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伟大钢琴家《伊格纳茨·弗利德曼》

20世纪伟大钢琴家《伊格纳茨·弗利德曼》

这张专辑收录了伊格纳茨·弗利德曼的演奏录音,包括肖邦、李斯特、门德尔松、贝多芬、韦伯的钢琴独奏作品。没有人能像弗利德曼般演奏马祖卡舞曲:几乎每一个拍子都特别活泼,节奏细腻且富变化,像是音乐原本就该是如此。这些看似自然产生、节奏刺激痛快的音乐其实是经过仔细熟虑的。举例来说,弗利德曼在教导学生弹奏马祖卡舞曲作品24-4时,他建议学生“稍微踌躇并且加重第三拍”。这种大胆的处理方法与肖邦弹奏自己作品的手法完全不同,哈雷爵士(Sir Charles Halle)曾经比较对照过肖邦诠释马祖卡舞曲的节奏,他认为肖邦是在每一小节后面又多加一拍。是波兰血统让弗利德曼对马祖卡舞曲有与生俱来、不同于一般人的共鸣吗?是生活在波兰民谣与舞蹈节奏环境的童年经验,让弗利德曼有勇气以现代钢琴家(这些人无可避免会精确遵照乐谱上的指示)所不敢实行的自由方法来弹奏吗?答案当然无从找起,但是当学生胡格弗德(Bruce Hungerford)询问老师为什么能够掌握马祖卡舞曲的型式时,弗利德曼透露,他六岁那年曾经在波兰跳过马祖卡舞曲。 我们很幸运能拥有弗利德曼演奏的马祖卡舞曲、练习曲、圆舞曲与其它肖邦作品录音。弗利德曼演奏的动态对比极大,低音部同时强调旋律线条与和弦,因此每一首马祖卡舞曲在他手中都变成一首小型史诗;滔滔雄辩的练习曲则令人无法抗拒(《黑键》练习曲尾声的滑奏让人无法喘息)。大规模作品,如:《英雄》波兰舞曲与《降A大调叙事曲》则如同连珠炮的爆发,弗利德曼努力在有限的时间内弹奏出整个音乐世界,就如卡杜斯(Neville Cardus)所形容的弗利德曼:“他生活与享受生命,用心去感受所有经验,并把这些感受传达给其它人……”。
节目(48)
批量下载
加载更多
主播信息
Love_small_cat

Love_small_cat

小喵陪你听古典 聆听美妙旋律、感受艺术真谛
关注
明希《德彪西·大海、牧神的午后前奏曲》
--
这张专辑是查尔斯·明希指挥波士顿交响乐团,演奏德彪西《大海》、《牧神的午后前奏曲》、《夜曲》、《伊贝利亚》。 德彪西是法国印象派作曲家代表人物,他开创的“印象主义”音乐风格对后世的许多作曲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大海》大量运用独创的新手法,描绘出极度精致而又变幻莫测的管弦乐色彩,诗意盎然,是最典型的印象派杰作。《牧神的午后前奏曲》是德彪西第一部具有代表性的印象主义作品,也是他最脍炙人口的管弦乐杰作之一。未采用一般的夜曲形式创作的《夜曲》完美地表现了“夜曲”所暗示的多重印象与特殊的光影效果,勾画出黑夜的神秘之美。《伊贝利亚》选自管弦乐《意象》,是现今最受欢迎和最常演出的一首独立乐曲。查尔斯·明希是史上第一位获得格莱美奖的指挥家,先后两度获得该奖,而令他两次荣登格莱美大奖宝座的曲目恰恰都是印象派作品,其中之一就是德彪西的《意象》。在本辑中,他对德彪西的诠释自然柔和、精致典雅,在和谐的韵律中体现丰富的表情变化,耐人寻味。
杜普蕾《杰出的大提琴演奏录音》
47
