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Kinda Vague

00:00
06:29
听完整版
主播信息
Love_small_cat

Love_small_cat

小喵陪你听古典 聆听美妙旋律、感受艺术真谛
关注
哈肯·哈登伯格《小号的演奏艺术》
--
这套合辑收录了小号演奏家哈肯·哈登伯格演奏的,横跨三个世纪的小号音乐作品。    哈肯·哈登伯格以精湛的小号演奏技巧,开拓了无人能及的演奏事业巔峰,同时也将小号的乐器地位提升至另一个艺术层次。许多当代的音乐家便曾为他创作乐曲,或将作品交由他首演,以期达到理想的演奏效果。
李赫特《海顿、韦伯、贝多芬钢琴奏鸣曲》
--
这张专辑是钢琴家李赫特演奏海顿、韦伯、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1963年录制。1994年为纪念李赫特80寿辰发行,封面印有李赫特的亲笔签名,非常大气、非常艺术化。李赫特的钢琴艺术博大精深,演奏变化无穷、难以捉摸,每次聆听都会有不同的感觉,有一种难以言说的新鲜感,这就是李赫特的魅力。只有多听细品,才能逐渐领略这位钢琴巨人的艺术真谛。
穆特《约翰·威廉姆斯在维也纳》
28
这张专辑是作曲家、好莱坞配乐大师约翰·威廉姆斯与小提琴家安妮-索菲·穆特合作,亲自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演奏他创作的电影配乐作品。
APP内查看主播
大家都在听
莱因斯多夫《莫扎特交响曲全集》
莱因斯多夫《莫扎特交响曲全集》
这套合辑是莱因斯多夫指挥皇家爱乐乐团,演奏莫扎特的41部交响曲。在这套莱因斯多夫演绎的作品中,音乐的神韵与声音的魅力是紧密相连的,而对节奏完美的无条件关注永远不会以牺牲自由的听觉为代价。在这方面,莱因斯多夫划时代的莫扎特交响曲录音仍然是新鲜的和永恒的,即使对今天的听众也是如此。 莱因斯多夫在指挥莫扎特时最关心的是清晰,换句话说,他费尽心思通过声音这一媒介把乐谱的内容传达给听众的理解。在表面上“毫无疑问”的早期交响乐中的主要路线,特别是在交响乐的开场乐章中。第29交响曲K201(186a),从不主张独断的摇摆,而是在琴弦的纹理中占据首位,从而确保半透明的声音画面,反过来允许听众获得启发的见解,进入作曲家的形式结构、和声发展。与此同时,莱因斯多夫揭示了一个良好发展的乐句音乐特征的感觉。以《第一交响曲》的快板为例。第27交响曲K199(161b),正如第一个主题是清晰而明确的,第二个主题是温柔、活泼甚至轻快的。每个短乐句都有自己的内在生命。 重复的乐段总是被省略,也许反映了当时的惯例,或许也因为LP唱片的时间限制,莱因斯多夫通常会缩减莫扎特的交响曲的时长,从《F大调第一部交响曲》中可以清楚地看到。《第18交响曲》K130,在早期的作品中,长笛具有色彩的功能,用它们自己的旋律线来填充背景而不是干扰音乐的行进。这种色彩缤纷的声音写在Andantino grazioso中有一种独特的美,在拨奏低音和柔和的小提琴背景下展开。与此同时,当莱因斯多夫想要制造出一种富丽堂皇的、近乎歌剧般的声音时,他也毫不犹豫,就像在《巴黎》第一号交响曲中那样。《第31交响曲》K297(300),演奏使用了长笛、双簧管、单簧管、巴松管、小号和定音鼓,莫扎特自豪地指出,这是他第一次使用单簧管的交响曲。在莱因斯多夫的诠释中,作曲家的自豪感几乎是显而易见的,这种诠释的特点是对作品音调的纯粹喜悦。
37
147
霍尔绍夫斯基《肖邦、莫扎特、巴赫》
霍尔绍夫斯基《肖邦、莫扎特、巴赫》
这张专辑是钢琴家霍尔绍夫斯基演奏肖邦、莫扎特、巴赫的钢琴独奏作品,录音时他已经年过九十,偶尔有些跑动不很清楚,但这也没什么可说的,年纪摆在那里,让人惊叹不已的是钢琴家演奏中仍旧耸立的东西。包括那明净的触键风格,立体的声部塑造,或许是源于莱谢蒂兹基的歌唱性,以及那个施耐贝尔、费舍尔活跃的年代里,典型的综合智性与灵感的风格框架。聆听他演奏的莫扎特钢琴奏鸣曲,在慢乐章中,钢琴家力求将每一指触都立稳,由此呈现他的歌唱思维,又在若隐若现的一些岁月痕迹中,将原作的抒情性表现为强烈的渴望,确实带给人非常特别的聆听体验。 米奇斯瓦夫·霍尔绍夫斯基(Mieczyslaw Horszowski,1892-1993)俄罗斯钢琴家。如果有人可称作天生奇迹,霍尔绍夫斯基当之无愧。他的演奏生涯是表演艺术界最长寿的。1993年5月22日(101岁)去世时,他的老师,著名教师莱谢蒂兹基的最后一个传人走了。莱谢帝兹基是贝多芬的高徒车尔尼的学生,活到八十五岁,在1915年去世。老师死后,学生又活了将近80年。在霍尔绍夫斯基生命的最后十年中,依然活动频繁,对如此高龄的人来说难以想象。他名副其实地一直演奏,教学到死。听众对他的音乐修养和诗情画意敬仰备至,他们多么希望抓住这个小个子,不让他走。永远令人难忘的是他那美丽纯净的歌唱音色,那是莱谢蒂兹基的教学标记。要领略霍尔绍夫斯基的纯净音色,请听他演奏的肖邦《降D大调夜曲》,录于他的晚年,是录成唱片的肖邦夜曲的最佳演奏。或者请听他在赫尔辛基弹的莫扎特奏鸣曲的现场录音,那些奏鸣曲到他手上都变成了小型歌剧。霍尔绍夫斯基是得天独厚的艺术家,几乎从孩提时期起,这个“当代的莫扎特”(人们常这样称他)便一直以其独奏曲目的演绎和室内乐演奏之默契颠倒众生。
