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凯兰杰利《钢琴演奏录音集》

米凯兰杰利《钢琴演奏录音集》

这套6CD合辑收录了钢琴家米凯兰杰利1941-1975年间的演奏录音。包括巴赫、斯卡拉蒂、贝多芬、肖邦、勃拉姆斯、格里格、德彪西、莫扎特、拉威尔、拉赫玛尼诺夫、海顿、舒曼的作品。 阿尔图罗·贝内代托·米凯兰杰利(Arturo Benedetti Michelangeli,1920-1995)意大利钢琴大师。米凯兰杰利的演奏技术无懈可击,善于恰到好处地把握音色和多声部层次的控制,有条理地处理整体与细节的关系,追求音色清澄、干净的演奏灵魂。他的演奏既保持了古典乐派的内在与平衡,又注入了浪漫乐派的热情与感染力,极具强烈的艺术魅力。 米凯兰杰利一生虽然留下了近40年的录音,但因为选择曲目挑剔,对演奏的要求又近乎苛刻地高,所以演奏曲目并不广泛,录音数量相对其他同时代的演奏家来也少的可怜。正因为这样,虽然他的唱片很少,但只要有的都是极品。米凯兰杰利也正是因为对自己的演奏质量要求甚高,决不轻易举办独奏会。他演绎的贝多芬作品,摆脱了任何一种巴洛克风味的弹奏方式,将自己的音乐个性隐藏在乐曲自身的内涵下,完美地表达出作品的深情和精髓。他演绎的德彪西作品,以全然柔软圆滑的线条歌唱,丝毫不带钢铁的森冷,已达”无槌之音”的佳境,因而获得“音乐哲学家”的美誉。此外,他还是一位卓有贡献的钢琴教育家,指导和培养出了一批钢琴家,其中不少已名扬世界,如意大利钢琴家波利尼,阿根廷钢琴家阿格里奇以及捷克钢琴家伊万·莫拉维茨。 同时,和神奇的演奏一样著名的,就是米凯兰杰利那古怪的脾气和性格。他对钢琴的音色出奇地挑剔,挑剔到了让人无法理解的程度。他经常不顾观众的感受临时取消音乐会,任意改变甚至中断演出的日程安排,中途停止录音等。因此在音乐评论界和广大乐迷中留下了“古怪孤僻,反常乖戾”的名声,甚至他的高徒波利尼、阿格丽奇都与他格格不入。“对我们这些被消费时尚宠坏了的听众来说,米凯兰杰利的存在显得像是一个冒犯。”实际上,米凯兰杰利一切的反常举止都来源于他近乎苛刻的严格要求和对艺术极端负责的态度:每一次演出结束,即使观众为之迷醉倾倒,好评如潮,他仍要自己和自己较劲一般地挑出自己演奏中一大堆的毛病。尽管这些毛病在别人看来完全可以忽略不计,他却固执己见,闭门思过,苦思冥想。正是因为这种原因,他才出现了前面所说的种种“反常”的举动。
节目(71)
批量下载
加载更多
主播信息
Love_small_cat

Love_small_cat

小喵陪你听古典 聆听美妙旋律、感受艺术真谛
关注
科普兰《阿帕拉契之春、马术赛会、鼓号曲》
--