这套合辑是1961-1973年间杜普蕾录制的全部作品。其中CD1是著名的与巴比罗利及伦敦交响乐团合作的埃尔加《大提琴协奏曲》;CD2中1970年录制的德沃夏克《大提琴协奏曲》也是名版。CD4是杜普蕾留下的最后录音,1971年12月10-11日杜普蕾在没有事先安排的情况下突然来到录音棚,录制了弗兰克和肖邦的《大提琴奏鸣曲》。合辑中有些重复的曲目是不同时期的各个录音。 这套合辑是欣赏、了解杜普蕾的较全面参考资料。得益于杜普蕾不管是在音乐会上还是在录音室麦克风前均全力投入的秉性,其琴声的魅力仍然扑面而来。每次听到杜普蕾拉琴,再焦虑烦躁的心,都可以瞬间平静。像她那般用生命和身体去表达音乐灵魂的人,实在是太少了。 杜普蕾是非常特别的一位音乐家,她的琴声中,发抒出她整个人独特的气质,充满感染力和热情。杜普蕾是天才洋溢、不受到人间规则限制的音乐家,她的演奏使人无法不驻足倾听,那是一种自信、也是一种音乐最美的极致表现,也正是因为这点,让她在离世多年后,依然为世人歌颂和聆听。
巴伦博伊姆《钢琴独奏录音辑》
94
这套合辑是为庆祝钢琴大师巴伦博伊姆75岁生日而发行的。毫无疑问地,巴伦博伊姆是我们这个时代里,最有音乐天赋、资质最高、底蕴最深的音乐巨人之一。1942年出生于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家族是来自俄裔犹太移民,到巴伦博伊姆是第三代,因时代因素阿根廷当时是全世界犹太移民第三多的国家。巴伦博伊姆5岁随父亲习琴,7岁就在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初次登台演出,音乐神童声名远播。1954年才12岁便获邀前往欧洲,在维也纳、萨尔兹堡等地举办独奏会,更差点在晚年的富特文格勒指挥之下与柏林爱乐乐团合作。 1960、70年代青年才俊的巴伦博伊姆是当红的炸子鸡,与杰奎琳·杜普蕾的情史更是羡煞众人。琴艺了得的的他逐渐将触角伸到指挥界,在世界各大音乐重镇密集曝光。70年代中期,巴伦博伊姆开始指挥世界重要乐团,1975年巴伦博伊姆接下索尔蒂之棒成为巴黎交响乐团首席指挥,开启乐团编制内的长任指挥工作,1991年再度接下索尔蒂的位置继任芝加哥交响乐团首席指挥,1992年担任柏林国立歌剧院艺术总监至今,也曾两度指挥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更经常被邀请前往拜鲁特指挥瓦格纳音乐季,目前巴伦博伊姆也是史卡拉歌剧院音乐总监。 即便巴伦博伊姆在指挥台上的成就无数,他始终未曾忘情钢琴演奏事业,直到目前仍经常演出钢琴独奏会或协奏曲,是当今乐界少数真正能同时得意于指挥台与钢琴独奏事业的音乐家。
APP内查看主播
大家都在听
20世纪伟大钢琴家《索弗罗尼茨基》
20世纪伟大钢琴家《索弗罗尼茨基》
这张专辑收录了弗拉基米尔·索弗罗尼茨基的演奏录音,包括肖邦、斯克里亚宾的钢琴独奏作品。 索弗罗尼茨基的风格非常适合演奏肖邦,圆润的音色、自由无束的节奏感与弹性分句让他的诠释更具说服力。他处理肖邦的音乐相当自由,音乐中兼含有阳刚的气魄及诗情,升C小调波兰舞曲的录音正是最好的例证。肖邦三首圆舞曲也可以证明索弗罗尼茨基音乐中的内省要素,而马祖卡舞曲录音或可称为索弗罗尼茨基演奏肖邦音乐的最高成就:节奏灵活而富有马祖卡舞曲所该有的弹性。肖邦的音乐语言对他来说几乎像是浑然天成般的自然。