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5. String Quartet Op.76 No.2 - 1. Allegro

00:00
06:37
听完整版
主播信息
Love_small_cat

Love_small_cat

小喵陪你听古典 聆听美妙旋律、感受艺术真谛
关注
王羽佳、陈锐《拉威尔·管弦乐作品全集》
--
2014年,苏黎士音乐厅管弦乐团任命二十八岁的法国指挥家布兰吉耶为音乐总监与首席指挥。这套合辑是布兰吉耶与乐团合作的首套唱片,曲目包括拉威尔所有的管弦乐作品,以及由王羽佳担任独奏的《左手钢琴协奏曲》与《G大调钢琴协奏曲》、由陈锐担任独奏的《吉普赛人》。专辑录制于以出色声学效果闻名的苏黎士音乐厅,除了钢琴协奏曲、《吉普赛人》与《珍妮的扇子》中的信号曲,所有的录音都是音乐会实况录音。乐评人形容布兰吉耶与拉威尔“就像是手与手套”,他以拉威尔充满异国情调的作品,展现出自己在声音色彩上的天生敏锐度。 虽然德彪西与拉威尔这两名法国作曲家突破独霸欧洲乐坛已久的德奥系统浪漫派音乐,后人也常以“印象派”来形容德彪西与拉威尔的音乐,但是,这两个人的乐风其实完全不一样。拉威尔的音乐非常着重细节变化,再加上他以身上的巴斯克血统为荣,所以音乐里常常可以听到西班牙的影子。而到了晚期,拉威尔因为美国黑人爵士乐等其他音乐元素的影响,作品风格已经明显脱离印象派,以客观规律的乐句结构、勇往直前的节奏性质、以及与十八世纪音乐风格相似的明晰情绪,取代了印象派特有的朦胧、飘忽的气氛、及主观自由的曲式。
鲁杰罗·里奇《1950-1960年录音》
24
这套合辑收录了小提琴家鲁杰罗·里奇1950-1960年的演奏录音,包括帕格尼尼、拉威尔、理查·施特劳斯、韦伯、萨拉萨蒂、圣-桑、拉罗、欣德密特、普罗科菲耶夫、哈恰图良的小提琴作品。 鲁杰罗·里奇(Ruggiero Ricci,1918-2012)意大利裔美国小提琴家。里奇属于炫技型演奏家,爆发力强,有着惊人的速度和技巧。他演奏帕格尼尼、萨拉萨蒂等技巧性很强的作品,大都洒脱流畅、极为自如,颇具个人特色。 里奇纵横琴坛75载,以炉火纯青的琴技傲视群雄。作为帕格尼尼的忠实仰慕者,里奇在琴技上继承了意大利小提琴学派华丽、辉煌、快速运弓的技巧特点。他的演奏揉指技巧高深、运弓严谨、动作利落、爆发力强。他一般采用偏快的速度处理乐曲,以显示其无所不能的高超技艺。对于很多高难度快速的乐曲,有着非常好的处理,如萨拉萨蒂的《流浪者之歌》、帕格尼尼的24首《随想曲》。 里奇从小便被人誉为神童,11岁时就奉献了自己首次正式演出,演奏了门德尔松协奏曲,随后很快在卡内基音乐厅成功亮相。纵览近代小提琴演奏史,美国这片土地在早期发展阶段并没有太夺目的光环。比之强调音色甘美的法比学派、开阖大气的苏俄学派,以及讲究工整严谨的德奥学派,美国小提琴艺术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上世纪初欧洲小提琴教师被引进,上述几种成熟的小提琴流派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在新大陆被兼容并纳,才有了所谓的美国-犹太学派后来的兴起。其中,帕尔曼的恩师、亚美尼亚小提琴家加里米安是一位标志性的人物,但是在加里米安1936年移居美国之前,便已有一位杰出的小提琴教师成为小提琴技艺从古老的欧洲过渡到年轻美国的桥梁,他就是美国人路易斯·帕辛格,美国小提琴家鲁杰罗·里奇就是帕辛格的得意弟子之一。 从帕辛格上一代的蒂博和伊萨伊,到帕辛格下一代的里奇,法比学派竟然在三代人的传承之下呈现出了巨大的变化,今天观看里奇的演奏录像时,人们已经完全将他作为一位美国本土的“天才”看待,帕格尼尼的二十四首《随想曲》已然被里奇赋予了“开天辟地”的意味,小提琴艺术发展之变幻莫测可见一斑。
