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The Mess

00:00
07:25
听完整版
主播信息
Love_small_cat

Love_small_cat

小喵陪你听古典 聆听美妙旋律、感受艺术真谛
关注
莉斯蒂莎《拉赫玛尼诺夫·钢琴协奏曲》
--
这张专辑是钢琴家莉斯蒂莎与弗朗西斯指挥的伦敦交响乐团合作,拉赫玛尼诺夫的四部《钢琴协奏曲》和《帕格尼尼狂想曲》。 这版录音给人的第一印象很好。听者可能会觉得《第一钢琴协奏曲》的开头有点低调,但很快就会发现,莉斯蒂莎的演奏表现出不寻常的敏锐和魅力。随着作品的进行,指挥家弗朗西斯和伦敦交响乐团无疑提供了令人激动的协奏,这只是强调了莉斯蒂莎强烈的诗意表达。最让我高兴的是,这里没有自我膨胀的炫技迹象。的确,她的演奏有一种轻盈和自然的感觉,与伦敦交响乐团每一个转弯处的明亮声音相匹配。行板让我屏住呼吸,这是它动人的可爱时刻,与温暖、天鹅绒般的录音(在艾比路传奇的1号录音棚)一起是非常诱人的。 在《第三钢琴协奏曲》里,莉斯蒂莎对节奏、触感和乐句的控制同样不可思议,流畅的快板奔跑着、旋转着。伦敦交响乐团的回应是尖锐的,有一种强烈的感觉,即演奏者在独奏期间全神贯注。莉斯蒂莎的演奏音量虽然不是很大,但是柔软的、美好的声音,以几乎不可能想到的方式,她点亮了这部最熟悉的协奏曲。 在这个令人陶醉的演奏事业中,弗朗西斯是一个富有同情心和柔顺的伙伴,他对节奏和动力的控制在任何时候都有很好的判断。梦幻般热情洋溢的中间部分是如此的简洁,有些人可能会认为这是一种遏制的气氛——也许是太多的保留——只是增加了这一表演美妙的内在张力。很少听到这些音乐的瞬间,伴随着如此轻盈的舞步跳舞,或者片段的衔接如此天衣无缝。同样,有些人可能会发现结尾太含蓄了,但它宽度上的欠缺,在迷人的形状、细节和色彩上得到了弥补。
王羽佳、陈锐《拉威尔·管弦乐作品全集》
--
2014年,苏黎士音乐厅管弦乐团任命二十八岁的法国指挥家布兰吉耶为音乐总监与首席指挥。这套合辑是布兰吉耶与乐团合作的首套唱片,曲目包括拉威尔所有的管弦乐作品,以及由王羽佳担任独奏的《左手钢琴协奏曲》与《G大调钢琴协奏曲》、由陈锐担任独奏的《吉普赛人》。专辑录制于以出色声学效果闻名的苏黎士音乐厅,除了钢琴协奏曲、《吉普赛人》与《珍妮的扇子》中的信号曲,所有的录音都是音乐会实况录音。乐评人形容布兰吉耶与拉威尔“就像是手与手套”,他以拉威尔充满异国情调的作品,展现出自己在声音色彩上的天生敏锐度。 虽然德彪西与拉威尔这两名法国作曲家突破独霸欧洲乐坛已久的德奥系统浪漫派音乐,后人也常以“印象派”来形容德彪西与拉威尔的音乐,但是,这两个人的乐风其实完全不一样。拉威尔的音乐非常着重细节变化,再加上他以身上的巴斯克血统为荣,所以音乐里常常可以听到西班牙的影子。而到了晚期,拉威尔因为美国黑人爵士乐等其他音乐元素的影响,作品风格已经明显脱离印象派,以客观规律的乐句结构、勇往直前的节奏性质、以及与十八世纪音乐风格相似的明晰情绪,取代了印象派特有的朦胧、飘忽的气氛、及主观自由的曲式。
鲁杰罗·里奇《1950-1960年录音》
24
这套合辑收录了小提琴家鲁杰罗·里奇1950-1960年的演奏录音,包括帕格尼尼、拉威尔、理查·施特劳斯、韦伯、萨拉萨蒂、圣-桑、拉罗、欣德密特、普罗科菲耶夫、哈恰图良的小提琴作品。 鲁杰罗·里奇(Ruggiero Ricci,1918-2012)意大利裔美国小提琴家。里奇属于炫技型演奏家,爆发力强,有着惊人的速度和技巧。他演奏帕格尼尼、萨拉萨蒂等技巧性很强的作品,大都洒脱流畅、极为自如,颇具个人特色。 里奇纵横琴坛75载,以炉火纯青的琴技傲视群雄。作为帕格尼尼的忠实仰慕者,里奇在琴技上继承了意大利小提琴学派华丽、辉煌、快速运弓的技巧特点。他的演奏揉指技巧高深、运弓严谨、动作利落、爆发力强。