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Franck Sonata in A major - 2.Allegro

00:00
08:48
主播信息
Love_small_cat

Love_small_cat

小喵陪你听古典 聆听美妙旋律、感受艺术真谛
关注
斯塔克《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
--
这张专辑是大提琴家斯塔克演奏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这是1992年的录音版本。 “听过几个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的版本,最爱还是史塔克1992年的录音。”日本乐评家武田明伦如是推荐。而在1999年的“名曲名盘三百”中,此版本名列第五,受到乐评界和古典发烧友一致的高度评价。 巴赫的六组无伴奏大提琴组曲(BWV1007-1012)是无伴奏乐曲中最早闻名于世的典范,在音乐结构、艺术魅力和思想深度上都举世无双,于1901年被卡萨尔斯发现并介绍给全世界的听众以来,它们便成了无限意义的延伸,更被誉为演奏家技巧和修养的试金石,斯塔克、罗斯特洛波维奇、马友友、傅尼叶等无数大师都竞相屡次诠释这一纪念碑式的作品。 作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大提琴演奏家,斯塔克已经先后五次灌录了巴赫这一惊世巨作,都获得了极好的评价,这张专辑收录的是他在70岁高龄之际,灌录的第五次录音。斯塔克认为对美的追求永无止境,他希冀每一次的演奏都能让他更接近这套乐曲的真理。对比以前的四次,第五次演奏里,细节更多、表现也更精确、斯塔克在展现这他的速度与演奏力度的同时,以其一贯充满活力的风格诠释乐曲,琴声中充满了对生命的热情和坚毅。
佩拉希亚的钢琴艺术
--
这套合辑是美国钢琴大师默里·佩拉希亚的演奏录音,涵盖了他40多年的演奏生涯,聆听时会被他抒情典雅、注重歌唱性的演奏风格折服。 默里·佩拉希亚1947年4月19日出生于纽约一个犹太人家庭,5岁开始学习钢琴,19岁进入曼纳音乐学院学习作曲和指挥。1968年起,师从著名钢琴教育家霍尔晓夫斯基学习。1972年在利兹国际钢琴比赛中获得大奖。曾于1981至1989年任英国奥尔德堡音乐节联合艺术总监。担任伦敦两座皇家音乐学院的荣誉教授,被利兹大学授予荣誉博士学位。在过去30多年里,美国钢琴演奏家默里·佩拉希亚一直活跃于全球音乐会舞台,是当代技艺最为精湛的钢琴演奏大师之一。2004年3月8日,为表彰默里·佩拉希亚对音乐所作的杰出贡献,英国女王授予他大英帝国勋爵士称号。 在浪漫乐派的演奏中,佩拉希亚用稳固的节拍、清晰的音色与无懈可击的技巧来吸引他的乐迷,但在需要花功夫在色彩和塑造情境的音乐上,他的演奏就有过度“古典模式”之嫌,甚至因此有时听起来有些僵硬。但是在莫扎特录音的方面,佩拉希亚任独奏者及英国室内乐团的指挥,个性和音乐风格珠联璧合,这些录音有大多数都呈现出让有的清澄与弹性、卓越的气氛掌握,而且他也有力地展现令人信服的作品“内在戏剧性”。在莫扎特所谓的“进行曲风格”协奏曲集里所展现的完美平衡,统一性与内在的逻辑更是令人印象深刻,而这些曲子的主题旋律需要静谧的时刻,其它演奏者常会出现放大音量而过分强调的毛病。 佩拉希亚品的旋律弧线里,精巧地构思其运行,也使他成为甚具说服力的贝多芬演奏者。