这张专辑是路易斯·雷恩指挥亚特兰大交响乐团,演奏科普兰《阿帕拉契之春》、《马术赛会》、《平凡人鼓号曲》。科普兰的管弦乐曲,向来以科普兰本人和伯恩斯坦的指挥最为著名,路易斯·雷恩在这张专辑中大显身手,将成立于1945年的美国名团亚特兰大交响乐团,修整出一种粗犷中带有细致、雄伟中潜藏着温柔的管弦乐音响。与前辈相比较,颇有青出于蓝之势,更让这个版本赢得《企鹅唱片指南》三星评价,并名列《TAS》发烧榜。 香港《CD圣经》推荐:这碟甫出之时,每个发烧友都几乎买一张,好简单,佢地只系听《fanfare For the Common Man》已觉值回票价,这里3:14秒音乐里头trumpet,bass drum,tam-tam响个不停,其低音之猛劲动态之厉害系破晒世界记录,其实此CD的《Rodeo》、《Appalachian Spring》亦系示范级录音,乐队比例平衡到极,乐器音色亦靓,用此两首乐曲作示范,亦比较classy。 刘汉盛:如果说《牧区竞技》,恐怕还有人不知道它是哪张CD,若是说《fanfare For the Common Man》,则必然无人不晓。那铜管与鼓声,保证让人害怕喇叭会烧掉,而TAS选的却是《牧区竞技》,以管弦乐丰富变化而言,《牧区竞技》当然是占上风,而且层次也丰富多了。
范·克莱本《在俄罗斯比赛获胜的美国人》
41
这套合辑收录了钢琴家范·克莱本1958-1962年间的演奏录音,曲目包括贝多芬《热情奏鸣曲》、李斯特《b小调奏鸣曲》、莫扎特《C大调奏鸣曲》、普罗科菲耶夫《第六钢琴奏鸣曲》、李斯特《第12号匈牙利狂想曲》、肖邦《第三叙事曲》、《第三谐谑曲》和几首练习曲、幻想曲、波兰舞曲、夜曲、圆舞曲等;并与康德拉辛、莱纳等著名指挥家合作,演奏柴科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勃拉姆斯《第二钢琴协奏曲》、拉赫玛尼诺夫《第二、三钢琴协奏曲》、贝多芬《第五钢琴协奏曲》、舒曼《a小调钢琴协奏曲》、普罗科菲耶夫《第三钢琴协奏曲》、麦克道威尔《第二钢琴协奏曲》。 1958年,年仅24岁的范·克莱本参加原苏联莫斯科柴科夫斯基国际钢琴比赛,获一等奖,蜚声国际乐坛。因为他是在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后,第一个美国人在苏联获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因而成为美国的宠儿,在他回到纽约时,像凯旋归来的英雄一样,受到市民的夹道欢迎和总统接见。 范·克莱本在青年时期就掌握了扎实的演奏技巧,具有简朴热情的演奏风格,在他演奏的黄金时期,有着高妙无瑕的技术、如诉如歌的音色和出神入化的音乐表现力,擅长演奏浪漫派的作品。1962年,在德克萨斯州沃恩堡创立了以他名字命名的范·克莱本国际钢琴比赛。 遗憾的是,到1960年代中期,他的演奏没有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失去了新鲜感,往往单凭直觉而又矫揉造作,声音也变得粗糙,他本人的演奏,似乎只是昙花一现,已成了历史陈迹。 这套合辑录制于范·克莱本获奖后的四年期间,正是他演奏生涯最辉煌的时期,与他合作的指挥大师和著名乐团,也非常出彩。
科利亚·莱辛《车尔尼·前奏曲的艺术》
15