他一般采用偏快的速度处理乐曲,以显示其无所不能的高超技艺。对于很多高难度快速的乐曲,有着非常好的处理,如萨拉萨蒂的《流浪者之歌》、帕格尼尼的24首《随想曲》。 里奇从小便被人誉为神童,11岁时就奉献了自己首次正式演出,演奏了门德尔松协奏曲,随后很快在卡内基音乐厅成功亮相。纵览近代小提琴演奏史,美国这片土地在早期发展阶段并没有太夺目的光环。比之强调音色甘美的法比学派、开阖大气的苏俄学派,以及讲究工整严谨的德奥学派,美国小提琴艺术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上世纪初欧洲小提琴教师被引进,上述几种成熟的小提琴流派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在新大陆被兼容并纳,才有了所谓的美国-犹太学派后来的兴起。其中,帕尔曼的恩师、亚美尼亚小提琴家加里米安是一位标志性的人物,但是在加里米安1936年移居美国之前,便已有一位杰出的小提琴教师成为小提琴技艺从古老的欧洲过渡到年轻美国的桥梁,他就是美国人路易斯·帕辛格,美国小提琴家鲁杰罗·里奇就是帕辛格的得意弟子之一。 从帕辛格上一代的蒂博和伊萨伊,到帕辛格下一代的里奇,法比学派竟然在三代人的传承之下呈现出了巨大的变化,今天观看里奇的演奏录像时,人们已经完全将他作为一位美国本土的“天才”看待,帕格尼尼的二十四首《随想曲》已然被里奇赋予了“开天辟地”的意味,小提琴艺术发展之变幻莫测可见一斑。
APP内查看主播
大家都在听
塞戈维亚《索尔、朱利安尼等的练习曲》
塞戈维亚《索尔、朱利安尼等的练习曲》
这张专辑是塞戈维亚演奏索尔、朱利安尼等几位作曲家的练习曲。 一直以来,费尔南多·索尔的吉他练习曲都是每个吉他手在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很多杰出的吉他演奏家都认为,自己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自己在索尔的练习曲上所下的苦功。 费尔南多·索尔(1778-1839)是“第一代”吉他演奏家中的领军人物,他们所用的吉他已经和现代吉他非常接近(只是小了一些)。索尔对吉他研究的深度是里程碑式的。他独立编写的练习曲无论从音乐主题方面还是技术方面来说,都已形成了令人叹为观止的体系,其中包含了左手指法、右手练习、音程及和弦体系、音阶、琶音、重复音、圆滑音、按弦手法、时值控制、旋律和伴奏的平衡、音调的对位,等等。若能对这些练习曲加以精心的学习,定能打下良好的吉他技术基础,而且有助于吉他手全面提升音乐上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现代古典吉他之父”塞戈维亚在其《索尔吉他练习曲20首》(Twenty Studies for the Guitar by Fernando Sor)的珍藏版中提到:“事实上,只有很少的大师能够编写出教育性和音乐性两全的练习曲,并以这样的方式来推动乐器水平的进步。” 索尔的练习曲就做到了技巧训练和音乐训练并重,并有着适合舞台演出的美感和内涵。哪怕是在最初级的练习曲上,索尔也很少满足于只是刻板地安排一些琶音或其他指法的重复练习。在他的入门级练习曲中,就传达了吉他学习者很少加以关注的一种严谨而典雅的音乐理念,如此高的音乐水准使得索尔的练习曲成为了创作音符、编写旋律、表达乐感等音乐基础课程的最佳素材。
--
43
约书亚·贝尔《柴科夫斯基作品》
约书亚·贝尔《柴科夫斯基作品》