由海汀克指挥大会堂管弦乐团搭配而成的贝多芬钢琴协奏曲全集录音,可说是在数字录音之后最优异的同曲参考版本之一,而在独奏的范畴里,他1989年所录制的《C小调32段变奏曲》Wo080,是个具有个性而饶富兴味的录音。这首曲子在1806年底谱成,由于拥有精炼的音符与各变奏之间极大的差异性,因此很难将它刻意塑型。然而佩拉希亚着温润的演出风格,稳健地维持大型旋律线的流畅性:他平衡一些无法避免的速度转换,即使在变化最大的各变奏连接部分,都能顺势滑过,拉近大调变奏与小调变奏之间的距离,完全自然而不着痕迹。
艾萨克·斯特恩《演奏小提琴安可曲》
34
这张专辑是小提琴大师艾萨克·斯特恩分别与Frank Brieff、Milton Katims指挥的哥伦比亚交响乐团合作,演奏15首著名的小提琴小品,都是非常适合作为返场曲使用的曲目,因为它们都较短小、旋律优美、技巧虽不能说艰深但也有炫技成分,更重要的是听众对这些曲子都颇熟悉,很容易引起共鸣。其实这些曲子还有一个最重要的用途,可以给儿童作为古典音乐的入门教材,既好听又易懂还不长,小孩子们很容易就能接受并喜爱。 专辑包含英国民歌《绿袖子》、克莱斯勒《爱的忧伤》、舒伯特《圣母颂》、门德尔松《乘着歌声的翅膀》、勃拉姆斯《第5号匈牙利舞曲》、里姆斯基-柯萨科夫《野蜂飞舞》、拉赫玛尼诺夫《练声曲》、格什温《波吉与贝丝》选段等等。
APP内查看主播
大家都在听
法佐·赛依《莫扎特钢琴奏鸣曲全集》(4)
法佐·赛依《莫扎特钢琴奏鸣曲全集》(4)
这张专辑是钢琴家法佐·赛依,演奏莫扎特的三部钢琴奏鸣曲。 《D大调第十八钢琴奏鸣曲》K576,作于1789年,为当时德国公主腓德烈格·夏尔蒂·邬露莉格而作。第一乐章,快板,D大调。奏鸣曲第一主题在主和弦分散和弦上开始,经过句由第一主题后半部发展而成,A大调第二主题也由第一主题引导而来。发展部由呈示部小尾奏的分散和弦开始,再以第一主题开头的分散和弦为材料构成对位。再现部再现第一主题后,再现第二主题,再再现经过句旋律。第二乐章,慢板,A大调。主题反复后,以升f小调奏插入句,主题经32分音符快速音群,以升f小调作反复。再经32分音符经过句,以主调再现主要主题后,以尾奏结束。第三乐章,小快板,D大调,变化的奏鸣曲式。第一主题有轻快的风格,经过句后是属调的第二主题。幻想曲风格的小尾奏后,第一主题再现,发展,第二主题以主调再现后,以第一主题作尾奏。 《D大调第六钢琴奏鸣曲》K284,作于1775年。第一乐章,快板,D大调,奏鸣曲式。在呈示第一主题后,经经过句而呈示属调的第二主题,后面承接同是属调的乐句而完成呈示部。发展部以低音和高音的交替为中心,再现部按原型再现。第二乐章,波兰舞曲风格的回旋曲,行板,A大调。在主题之后,奏有回音或涟音的第一个插入句,回到主题后,第二插句为升f小调,然后再现第一插句,变形的主题作第二次再现而曲终。第三乐章,主题与12段变奏,D大调。主题为法国风格的小型抒情调,第七变奏是d小调,第八变奏再回到D大调,至第十一变奏变成如歌的慢板,最后的第十二变奏则为快板。据说,这是莫扎特最喜欢的一部钢琴奏鸣曲。 《D大调第八钢琴奏鸣曲》K311(284c),作于1777年。第一乐章,精神抖擞的快板,D大调,奏鸣曲式。在轻快的第一主题后,经经过句,以属调呈示第二主题,以4小节作呈示部短结尾。发展部以这个结尾动机而开始发展,发展部接着是第二主题后半部分的倒逆,经8分音符音群,进入用主调展示第二主题。再现部再现第一主题而进入尾奏。第二乐章,富表情的行板,G大调,回旋曲式。主题加以反复后,经经过句,以属调展示插句。主题第二次以主调出现,插句也以主调回来,主题第三次出现而连向尾奏。第三乐章,快板,回旋曲,D大调,结构方式与第二乐章类似。