这张专辑是钢琴家科利亚·莱辛演奏车尔尼的《前奏曲的艺术》。 卡尔·车尔尼(Carl Czerny,1791年2月21日-1857年7月15日)奥地利作曲家、钢琴家、音乐教育家。车尔尼是贝多芬最得意的学生,贝多芬曾在1801-1803年的三年间免费教他弹奏钢琴。他对于贝多芬的作品积极宣传,并在他的作品500号《钢琴理论及演奏大全》第四册的第二、三章中论述如何正确演奏贝多芬的作品。他能够背奏贝多芬的全部钢琴作品。车尔尼作为一名钢琴教育家,培养了弗兰兹·李斯特这样的学生。他也免费教李斯特弹琴,李斯特曾说:“我的一切都是车尔尼教我的。”作为一名钢琴作曲家,他一生写了无数钢琴练习曲,是学习钢琴的学生练习的基础教材。他的地位在于在贝多芬时代和现代钢琴演奏架起了一座桥梁。 车尔尼是19世纪上半叶维也纳钢琴学派的创始人,他总结了浪漫主义以前的注重指力的钢琴技巧,同时又指出了手臂重量的重要性,他在《钢琴理论及演奏大全》指出:“弹奏时,手的动作要藏起来,手指不可以抬得比必要时高。为了做得正确,有必要增强肌肉的内在紧张,在不破坏手指柔软运动的范围内,加入手臂的重量。”他在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钢琴演奏架起了一座桥梁。 为一名钢琴教育家,车尔尼一生写了大量的钢琴练习曲,有编号的共有78本。他的练习曲强调指法技巧的发展,注重手腕动作有一定自由,同时注意应用渐强、渐弱的效果,是钢琴的基础教材。这些作品包括大量的前奏曲练习以及前奏曲与赋格作品。 《前奏曲的艺术》作品300,1834年出版,包含121首前奏曲,它们大多是20小节以内的快速跑动音型,需要演奏者具有纯熟的键盘演奏技巧与舞台表现力,但唯一的缺憾是它们没有多少内涵和意义可言,只是以纯粹的热身或炫技为目的。
APP内查看主播
大家都在听
米凯兰杰利《钢琴演奏录音辑》
米凯兰杰利《钢琴演奏录音辑》
这套合辑是钢琴家米凯兰杰利1939-1975年的演奏录音,从中可以领略到这位杰出音乐家的高超演奏技巧和强烈艺术魅力。 阿尔图罗·贝内代托·米凯兰杰利(Arturo Benedetti Michelangeli,1920年1月5日-1995年6月12日)意大利钢琴家。米凯兰杰利的演奏技术无懈可击,善于恰到好处地把握音色和多声部层次的控制,有条理地处理整体与细节的关系,追求音色清澄、干净的演奏灵魂。他的演奏既保持了古典乐派的内在与平衡,又注入了浪漫乐派的热情与感染力,极具强烈的艺术魅力。 米凯兰杰利一生虽然留下了近40年的录音,但因为选择曲目挑剔,对演奏的要求又近乎苛刻地高,所以演奏曲目并不广泛,录音数量相对其他同时代的演奏家来也少的可怜。正因为这样,虽然他的唱片很少,但只要有的都是极品。米凯兰杰利也正是因为对自己的演奏质量要求甚高,决不轻易举办独奏会。他演绎的贝多芬作品,摆脱了任何一种巴洛克风味的弹奏方式,将自己的音乐个性隐藏在乐曲自身的内涵下,完美地表达出作品的深情和精髓。他演绎的德彪西作品,以全然柔软圆滑的线条歌唱,丝毫不带钢铁的森冷,已达”无槌之音”的佳境,因而获得“音乐哲学家”的美誉。此外,他还是一位卓有贡献的钢琴教育家,指导和培养出了一批钢琴家,其中不少已名扬世界,如意大利钢琴家波利尼、阿根廷钢琴家阿格丽奇以及捷克钢琴家伊万·莫拉维茨。 同时,和神奇的演奏一样著名的,就是米凯兰杰利那古怪的脾气和性格。