尼科洛西《斯卡拉蒂·奏鸣曲辑(第9辑)》
--
这张专辑是钢琴家弗朗西斯科·尼科洛西演奏斯卡拉蒂13首《键盘奏鸣曲》。 斯卡拉蒂作品中最有价值的是那500多首单乐章的键盘奏鸣曲。这些奏鸣曲带有典型的巴洛克时代特征:细腻、典雅,与巴赫的键盘音乐相比同样具有声部明晰、交响和谐的特点。结构上虽不如巴赫的音乐那么紧密、精巧,但旋律性强、富于歌唱性,在抒情上略胜一筹,听觉上更接近现代欣赏习惯。 斯卡拉蒂的奏鸣曲篇幅短小、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它们大多是演奏时间只有一两分钟至五六分钟的三段式,内容或清雅或灿烂或抒情可谓姿态万千,如一把撒在阳光下的珍珠烁烁生辉、色彩斑斓。在曲式上有的似巴赫的创意曲、有的像赋格,其中有几首还是包含了两个主题的古典奏鸣曲式。此外,他还引入了快速重复、双手交叉以及双音经过句的新技法,拓展了键盘音乐的表现力。虽然斯卡拉蒂还没有完全摆脱巴洛克音乐的时代特征和风格,不过从他带有新倾向的作品来看,说他是海顿和莫扎特等古典主义乐派的先驱应是当之无愧。 十八世纪初期,斯卡拉蒂在西班牙宫廷任职,有了丰厚、稳定的收入,他创作了大量键盘乐器作品,为当时的、现在的演奏家们提供了极具价值且丰富多彩的表演曲目。
APP内查看主播
大家都在听
德彪西《大海、夜曲、牧神午后前奏曲》
德彪西《大海、夜曲、牧神午后前奏曲》
这张专辑是德·伯格斯指挥伦敦交响乐团及合唱团,演奏德彪西《大海》、《夜曲》、《牧神午后前奏曲》。 交响音画《大海》,作于1905年3月。此曲是德彪西最大的一部交响音乐作品,由三个不同内容的乐章组成,但每个乐章之间又有内在的联系,集中起来构成一部完整的作品。它表现了“大海”的景色及其富有动态的性格,并通过整个乐队的不同音区,极为强烈地表现出“大海”中各种画面的色彩。乐曲在时间和空间上给人以完整的“海”的印象和对海的幻想。新颖的和声、短小的旋律、丰富的音色、自由的发展,这些印象派的手法,都生动地刻画出了一幅幅大海的生动画面。 《夜曲》作于1897-1899年。这部作品据说是受怀斯勒《黑色与金色的夜曲与焰火》及斯因邦的诗《夜曲》的影响,德彪西自己这样说明:“夜曲的标题,在这里应作较一般性,尤其是较富装饰意味的解释。它不采用夜曲惯有的形态,而以特殊的印象与光影为焦点,烘托出所包括的所有意象。” 《牧神午后前奏曲》作于1892-1894年,取材于马拉美的同名诗作《牧神午后》,此曲为印象主义音乐的经典作品,被公认为音乐界的第一部印象派作品。不同乐器各自的音色和性能得到了充分的利用。此曲的成功,是德彪西将印象主义艺术特征与象征主义特征运用到音乐艺术中的一个典范。
11
7
布吕根《木笛演奏作品选辑》
布吕根《木笛演奏作品选辑》
