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伟大钢琴家《拜伦·坚尼斯》

20世纪伟大钢琴家《拜伦·坚尼斯》

这张专辑收录了拜伦·坚尼斯的演奏录音,包括巴赫、贝多芬、肖邦、李斯特、舒伯特、勃拉姆斯的钢琴独奏作品。 拜伦·坚尼斯(Byron Janis,1928-)美国钢琴家。坚尼斯追求音色与表情,擅长演奏拉赫玛尼诺夫和普罗科菲耶夫的作品。 坚尼斯曲目跨及十九到二十世纪初:拉赫玛尼诺夫、普罗科菲耶夫和李斯特协奏曲,贝多芬和勃拉姆斯的奏鸣曲、舒伯特和舒曼的作品,但他还是对肖邦有着特殊的偏爱。除音乐本身外,坚尼斯本身的气质恐怕比音乐本身更能表达“肖邦”的特性。如同哈洛德·勋伯格所描述:“在舞台上,坚尼斯瘦长、几乎弱不禁风的样子,几乎马上唤起台下女性观众的母性怜爱本能,就像肖邦本人再现一样。等到他弹完一首《夜曲》 ,半数观众都猜想会有位乔治·桑从后台走出来,搀扶着他前往地中海静养。” 坚尼斯形容他和肖邦的关系为“灵魂交感”。坚尼斯阐述道:“肖邦对他的弟子说过许多次‘用你的灵魂去弹奏。’如果你想创造真正伟大的音乐,就必需得这么做。如同现实生活,你付出愈多,得到的回馈也愈多。有人害怕无保留的付出,但是对我来说,只有全心付出才能唤起最高的美感和表现这个世界的神秘。让灵魂充分歌唱是妙不可言的经验。如果技巧真能和自己想象力结合,然后呢,神奇的事就会发生。你可以称它为交感、出神入化、浑然物外……随便你。反正它就是‘音乐’,不再是钢琴、也不再是音乐家:此时音乐的境界早已超越这一切。” 坚尼斯相信他“确实和肖邦有些奇妙的因缘,最早是1955年在诺昂特巧遇阿萝蕾·桑(Aurore Lauth Sand) ,也就是乔治·桑的孙女。接着是他发现了四份肖邦从未发表过的手稿,然后又在法国电视台的电视节目中演出肖邦这个角色。”如同霍洛维兹一样,坚尼斯的特点在于优美的歌唱性。如同坚尼斯告诉学生:“你不是钢琴家,而是位歌唱家。当然你学的是这种乐器,但你其实是同时扮演歌唱家和伴奏两个角色。有很多年轻学生觉得怯于去‘唱 ’ 。以前肖邦就建议他的学生,常去听伟大声乐家演唱,你就知道怎么弹钢琴。”
节目(30)
批量下载
加载更多
主播信息
Love_small_cat

Love_small_cat

小喵陪你听古典 聆听美妙旋律、感受艺术真谛
关注
杜普蕾《杰出的大提琴演奏录音》
46
这套合辑是1961-1973年间杜普蕾录制的全部作品。其中CD1是著名的与巴比罗利及伦敦交响乐团合作的埃尔加《大提琴协奏曲》;CD2中1970年录制的德沃夏克《大提琴协奏曲》也是名版。CD4是杜普蕾留下的最后录音,1971年12月10-11日杜普蕾在没有事先安排的情况下突然来到录音棚,录制了弗兰克和肖邦的《大提琴奏鸣曲》。合辑中有些重复的曲目是不同时期的各个录音。 这套合辑是欣赏、了解杜普蕾的较全面参考资料。得益于杜普蕾不管是在音乐会上还是在录音室麦克风前均全力投入的秉性,其琴声的魅力仍然扑面而来。每次听到杜普蕾拉琴,再焦虑烦躁的心,都可以瞬间平静。像她那般用生命和身体去表达音乐灵魂的人,实在是太少了。 杜普蕾是非常特别的一位音乐家,她的琴声中,发抒出她整个人独特的气质,充满感染力和热情。杜普蕾是天才洋溢、不受到人间规则限制的音乐家,她的演奏使人无法不驻足倾听,那是一种自信、也是一种音乐最美的极致表现,也正是因为这点,让她在离世多年后,依然为世人歌颂和聆听。
巴伦博伊姆《钢琴独奏录音辑》
82