38
9
辻井伸行《肖邦·第一钢琴协奏曲、练习曲》
辻井伸行《肖邦·第一钢琴协奏曲、练习曲》
这张专辑是辻井伸行2009年参加第13届范·克莱本国际钢琴比赛的演奏现场录音,收录了他在比赛最后一轮所弹奏的肖邦《第一钢琴协奏曲》,还有其他赛程中所演奏的《摇篮曲》、12首《练习曲》作品10。担任协奏的是詹姆斯·康伦指挥的沃思堡交响乐团。 比赛结束,当台下响起如雷的掌声后,辻井伸行依照惯例起身向台下回礼,因为眼睛失明的原因,让他鞠躬时的动作看起来有些不自然,但你绝对可以感受到他心灵所保有的单纯。以往范·克莱本国际钢琴比赛都会为得奖者发行一张比赛中的演奏专辑,但是辻井伸行却是唯一除了比赛专辑之外,还会发行第二张专辑的得奖者。 据媒体访问,辻井伸行说:“最喜爱的作曲家是贝多芬、肖邦和德彪西,前两位更是深深打动我的内心”。不同于一般钢琴家可以直接识谱练习,辻井伸行在练习时,必须使用录音带,先请人录下左手和右手的演奏,然后再另外配合一盘录音带,提示谱上的乐句与奏法,同时会请助手在弹奏时尽量避免加入个人的诠释。记住音乐之后,才会开始以两手演奏并且建立自己的诠释观点。如果碰到结构较大的奏鸣曲或是协奏曲,花费一个月的时间是家常便饭。但是在练习新曲目的同时,辻井伸行仍旧会固定练习自己的常用曲目。
48
16
德沃夏克《斯拉夫舞曲、狂欢节序曲》
德沃夏克《斯拉夫舞曲、狂欢节序曲》
这张专辑收录了德沃夏克的八首《斯拉夫舞曲》和《狂欢节序曲》。 《斯拉夫舞曲》是德沃夏克的代表作之一,使德沃夏克一举成为国际知名的作曲家。德沃夏克写《斯拉夫舞曲》的动机,一部分源于民族主义潮流,另一方面是受出现在学者、诗人、知识分子中间的泛斯拉夫文化运动的影响,在斯拉夫民族意识的推动下写了《斯拉夫舞曲》、《斯拉夫狂想曲》和其它斯拉夫风格的室内乐。《斯拉夫舞曲》以绚丽的色彩、热烈的青春气息和淳朴内在的抒情性受到人们的欢迎,德沃夏克也当之无愧地成为有世界声誉的作曲家,这又是“音乐无国界”的另一层含意了。 《狂欢节序曲》又名《波希米亚狂欢节序曲》,作于1891年。此曲《自然、生命与爱情三部曲》的第二部。《自然、生命与爱情三部曲》这三个作品合起来是一个整体,贯穿着统一的思想和共同的、表现自然的音乐主题;分开来,又是三首独立的管弦乐序曲。在第一部《自然序曲》里,作曲家采用抒情的手法,描绘了大自然的美丽。它好似一首田园诗;第二部,作者用人们欢度狂欢节的景象和感受,来表现旺盛不熄的生命之火,所以又叫《狂欢节序曲》;第三部,描写爱情和嫉妒的矛盾。作曲家选用莎士比亚名剧《奥瑟罗》寓意深刻的、悲剧性的内容来表现这个主题,所以又叫《奥瑟罗序曲》。但是,在这三部曲里,《狂欢节序曲》更通俗,更受人们的喜爱。
37
9
布拉格四重奏团《德沃夏克弦乐四重奏》
布拉格四重奏团《德沃夏克弦乐四重奏》
这套9CD合辑收录了布拉格弦乐四重奏团演奏的德沃夏克《弦乐四重奏》作品。该团的演奏非常精彩,流淌的弦乐音流,音色优美,音场丰富饱满。《企鹅唱片指南》评价三星。室内乐在德沃夏克的作品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演录的频率大大低于他的交响曲、其他管弦乐曲甚至钢琴曲等。德沃夏克那充满灵感音符的大脑中不乏动人的旋律,而在室内乐作品中似乎更注重几种弦乐音色搭配与细腻的情绪交流。 布拉格弦乐四重奏团是当今乐坛最重要的室内乐组之一,在弦乐四重奏组合人才辈出的捷克,布拉格四重奏团是一支不容忽视的室内乐团,该团创建于1972年,成员来自布拉格音乐学院学生。