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中自媒体】我们做这一切都是为了减压

00:00
29:32
大家都在听
莱博维茨《歌剧院之夜》
莱博维茨《歌剧院之夜》
这张专辑是莱博维茨指挥巴黎音乐协会管弦乐团,演奏多部脍炙人口的歌剧序曲、间奏曲。由著名录音师韦尔金森在1960年录制。专辑演奏、录音都极为出色,是古典音乐的天碟级作品。 专辑中莱博维茨指挥巴黎音乐协会管弦乐团的演奏十分到位、够味,从中激荡出那种原乐曲里特有的精髓——恬静与忧伤的情调以及强烈原始风格的韵味。专辑不但演绎令人过足音乐欣赏之瘾,其录音制作的水准之高也是少见的。聆听这个录音对音响器材的品质考验很是重要,因为它不但是韦尔金森亲自录制的,还经过另一位录音奇才波伯·卡塔兹的后期处理。唱片中音质通透度非比寻常,乐队中每件乐器的摆位与演奏非常清晰,极为发烧。所以绝不会在聆听时产生拖泥带水、一团团混乱化不开的现象。发烧友在聆听时(当然重播的音响器材一定要够档次)将会感受到许多乐队在现场演奏时细微的“杂声”,如翻乐谱和乐器无意间的碰击声(当然你的耳朵也必须“好”)。所有这些都是唱片在制作时有意保留下来的,以便在音乐重播时给聆听者带来身临其境的鲜活感觉。 歌剧院一览无遗的现场辉煌氛围,是这张专辑给我们带来的最大特点。你听那弦乐如丝般圆润顺滑的音质,管乐亮而不刺的通透明华,打击乐时而极具动态弹性的干净演奏,以及为整个乐队演奏铺垫时那隆隆低频音色,是井井有条分毫不乱恰到好处。其中尤其是铜质小碰铃叮叮噹噹的清脆之声如水晶般剔透晶莹,真令人陶醉其中美不贻言。所以这张专辑即好听又考音响器材,是表现音乐内涵与韵味及玩HiFi两不误的好唱片。因此假如你在重播聆听时感受不到上述这些特质,那是否就要考虑你的音响器材出问题了。
60
13
霍洛维兹《1930年-1951年的录音》
霍洛维兹《1930年-1951年的录音》
这套专辑是为纪念钢琴巨匠霍洛维兹逝世25周年而发行。特别收录了世界首度发行的1936年录制的肖邦第二号钢琴奏鸣曲第二乐章。 霍洛维兹1904年出生于乌克兰基辅,早年跟随母亲与塔尔诺夫斯基学习钢琴,在基辅音乐院师事传承自安东·鲁宾斯坦一系的布鲁门菲尔德。1925年以前,霍洛维兹都在苏联各地巡回,1926年首度赴国外(柏林)演出,1928年第一次在纽约与毕勤合作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前,他还只是个没没无名的小子。这天以后,霍洛维兹成了轰动乐坛的青年钢琴家。他在1939年定居美国,1942年成为美国公民。霍洛维兹无疑是二十世纪最杰出的钢琴家之一,他惊人的钢琴演奏技巧以及令人深深为之着迷的魅力与气质是其他钢琴家所无法相比的。 目前市面上有许多霍洛维兹的唱片,但是录音时间多半集中在他定居美国之后,以及上世纪八零年代霍洛维兹晚年的顶尖杰作。为了纪念霍洛维兹逝世二十五周年,发行了这一套三张,录制时间横跨1930年到1951年间,包括第一次发行,1936年录制的肖邦《第二钢琴奏鸣曲》第二乐章《送葬进行曲》。青年时期的霍洛维兹以精准、速度敏捷快速闻名。而他令人印象深刻的八度音与轻松自如弹奏和弦的技巧被当时的人认为根本不可能出现。从这套唱片的早年录音可以听出,狂热而且技巧精确的演出效果不只显示出这位年轻人已经站在艺术成熟的门坎上,他对自己的诠释手法也是信心十足。
12
34
穆洛娃《维瓦尔第·双小提琴协奏曲》
穆洛娃《维瓦尔第·双小提琴协奏曲》
这张专辑是小提琴家穆洛娃、卡米诺拉,与马尔肯指挥的威尼斯巴洛克乐团合作,演奏维瓦尔第的六部双小提琴协奏曲。穆洛娃的演奏活力四射、神采飞扬,音色纤细与温和,在巴洛克的理性与秩序之外,多了十足的激情,仿佛一股温情的巴洛克暖流缓缓流过。意大利小提琴家朱里亚诺·卡米诺拉,被誉为“巴洛克小提琴王子”,在现代小提琴和巴洛克小提琴两个领域内都堪称大师级人物,他的演奏带有古乐器那种粗砺的质感,但音色却很亮、很优美。这两位明星演奏家的合作,强大而非凡。