这套合辑是为庆祝钢琴大师巴伦博伊姆75岁生日而发行的。毫无疑问地,巴伦博伊姆是我们这个时代里,最有音乐天赋、资质最高、底蕴最深的音乐巨人之一。1942年出生于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家族是来自俄裔犹太移民,到巴伦博伊姆是第三代,因时代因素阿根廷当时是全世界犹太移民第三多的国家。巴伦博伊姆5岁随父亲习琴,7岁就在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初次登台演出,音乐神童声名远播。1954年才12岁便获邀前往欧洲,在维也纳、萨尔兹堡等地举办独奏会,更差点在晚年的富特文格勒指挥之下与柏林爱乐乐团合作。 1960、70年代青年才俊的巴伦博伊姆是当红的炸子鸡,与杰奎琳·杜普蕾的情史更是羡煞众人。琴艺了得的的他逐渐将触角伸到指挥界,在世界各大音乐重镇密集曝光。70年代中期,巴伦博伊姆开始指挥世界重要乐团,1975年巴伦博伊姆接下索尔蒂之棒成为巴黎交响乐团首席指挥,开启乐团编制内的长任指挥工作,1991年再度接下索尔蒂的位置继任芝加哥交响乐团首席指挥,1992年担任柏林国立歌剧院艺术总监至今,也曾两度指挥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更经常被邀请前往拜鲁特指挥瓦格纳音乐季,目前巴伦博伊姆也是史卡拉歌剧院音乐总监。 即便巴伦博伊姆在指挥台上的成就无数,他始终未曾忘情钢琴演奏事业,直到目前仍经常演出钢琴独奏会或协奏曲,是当今乐界少数真正能同时得意于指挥台与钢琴独奏事业的音乐家。
汤姆·罗素《上帝使者》
39
这张专辑是汤姆·罗素为纪念他三年前去世的父亲出版的,共收录了26首歌曲。专辑后面的十几首歌是免费赠送,唱足74分钟,实在是超值。连同汤姆·罗素在内,共有五位歌手加盟录制这张唱片。汤姆·罗素的磁性男声真是魅力无法挡, 发烧友们几乎人手一张的那位阿隆·内维尔的嗓音够有磁性了吧,可与汤姆·罗素一比,只得让贤。其他四位歌手的嗓音也是各有特色,令人一听难忘。所录歌曲虽然算是流行歌曲,但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情,显得较“斯文”,较有音乐味,旋律优美动听,动情处几可催人泪下。
APP内查看主播
大家都在听
20世纪伟大钢琴家《桑松·弗朗索瓦》
20世纪伟大钢琴家《桑松·弗朗索瓦》
这张专辑收录了桑松·弗朗索瓦的演奏录音,包括肖邦、莫扎特、巴赫、德彪西、拉威尔的钢琴独奏作品。弗朗索瓦所演奏的肖邦的不同作品风格迥异。《即兴曲》的演奏是那样的生动和鲜明,飘逸而富有表现力,staccato(断奏)的运用随心所欲。在Op.36中,他改变了leggiero(轻巧的)的速度;他的《幻想即兴曲》Op.66令人耳目一新,结尾部分完全是marcato(着重的),甚至不用踏板。他自作主张地删去了《第二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的重复段,八年后当他第二次录制这部作品时依然如此。这两个版本听起来惊人地相似,不过这个早先的录音在音色上圆润和丰满,流畅而清晰,技巧的表现也更为出色。他对于四首圆舞曲的演奏各有千秋,虽然听上去略显的老旧感,但就某种程度而言这正是那个时代法国学派的演奏风格。弗朗索瓦运用他非凡的技艺使《叙事曲》听上去是如此的令人不可思议,Op.23和Op.38他通过浓烈情感色彩来体现agitato(激动)和presto con fuoco(热情的急板)。