自成立后,该团传承了捷克独特的四重奏传统,秉持着老派组合的和谐、完美、优雅,以精湛的音乐技艺为业界的瞩目。 德沃夏克(1841-1904)是捷克著名的作曲家,也是世界音乐发展史上不可或缺的大师,其幼年时期就表现出了惊人的作曲天赋。从其弦乐四重奏的创作历程来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按照不同的地点进行划分,分为:捷克国内的探索阶段、德国的发展阶段和美国的成熟阶段。在捷克,年仅二十岁的德沃夏克在乐队中担任中提琴手,创作了一首弦乐五重奏作品,这也是其弦乐创造的开始,《A大调弦乐四重奏》、《降B大调第二弦乐四重奏》、《D大调第三弦乐四重奏》等作品的创作,让他在乐坛奠定了坚不可摧的地位,也掌握了弦乐四重奏的创作规律,为之后弦乐四重奏创作打下了基础;在德国定居以后,德沃夏克扩宽了视野,创作水平进一步提升,《E大调第八弦乐四重奏》、《d小调第九弦乐四重奏》等作品和之前的作品相比,形式和内容更加成熟;在美国担任纽约国家音乐学院院长期间,创作了《G大调第十三弦乐四重奏》等作品,尤其是其《F大调第十二弦乐四重奏》作品中融入了美国黑人和印第安人音乐元素,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在德沃夏克的一生中,弦乐四重奏创作从来没有停止过,作品数量多、质量高,达到了同时期音乐家难以企及的高度。
282
71
20世纪伟大钢琴家《克拉拉·哈丝姬尔》
20世纪伟大钢琴家《克拉拉·哈丝姬尔》
这张专辑收录了克拉拉·哈丝姬尔的演奏录音,包括莫扎特的五部《钢琴协奏曲》。哈丝姬尔的名字将永远与莫扎特连在一起。不过,如果说哈丝姬尔从二十世纪上半叶就有“莫扎特专家”的地位是不妥当的。直到1960年代,莫扎特的作品对爱乐者与音乐家而言,都还不全然是钢琴的标准曲目。在早期的录音的曲目里,莫扎特二十多首钢琴协奏曲以第二十、二十四号这两首最受青睐,而奏鸣曲、变奏曲与钢琴小品的录音只有一点点(如:八与十一号钢琴奏鸣曲、D小调幻想曲与动听的C大调变奏曲)。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萨尔兹堡音乐节的听众才有机会聆听几乎和“首演”没什么两样的莫扎特钢琴协奏曲,而这一切都感谢生意人的头脑以及音乐学者、教师与萨尔兹堡音乐院合奏团创办人,也就是著名的指挥贝尔纳德·包加特纳。包加特纳发掘了莫扎特早期交响曲、嬉游曲、组曲、小夜曲与舞曲里的活力与才气,并在萨尔兹堡的音乐会里演奏。也是经由包加特纳一曲又一曲的推广,群众才会注意到莫扎特这些钢琴协奏曲,这些作品也才不至于被演奏者遗忘。 在与包加特纳合作的莫扎特协奏曲录音里,可以听到哈丝姬尔是个有洞察力、全心奉献给音乐的音乐家。她每天的职责、她的才能智慧与技巧都是为了发掘这个还不为人知的莫扎特。在音乐生涯最后的十或十二年里,哈丝姬尔的身体已经没有办法让她完成协奏曲全集与两首回旋曲(K.382和K.386)的录音。以现在的角度来看,可能有人会怀疑这是因为哈丝姬尔对录制全集不感兴趣的缘故。在她与保罗·沙却、包加特纳、弗利克赛克与马克维契合作的莫扎特钢琴协奏曲中,即使健康状况对音乐不无影响,但是却全然的呈现音乐内在精神。哈丝姬尔的诠释不以奇巧取胜,能在不知不觉里忠于作品并探触到作品的深处,以声音、和声、作品结构及作曲家的意念来传递迷人的美感。当哈丝姬尔的琴声在乐团导奏后出现时,她的音乐语言就像说话般的自然,直入她对莫扎特音乐的理解与诠释方法核心,随着音乐的情感波动,让人觉得似乎再也不可能有第二种诠释方法。