总而言之,索弗罗尼茨基弹奏的肖邦带有个人特色,旋律如同在说话一般。 索弗罗尼茨基是诠释斯克里亚宾钢琴作品最杰出的钢琴家,他能够完全掌握住斯克里亚宾音乐里的独特性。有些爱乐者则承认自己对斯克里亚宾的作品毫无感觉,直到听过索弗罗尼茨基的诠释后才豁然开朗。虽然过去有人形容索弗罗尼茨基的演出完全出自自发的即兴,但是他的音乐概念仍然十分清晰而且有逻辑性,索弗罗尼茨基相当注意乐曲细节,因此音乐听来格外引人注意。在他的《第三钢琴奏鸣曲》录音里,只需要聆听慢板乐章就能明白以上的描述:自由的节奏、美丽的音色、优美的旋律线条与内在声部,造就出一个催眠般的情感意境。在第二乐章的中间乐段,索弗罗尼茨基弹出他人难以仿效的宏亮声响,三拍子在双手间不规则地柔和律动着。形容索弗罗尼茨基如何演奏斯克里亚宾实在有太多形容词了:“自由”、“即兴”、“梦一般的朦胧”、“幻想”都是一般最常见的形容词,而这些语句非常适于形容他所弹奏的《第二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在这套专辑收录的录音里,《第二钢琴奏鸣曲》有最即兴的演出,无论是在逻辑或预期效果上,索弗罗尼茨基的演出都与乐曲的标题“奏鸣曲-幻想曲”十分贴切。
--
35
20世纪伟大钢琴家《桑松·弗朗索瓦》
20世纪伟大钢琴家《桑松·弗朗索瓦》
这张专辑收录了桑松·弗朗索瓦的演奏录音,包括肖邦、莫扎特、巴赫、德彪西、拉威尔的钢琴独奏作品。弗朗索瓦所演奏的肖邦的不同作品风格迥异。《即兴曲》的演奏是那样的生动和鲜明,飘逸而富有表现力,staccato(断奏)的运用随心所欲。在Op.36中,他改变了leggiero(轻巧的)的速度;他的《幻想即兴曲》Op.66令人耳目一新,结尾部分完全是marcato(着重的),甚至不用踏板。他自作主张地删去了《第二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的重复段,八年后当他第二次录制这部作品时依然如此。这两个版本听起来惊人地相似,不过这个早先的录音在音色上圆润和丰满,流畅而清晰,技巧的表现也更为出色。他对于四首圆舞曲的演奏各有千秋,虽然听上去略显的老旧感,但就某种程度而言这正是那个时代法国学派的演奏风格。弗朗索瓦运用他非凡的技艺使《叙事曲》听上去是如此的令人不可思议,Op.23和Op.38他通过浓烈情感色彩来体现agitato(激动)和presto con fuoco(热情的急板)。相反,在后两曲中他表现得却是那样的平静和安祥。 在演奏他最擅长的德彪西的作品时,弗朗索瓦几乎难寻对手。他的老师Marquerite Long是德彪西的挚友,同时也是一位福雷作品的倡导者和诸多作品的首演者,手把手地将其演出的心得教给他。当提及德彪西时,他说:“我想没有人会比他更能制造梦幻,他能捕捉到镜子中一切虚幻的东西。”在他《L'isle joyeuse》或《Clair de Lune》的录音中,你能感到他的这种理解。弗朗索瓦对于Pour le piano中的托卡塔的演奏可谓登峰造极,技巧上无懈可击,乐曲的表达自始至终令人迷醉不已。他演奏的福雷作品同样色彩缤纷、优美且不缺乏力度。 当然,作为大师,舒曼的托卡塔应该在他的曲目范围内。然而,在本世纪五十年代,很少有法国演奏家去尝试普罗科菲耶夫的作品。除了浪漫主义的作品,拉威尔和普罗科菲耶夫也是弗朗索瓦的最爱。他在美国首演了的普罗科菲耶夫《第五钢琴协奏曲》,也许他想借此与他最敬仰的霍洛维兹比肩,他录制了这位俄罗斯作曲家的《托卡塔》和《第七钢琴奏鸣曲》。