相反,在后两曲中他表现得却是那样的平静和安祥。 在演奏他最擅长的德彪西的作品时,弗朗索瓦几乎难寻对手。他的老师Marquerite Long是德彪西的挚友,同时也是一位福雷作品的倡导者和诸多作品的首演者,手把手地将其演出的心得教给他。当提及德彪西时,他说:“我想没有人会比他更能制造梦幻,他能捕捉到镜子中一切虚幻的东西。”在他《L'isle joyeuse》或《Clair de Lune》的录音中,你能感到他的这种理解。弗朗索瓦对于Pour le piano中的托卡塔的演奏可谓登峰造极,技巧上无懈可击,乐曲的表达自始至终令人迷醉不已。他演奏的福雷作品同样色彩缤纷、优美且不缺乏力度。 当然,作为大师,舒曼的托卡塔应该在他的曲目范围内。然而,在本世纪五十年代,很少有法国演奏家去尝试普罗科菲耶夫的作品。除了浪漫主义的作品,拉威尔和普罗科菲耶夫也是弗朗索瓦的最爱。他在美国首演了的普罗科菲耶夫《第五钢琴协奏曲》,也许他想借此与他最敬仰的霍洛维兹比肩,他录制了这位俄罗斯作曲家的《托卡塔》和《第七钢琴奏鸣曲》。
--
29
20世纪伟大钢琴家《鲁宾斯坦(1)》
20世纪伟大钢琴家《鲁宾斯坦(1)》
这张专辑收录了阿图尔·鲁宾斯坦的演奏录音,包括肖邦的钢琴独奏作品。鲁宾斯坦天性慷慨,富于冒险精神,堪称当代最佳的西班牙音乐诠释者之一,他那阿尔班尼士“依贝利亚”(Iberia)绝妙无比的演奏更足以荣耀地所钟爱的西班牙,这也刺激斯特拉文斯基将“彼德洛希卡”改编为钢琴曲,阿图尔·鲁宾斯坦也是席玛诺夫斯基《第二钢琴奏鸣曲》与后续许多品的世界首演诠释者:要是没有阿图尔·鲁宾斯坦的大力推广,维拉-罗伯斯(Villa-Lobos)的许多作品恐怕也没有得见天日的机会。虽然如此,在阿图尔·鲁宾斯坦大量的演出录音当中,却独缺完整的“依贝利亚”、“彼德洛希卡”和席玛诺夫斯基的奏鸣曲全集,殊为可惜。 鲁宾斯坦的肖邦演奏也受到他致力于新作品作风的影响。像阿图尔·鲁宾斯坦一样,在其演奏生涯中风格与手法有如此革命性转变的钢琴家,可说是少之又少。为求消弭大众对肖邦音乐有如沙龙花花公子的刻板印象,阿图尔·鲁宾斯坦将一股清新与活力注入其诠释当中,以高尚的情感取代感伤、以力量和高贵取代病态与神经质,并以清晰而明确的音乐线条方向取代含糊的“浪漫”迂回与自我耽溺。刚开始时,阿图尔·鲁宾斯坦这种肖邦风格遭到一阵质疑,其清新之气与高贵风骨被责为冷酷无情,但数年后即转谤为誉,大众一致推崇阿图尔·鲁宾斯坦堪称最伟大的肖邦钢琴家,因为他能在肖邦高卢式的精准与斯拉夫式的热情中求得完美无瑕的平衡。他这种点铁成金的能力得来不易,潜沉的使命感逐渐取代早期的肤浅放荡。他曾大言不惭地告诉一群仰慕者,他演奏的掉音多到可以拼成一首交响曲:由此观之,他早期成功乃肇因于其直截了当的亲和力,而非之后学究式的一本正经,此时他一反其原有个性,生命中较为深沉严肃的一面已展现出来。阿图尔·鲁宾斯坦曾表示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听人说父亲是本可成器的二流钢琴家。因此从四十七岁起他才开始大幅增修演奏曲目,原本的活力依旧,但要增添对细节的注意与对原谱的谨慎态度,为早年的旺盛精力与轻佻所掩盖的从容气度,此时便展露无遗。
--
31
20世纪伟大钢琴家《鲁宾斯坦(3)》
20世纪伟大钢琴家《鲁宾斯坦(3)》