他对钢琴的音色出奇地挑剔,挑剔到了让人无法理解的程度。他经常不顾观众的感受临时取消音乐会,任意改变甚至中断演出的日程安排,中途停止录音等。因此在音乐评论界和广大乐迷中留下了“古怪孤僻,反常乖戾”的名声,甚至他的高徒波利尼、阿格丽奇都与他格格不入。“对我们这些被消费时尚宠坏了的听众来说,米凯兰杰利的存在显得像是一个冒犯。”实际上,米凯兰杰利一切的反常举止都来源于他近乎苛刻的严格要求和对艺术极端负责的态度:每一次演出结束,即使观众为之迷醉倾倒,好评如潮,他仍要自己和自己较劲一般地挑出自己演奏中一大堆的毛病。尽管这些毛病在别人看来完全可以忽略不计,他却固执己见,闭门思过、苦思冥想。正是因为这种原因,他才出现了前面所说的种种“反常”的举动。
--
161
米凯兰杰利《钢琴演奏录音辑》
米凯兰杰利《钢琴演奏录音辑》
这套合辑是米凯兰杰利的钢琴演奏录音全集,非常珍贵的音频资料,对我们爱乐者了解这位伟大的钢琴家有很大帮助。 当我第一次看到这个鹰钩鼻的老头时,立即被他的琴声所吸引,那样的干净,音色优美,宛如天籁般的声音让我整整一个上午就沉浸在他的琴声里。说起意大利钢琴家米凯兰杰利,可能还有很多人都不熟悉,但说起现代著名钢琴大师波利尼来,大家还是很耳熟的,而他正是米凯兰杰利的得意弟子,这与老头的个性古怪有关,钢琴界叫他惟艺独尊的钢琴怪杰,因为他十分苛求音色,经常闭门思过、冥思苦想。这种严于律己的自我反与检讨,让他的大大缩短了公开演奏和录音的活动及曲目选择的范围,而且还经常临时取消音乐会演出,中断演出安排,停止录音等等。不过,还是有些资料留了下来,让我们有幸能够聆听这位杰出的钢琴的琴声。 米凯兰杰利10岁进米兰音乐学院师从安福西学钢琴,1933年毕业,1939年参加日内瓦国际钢琴比赛获一等奖后,波洛尼亚的马蒂尼音乐学院聘他当钢琴教授。二次大战中参军任意大利飞行员,曾成为德军的俘虏,后又戏剧性地逃脱。二次大战结束后,米凯兰杰利开始巡回演出,在各地引起轰动,1952年因患病不得不中断巡回演出,在意大利几个城市举办钢琴高级班。1964-1969年创办一所钢琴天才学校,专收世界各国最有才能的学生。1968年,他移居瑞士。米凯兰杰利是一个完美主义者,他对音色十分在意,没有人能奏出比他更完美的圆滑音阶、更响亮、有力的和弦或以更精致的触键与音调呈现更平衡的结构。他追求的是“管风琴和小提琴相结合”的那种音色,他又是公认的“音乐哲学家”,每一首曲子的演绎都有独到的曲速安排与分句设计。正因为米凯兰杰利对演奏的效果的苛求,留下的唱片并不多,他的贝多芬的皇帝协奏曲是一生所有精髓的极至;他的德彪西展现出了顶尖绝妙的音色与层次。应该说,他录制的每一首作品,都呈现着别人难以企及的精致。
--
71
米凯兰杰利《演奏录音精选辑(2)》
米凯兰杰利《演奏录音精选辑(2)》