--
29
20世纪伟大钢琴家《伊万·莫拉维茨》
20世纪伟大钢琴家《伊万·莫拉维茨》
这张专辑收录了伊万·莫拉维茨的演奏录音,包括肖邦、法朗克、德彪西、拉威尔的钢琴独奏作品。 莫拉维茨的钢琴艺术特质,也就是他与同行最大不同点,就是他有着丰富而纯然优美的音色。很少钢琴家能把音响做得这么完美、平衡而有层次感,如同分光仪一样做出像光谱舨的渐层色彩。很多钢琴家认为不同的音色是无关紧要的事,他们演奏出来的音色是黑白的:极弱音缺乏生气和动力,强音则粗糙而刺耳不堪。莫拉维茨的演奏完全没有上述缺点,他把音色的演绎拓展到一个极大的范围。他认为如果一个钢琴家能用深入聆听到清晰、强烈音乐形象,那么他便能透过双手制造出恰当的音色。“通常,我用手臂的重量来制造音色,如果你只用指头,音色是绝对做不出来的。与这点紧密相关的是莫拉维茨的踏板。他的演奏从不让人觉得音色干燥,莫拉维茨并不反对用延音踏板来制造长的和声。在约瑟夫·霍洛维兹的一次访谈中,莫拉维茨承认:「若有机会让钢琴发出混合的、长长的声响,我会这么做。很难说我从言音色里求得什么,也许不同的混合声响,可以让我受到不同的空间感。” 莫拉维茨早期录音作品(1996)中的两首肖邦夜曲,最能说明莫拉维茨的音色的是如何贴近于原作原质。需要强大力度的地方。例如肖邦第四号叙事曲与法朗克(前奏曲,圣歌与赋格),莫拉维茨则施展他所有的技巧和控制力,发出紧凑气氛和戏剧性。莫拉维茨既如此重音色,那也就无怪乎他对乐器质量有着强烈的坚持。这点脾性与他的先师米开兰杰里颇有相通之处。莫拉维茨惯常使用钢琴有波德文、贝森朵芙、佩特罗夫和史坦威。事实上,大家都知道莫拉维茨偶尔会取消演奏会只为“琴不够好”。“有时我会遇到琴键轻重不一的问题,更别提内部琴锺反应不一致的毛病了。”这种情况下,莫拉维茨会陪同调琴师进行调校。“我喜欢参与调琴师的工作,把琴调到最佳状态。”莫拉维茨说:“可是如果调音师束手无策,找会把我带的所有工具拿出来,亲自动手,以达我想要的标准。我并不是一个专业技师,可是我以调整音准和修理一些细部问暊。例如我发现反射簧失去弹性,我就有治它的办法。你想想,为什么要为此牺牲我的演奏效果?”
--
28
20世纪伟大钢琴家《柯尔托(2)》
20世纪伟大钢琴家《柯尔托(2)》
这张专辑收录了阿尔弗雷德·柯尔托的演奏录音,包括法朗克、圣-桑、肖邦、拉威尔、德彪西的钢琴作品。这一套柯尔托专辑曲目有法朗克三部最重要的钢琴作品:前奏曲、《圣咏与赋格》(1929年录音)、《前奏曲、咏叹调与终曲》(1932年录音),以及为钢琴与管弦乐团所的《交响变奏曲》(1934年录音)。期待欣赏这些录音的心情促使我去翻阅柯尔托谈论法国钢琴音乐书中关于法朗克的章节。这本书里也提到德彪西、福雷、夏布里耶与杜卡(可惜啊,柯尔托完全没有录过夏布里耶与杜卡的作品)。柯尔托广泛而且以极佳的理解力,明确的评论法朗克的钢琴音乐。柯尔托演奏这三部重要且动人的作品自然是热烈而有说服力的完美典范。要演奏法朗克并不容易,除了具备基本演奏技巧,还要能找出作曲家隐藏在作品中不易被发现的内涵。法朗克和许多管风琴家一般,都是杰出的即兴演奏家。