这张专辑收录了阿图尔·鲁宾斯坦的演奏录音,包括贝多芬、法朗克、舒伯特、勃拉姆斯、舒曼的钢琴独奏作品。 除了肖邦的作品之外,贝多芬、舒曼和勃拉姆斯的键盘作品大量地出现在鲁宾斯坦的节目单上。鲁宾斯坦演奏为数众多的贝多芬的奏鸣曲,但是在他漫长的职业演奏生涯中,有两首特别地是他的最爱。其一为《热情》奏鸣曲(作品五十七);另一为降E大调奏鸣曲作品三十一之三。阿图尔·鲁宾斯坦录制了三次的降E大调奏鸣曲,这里所收录的是第二次、于1964年的录音。这首生气蓬勃、热情洋溢的作品之所以强烈吸引阿图尔·鲁宾斯坦的原因是显而易见的,它需要如歌的音色、钢琴的优雅和旋律的激荡(特别是其第二和第四乐章)的独特结合一种阿图尔·鲁宾斯坦富有的特质。阿图尔·鲁宾斯坦诠释贝多芬的音乐风格是相当有说服力的,他演奏这位作曲家的方式也许曾受过已被遗忘的法国钢琴家艾杜瓦·里斯勒(Edouard Risler)的影响,年轻的阿图尔·鲁宾斯坦曾经听过他演奏全本的贝多芬奏鸣曲。“直到现在,”阿图尔·鲁宾斯坦在自传中回忆到:“我再也没有听过任何人能演奏这些奏鸣曲如同黎斯勒一般美丽而动人,他忠实的演奏它们,就好像它们对他说话一样,显现了这些钜作的高度浪漫本质。人们似乎忘记贝多芬是第一位可被称为“浪漫派”的作曲家,简而言之,他利用自己的创作天分,在他的音乐中刻画出他的绝望、他的欢乐、他对自然的感受、他的愤怒的爆发,最重要地,他的爱。他利用他那无与伦比的才华,完美地展现这些情绪。谈论贝多芬时,再也没有比“古典”这样的字眼更令我陌生的了。” 鲁宾斯坦对勃拉姆斯的音乐的终身奉献斑斑可考。事宾上,他在1971年表示:“勃拉姆斯的音乐和我关系紧密尤甚于我那伟大的同胞肖邦。早年我有幸成为约瑟夫·约阿希姆——传奇的勃拉姆斯的诠释者、建言者和友人的门生,经由他我一阅始就浸淫在勃拉姆斯的音乐中。记住,我十岁那年勃拉姆斯才离世,所以对我来说他是在世的作曲家,而非“老大师”。现在我仍然以这样的感觉来接近他的音乐,以我自己的方式,尝试演奏出早年成长时所喜爱的那位勃拉姆斯的本质。”
--
27
20世纪伟大钢琴家《乔治·博列特》
20世纪伟大钢琴家《乔治·博列特》
这张专辑收录了乔治·博列特的演奏录音,包括肖邦、约翰·施特劳斯、李斯特、拉赫玛尼诺夫等的作品。 乔治·博列特(Jorge Bolet,1914-1990)美藉古巴钢琴家,生于哈瓦那。7岁开始向他的姐姐学习钢琴,12岁与哈瓦那交响乐团首度公开演奏莫扎特《d小调钢琴协奏曲》,1927到1934年在美国寇帝斯音乐院向戴维·沙伯顿学琴。后来到欧洲旅行,在维也纳、伦敦、马德里、柏林与巴黎等地举行独奏会,1936年回到柯蒂斯音乐学院担任塞尔金的助教。后来辞掉教职转往外交事业发展(1942到1945年曾担任古巴驻华盛顿文化大使,1946年也曾在东京指挥吉尔伯特与苏利文的《如此天皇》日本首演),后来重新踏上音乐会与录音的活动,尤其致力于浪漫乐派的作品,他演奏李斯特时“拥有霍洛维兹般的触键与列文涅的音色”,最著名的就是他华丽的唱片录音。博列特的艺术唤醒了今日的伟大艺术美学,一种就像他说的,不是拘泥于乐谱的音符,而是借着心灵感受的艺术。 怀着一股毫不妥协的浪漫性,博列特花了很多心力在改编作品身上,施特劳斯/陶西格、施特劳斯/舒尔兹-艾弗勒、瓦格纳/李斯特等改编作品,是他的节目单里的常客“演奏巴赫/布梭尼的《夏康舞曲》时,他以远远超过人性的劲道开头,没有渗入自私的花俏与短视的自我风格,即使在其间出现类似伸缩喇叭声响的新颖效果,为了表达多样化的情绪与架构,基本上他的变化还是在整体的秩序中游走,最后则是将第一主题弹奏出宽大广阔的美感,建立压倒以往的宽度与征服感。