这套10CD合辑是意大利钢琴家米凯兰杰利的演奏录音精选辑(第二辑),收录了他演奏的贝多芬、肖邦、格里格、加卢皮、莫扎特、舒曼、雷斯庇基、斯卡拉蒂、德彪西、勃拉姆斯、李斯特、巴赫、舒伯特、拉威尔的钢琴作品。录音涵盖的时间很长,从1949年至1988年近40年。 米凯兰杰利一生虽然留下了近40年的录音,但因为选择曲目挑剔,对演奏的要求又近乎苛刻地高,所以演奏曲目并不广泛,录音数量相对其他同时代的演奏家来也少的可怜。正因为这样,虽然他的唱片很少,但只要有的都是极品。米凯兰杰利也正是因为对自己的演奏质量要求甚高,决不轻易举办独奏会。他演绎的贝多芬作品,摆脱了任何一种巴洛克风味的弹奏方式,将自己的音乐个性隐藏在乐曲自身的内涵下,完美地表达出作品的深情和精髓。他演绎的德彪西作品,以全然柔软圆滑的线条歌唱,丝毫不带钢铁的森冷,已达”无槌之音”的佳境,因而获得“音乐哲学家”的美誉。此外,他还是一位卓有贡献的钢琴教育家,指导和培养出了一批钢琴家,其中不少已名扬世界,如意大利钢琴家波利尼、阿根廷钢琴家阿格丽奇以及捷克钢琴家伊万·莫拉维茨。 同时,和神奇的演奏一样著名的,就是米凯兰杰利那古怪的脾气和性格。他对钢琴的音色出奇地挑剔,挑剔到了让人无法理解的程度。他经常不顾观众的感受临时取消音乐会,任意改变甚至中断演出的日程安排,中途停止录音等。因此在音乐评论界和广大乐迷中留下了“古怪孤僻,反常乖戾”的名声,甚至他的高徒波利尼、阿格丽奇都与他格格不入。“对我们这些被消费时尚宠坏了的听众来说,米凯兰杰利的存在显得像是一个冒犯。”实际上,米凯兰杰利一切的反常举止都来源于他近乎苛刻的严格要求和对艺术极端负责的态度:每一次演出结束,即使观众为之迷醉倾倒,好评如潮,他仍要自己和自己较劲一般地挑出自己演奏中一大堆的毛病。尽管这些毛病在别人看来完全可以忽略不计,他却固执己见,闭门思过、苦思冥想。正是因为这种原因,他才出现了前面所说的种种“反常”的举动。
--
92
米凯兰杰利《精选集(第二辑)》
米凯兰杰利《精选集(第二辑)》
这套合辑是意大利钢琴家米凯兰杰利的精选集(第二辑),收录了他演奏的贝多芬、肖邦、格里格、加卢皮、莫扎特、舒曼、雷斯庇基、斯卡拉蒂、德彪西、勃拉姆斯、李斯特、巴赫、舒伯特、拉威尔的钢琴作品。录音涵盖的时间很长,从1949年至1988年近40年。 米凯兰杰利一生虽然留下了近40年的录音,但因为选择曲目挑剔,对演奏的要求又近乎苛刻地高,所以演奏曲目并不广泛,录音数量相对其他同时代的演奏家来也少的可怜。正因为这样,虽然他的唱片很少,但只要有的都是极品。米凯兰杰利也正是因为对自己的演奏质量要求甚高,决不轻易举办独奏会。他演绎的贝多芬作品,摆脱了任何一种巴洛克风味的弹奏方式,将自己的音乐个性隐藏在乐曲自身的内涵下,完美地表达出作品的深情和精髓。他演绎的德彪西作品,以全然柔软圆滑的线条歌唱,丝毫不带钢铁的森冷,已达”无槌之音”的佳境,因而获得“音乐哲学家”的美誉。此外,他还是一位卓有贡献的钢琴教育家,指导和培养出了一批钢琴家,其中不少已名扬世界,如意大利钢琴家波利尼、阿根廷钢琴家阿格丽奇以及捷克钢琴家伊万·莫拉维茨。 同时,和神奇的演奏一样著名的,就是米凯兰杰利那古怪的脾气和性格。他对钢琴的音色出奇地挑剔,挑剔到了让人无法理解的程度。他经常不顾观众的感受临时取消音乐会,任意改变甚至中断演出的日程安排,中途停止录音等。因此在音乐评论界和广大乐迷中留下了“古怪孤僻,反常乖戾”的名声,甚至他的高徒波利尼、阿格丽奇都与他格格不入。“对我们这些被消费时尚宠坏了的听众来说,米凯兰杰利的存在显得像是一个冒犯。”实际上,米凯兰杰利一切的反常举止都来源于他近乎苛刻的严格要求和对艺术极端负责的态度:每一次演出结束,即使观众为之迷醉倾倒,好评如潮,他仍要自己和自己较劲一般地挑出自己演奏中一大堆的毛病。尽管这些毛病在别人看来完全可以忽略不计,他却固执己见,闭门思过、苦思冥想。正是因为这种原因,他才出现了前面所说的种种“反常”的举动。