当然,即兴的魅力是管风琴家演奏时引以为乐的,只有键盘的魔术师才有办法在作品的原始构思中找到头绪脉络,而法朗克在他结束写作生涯前,把这些难以捉摸而且极具有个人风格的要素带入这两部以三段写成,仿如三部管风琴赞美诗的大型钢琴曲。全盛时期的柯尔托从直觉出发,经由思考、每锐的听力与分析开启法朗克在音乐中所透露的讯息,这是诠释法朗克音乐非常完美的典范。柯尔托所演奏的法郎克有完美的清晰度,除了赋格尾声难以驾驭的乐段,柯尔托对法朗克结构复杂的作品理解力,确实能让它更为具有完整明确的形式,具有纯感官的华丽声音以及令人惊奇的音色变换与诱惑力。在文章里,柯尔托提到这两部三连作都各有其拥护者。《前奏曲、圣咏与赋格》比较常被拿出来演奏,但柯尔托认为这两部作品都有其价值,而我得说,我从没有听过其它钢琴家以同样横扫千军的方式演奏这部作品。
116
49
20世纪伟大钢琴家《盖扎·安达》
20世纪伟大钢琴家《盖扎·安达》
这张专辑收录了盖扎·安达演奏的巴托克3部《钢琴协奏曲》、莫扎特《第21钢琴协奏曲》和肖邦的13首《圆舞曲》。 盖扎·安达(Geza Anda,1921年-1976年)是一名出生于匈牙利布达佩斯的瑞士籍钢琴大师。他以演奏古典音乐和浪漫派音乐而闻名。安达的演奏结合了精湛的技巧与歌唱般的旋律,分句有如人声,福特文格勒称他是“钢琴的游唱诗人”。 华丽的莫扎特《C大调第21钢琴协奏曲》的首尾两乐章活力充沛,在安达的指挥下,音乐散发出戏剧性十足的个性。音乐没有任何夸张虚饰。安达慢慢地享受着音乐中力与色彩的各种可能性,并以节奏、强性及舒畅的热情为音乐增添必要的活力。在优雅的行板乐章里,安达以钢琴重新创造出人声般纯朴的抒情美感却又不过份伤感。少有这样审慎但是生动的演出,似乎这就是莫扎特钢琴协奏曲原来的面貌。 对这位多才多艺且有天份的艺术家来说,节奏灵巧而且有打击乐器效果的巴尔托克三首《钢琴协奏曲》就像是特地为他而写似的。这是安达事业的新方向,有些人形容这是他音乐美学的大转变。而从这个新方向能够体会到安达晚年的肖邦十三首《圆舞曲》录音所持的神秘与心理内省式艺术观点。掌握到巴托克《第一、二钢琴协奏曲》的刺激性以及莫扎特式明亮的音色与风格后,安达在逝世前(1976年6月)不久才录制的巴托克几乎呈现出与肖邦同样的忧伤气质,听者几乎会产生与音乐一同死去的感受。 如果有人坚持认为巴托克的音乐十分狂野,《第三钢琴协奏曲》中乐章的狂热宗教风格会令人无法抗拒。钢琴与乐团的庄严气氛就像祈祷者,音乐中的恐吓气氛只是为了与之形成对比且吸引一般人的注意。终乐章如同是一首呼应这种感觉的诗意圆舞曲。
88
24
李帕蒂《钢琴大师》
李帕蒂《钢琴大师》
迪努·李帕蒂是最神秘的钢琴家之一,尽管自他英年早逝已经超过半个世纪,但大部分的钢琴文献不比印在他那些经常再版、值得称颂的唱片上能知道得更多。在经典的大部头《伟大的钢琴家》中他只是被附带一提。哈罗德.G.勋伯格仅仅评论道:“1950年33岁的他的离去,世人失去了一个将会成为世纪主要人物之一的钢琴家。”这样的评论忽略了一个事实,那就是在他去世前,李帕蒂已经被高度评价为最伟大的钢琴家和音乐家之一而令音乐会舞台增辉。 他的独奏曲目编排也同样的大胆且丰富多彩。他在一场独奏会中演奏了巴赫的四首前奏曲和赋格,贝多芬的华尔斯坦奏鸣曲,舒曼的交响练习曲以及拉威尔的Tombeau de Couperin。