按着是肖邦的《24首前奏曲》,每首之间有着狂想式的情绪变化,与随之释放浪漫精神所再创造的速度步调,听听这些博列特同步演奏的双手如何诉说出最充满活力的雄辩性格,而不是伪造出来的效果(尤其是第二、四、六与十三首)。有多少钢琴家真正能将《降D大调雨滴前奏曲》轻松惬意而充满音色细微差别之美地“唱”出来?在第八首(拉赫玛尼诺夫式旋绕与灿烂的乐曲)、第十、十四、十六号,这二十四首当中的大部分,博列特都能如此细腻地注意架构、平衡与和谐。在这里博列特以报复狂怒般的气势挥洒出大师的骚动,而且增加低音的份量与肖邦“激烈的快板”里无拘束的快意,让听众提早忘情地鼓掌。
--
40
20世纪伟大钢琴家《盖扎·安达》
20世纪伟大钢琴家《盖扎·安达》
这张专辑收录了盖扎·安达演奏的巴托克3部《钢琴协奏曲》、莫扎特《第21钢琴协奏曲》和肖邦的13首《圆舞曲》。 盖扎·安达(Geza Anda,1921年-1976年)是一名出生于匈牙利布达佩斯的瑞士籍钢琴大师。他以演奏古典音乐和浪漫派音乐而闻名。安达的演奏结合了精湛的技巧与歌唱般的旋律,分句有如人声,福特文格勒称他是“钢琴的游唱诗人”。 华丽的莫扎特《C大调第21钢琴协奏曲》的首尾两乐章活力充沛,在安达的指挥下,音乐散发出戏剧性十足的个性。音乐没有任何夸张虚饰。安达慢慢地享受着音乐中力与色彩的各种可能性,并以节奏、强性及舒畅的热情为音乐增添必要的活力。在优雅的行板乐章里,安达以钢琴重新创造出人声般纯朴的抒情美感却又不过份伤感。少有这样审慎但是生动的演出,似乎这就是莫扎特钢琴协奏曲原来的面貌。 对这位多才多艺且有天份的艺术家来说,节奏灵巧而且有打击乐器效果的巴尔托克三首《钢琴协奏曲》就像是特地为他而写似的。这是安达事业的新方向,有些人形容这是他音乐美学的大转变。而从这个新方向能够体会到安达晚年的肖邦十三首《圆舞曲》录音所持的神秘与心理内省式艺术观点。掌握到巴托克《第一、二钢琴协奏曲》的刺激性以及莫扎特式明亮的音色与风格后,安达在逝世前(1976年6月)不久才录制的巴托克几乎呈现出与肖邦同样的忧伤气质,听者几乎会产生与音乐一同死去的感受。 如果有人坚持认为巴托克的音乐十分狂野,《第三钢琴协奏曲》中乐章的狂热宗教风格会令人无法抗拒。钢琴与乐团的庄严气氛就像祈祷者,音乐中的恐吓气氛只是为了与之形成对比且吸引一般人的注意。终乐章如同是一首呼应这种感觉的诗意圆舞曲。
94
24
20世纪伟大钢琴家《阿劳(1)》
20世纪伟大钢琴家《阿劳(1)》
这张专辑收录了克劳迪奥·阿劳演奏的代表作品,包括巴赫、李斯特、勃拉姆斯等的独奏曲。 克劳迪奥·阿劳(Claudio Arrau,1903年2月6日-1991年6月9日)智利钢琴家。自幼有神童之称,曾到柏林求学,后定居纽约,持续其国际钢琴大师的演出生涯,誉满全球,公认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钢琴家之一。阿劳的演奏曲目范围十分广泛,从巴洛克到二十世纪的作品均有独到的建树,纯正严谨的古典风格与深刻的感情结合完美,并通过丰富的音色变化和辉煌的演奏技巧展现作曲家的音乐构思。录制了大量的唱片,是贝多芬、肖邦、舒曼、李斯特、勃拉姆斯作品的权威演奏家,最脍炙人口的录音是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 克劳迪奥·阿劳的演奏富于个性,而又充满感情,技术上无与伦比。