--
92
20世纪伟大钢琴家《内田光子》
20世纪伟大钢琴家《内田光子》
这张专辑收录了内田光子的演奏录音,包括莫扎特、德彪西、勋伯格的钢琴作品。 内田光子(Mitsuko Uchida,1948年12月20日-)日裔英国钢琴家。她的演奏风格着重表达内心而非炫人的技巧,以诠释莫扎特作品闻名,被公认为“莫扎特专家”。从1980年开始,内田光子灌录的莫扎特钢琴奏鸣曲集便受到相当高度的瞩目,并且屡次赢得多项专业唱片评鉴的肯定。 内田光子的风格强烈但是又不曾矫枉过正,也没有忽略莫扎特乐里的浪漫精神,《狩猎》奏鸣曲就是最好的例子。在这部奏鸣曲中,内田光子重视主题发音清晰的程度远超过柔美的音色或技巧表现,《b小调慢板》也不会过份沉重与严肃。内田光子与晚年的阿劳一样,他们都在不减损丰富表情的前题下,让音乐平顺流畅而且单纯的歌唱着。不过,这套专辑最受瞩目的应该是莫扎特在1787年完成的《a小调回旋曲》。内田光子的演奏严谨清晰而且结构精确,甚至一开始稍嫌平庸的乐段都很有说服力。内田光子在每一小节都弹奏出适合钢琴的灿烂音色,让听过的人永远难以忘怀。这首回旋曲或许可说是从施纳贝尔1946年的录音以来最动人的演出。 《朱侬》钢琴协奏曲是莫扎特二十一岁(1777年1月)为法国女钢琴家拜访萨尔兹堡而写作品,也是内田光子1990年莫扎特系列最后几首协奏曲的录音。协奏曲的录音效果确实与独奏曲一样令人神魂颠倒而且具说服力。它的色彩与气氛相当丰富,独奏部份有如空气般的轻盈飘逸,演出精湛完美而且有一统性。在泰特充分配合内田光子演奏内涵的指挥陪衬下,这些特色都得以确实发挥。 其它作曲家方面,内田光子最辉煌的成果或许该算是1989年录制的德彪西十二首练习曲。这十二首练习曲平均分成上下两册,根据训练目的而冠上《为五只手指》、《为第三只手指》、《为和弦》等标题,曲风接近车尔尼、肖邦的练习曲。内田光子对乐曲的理解几乎是个奇迹。阿劳曾说,任何诠释最基本的是要赋予乐曲的结构意义,然后再根据这个架构来发挥。就我所感,这十二首练习曲从来没有被弹得像内田光子的诠释般高超精确而且易如反掌。随着表面上轻松自如的音乐,内田光子以她独一无二的见解,带出作品每一个主题、乐句的“内在价值”。这部德彪西成熟时期的作品常被弹得过度“抽象”、吃力与笨拙,甚至许多著名钢琴家的录音都是如此。在内田光子手中,她以自然雅致的变化为作品带来新生命。
--
34
柯尔托的艺术(第一辑)肖邦钢琴作品
柯尔托的艺术(第一辑)肖邦钢琴作品