这套12CD的纪念性录音,收录了法兰士·布吕根演奏各种前巴洛克、巴洛克和洛可可时期作品的录音。 1934年诞生于荷兰的法兰士·布吕根(Frans Bruggen),在古乐(尤其是木笛)复兴运动中,扮演极重要的角色,他是首位置身专业木笛演奏而且成就非凡的音乐家。他积极投入研究文艺复兴、巴洛克音乐风格,为了找出正确的史料,他深入欧洲许多国家的图书馆,挖出深埋了250年以上的古乐谱,又商借了各大博物馆收藏的大小木笛,经过整理、研究、练习,展开他首度的“木笛独奏会”。 透过布吕根的演奏,让学术界第一次知道,原来知名的作曲家如巴赫、亨德尔、维尔瓦第、泰勒曼等,为木笛创作了这么多的曲子。布吕根可说是重现了巴洛克时期的木笛盛况,人们不再只是听说,而是可以真真实实的听到巴洛克时期优美的木笛音乐。 除了演奏古曲外,布吕根还邀约世界各地的知名现代作曲家为木笛创作现代作品,由于布吕根对木笛这样的积极态度,整个欧洲进入了布吕根风潮。他对木笛的研究精神及演奏能力,为后代树立了一个典范。布吕根所录制的木笛唱片数量,至今仍是后辈演奏家无法向背,可以说目前的演奏者只是将他所录过的曲目重新录制。尚未有一后人超越他的成就。 英国的作曲家Eve O Kelly这样推崇布吕根:“他的演奏风格极尽表达之能事,技巧完整富于弹性变化,……是建立在研究和演奏‘存活的历史乐器’,以及考据文艺复兴和巴洛克风格实际的作法上。” 布吕根的成就获得荷兰当局封为国宝级人物,并于现今的海牙皇家音乐院设立终身教职。当时,想要把木笛演奏学好,就必须前往木笛圣地── 荷兰,也就是布吕根的门下学习,才能得到最新、最正确、最有考据的木笛演奏法。这开启了所谓荷兰派的木笛教学。 收藏这一套合辑的真正原因,是布吕根本人的艺术性。考虑到他在大约30年前从录音室演奏转为指挥,因此实际上他所有的独奏和合奏录音都是在数字录音出现之前制作的,当今的古典音乐爱好者可能只知道或主要是靠名声知道他的乐器演奏生涯。
--
274
贝多芬、肖邦、门德尔松、舒伯特钢琴作品
贝多芬、肖邦、门德尔松、舒伯特钢琴作品
这张专辑是钢琴家爱丽索·博尔科瓦茨与格鲁吉亚节日管弦乐团合作,演奏贝多芬《第一钢琴协奏曲》、与第比利斯交响乐团合作演奏肖邦《第一钢琴协奏曲》;爱丽索·博尔科瓦茨演奏贝多芬、肖邦、门德尔松、舒伯特的钢琴独奏作品。 贝多芬《C大调第一钢琴协奏曲》作品15,完成于1796年至1797年间。虽名为《第一钢琴协奏曲》,却比他的《降B大调第二钢琴协奏曲》的完成要晚三年,只是由于前者出版早而被定为第一号。从作品本身来看,第一号比第二号要成熟许多,在管弦乐法上,此曲已加入了单簧管、小号与定音鼓等乐器。这部作品是贝多芬年轻时代的代表作之一。 贝多芬《升c小调第十四钢琴奏鸣曲“月光”》作品27第二首,作于1801年。此曲是古典乐派开始朝浪漫乐派转变的作品之一。几乎没有一首名曲像这部奏鸣曲一样,因“月光”这一俗称而名满天下、家喻户晓。《月光》这一名的由来众说纷纭,但最多的是源于德国诗人路德维希·雷尔施塔布(1799-1860)形容这首乐曲的第一乐章为“如在瑞士琉森湖那月光闪耀的湖面上一只摇荡的小舟一样”。这部作品,贝多芬自己称为“好像一首幻想曲一样的”(Quasi una Fantasia)。 肖邦《降E大调华丽大圆舞曲》作品18,作于1831年。此曲是一首高技巧、华丽、辉煌而热烈的音乐会圆舞曲,舒曼说此曲是肖邦“身心都在跳动的圆舞曲”。 肖邦《e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作品11,作于1830年。此曲蕴涵着青年肖邦真挚的初恋情感,那种朝气、青春的感伤和动人的幻想都非常迷人。
--
11
评论(0条)
快来抢沙发吧!
打开蜻蜓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