120
14
布赫宾德《巴赫、贝多芬、舒曼作品》
布赫宾德《巴赫、贝多芬、舒曼作品》
这张专辑是钢琴家布赫宾德演奏巴赫《第三英国组曲》、贝多芬《第23钢琴奏鸣曲》、舒曼《交响练习曲》。这是布赫宾德2004年7月在萨尔茨堡音乐节的现场演奏录音。布赫宾德的演奏以《热情奏鸣曲》为中心,并加入巴赫《英国组曲》和舒曼的作品,表现出同样高度的技巧和思想。 巴赫《g小调第三英国组曲》BWV 808,约作于1720-1722年,由六首舞曲组成:前奏曲、阿勒曼德、库朗特、萨拉班德、加沃特、基格。每段都优美如歌,其中加沃特舞曲被引用得最多,可以说是史上最动人的舞曲。这部组曲的所有乐思都跟G的小三和弦有关,它的原位是前奏曲的最初几个音符;它的倒影是阿勒曼德的最初几个音;它的转位形式是库朗特等舞曲的旋律骨干;加伏特是这母题的逆行后再倒影;基格把前奏曲的轮廓线音阶化;萨拉班德的骨干音则是它的移位。 贝多芬《f小调第二十三钢琴奏鸣曲》作品57,作于1806年,是贝多芬中期创作的杰作之一。由于此曲前后两个乐章有如暴风雨般万钧之势,充满激情的斗志和英雄的气概,出版商给与了《热情奏鸣曲》的别名,流传至今。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和莱茵河流域反封建运动对贝多芬的思想极有影响,自由、平等、博爱成为了他追求的理想目标。《热情奏鸣曲》在反映这一社会现实,表现社会矛盾冲突方面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同时在结构扩展、语汇创新和布局丰富诸方面也极大地推动了钢琴奏鸣曲体裁的发展。《热情奏鸣曲》不仅是贝多芬最有代表性的杰作,也是钢琴音乐史中占有最高峰的经典。 舒曼《交响练习曲》作品13,作于1834年。此曲是舒曼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其场面宏伟、气势磅礴,显露了他不凡的才华。这是他婚前的代表作,同时也是一次实验性极强的创作。此曲音乐元素丰富、旋律悦耳、技术难度高,可说是代表了当时钢琴技巧的最高水平,也是以后许多钢琴家爱不释手的珍品。
103
28
阿班·盖哈特《浪漫的大提琴协奏曲(2)》
阿班·盖哈特《浪漫的大提琴协奏曲(2)》
这张专辑是大提琴家阿班·盖哈特与汉努·林图指挥的东德柏林广播交响乐团,演奏罗伯特·福尔克曼、阿尔伯特·迪特里希、弗雷德里希·格恩希姆、罗伯特·舒曼等四位作曲家创作的浪漫主义大提琴协奏曲。 阿班·盖哈特(Alban Gerhardt)1969年生于柏林的一个音乐家庭。父亲是柏林爱乐乐团的小提琴手,母亲则是声乐家。身为音乐家的母亲教导他如何在诠释音乐时,透过乐器来呼吸。小时候母亲带她去参观卡拉扬录制瓦格纳《尼伯龙根的指环》,因而开始对站在舞台上演唱伟大的咏叹调产生幻想。而父亲则让他更有机会接触到各种音乐细节的热情。直到二十岁,盖哈特才真正决定以大提琴演奏做为终生职业。 罗伯特·福尔克曼《a小调大提琴协奏曲》作品33,作于1853-1855年间,是他唯一的大提琴协奏曲。这部协奏曲在音乐史上并不像其他一些著名的大提琴协奏曲那样广为人知,但它仍然具有一定的历史和艺术价值。此曲在结构上与同期的其他浪漫主义协奏曲有所不同,体现了当时德国音乐的风格特点。 阿尔伯特·迪特里希《g小调小提琴协奏曲》作品32,作于1874年。这是一部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大提琴协奏曲,展现了迪特里希对大提琴音色的独特理解和表现力。这部作品不仅在技术上具有挑战性,也在情感上富有深度,是大提琴文献中的重要作品之一。 弗雷德里希·格恩希姆《e小调大提琴协奏曲》作品78,作于1907年。此曲是格恩希姆的代表作之一,展现了他在大提琴音乐领域的才华和对音乐形式的深刻理解。这部协奏曲在演奏中需要大提琴家具备高超的技术和丰富的表现力,同时也需要指挥和乐团的默契配合,以充分展现作品的艺术魅力。 舒曼《a小调大提琴协奏曲》作品129,作于1850年。此曲是浪漫主义时期的重要作品之一,展现了舒曼作为浪漫主义作曲家的独特风格和对大提琴的深刻理解。这部作品的创作灵感部分源于舒曼对大提琴这一乐器的喜爱,以及他对浪漫主义音乐的追求。舒曼曾表示,这部协奏曲是他对早期钢琴独奏作品的一种回忆,尤其是他与克拉拉的爱情故事。
77
10
评论(0条)
快来抢沙发吧!
打开蜻蜓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