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四重奏《舒伯特·晚期弦乐四重奏》
17

意大利四重奏《舒伯特·晚期弦乐四重奏》

这张专辑收录了意大利四重奏团演奏的舒伯特《晚期四首弦乐四重奏》。意大利四重奏团在技巧上、音色上都第一流的表现,把名噪一时的阿玛迪斯弦乐四重奏团的录音打得溃不成军。《企鹅唱片指南》评价三星带花,特别指出意大利四重奏团演奏的慢板简直太棒了。 《c小调第十二弦乐四重奏》D703,作于1820年,其实仅一个乐章,所以称作《四重奏片断》。这一个乐章为很快的快板,C小调,奏鸣曲式。以决定全曲性格震音的第一主题导入开始,第二主题为降A大调,下移大三度,与第一主题形成对照。第二主题移到降D大调,经高八度等反复4次,形成长大的发展性小结尾。发展部以降A大调开始,发展方法承续了呈示部小结尾的形态。再现部以复归于降B大调的第二主题始,再一次强调呈示部小结尾的发展,以第一主题形成尾声。 《a小调第十三弦乐四重奏》D804,标志着舒伯特进入了晚期四重奏创作阶段。这首作品在第二乐章引用了舒伯特的戏剧配乐《罗莎蒙德公主》的旋律,因此也称为《罗莎蒙德四重奏》。这部作品曲风典雅,情感细腻,在深邃而恬静的旋律中隐伏着忧郁和激动的情绪。那种稍纵即逝的美感令人着迷,成为舒伯特后期创作的杰作之一。 《d小调第十四弦乐四重奏》D810,创作于1824年,是舒伯特晚期弦乐四重奏中的杰作。由于其第二乐章采用了舒伯特创作于1817年的歌曲《死神与少女》的旋律,故这首四重奏也称为《死神与少女》。这首四重奏在内容上虽然与同名歌曲无对应联系,但其描绘的痛苦、恐惧、激情和抗争等音乐形象多少也反映了标题所表明的含义。作品以戏剧化的旋律和完美的创作技巧成为弦乐四重奏体裁中的名篇,并多次被电影和电视等其它艺术形式所引用。 《G大调第十五弦乐四重奏》D887,作于1826年。
节目(13)
批量下载
加载更多
主播信息
Love_small_cat

Love_small_cat

小喵陪你听古典 聆听美妙旋律、感受艺术真谛
关注
米特罗普洛斯《舒曼、普罗科菲耶夫·交响曲
22
这张专辑是指挥家米特罗普洛斯与维也纳爱乐乐团合作,1954年8月在萨尔茨堡音乐节演出的现场录音。曲目包括舒曼《第二交响曲》、普罗科菲耶夫《第五交响曲》。 舒曼《C大调第二交响曲》作品61,从1845年岁末开始起稿,但由于他的忧郁症和欠佳的身体状况,使得这部作品于1846年10月方完成。此曲表现了苦恼与斗争的人生及命运。舒曼提笔写作此曲时,正被深重的神经系统疾病缠身而极度痛苦,他的这种悲痛情绪,在这部规模最庞大的作品中充分显露出来。虽然有些评论家赞誉此曲是舒曼的最高杰作,而且器乐法也强有力地表现出浪漫主义的特征,但从音乐内容与主题的运用上看,则有“优劣参半”之嫌,因此在音乐会上较少听到此曲的演奏。 普罗科菲耶夫《降B大调第五交响曲》作品100,作于1944年。1945年列宁格勒庆祝摆脱德军重围,3月在莫斯科举行的庆典音乐会上,由普罗科菲耶夫指挥首演。 此曲是普罗科菲耶夫在苏联时期所创作的第一部交响曲,公认是他最杰出的音乐作品。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我怀着一种信念,认为作曲家和诗人、雕塑家、画家一样,应该为人类服务,为人民服务。他应该美化和保障人类的生活,他在艺术中首先应该表现出是一位公民,歌唱人类的生活,引导人们走向光辉的未来。在我看来,这就是艺术的不容改变的规范”。博里斯·施瓦茨认为:第五未必是一部写战争的作品,其理由是:“第五交响曲有着这么崇高、自信和明朗的诙谐的情绪。战争的思想好像很遥远。”然而,作为一个关心着自己祖国的前途与命运的作曲家,普罗科菲耶夫在构思自己的作品时,他不可能不去关注在那个特定的时空中所发生的与祖国的命运休戚相关的重大事件。这首乐曲表现其当时的心情,由内心的激动和喜悦开始,逐渐爆发,最后是忘乎所以的欢腾。