这套5CD合辑收录了柯尔托演奏的肖邦钢琴作品。最让人满意的是选择曲目都是最佳版本,很多录音都是首次出现,直到现在很多录音仍然都是其独占录音。不论在选曲上、音效上还是制作上都属世界顶级水平,至今都难以超越,是柯尔托演奏录音收藏的首选。这套录音的转制、制作极为精细,不但选曲尽善尽美、音效也极为完美。 阿尔弗雷德·柯尔托(Alfred Cortot,1877-1962) 法国钢琴家、指挥家。他演奏的肖邦作品享有盛誉,虽是以性格和智慧取胜,而不是以准确见长。他的演奏追求高贵的气质、抒情性与迷人的音色的结合,他演奏的舒曼与肖邦的作品,突出了其亮丽和细腻,强调了他们丰富的表情。 ​ 许多乐迷喜欢柯尔托的重要原因是他弹琴相当“有趣”。虽然经常有人诟病他的技术,把他当作技术精准的波利尼、布伦德尔的“对立面”来谈论,在柯尔托晚年演奏肖邦《练习曲》的录音中,弹错、碰错的琴键不在少数。而弹错音或者技术退化并不影响他是个“有趣”的人,也不影响他是个有想法的钢琴家。钢琴是乐器、音乐是内心的声音,就像没有遗憾的生命是不通人情并且非常可怕的。 很多钢琴家都录制过肖邦《练习曲》,但柯尔托的演奏还是让人惊叹,虽然他的唱片没有立体声录音给人带来的那种感官满足,但是其中包含的内容简直可以用丰盛来形容,每听一次,几乎都有新的发现,很多小细节就像遗落在草地里的露珠,轻轻拨开草叶,才能看到它闪闪发光,但即使你不去费心思索,它们也默默发光,为一片草地增添青翠。 因为他的音乐太与众不同,很多旋律线的勾勒出人意料,但是又在情理之中。柯尔托的演奏严格尊重乐谱,只不过他有一双透视的眼睛,能看到乐谱中隐藏着的音乐;他有一双灵敏的耳朵,能够捕捉众多音符中,有关联的其中几个,将他们穿成一串闪闪发光;他有冷静而充满想象力的大脑,让他不知疲惫地寻找音乐中的各种趣味,并想尽一切办法呈现出来。 柯尔托演奏中所营造的诗意和舒适的氛围,有时也带着一些忧郁的色调。他是有史以来最善于沟通的音乐家之一,从把听众深深地带入他的音乐世界这方面来讲,他从未失败过。他的音乐打动听者,总能给人一种期许中的美好境界。
--
97
20世纪伟大钢琴家《艾森巴赫》
20世纪伟大钢琴家《艾森巴赫》
这张专辑收录了克里斯托夫·艾森巴赫的演奏录音,包括舒曼、舒伯特、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的钢琴作品。对艾森巴赫来说,海顿或米凯兰杰利、李赫特风格,以其乐念和声响的大胆而讨人喜爱。他不讳言他认为奏鸣曲是真正的钢琴音乐:身为奥地利─波西米亚钢琴学派的先驱,其论点和音色是大胆创新的,其复式协奏曲风格的对话是动态而攻击的。按比例缩小的花拳绣腿并非他的风格,他偏好清晰光明额外的踏瓣,和纯净弹跃的十六分音符,赤裸裸的但有助于气氛的回响,演奏呈示部但不重复第二次。他钟爱海顿创意的光辉灿烂将《D大调奏鸣曲》的第一乐章转换成为,由崩毁的音符组成的狂暴酒宴、钻石精刻般的断奏和骑士风范般的圆滑线,以它们独特的、嬉游的管弦乐喧嚣地威胁着。在柔板中,他展现为莎士比亚悲剧性所破坏的豪华宏伟表情和狂喜随想曲;在休止和寂静的张力中,他呈现预言的语法规则。 当其它只看出悠闲的部分,艾森巴赫发掘莫扎特的严肃性,其演奏对时机的掌握分秒不差,并且能够做出绵延、优雅的歌唱,其语法如雕刻般明朗,其诗意和灿烂点缀以纯真但也带着都会生活的复杂度。《F大调奏鸣曲》第一乐章中,那怡人的法国号主题、那总奏和装饰乐段,终曲中,那狂喜的如纸风车般旋转的下行音阶、那自制的对比、那渴切的休止和渐柔渐缓,这些动态、振奋的演奏,展现绝对完美的诠释典范。