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Oh, my Field

00:00
02:49
主播信息
Love_small_cat

Love_small_cat

小喵陪你听古典 聆听美妙旋律、感受艺术真谛
关注
穆拉文斯基《勃拉姆斯、柴科夫斯基交响曲》
--
这张专辑收录了伟大的俄罗斯指挥家叶夫根尼·穆拉文斯基指挥列宁格勒爱乐乐团,演奏的两部浪漫主义经典作品:勃拉姆斯《第四交响曲》、柴科夫斯基《第五交响曲》。勃拉姆斯的《第四交响曲》优雅而充满智慧,与柴科夫斯基的《第五交响曲》富有的、感人肺腑的激情交相呼应。这两个录音展示出列宁格勒爱乐乐团的演奏织体极为明净、结构严整,具有纯净的音色和超强的感染力,穆拉文斯基的指挥风格稳重果断、精密严谨,处理乐曲富有清晰的层次与健康明快的色调。 勃拉姆斯《e小调第四交响曲》作品98,完成于1884-1885年间。此曲是勃拉姆斯所写的四部交响曲中最伟大的一部,也是最伤感、最古雅的一部。其实在勃拉姆斯所有的音乐创作中,伤感的情绪随处可见,但在这部作品中,伤感成了主宰一切的情绪,它渗透于作品的每一纤维中。 柴科夫斯基《e小调第五交响曲》作品64,作于1888年。是柴氏“悲怆三部曲”中最复杂的一部,而终曲又是最具矛盾、最不平衡的一个乐章。这“表现生命、欢乐和幸福”的音乐十分动人,无数历经苦难的人们倍感亲切。
李赫特《贝多芬·第3、29钢琴奏鸣曲》
17
这张专辑是钢琴家李赫特1975年6月11日在奥尔德堡音乐节的现场演奏录音。这是李赫特最精彩的现场演奏之一,鬼斧神工的技巧、震撼人心的艺术感染力,特别是《槌子键琴奏鸣曲》的演奏,真是个神话般的录音。 《C大调第三钢琴奏鸣曲》作品2第三首,作于1792年。当时的贝多芬的创作正在渐进当中,可以说这首钢琴奏鸣曲暗示了今后他创作的方向。在贝多芬的作品2中,这部奏鸣曲的规模最大,而且钢琴技巧也十分华丽,充分地把当时贝多芬称心得意的气概描绘了出来。同是,贝多芬也好像是有意把以往日积月累起来的钢琴音乐技巧,一下子都收进里边一般。曾经有人说,《f小调第一钢琴奏鸣曲》与日后的《悲怆》(c小调第八钢琴奏鸣曲)和《热情奏鸣曲》(f小调第二十三钢琴奏鸣曲)是相通的,而这部奏鸣曲却是暗示了《华德斯坦》(C大调第二十一钢琴奏鸣曲)。 《六首小品》作品126,是1823年完成《d小调第九交响曲》之后的小品集,是贝多芬3套小品集中最优秀者。 《降B大调第二十九钢琴奏鸣曲》作品106,完成于1818年底。这是一部惊世骇俗的、巨人般宏伟的作品,成为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式加以交响化处理的最完美的典范。通过这部篇幅最长的钢琴奏鸣曲,贝多芬确立了在创作风格上回归“德国式”的古典刚正,和精神内涵上寻求超然安定的艺术之路,用严密的结构和纯粹的音响表达了深沉、苍劲、“天人合一”的情绪,体现对生命、美好、豁达的渴望和追求,由此迎来了音乐创作的一个崭新高峰。当时伦敦的钢琴制造商送给贝多芬一架出色的钢琴,德文称“槌子键琴”,以有别于“拨弦键琴”,因此,这部作品又称《槌子键琴奏鸣曲》。
瓦格纳、普罗科菲耶夫《歌剧、舞剧节选》
--
这张专辑是莱因斯多夫指挥洛杉矶爱乐乐团,演奏瓦格纳的四部歌剧节选、普罗科菲耶夫的芭蕾舞剧《罗密欧与朱丽叶》节选。这是将喇叭花的两张著名LP唱片合二为一,转录到一张CD中,其中普罗科菲耶夫的芭蕾舞剧《罗密欧与朱丽叶》节选那张黑胶唱片,荣登美国TAS天碟榜单。 TAS主编评语:总计Sheffield二十九张唱片中,很少有大型管弦乐团的录音(莫斯科那张还是募捐与贷款才录成的),究其原因可能有二,一是负担不起请大乐团及名指挥的经费;二是Sheffield Lab惯用一支立体麦克风来录音。这种录法要录整个乐团在技术上比较难。所以尽是些小型的组合。这张唱片没有话说,是录音的典范,我已无法再形容,只告诉您看到Sheffield Lab的LP唱片买了就没错。