拉威尔作品全集
17
莫里斯·拉威尔(Maurice Ravel, 1875.3.7-1937.12.28)法国著名作曲家、印象派作曲家的最杰出代表之一。 2012年12月28日是法国印象派作曲家拉威尔在巴黎辞世75周年的纪念日,特别推出这套录音史上首度发行的拉威尔作品全集,以纪念这位伟大的作曲家。 拉威尔是一位自我要求非常严格的作曲家,可惜1932年因为车祸造成脑部受伤,开始出现类似失语症和心不在焉的情形,当时他才五十七岁,但却因此无法创作,脑海中依然会浮现曲调旋律,但却无法据此写下来。五年后他为解决这问题,毅然接受脑部手术,却因此长眠不起。过世后,世人对他一生私事几乎一无所知,没人知道他和谁交往过,性向为何。据说他曾向女性小提琴家伊莲荷丹慕韩洁求婚,但他始终否认,只说自己唯一爱过的人是音乐。 因为拉威尔追求完美的个性和对音乐的热爱,许多作品都在完成后又被他毁弃。根据法国音乐学家马赛玛纳的收集统计,所留下的作品,总共85部,第一部是1888年的钢琴奏鸣曲乐章,但其乐谱已经遗失,因此真正有乐谱的第一部作品是同年的《格里格主题变奏曲》,第85部则是只留有草稿,于1932年写作的神剧《莫吉亚纳》。而真正完成的最后一部作品则是同年为电影而写,由男中低音演唱的三首联篇歌曲集《堂吉诃德的杜西妮亚》。
莫扎特《第27钢琴协奏曲、双钢琴协奏曲》
17
这张专辑收录莫扎特的两部作品,获得《企鹅唱片》三星戴花的最高评价。 一、吉列尔斯与伯姆指挥的维也纳爱乐乐团合作,演奏莫扎特《第27钢琴协奏曲》。演奏中,吉列尔斯干净利落的处理方式、烈火一样的热情,在其他人演奏莫扎特的时候,是很难听到的。当然,指挥大师伯姆的强大力量没有使他的乐团处在下风,如同太极一般以柔克刚,以慢打快,使得这个录音成为了经典; 二、吉列尔斯携女儿埃琳娜·吉列尔斯,与伯姆指挥的维也纳爱乐乐团合作,演奏莫扎特《双钢琴协奏曲》。吉列尔斯父女携手演奏,配合得相当默契,充分展示了莫扎特作品的魅力,另外指挥大师伯姆对于莫扎特作品驾轻就熟的驾驭能力,与维也纳爱乐乐团甜美、清纯的音色相融合,起到了推波助澜的效果,使这部《双钢琴协奏曲》更具有迷人的魅力。 《降B大调第二十七钢琴协奏曲》K.595,完成于1791年。被阿尔弗雷德·爱因斯坦称为“莫扎特的精神遗嘱”,是作曲家留给世人的最后的心声。从听觉感官出发,此曲流畅悦耳、歌唱自如;从理性思维出发,此曲有着深厚的形式造诣与高超的写作技巧。《降B大调第二十七钢琴协奏曲》就是作曲家直面死亡的最后心声,第一乐章似是在诉说往事,有悲有喜,但波澜不惊,娓娓道来。第二乐章一切归于平静,优美而不沉溺,是对人生与死亡的最后思索,没有了无奈,没有了惆怅,只是坦然面对。第三乐章是对人生的最后回眸,与死亡渐行渐近的莫扎特,面对死亡时已不再挣扎,所有苦难最终得到了安息的宿愿,平衡美在此作品中达到极致。 《降E大调双钢琴协奏曲》K.365,作于1779年初。
APP内查看主播
大家都在听
李赫特《贝多芬·第3、29钢琴奏鸣曲》
李赫特《贝多芬·第3、29钢琴奏鸣曲》