1947年的一场肖邦独奏会更是一次对作曲家作品的大概括:6首前奏曲、3首练习曲、奏鸣曲op.58、叙事曲op.52、马祖卡op.50 No.3、谐谑曲op.20、夜曲op.27第二、圆舞曲op.34第一和波罗乃兹op.22。在其他时候,他的独奏会集中在一个大规模作品里,譬如华尔斯坦、肖邦B小调奏鸣曲或者交响练习曲,剩下的曲目则是由一些小型作品组成的历史系列,从巴赫经由肖邦、勃拉姆斯、李斯特,直到现代作曲家像德彪西、拉威尔、德·法雅以及埃奈斯库。 他演奏中惊人的清澈和对音乐性探索的诠释,使李帕蒂赢得了那个时代的音乐名人的认可与赞美。钢琴家中诸如巴克豪斯、科尔托,菲舍尔,哈丝姬尔,肯普夫和施纳贝尔都是他的朋友和支持者,同样还有乐坛其它领域的音乐家——安塞美、布朗热、贵诺(Cuenod)、杜卡斯、埃奈斯库、霍格、马克维奇(Markevich)、梅纽因、普朗克、托斯卡尼尼等等……注意到李帕蒂“杰出天赋”的科尔托,称呼他为“钢琴家领域中真正的新发现。”在他去世时写道“没有什么能教给你,事实上只有一样,那就是向你学习。”当弗朗克·马丁第一次听到李帕蒂演奏,他“感到有什么不平常的事情正在发生,我从来没有听到钢琴像这样被弹奏。”普朗克把他描述为一个“神圣之灵的艺术家”霍格则说他“首先是一个音乐家,其次,才是一个钢琴家。”卡拉杨描述他的演奏如同“不再是钢琴的声音,而是最纯粹的音乐。”
25
88
20世纪伟大钢琴家《乔治·齐夫拉》
20世纪伟大钢琴家《乔治·齐夫拉》
这张专辑收录了乔治·齐夫拉的演奏录音,包括李斯特、肖邦的钢琴独奏作品。乔治·齐夫拉(Gyorgy Cziffra,1921-1994)法籍匈牙利钢琴家。齐夫拉的演奏,以技巧而取胜,技巧的表达令人眼花缭乱,但对作品的内涵往往很难深入探究。他演奏的练习曲及高难度技巧作品,都能充分展示其才华,最具特色的作品是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与《超技练习曲》。 齐夫拉无比富创意的《匈牙利狂想曲》、《匈牙利幻想曲》、《死之舞》及李斯特钢琴协奏曲,把他的才华逐音、逐小节地展现出来。对他来说,录音室不过是个空间,让他用来捕捉艺术灵感。他可以透过冒险、试验、练习,来达到彻底的说服力。他在录音室内燃亮作曲家所托付的音乐概念,再发挥所有的技巧魔力,让作品闪耀生辉。在他那疾风扫落叶般却又精准控制的演奏中,《塔兰泰拉》及《B.A.C.H.幻想曲与赋格》中的宏伟敲击和弦经过句,都表现得神乎其技而耀眼非凡。每个细节听来都是清新而富创意,使听众觉得似乎聆听一部从末听过的新曲子。齐夫拉演奏的肖邦的练习曲,如同帕格尼尼二十四首随想曲一般,难道是想把他们也塑造出李斯特魔鬼戏剧性般的意义?究竟是出乎自负、对艺术的冲动,抑或全然的实验精神,让齐夫拉如此演奏肖邦的练习曲呢?也许有人认为他的诠释可议而且卖弄技巧,甚至仅为填充录音曲目。但从另外一个较开放的角度来看,也许我们可以解释成:齐夫拉对这部作品的激情、不敏锐深入的诠释,也是对音乐的一种探索,他想追求任何可能的作品燃烧的方式。齐夫拉演奏的《英雄》波兰舞曲说明他在练习曲中表现的狂野只是一次特别。事实上,他对波兰舞曲的诠释让人联想《波兰幻想曲》作品61,因为齐夫拉把其中散漫、克制节奏的的风格被引用在《英雄》波兰舞曲这部和弦、节奏实则比较重的作品里。
--
36
20世纪伟大钢琴家《拉度·鲁普》
20世纪伟大钢琴家《拉度·鲁普》