这张专辑是小提琴家约书亚·贝尔与迈克尔·蒂尔森·托马斯指挥的柏林爱乐乐团合作,演奏柴科夫斯基《小提琴奏鸣曲》、《冥想曲》、《俄罗斯舞曲》。 当多数小提琴家用传统、守旧、庞大、雄浑、充满浪漫的风格,来演奏柴科夫斯基的《小提琴协奏曲》时,约书亚·贝尔却认为:“这是一部最亲昵、最优雅、最富歌唱性的作品。”力主呈现作品细致绵延的另一面。历经二十年演奏此曲的经验,约书亚·贝尔对每个音符、每个片段都十分熟悉,却难能可贵地保留了音乐的高度新鲜感。 柴科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作于1878年3月,是柴科夫斯基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与贝多芬、门德尔松、勃拉姆斯的小提琴协奏曲并称为世界四大小提琴协奏曲。这部作品中融入了俄罗斯民族积极向上、活泼进取的风格,也加进了作曲家本人多愁善感、浪漫多情的性格。作品完成于作曲家创作的晚期,是作曲家成熟时期的颠峰之作,被视为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的代表作。这部小提琴协奏曲是一部欢快、活泼、充满青春气息的作品,它歌唱青春,歌唱生命,表现了俄罗斯人民的乐观主义精神。这首乐曲当初相当不受世人欢迎,然而历史最终证明这是一首绝无仅有的音乐杰作!在音乐舞台上久演不衰,成为许多著名小提琴家的保留曲目。 《回忆留恋的地方》作品42,作于1878年,此曲是小提琴与钢琴的协奏曲,由《冥想曲》、《恢谐曲》和《旋律》三部分组成。据称,1877年,柴科夫斯基因婚事的挫折到欧洲去旅行,他在瑞士日内瓦湖畔的库勒兰,一面疗养神经衰弱症,一面写他的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出于对库勒兰美好景色的怀恋,他写下了这三首乐曲作为纪念。
--
5
菲舍尔-迪斯考《舒伯特艺术歌曲集》
菲舍尔-迪斯考《舒伯特艺术歌曲集》
这套合辑是男中音歌唱家菲舍尔-迪斯考与钢琴家杰拉德·摩尔合作,演唱舒伯特的艺术歌曲,1951-1958年的录音。菲舍尔-迪斯考一生共五次录制舒伯特的《天鹅之歌》,这版录音是最早完成的一份,也最特别,因为这是唯一的一版单声道录音,也是他第一次和钢琴家杰拉德·摩尔的合作。同时,这版录音是从他1951到1958年,七年间多次进录音室灌录的作品中集结起来,而不是一次录成的。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情形出现,是因为1950年代多半学者不认为《天鹅之歌》是一阙联篇歌曲集,所以并没有歌唱家进行全册的演唱和录音。而以杰拉德·摩尔当时二十六岁之龄,演唱这套歌集叙述年轻男子失恋心情的写照,他在热情中透露出一种对他演唱技艺的尊重与圆熟掌握,让整版演唱录音越发值得珍藏。 菲舍尔-迪斯考最璀璨的成就——艺术歌曲,尤其是舒伯特的艺术歌曲,是每一个爱乐者历历可数的珍藏。菲舍尔-迪斯考的钢琴伴奏者换过几任,比如杰拉德·摩尔(Gerald Moore)、约尔克·德穆斯(Jorg Demus)等等,演唱的高水准却始终如一,更可贵的是,不同版本的舒伯特会呈现出不同的色彩,时而高贵典雅、时而质朴流畅;有些刻意唱得纯熟圆滑,另外一些则显得宽广沉厚。这一切来源于他对自己的高要求。即便已经那么熟悉的同一首歌曲,他还是说:“在舒伯特的每一首曲子中我都能学到新的东西,所以,我从来不会以一模一样的方式唱第二遍。”菲舍尔-迪斯考所演唱的《美丽的磨坊女》与他录了十多次的《冬之旅》成为他招牌性的曲目,其甘醇柔美的嗓音、不着痕迹的技法运用、对乐句的严谨控制、对吐字发音的悉心打磨,以及所倾注的充沛感情成为了舒伯特作品演绎中的一代经典。有趣的是,他有一次向记者承认自己是一个“在骨子里很害羞的人”,并不合群,但一到舞台上就会拥有别样的自信。
--
461
评论(0条)
快来抢沙发吧!
打开蜻蜓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