这张专辑是钢琴家李赫特1975年6月11日在奥尔德堡音乐节的现场演奏录音。这是李赫特最精彩的现场演奏之一,鬼斧神工的技巧、震撼人心的艺术感染力,特别是《槌子键琴奏鸣曲》的演奏,真是个神话般的录音。 《C大调第三钢琴奏鸣曲》作品2第三首,作于1792年。当时的贝多芬的创作正在渐进当中,可以说这首钢琴奏鸣曲暗示了今后他创作的方向。在贝多芬的作品2中,这部奏鸣曲的规模最大,而且钢琴技巧也十分华丽,充分地把当时贝多芬称心得意的气概描绘了出来。同是,贝多芬也好像是有意把以往日积月累起来的钢琴音乐技巧,一下子都收进里边一般。曾经有人说,《f小调第一钢琴奏鸣曲》与日后的《悲怆》(c小调第八钢琴奏鸣曲)和《热情奏鸣曲》(f小调第二十三钢琴奏鸣曲)是相通的,而这部奏鸣曲却是暗示了《华德斯坦》(C大调第二十一钢琴奏鸣曲)。 《六首小品》作品126,是1823年完成《d小调第九交响曲》之后的小品集,是贝多芬3套小品集中最优秀者。 《降B大调第二十九钢琴奏鸣曲》作品106,完成于1818年底。这是一部惊世骇俗的、巨人般宏伟的作品,成为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式加以交响化处理的最完美的典范。通过这部篇幅最长的钢琴奏鸣曲,贝多芬确立了在创作风格上回归“德国式”的古典刚正,和精神内涵上寻求超然安定的艺术之路,用严密的结构和纯粹的音响表达了深沉、苍劲、“天人合一”的情绪,体现对生命、美好、豁达的渴望和追求,由此迎来了音乐创作的一个崭新高峰。当时伦敦的钢琴制造商送给贝多芬一架出色的钢琴,德文称“槌子键琴”,以有别于“拨弦键琴”,因此,这部作品又称《槌子键琴奏鸣曲》。
--
10
希拉里·哈恩《巴黎》
希拉里·哈恩《巴黎》
这张专辑是小提琴家希拉里·哈恩与米柯·弗兰克指挥的法国广播爱乐乐团合作,于2019年录制的,收录了三位作曲家的作品,包括:肖松《音诗》、普罗科菲耶夫《第一小提琴协奏曲》、劳塔瓦拉《两首小夜曲》(为希拉里·哈恩所作)。其中由米柯·弗兰克委约芬兰作曲家劳塔瓦拉创作的《两首小夜曲》是全球首演;普罗科菲耶夫《第一小提琴协奏曲》1923年在巴黎首演。 希拉里·哈恩以这张专辑向巴黎这座城市(在她职业生涯中一直与她心心相印),及其丰富的文化遗产致敬。哈恩说:“巴黎是关于表现力的,关于情感的,关于城市感触和文化交汇的,无论对演奏者和听众都有某种启发性,并且一路可见巴黎式的痕迹,也是我职业生涯弧度的一个重要坐标。我从十几岁开始就不间断地在巴黎演奏,几乎每次在这里与乐队合作演出,都是与法国广播爱乐乐团。” 专辑《巴黎》的最初想法源于哈恩在2018/19乐季作为法国广播爱乐乐团驻团艺术家期间。2014年与弗兰克合作演出劳塔瓦拉的《小提琴协奏曲》后,她问指挥家,他的朋友和同乡劳塔瓦拉是否会考虑创作第二首协奏曲?弗兰克和劳塔瓦拉讨论后,有了创作一套小夜曲的想法,但因为劳塔瓦拉的健康状况不佳而没能立刻着手。2016年7月,作曲家87岁高龄去世,却解决了这个问题……当劳塔瓦拉的遗孀向米柯·弗兰克展示了为小提琴和乐队创作的一首美妙哀伤的近乎完整的小夜曲手稿时,他感到非常震惊。 哈恩回忆说:“米柯立刻意识到,这就是我们的作品。”法国广播爱乐乐团于是委托曾与劳塔瓦拉一起学习的芬兰著名作曲家Kalevi Aho完成这部作品的配器。“我们的录音来自2019年2月的世界首演,它以一种情绪化和尖锐的历史性演出成全了作曲家的创作生涯。在最后一个音符落下之后,米柯将乐谱举向空中,仿佛昭示着作曲家的在天之灵。” 在选择其他作品加入这张专辑时,哈恩挑了两部植根于巴黎的作品。哈恩将肖松的《音诗》描述为 “极富表现力的作品”,充满了强烈对比。“在某种程度上,我认为它是一种预示,是作曲家个人的安魂曲,但也是诸多欢乐的典礼。它描绘了最细微的差别和最夸张的姿态。”