据说他为人温和、儒雅,这从他的演奏中就可以感受到。阿劳的琴声与众不同,他的音色丰富、厚实,如同陈年佳酿的葡萄酒。对于这点,有人认为阿劳的琴声听起来含混、粗重,也有人喜欢这种较“圆”的声音,认为听起来像管风琴,还有人说阿劳的手就像是在松软的琴键上翻耕。早年的阿劳享有“炫技大师”(Virtuoso)的称号,但中年以后,他演奏的速度变得越来越慢,越来越深思熟虑。许多评论家认为在他最亲近的母亲去世之后,阿劳的整个风格变得内省而有节制,少了许多即兴成分。阿劳认为艺术是神圣的、神秘的、灵性的东西。艺术不是单纯的娱乐或者心理治疗,而是严肃的生活方式。听阿劳弹琴,会觉得自己置身在他那沉思凝重的心灵里,世界不再那么喧闹、那么乱糟糟。阿劳在台上全神贯注,犹如一个禅宗的法师,犹如一个弓箭手,弓、箭、靶的三点连成一体。阿劳是一位高尚的音乐建筑师,一个个恢宏庄重的构思为他永远敬仰和热爱的音乐服务。阿劳的一生都在为他的事业奋斗,从一名神童步向一代大师,不断地到世界各地演出,并留下了大量的唱片,最终无愧地取得了世界公认的钢琴泰斗的声望。在阿劳迈入八十岁之际,他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音乐家之一,在1982至83年的音乐季中,国际上大部分的音乐媒体把这称作“阿劳的年代”,以示对他的敬重与荣耀。
--
13
20世纪伟大钢琴家《伊万·莫拉维茨》
20世纪伟大钢琴家《伊万·莫拉维茨》
这张专辑收录了伊万·莫拉维茨的演奏录音,包括肖邦、法朗克、德彪西、拉威尔的钢琴独奏作品。 莫拉维茨的钢琴艺术特质,也就是他与同行最大不同点,就是他有着丰富而纯然优美的音色。很少钢琴家能把音响做得这么完美、平衡而有层次感,如同分光仪一样做出像光谱舨的渐层色彩。很多钢琴家认为不同的音色是无关紧要的事,他们演奏出来的音色是黑白的:极弱音缺乏生气和动力,强音则粗糙而刺耳不堪。莫拉维茨的演奏完全没有上述缺点,他把音色的演绎拓展到一个极大的范围。他认为如果一个钢琴家能用深入聆听到清晰、强烈音乐形象,那么他便能透过双手制造出恰当的音色。“通常,我用手臂的重量来制造音色,如果你只用指头,音色是绝对做不出来的。与这点紧密相关的是莫拉维茨的踏板。他的演奏从不让人觉得音色干燥,莫拉维茨并不反对用延音踏板来制造长的和声。在约瑟夫·霍洛维兹的一次访谈中,莫拉维茨承认:「若有机会让钢琴发出混合的、长长的声响,我会这么做。很难说我从言音色里求得什么,也许不同的混合声响,可以让我受到不同的空间感。” 莫拉维茨早期录音作品(1996)中的两首肖邦夜曲,最能说明莫拉维茨的音色的是如何贴近于原作原质。需要强大力度的地方。例如肖邦第四号叙事曲与法朗克(前奏曲,圣歌与赋格),莫拉维茨则施展他所有的技巧和控制力,发出紧凑气氛和戏剧性。莫拉维茨既如此重音色,那也就无怪乎他对乐器质量有着强烈的坚持。这点脾性与他的先师米开兰杰里颇有相通之处。莫拉维茨惯常使用钢琴有波德文、贝森朵芙、佩特罗夫和史坦威。事实上,大家都知道莫拉维茨偶尔会取消演奏会只为“琴不够好”。“有时我会遇到琴键轻重不一的问题,更别提内部琴锺反应不一致的毛病了。”这种情况下,莫拉维茨会陪同调琴师进行调校。“我喜欢参与调琴师的工作,把琴调到最佳状态。”莫拉维茨说:“可是如果调音师束手无策,找会把我带的所有工具拿出来,亲自动手,以达我想要的标准。我并不是一个专业技师,可是我以调整音准和修理一些细部问暊。例如我发现反射簧失去弹性,我就有治它的办法。你想想,为什么要为此牺牲我的演奏效果?”
