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产品说话
一档关于产品和产品经理的播客,不仅关注大产品动态解读,也关注创新的小产品亮点。也会分享产品经理如何成长、如何做好产品的方法论,希望为喜欢产品,对产品感兴趣的听众打造一款优质的播客产品。
好产品会说话,欢迎订阅本节目。
主播李明Bright,前阿里产品专家,前某中型互联网公司产品负责人,有12年的产品经验,负责过日活千万级产品,带产品和设计团队,业务上做过10倍用户规模增长,从0开始主导产品完成亿级收入的商业化。
18

各位朋友,大家好!
今天分享的主题是《用AI让学习更高效:从低效努力到精准成长》
今天我想和大家聊聊一个困扰无数人的问题——为什么我们每天刷视频、报课程,忙得像陀螺,却总感觉“学了个寂寞”?昨天刚背的单词今天就忘,刚听懂的知识点转眼就模糊,问题的核心其实藏在两个字里:效率。
先给大家讲个真实的故事。1993年出生的丹·科伊,如今个人资产超过5000万美金,2023年以98%的利润率创造了420万收入,他的“一人公司”模式震惊硅谷。但很少有人知道,他曾在多个领域跌跌撞撞,最终发现:学习不是拼时长的苦役,而是可以像工程师优化代码一样精准打磨的技能。他在YouTube上分享的系统化成长法,正是我们破局的钥匙,而这把钥匙,如今有了AI的加持,将释放出更强大的能量。
一、跳出“学习陷阱”:让目标成为指南针
你是否说过这样的话:“我要学AI”“我想懂音乐”?这种模糊的目标就像在迷雾中开车,油门踩得再猛也找不到方向。丹·科伊告诉我们:学习从来不是目的,而是达成目标的工具。真正高效的学习者会先问自己:“我学这个到底要解决什么问题?”比如同样是学AI,有人是为了“完成公司的数据分析项目”,有人是为了“帮孩子做一张活动海报”,这样的目标像灯塔一样,让每一次学习都对准具体的应用场景。心理学研究表明,带有强烈目的性的学习,记忆留存率会提升40%以上,因为大脑天生喜欢“有意义的连接”。
二、让AI成为你的“战略军师”:从记录开始重构学习系统
接下来这个方法,我称它为“给大脑装一个GPS”。首先,请大家拿出手机,从今天开始记录一周的“时间账单”——精确到每15分钟你在做什么。吃饭、刷手机、开会、学习,全部如实记录。一周后,把这份账单交给AI,输入这个神奇的提示词:“你是我的个人战略顾问,请分析我的时间分配,找出低效环节,并制定3个可落地的改进方案。”
这里有两个关键:第一,必须对自己绝对诚实,不要漏掉任何“摸鱼时刻”,因为AI不会评判你,只会像镜子一样照出真相;第二,不要期待一次成型,要像和军师对话一样,不断追问:“这个方案具体怎么执行?遇到XX情况怎么办?”如果你发现,每天有2.5小时浪费在无意义的信息浏览上,AI帮会帮你制定“碎片时间听播客+整点切换任务”的策略,一个月后学习效率提升了3倍。
三、在实战中“浸泡式成长”:项目就是最好的教科书
有没有发现,学生时代学的知识总觉得“用不上”,而工作中逼出来的技能却记得最牢?这就是“项目学习法”的威力。丹·科伊说:“不要等学会了再去做,而是为了做好而去学。”比如学AI绘画,与其把时间花在研究软件参数,不如直接接一个真实任务——“帮朋友设计生日贺卡”“为社团做宣传海报”。当你盯着画布发愁时,自然会主动去查“如何调整光影”“怎样用关键词生成特定风格”,这种带着问题的学习,效率是被动听课的5倍以上。更重要的是,完成的作品会成为你看得见的成长坐标,每一次点击“保存”,都是对自信心的一次强化。
四、破解拖延魔法:用“小启动动作”降低心理门槛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明明计划学习,却在打开书本前刷了半小时手机?这是因为大脑对“启动困难”有天然的抗拒。这时候,我们可以用“齐格尼克效应的平方”——先做一个微小到不可能失败的动作。比如收拾书桌、泡一杯咖啡、在纸上写下第一个问题,这些动作就像给大脑发送一个信号:“我们要进入学习模式了,但不会很累。”
如果你不知道该设计什么启动动作,AI可以帮你拆解。比如对AI说:“我每次学编程前都会拖延,请帮我设计3个简单的启动步骤。”它可能会建议:“第一步,打开编译器并新建一个空白文件;第二步,写下今天要解决的具体问题(比如‘让按钮点击后变色’);第三步,播放5分钟白噪音。”这些动作就像一个个台阶,让你不知不觉登上学习的山坡。
五、科学编排时间:让大脑在“专注-吸收-整合”中循环升级
关于时间管理,丹·科伊有一个“黄金90-60-30”法则:每天先花30-90分钟推进核心项目,这是大脑最清醒的“深度学习期”,只做与目标直接相关的事,比如写代码、做设计、写文章;接下来30-60分钟“带着问题查资料”,把项目中遇到的困惑集中解决,这时可以用AI快速检索信息,比如“用Python实现XX功能的最佳实践”;最后留30分钟做轻松的事,散步、听播客、画思维导图,让大脑在放松中整合新知识。特别建议大家在散步时打开有声书或行业播客,很多灵感都是在这种“不刻意”的状态中迸发的,记得随时用手机记下闪现的想法,这些可能是未来突破的关键。
六、以教代学:写作分享让知识“长”在脑子里
最后一个秘诀,是把自己变成“知识传播者”。每周花2小时,把这周学的东西写成一篇小文章,或者在朋友圈分享一个知识点。不要觉得“我还没学透怎么敢教别人”,恰恰是这种“半懂不懂”的状态,最能倒逼你深入理解。这就是著名的“费曼技巧”:如果你能用简单的语言给一个小学生讲懂AI算法,那才是真的学会了。同时,当你公开分享时,“学徒效应”会发挥作用——为了不被读者问倒,你会主动查漏补缺,这种正向反馈会形成强大的学习动力。举个例子,如果你坚持每周写学习笔记,3个月后你可能会意外收获到了合作机会,这就是“输出带来的复利”。
各位,AI时代不是“要不要用AI”的选择题,而是“如何用好AI”的应用题。丹·科伊的故事告诉我们,即使没有名校背景、没有团队支持,只要掌握对的方法,每个人都能让学习效率指数级提升。今天分享的六个方法,核心其实就三个字:“目标感”——用目标锚定方向,用AI放大效率,用行动验证成果。
最后送大家一句话:“真正的学习不是装满水桶,而是点燃火焰。”愿我们都能借AI之力,把低效的“知识灌输”变成高效的“成长进化”,让每一次学习都指向那个更强大的自己。
好的,谢谢大家!
沪ICP备06026464号-4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沪网文[2014]0587-13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许可证:0911603
©2011-2019 qingting.fm ALL Rights Reserved.
应用名称:蜻蜓FM | 开发者:上海麦克风文化传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