APP内查看主播
大家都在听
莱博维茨《歌剧院之夜》
莱博维茨《歌剧院之夜》
这张专辑是莱博维茨指挥巴黎音乐协会管弦乐团,演奏多部脍炙人口的歌剧序曲、间奏曲。由著名录音师韦尔金森在1960年录制。专辑演奏、录音都极为出色,是古典音乐的天碟级作品。 专辑中莱博维茨指挥巴黎音乐协会管弦乐团的演奏十分到位、够味,从中激荡出那种原乐曲里特有的精髓——恬静与忧伤的情调以及强烈原始风格的韵味。专辑不但演绎令人过足音乐欣赏之瘾,其录音制作的水准之高也是少见的。聆听这个录音对音响器材的品质考验很是重要,因为它不但是韦尔金森亲自录制的,还经过另一位录音奇才波伯·卡塔兹的后期处理。唱片中音质通透度非比寻常,乐队中每件乐器的摆位与演奏非常清晰,极为发烧。所以绝不会在聆听时产生拖泥带水、一团团混乱化不开的现象。发烧友在聆听时(当然重播的音响器材一定要够档次)将会感受到许多乐队在现场演奏时细微的“杂声”,如翻乐谱和乐器无意间的碰击声(当然你的耳朵也必须“好”)。所有这些都是唱片在制作时有意保留下来的,以便在音乐重播时给聆听者带来身临其境的鲜活感觉。 歌剧院一览无遗的现场辉煌氛围,是这张专辑给我们带来的最大特点。你听那弦乐如丝般圆润顺滑的音质,管乐亮而不刺的通透明华,打击乐时而极具动态弹性的干净演奏,以及为整个乐队演奏铺垫时那隆隆低频音色,是井井有条分毫不乱恰到好处。其中尤其是铜质小碰铃叮叮噹噹的清脆之声如水晶般剔透晶莹,真令人陶醉其中美不贻言。所以这张专辑即好听又考音响器材,是表现音乐内涵与韵味及玩HiFi两不误的好唱片。因此假如你在重播聆听时感受不到上述这些特质,那是否就要考虑你的音响器材出问题了。
31
13
阿卡多《帕格尼尼的小提琴》
阿卡多《帕格尼尼的小提琴》
这张专辑是著名小提琴家阿卡多与钢琴家曼兹尼合作,用帕格尼尼的瓜奈里1742年所制名琴“加农炮”演奏帕格尼尼18首传世之作,名曲、名琴等共冶一炉,值得聆听欣赏。这把瓜奈里名琴本身的音色变化十分丰富,只要运弓的力道有一些极细微的变化,它便可生出各种不同的表情,就录音而言,为了配合“加农炮”的神力,当然在录音上是连一个最细小的呼吸都不放过。专辑被台湾的《音响唱片试听指南》评为”可以珍藏一世”的演录俱佳唱片。 十八世纪,在意大利有几位制作提琴的大师,如斯特拉底瓦里、瓜奈里、阿玛蒂等,他们掌握了这一乐器的神秘制作技术,使得他们制作的乐器无论在音色或音量上都达到了空前绝伦的水平,他们为数不多的作品流传至今,大多成为博物馆中价值连城的镇馆之宝。帕格尼尼是意大利人,自然有“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好条件,他有不少提琴制作大师的作品,其中,有一把外号叫“加农炮”的小提琴,那就是瓜奈里在1742年所制,你在这张唱片封套上见到的就是这把名为“加农炮”的小提琴,这件神奇的乐器之所以被称为“加农炮”, 是因为它具有其他小提琴所无法与之相比的宏大的音量和极其优美的音色,不仅如此,这把提琴还能承受帕格尼尼那异乎寻常演奏方式,如果说“帕格尼尼演奏小提琴时简直就是对小提琴的摧残”这话有点过分的话,那至少应当相信,在演奏帕格尼尼的某些乐曲时,许多演奏家不得不在演奏完甚至在演奏的中途对提琴进行调弦。
26
18
评论(0条)
快来抢沙发吧!
打开蜻蜓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