这张专辑收录了拉度·鲁普的演奏录音,包括贝多芬、勃拉姆斯、舒曼、舒伯特、格里格的钢琴作品。 鲁普1971年录制的舒伯特奏鸣曲D.784把我们带到他所开创的一个新领域。在这部奏鸣曲录音里,除呈现作品本身外,我们可以察觉出一种正在消失中的特有俄罗斯学派作风。这种风格明显地表现在第一乐章的响亮极强奏,及最后一个乐章的处理当中。尤其最后一个乐章说明了鲁普是何以能赢得范·克莱本大赛首奖。不只是在高速弹奏时能保有像水晶般明晰的触键,而且在最后的可畏八度音中,显得特别大胆而光采,即便当今知名钢琴家在此都刻意略去部分音符,以免弹奏时会影响速度。1971年鲁普就充分显示他在弹奏八度时的超技,事实上,这个特点也表现在演奏舒伯特《流浪者幻想曲》、舒曼《幽默曲》和巴托克《钢琴奏鸣曲》。虽然如此,他又不是那种急于演奏某些曲子,如柴科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以自我炫耀的那种钢琴家。 在前述奏鸣曲录制十年后录制的《乐兴之时》D.780,可引领人们到鲁普诠释舒伯特作品的中心概念.你可以发现他表现这六首作品时所深深沉浸的忧郁、晦暗气氛,可以听到人类心灵的孤寂(如第二号的第二主题)、徒劳的挣扎(第一号中段)、高度的歌唱性,又常常语带哀愁与压抑,这些使得这部作品可被称为钢琴作品中的《冬之旅》。
82
33
20世纪伟大钢琴家《舒拉·切尔卡斯基》
20世纪伟大钢琴家《舒拉·切尔卡斯基》
这张专辑收录了舒拉·切尔卡斯基的演奏录音,包括肖邦的全套《练习曲》、《前奏曲》、《第三钢琴奏鸣曲》等钢琴独奏作品。舒拉·切尔卡斯基(Shura Cherkassky,1911.10.7-1995.12.27)俄裔美国钢琴家,出生于乌克兰敖德萨。俄国革命时全家移居美国,曾师从约瑟夫·霍夫曼,还差点成了拉赫玛尼诺夫的学生。据说他在练习钢琴时经常用 “半速”去演奏,力求精准的控制键盘和弹出绝妙的音色。这也是他的演奏一直很慢的缘故。切尔卡斯基的肖邦是十分有特色的,这已经被很多人表示认可。尤其是夜曲、玛祖卡和奏鸣曲,触键很透彻,层次非常明晰,有一种冰清玉洁的诗意在里面。他演奏的第三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很好的体现了这点。这是一个极端浪漫的乐章,需要在钢琴的分句和推进上非常注意,其次就是对音色的处理,需要仔细推敲,才能把肖邦那种羞涩的恋情般的感觉完美地展现出来。夜曲他演的好慢,甚至比阿劳的还要慢些。同样,速度一慢,那些诗意的东西就很容易地展示出来了,这在所有的作品都有类似的机理。切尔卡斯基有自己的特殊形象,他在钢琴上的表演手法变化万千,近似一个淘气的小精灵。这位个子矮小的钢琴家出场时总是快步走上舞台,面带神秘的微笑向听众致意,好像手中自有诀窍。由于他这种神态,有时往往使人不太习惯,但当他手触琴键,响起美妙的音乐,马上会使你感受到其新鲜的效应。他的演奏确实给听众带来了愉快。切尔卡斯基以演奏浪漫派作曲家的作品为主,被认为是拉赫曼尼诺夫、戈多夫斯基、列文涅、霍夫曼、霍罗威茨所代表的浪漫钢琴演奏传统的最后一人。他的演奏既有高超的技巧和多变的音色层次,又有丰富的想象力。
24
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