113
16
勃拉姆斯《小提琴协奏曲、双重协奏曲》
勃拉姆斯《小提琴协奏曲、双重协奏曲》
这张专辑包含勃拉姆斯的两部协奏曲:1、由沙汉姆与阿巴多率领的柏林爱乐乐团合作演奏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2、由沙汉姆、王健与阿巴多率领的柏林爱乐乐团合作演奏的《A小调小提琴与大提琴双重协奏曲》。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的这个版本,必须要对阿巴多的指挥表达敬意,因为他棒下流淌出的音乐,能让听者得以顺利进入勃拉姆斯的精神世界,聆听其内心的声音。阿巴多金色左手掠过时光的水流,助沙汉姆把感情融于一丝一弦之中,让人感慨小提琴的无限诱惑,其缠绵而不沉溺的演绎,可以看到了辗转于音乐深处勃拉姆斯的萧瑟柔情。此时是最美时刻! 在《A小调小提琴与大提琴双重协奏曲》中,沙汉姆的小提琴不需要承担象《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里那么巨大的“负荷量”,所以表现还是中规中矩的,而王健的大提琴却要出彩得多,音乐感、表现力都比小提琴出色。一如之前的海顿协奏曲以及室内乐录音中那令人十分赞赏的风格,潇洒大气之中蕴含着丰富而自然的表情变化。这种特质在如今的演奏家中已不多见,听着王健的琴声,让人不由自主地联想到梅纽因演奏勃拉姆斯三首小提琴奏鸣曲的录音:每一个音符都饱含深情,却又表达得真切挚诚而绝不过火,着实让人感动。 或许应该把更多的掌声给予阿巴多。阿巴多不幸患上胃癌,令广大喜爱其指挥艺术的乐迷感到忧心。而令人不可思议的是,阿巴多在患病后录制的这张专辑中,非但没有无精打采的情绪,相反竟有他步入中年以后少见的火气与压迫感。那种燃烧的激情、强大的张力,自由速度的运用(特别是在悠长的乐句中),令人想到的是盛年时期的福尔特文格勒。
311
6
布鲁克纳《弦乐五重奏、间奏曲》
布鲁克纳《弦乐五重奏、间奏曲》
这张专辑是梅洛斯弦乐四重奏与中提琴家恩里克·圣地亚哥合作,演奏布鲁克纳《弦乐五重奏》、《d小调间奏曲》。梅洛斯弦乐四重奏(Melos Quartett)1965年成立于斯图加特的弦乐四重奏团,团名的灵感来自希腊歌谣《Melcher and Voss》。成员为:Wilhelm Melcher(第一小提琴)、Gerhard Ernst Voss(第二小提琴)、Hermann Voss(中提琴)、Peter Buck(大提琴)。 布鲁克纳《F大调弦乐五重奏》WAB.112,作于1879年。此曲是受当时的奥地利著名小提琴家,维也纳音乐学院院长所托写下的作品,公演于1881年维也纳。布鲁克纳深受莫扎特的六首弦乐五重奏的影响,尤其是莫扎特的几首使用两把中提琴的“中提琴五重奏”,布鲁克纳在写下他的第五交响曲之后写下了这首弦乐五重奏。热衷于谱写大块头交响曲的布鲁克纳,对自己仅有的这首弦乐五重奏相当满意,称之为“五把弦乐器的交响曲”。 这部弦乐五重奏今天似乎知名度不高,但实际上却是在布鲁克纳有生之年便大受欢迎的极少数作品之一。布鲁克纳一心营造交响圣殿,肯定是不善于写室内乐的。除了早年习作《c小调弦乐四重奏》(及附加的《c小调回旋曲》)外,唯一的成熟室内乐作品便只有完成于第五、第六两部交响曲之间的《F大调弦乐五重奏》(及替换谐谑曲乐章的《d小调间奏曲》)了,它的诞生事出偶然。
52
5
评论(0条)
快来抢沙发吧!
打开蜻蜓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