75
6
罗比·拉卡托斯《时光流逝》
罗比·拉卡托斯《时光流逝》
这是罗比·拉卡托斯与他的合奏组发行的第三张专辑。名为《As Time Goes By》,实际上是专辑中第三曲的曲名,来自电影《卡萨布兰卡》,他下垂的啤酒肚与肥胖的脸并不是那么吸引人。如非识宝,一般人绝对不会从CD货架上将它抽出。听其它乐曲,也是出自著名影片或音乐剧等。如《教父》、《屋顶上的小提琴手》、《美国往事》、《第三个男人》、《两人同路》等。演绎手法自然是潇洒自如,甚至放诞不羁。 他们演奏人们最熟悉的《教父》中的“爱情主题”,完全不按牌理出牌,可仍有无法抗拒的魅力。最有意思的是,初听我还以为,碟中最不“出格”的乐曲可能是那首出自《库班的哥萨克人》中的《红莓花儿开》。开始的钢琴、小提琴那样柔情密意,旋律与和声搓揉出的俄罗斯味十分浓烈。但后来,小号和弹拨乐立即将乐曲爵士化,可见积习难改。值得一提的是,专辑的最后一首《Spirited Away - The Name of Life》,取材自宫崎骏的动画作品《千与千寻》。这支乐队表演时的“神态”也是别具一格,异常投入。 灵活与即兴性是拉卡托斯演奏最大的特点。比如他在此碟中演奏的根据电影《卡萨布兰卡》和《教父》等电影主题曲的改编曲,听起来就和以前听到的许多常规版本完全不同,轻盈时带着质朴和自由的乡土气息,忧伤时则将吉普赛人颠沛流离的感伤表现无疑,一派小酒馆中的苦艾味道。在技巧方面,拉卡托斯的演奏更是令人瞠目,在俄罗斯民谣改编曲《黑眼睛》中,他使出了浑身的解数,以独奏小提琴来摹拟吉他的弹奏与乐队中的吉他相呼应。为了制造出吉他拨、轮、弹、挑的发声效果,拉卡托斯左右开弓。更有甚者,当他左手在进行着快速的、难度极高的拨弦时,右手又在用食指和中指摹拟吉他做出轻巧的轮指弹奏。很难令人相信这奇妙的声响竟然是从小提琴这一件乐器上奏出的。
12
18
奥曼迪《理查施特劳斯·英雄的生涯、变形》
奥曼迪《理查施特劳斯·英雄的生涯、变形》
这张专辑是奥曼迪指挥费城管弦乐团,演奏理查·施特劳斯的交响诗《英雄的生涯》、《变形》。 交响诗《英雄的生涯》作品40,作于1898年,并被誉为预告施特劳斯交响诗创作巅峰期之作。此曲除了第一段结尾,“剧情”需要的戏剧停顿外,其余段落之间皆无停顿。全曲相当自由地应用了瓦格纳主导动机(leitmotif)的技巧,而结构上则是扩大版的奏鸣-回旋曲的交响乐曲式。 为23件弦乐器而作《变形》AV142,作于1945年,单乐章。旋律很优美,有时音乐的情绪,还有那种高度复调化的写法,会让人想到马勒“第九”。并且同后者一样,《变形》是一部彻底展现弦乐音响之美的杰作。所以后来的演绎者们探索音乐内容的同时,也往往有很深的音色美方面的考虑。此曲为极自由的三段体,主干为贝多芬《英雄交响曲》送葬进行曲开头,以不太慢的慢板,大提琴缓慢的导入主题开始,弥漫着悲哀气氛。两把中提琴奏新的中心主题,在开头的三个同音的动机引导下,其它两把中提琴出现另一新主题,以这种主题材料对位下发展。进入稍像流水似的部分,G大调,中声部又出现新的主题,又以对位发展,小提琴奏新的动态这个动机发展自瓦格纳《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速度加快后,进入“激动地”,平静下来后,主题动机一一再现,发展后速度减慢至极广板,很清晰地出现贝多芬《英雄交响曲》的送葬进行曲动机结束。
--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