--
28
20世纪伟大钢琴家《格伦·古尔德》
20世纪伟大钢琴家《格伦·古尔德》
这张专辑收录了格伦·古尔德的演奏录音,包括斯卡拉蒂、莫扎特、海顿、比才等的钢琴作品。 这套专辑的曲目完全没有巴赫。没有代表性的巴赫,或许有人会认为这就像古尔德与同行竞争的同时却拿一件破武器在手上。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没有巴赫与贝多芬,也就没有办法全面的审视古尔德,但是现在只能就这些曲子来解说古尔德的诠释艺术。从古尔德独一无二的演出中,我们会发现天使与魔鬼同时并存在这些音乐里。 首先是伯德与吉本斯的作品。从这些作品可以发现以节奏主导乐曲的作法和他的巴赫一样,各声部情感丰富而又各自独立,并以细腻的小细节串连起整部作品。无论是伯德、吉本斯或巴赫,古尔德同样都以不间断向前行进的持续感为诠释基础,“迟缓”更是古尔德不会忘记的速度。 三首斯卡拉第奏鸣曲代表古尔德曾有很短的时间沉迷于他的作品。这里的诠释依然是平常的古尔德,出色的细节掌握是让音乐有持续感所不能缺少的要件。 从莫扎特《C大调幻想曲与赋格》可以听到古尔德最受争议性的一点:他把莫扎特弹得过份神圣庄严,而莫扎特的音乐内涵通常是和这样的风格相抵触,因此过去曾有个多伦多钢琴家把古尔德诠释的莫扎特形容为“下流”。古尔德自己则表示,他对早期的莫扎特非常着迷,对于成熟期的莫扎特完全没有共鸣。他认为,莫扎特是位剧作家、伟大的歌剧与协奏曲作曲家。顾尔德演奏的莫扎特还没有得到多数人的认同。美国乐评人哈金在同业中素以研究莫扎特闻名,他形容古尔德诠释的《c小调钢琴协奏曲》是“我所听过最出色的诠释之一”;另一位美国名乐评人格拉斯则说所有的《c小调钢琴协奏曲》版本中,只有古尔德的诠释会让他一次又一次的欣赏,因为这是最有活力与有趣的版本。两位乐评人的观点为“下流”的说法带来疑问,也暗示我们必须重新聆赏与思考古尔德的莫扎特。
--
46
20世纪伟大钢琴家《伊格纳茨·弗利德曼》
20世纪伟大钢琴家《伊格纳茨·弗利德曼》
这张专辑收录了伊格纳茨·弗利德曼的演奏录音,包括肖邦、李斯特、门德尔松、贝多芬、韦伯的钢琴独奏作品。没有人能像弗利德曼般演奏马祖卡舞曲:几乎每一个拍子都特别活泼,节奏细腻且富变化,像是音乐原本就该是如此。这些看似自然产生、节奏刺激痛快的音乐其实是经过仔细熟虑的。举例来说,弗利德曼在教导学生弹奏马祖卡舞曲作品24-4时,他建议学生“稍微踌躇并且加重第三拍”。这种大胆的处理方法与肖邦弹奏自己作品的手法完全不同,哈雷爵士(Sir Charles Halle)曾经比较对照过肖邦诠释马祖卡舞曲的节奏,他认为肖邦是在每一小节后面又多加一拍。是波兰血统让弗利德曼对马祖卡舞曲有与生俱来、不同于一般人的共鸣吗?是生活在波兰民谣与舞蹈节奏环境的童年经验,让弗利德曼有勇气以现代钢琴家(这些人无可避免会精确遵照乐谱上的指示)所不敢实行的自由方法来弹奏吗?