当然,这些演奏不能缺少马尔肯指挥的威尼斯巴洛克乐团,他们的协奏充满活力,令人眼花缭乱,为两位小提琴家的精彩表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专辑的录音也非常出色,清晰自然,声音像春雨一样清新。 当提到“巴赫双小协”时,大多数古典音乐爱好者都知道是说《d小调双小提琴协奏曲》BWV 1043,因为这是巴赫唯一的双小提琴协奏曲。但对于维瓦尔第来说,只说“双小协”就不妥了,因为他创作了27首双小提琴协奏曲。十八世纪的音乐环境有一个特点:即大众们不断要求新作品。维瓦尔第曾在许多欧洲都市担任作曲与指挥,其中又以在威尼斯的时间最长。他是位杰出的小提琴家及作曲家,作品包括:数百首的协奏曲、奏鸣曲及四十部歌剧。这些作品在当时颇受大众及专家的好评,被誉为同侪间的巴赫。大约将近五十年的时间,维瓦尔第一直担任皮埃塔音乐院的院长。这所音乐院本来是一所孤儿收容所,管理有几百名孤儿(大多数是女孩子),他的许多神剧、宗教音乐及几百首器乐曲就是为这些学生所写的。 虽然维瓦尔第的作品数量庞大,让人瞠目结舌,但也为穆洛娃、卡米诺拉提供了丰富的选择余地。他们从大量的曲目中,精挑细选出这六部双小提琴协奏曲。专辑封面上贴有“很少听到”的作品,他们为这些过去不为人所重视的曲目赋予了全新的生命。 录制这六部双小提琴协奏曲,其实是相当保守的选择,因为其中没有狂风暴雨般的戏剧性。然而,《c小调协奏曲》RV509,具有某种程度的侵略性,并带有一种令人联想到面具、斗篷和运河的神秘色彩;《降B大调协奏曲》RV524表现了十八世纪威尼斯的黑暗面。
20
18
阿劳《RCA、哥伦比亚唱片全集》
阿劳《RCA、哥伦比亚唱片全集》
这套12CD合辑是钢琴家阿劳在1941至1983年间为美国胜利唱片公司(Victor)与哥伦比亚唱片公司(Columbia)所录制的所有专辑汇总。其中1946年到1950年之间是阿劳第二次赴美拓展事业的高峰,唱片公司完全尊重他以艺术眼光对曲目所做的抉择。当时录制的曲目包括:理查·施特劳斯《滑稽曲》、韦伯《音乐会小品》、贝多芬《第21号钢琴奏鸣曲“华德斯坦”》、阿尔班尼士《伊贝利亚》等。 克劳迪奥·阿劳(Claudio Arrau,1903-1991)智利钢琴家。自幼有神童之称,曾到柏林求学,后定居纽约,持续其国际钢琴大师的演出生涯,誉满全球,公认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钢琴家之一。阿劳的演奏曲目范围十分广泛,从巴洛克到二十世纪的作品均有独到的建树,纯正严谨的古典风格与深刻的感情结合完美,并通过丰富的音色变化和辉煌的演奏技巧展现作曲家的音乐构思。录制了大量的唱片,是贝多芬、肖邦、舒曼、李斯特、勃拉姆斯作品的权威演奏家,最脍炙人口的录音是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 1914-1915年的乐季是他演奏生涯的大事,阿劳首次于柏林演出,先前他已经在德国以及斯堪地那维亚半岛上深入地拜访旅行,之后便展开了在欧洲各地所举行的一连串演奏会,他的演奏生涯也才正式确立。1921年阿劳首度回到南美洲,举办了数场音乐会,1922年第—次在伦敦登台。1924年回到母校Stern音乐院工作,直到1940年辞去职务。1927年因为获得日内瓦国际钢琴大赛首奖的肯定,使得他的声名更加稳固。1935年在柏林举行的一系列十二场的纪念音乐会中演奏了「音乐之父」巴赫的全部键盘作品,表现令人激赏。1940年离开柏林回到智利,在圣地亚哥创立钢琴学校。战争期间,阿劳完全投身在美国演奏,1941年举家迁往纽约定居。战后成了杰出的钢琴家之一,世界各地的演奏邀约不断。而这套合辑中的录音也因而开始于此。 无疑地,阿劳的音乐成就足以与布索尼、拉赫曼尼诺夫齐名,为本世纪杰出的钢琴家之一。他擅长演奏巴赫、莫扎特、贝多芬、肖邦、舒伯特、李斯特、舒曼、勃拉姆斯等传统音乐家的作品,对于阿尔班尼士、葛拉那多斯、德彪西、韦伯、理查·施特劳斯等近代作曲家的作品也十分在行。
20
160
评论(0条)
快来抢沙发吧!
打开蜻蜓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