合前代有关脉学的知识和经验,写成了《脉经》一书,成为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书中把脉分为二十四种,对每种脉象作了说明,并且叙述了各种切脉方法和多种杂病的脉症,把脉诊和病症进一步结合起来,使脉学成为更加实际的学问。此后,我国古代脉学著述不断增多。许多名医都精通脉学,例如,明代的李时珍对脉学也有深入的研究,著有《濒湖脉学》(公元1564年)等书。据不完全统计,清代以前脉学著述已不下一百多种。其中虽有重复,但是仍不同程度地反映了我国古代脉学的发展。
358
15
中医舌诊教学合集
中医舌诊教学合集
“辨舌质可辨脏腑的虚实,视舌苔可察六淫之浅深。”进行舌诊时应将舌质和舌苔辨证结合,一般情况下二者反映病变是一致的,但也有不一致现象出现,这就需要综合分析,全面衡量,参考其他证候,做出正确的判断。 主病及相关研究:正常舌象:舌体柔软,活动自如,颜色淡红,舌面铺有薄薄的、颗粒均匀、干湿适中的白苔,常描写为“淡红舌、薄白苔”。 观舌,主要是观察舌质和舌苔两个方面的变化。舌质,又称舌体,是舌的肌肉脉络组织。舌苔,是舌体上附着的一层苔状物,由胃气所生。所谓“胃中生气”是指脾健运化,胃主受纳(即认为是人体消化机能正常),脾胃生理功能正常则舌上可现一层薄润的舌苔。机体在疾病病理变化过程中,阴阳的盛衰,气血的调和,津液的存亡,均可直接反映在舌苔变化中,察舌苔的变化,即可知脏腑盛衰(内脏器官病变)、病邪凶吉进退(疾病严重程度)。 诊舌的注意事项: 1.光线影响 光线的强弱与色调,对颜色的影响极大。望舌应以白天充足而柔和的自然光线为佳,如在夜间或暗处,用日光灯为好,光线要直接照射到舌面,避免面对有色的门窗。 2.饮食或药品影响 饮食及药物可使舌象发生变化,过冷过热的饮食及刺激性食物可使舌色发生改变。过食肥甘之品及服大量镇静剂,可使舌苔厚腻。 3.口腔对舌象的影响 牙齿残缺,可造成同侧舌苔偏厚,镶牙可以使舌边留有齿痕,睡觉时张口呼吸者,可以使舌苔增厚等,临床上应仔细甄别,以免误诊。
128
23
评论(0条)
快来抢沙发吧!
打开蜻蜓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