答案当然无从找起,但是当学生胡格弗德(Bruce Hungerford)询问老师为什么能够掌握马祖卡舞曲的型式时,弗利德曼透露,他六岁那年曾经在波兰跳过马祖卡舞曲。 我们很幸运能拥有弗利德曼演奏的马祖卡舞曲、练习曲、圆舞曲与其它肖邦作品录音。弗利德曼演奏的动态对比极大,低音部同时强调旋律线条与和弦,因此每一首马祖卡舞曲在他手中都变成一首小型史诗;滔滔雄辩的练习曲则令人无法抗拒(《黑键》练习曲尾声的滑奏让人无法喘息)。大规模作品,如:《英雄》波兰舞曲与《降A大调叙事曲》则如同连珠炮的爆发,弗利德曼努力在有限的时间内弹奏出整个音乐世界,就如卡杜斯(Neville Cardus)所形容的弗利德曼:“他生活与享受生命,用心去感受所有经验,并把这些感受传达给其它人……”。
--
48
20世纪伟大钢琴家《丹尼尔·巴伦博伊姆》
20世纪伟大钢琴家《丹尼尔·巴伦博伊姆》
这张专辑收录了丹尼尔·巴伦博伊姆的演奏录音,包括莫扎特、贝多芬、李斯特、勃拉姆斯等的作品。 巴伦博伊姆的曲目一点儿也不意外的广泛,他演奏不少现代与当代作品,但是以钢琴家的身分来说,他的重心还放在维也纳古典乐派,包括莫扎特、贝多芬与舒伯特,还有浪漫派的舒曼、肖邦、李斯特与勃拉姆斯。面对这么庞大的曲目,选择变得相当棘手而且涉及个人的喜好。很明显,莫扎特、贝多芬与勃拉姆斯是不可缺少的。更明白说,谁能忽略巴伦博伊姆与克伦佩勒的的传奇莫扎特《第二十五钢琴协奏曲》,以及与巴比罗利合作的勃拉姆斯《第一钢琴协奏曲》?的确,乐评人面对巴伦博伊姆亲切而又优雅的莫扎特《第二十五钢琴协奏曲》 (通常被称为是莫扎特的“皇帝”钢琴协奏曲)时都默不作声。无论是他自己恰到好处的雄伟装饰奏或者是以温和代替急促的稍快板终乐章,巴伦博伊姆让人陶醉的钢琴演奏技巧以及音乐性让我们就像身处在极乐世界一样。勃拉姆斯也是,你听不到凶猛的活力,但是宽广的幅度以及令人着迷的心灵沟通正是真正的巴伦博伊姆。钢琴一加入乐曲的时候,托韦爵士(Sir Donald Tovey)立刻想起了《马太受难曲》,少有钢琴家能弹出勃拉姆斯中段悲伤的情感(这首曲子写后勃拉姆斯听闻舒曼企图自杀的时候)。最后装饰奏开始时有些幻想曲风,钢琴毫无反顾的弹出史诗般的气势,让人感受到终曲欢乐的气氛。 巴伦博伊姆早年的风格异常的严谨,贝多芬《第一钢琴协奏曲》在威严华丽之余还有克伦佩勒强势领导的痕迹,因此原来“活泼有力地”被修改为更平和的行板。这里的装饰奏仍然是采用巴伦博伊姆的版本,不少人会很喜爱音乐中高贵庄严的感觉。李斯特是巴伦博伊姆最偏爱的作曲家之一,探索三首佩脱拉克十四行诗的内在魅力后是李斯特改编自瓦格纳歌剧的《伊索尔德的爱之死》。听者或许能感受到音乐所根据的话(特别是第四十七号)中描写的痛苦以及初恋的愉悦,或是感觉到钢琴家同时掌握到热情与庄重、含蓄与大声嘶吼的感觉。在《伊索尔德的爱之死》中(相当于巴伦博伊姆同对瓦格纳与李斯特表示敬意),巴伦博伊姆在炽热且独特的音响效果之外,仍然让音乐表现出狂烈的幸福感。
--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