同样地,《降B大调柔板》那痛苦的、持续的如歌曲调后半段是直截地,并没有最早印行的原谱中那些交替的装饰音。“我发现自己支持这样的理论:莫扎特那些巧工和装饰仅是为了覆盖那些长音之间的距离,他那个时代的钢琴实在没办法充分支撑这些长音。换言之,装饰音对他来说是实作层面的需求,它们并没有任何旋律上的目的,以现代钢琴的声音力度和持久度来看,将任何东西加入莫扎特的旋律线显然是多余的。” 莫扎特为钢琴创作的十二段变奏曲《小星星变奏曲》的那沉思的第十一段变奏,在情感上是如此的大异其趣于大众眼中的那位微笑萨尔兹堡天才;而贝多芬的广板,显示艾森巴赫对于这位巨人的悲伤面式多么地了解,这些令艾森巴赫成为一个有说服力的舒伯特诠释者,其“绵长的连奏”的能力为亨泽所钦佩。在《A大调奏鸣曲》中,他拒绝跟随既定的传统,决定要使其现代化以追随施纳贝尔的号召:“重新检视钢琴奏鸣曲,并发掘它们强烈的戏剧成分、冲突对立和慑人的故事性,在这里面的每个音符都有其心理上的目的。”
--
24
布伦德尔《舒伯特·钢琴作品》
布伦德尔《舒伯特·钢琴作品》
这套合辑收录了钢琴家布伦德尔演奏的舒伯特钢琴作品,这是他在1987-1988年间的数码录音版本。布伦德尔演绎的舒伯特作品,总体来说是他的最高成就。如果只听他弹一个作曲家的话,就应该听他的舒伯特。他专注于舒伯特1822年以后的作品(1822之前的只录过D.537,D.575和D.664,并且也分别只有一个录音),绝大多数的录音都是极佳之演绎。 布伦德尔曾说:“舒伯特的奏鸣曲很像马勒的交响曲,没有一种安全感。贝多芬这位古典风格的大师总是告诉听者音乐的走向,而且总是充分证明为什么朝那里走,他从头到尾交待的清清楚楚。舒伯特作曲可不是这样,马勒也不是这样。他们是在漫游。我听他们的作品时有一种小孩子在森林里迷路、听任无法控制的种种力量摆布的感觉,犹如我们今天生活在其中的世界,周围全是些不容易解决或者根本无法解决的问题,要多悲观有多悲观。这些乐曲中提出的质问和凄凉的转调似乎同这个时代密切相关。舒伯特不仅是人们心目中飘游的浪漫派抒情诗人,也是一位独具一格的结构天才,和贝多芬一样。” 作曲家舒伯特因为他无可怀疑的音乐道德被布伦德尔全力拥护。尤其是两组被称为《即兴曲》的作品似乎在布伦德尔很年轻时便与奏鸣曲一样掳获他的心,本就是完美的作品,也无疑它们的音乐价值可以永存。这些作品实际上已示范了舒伯特的所有技巧及不同情感的表达,布伦德尔的触键可以毫无阻碍地从轻柔转变成傲慢与戏剧性,他可以在中低强弱的范围将钢琴演奏出木管或弦乐的效果,还有他发展出对器乐舞曲与歌很好的脉动感,这都注定他能够将表面上世俗的轻盈底下隐含的骚乱述说出来。布伦德尔曾为一些当代著名艺术歌曲演唱家伴奏,这意味着他了解舒伯特《冬之旅》与人际孤绝的寒凉之间的紧密连结,以及即使在《即兴曲》D.899与D.935一些开头的温柔旋律对话都能在他手下冻结。
29
53
李帕蒂《钢琴大师》
李帕蒂《钢琴大师》
迪努·李帕蒂是最神秘的钢琴家之一,尽管自他英年早逝已经超过半个世纪,但大部分的钢琴文献不比印在他那些经常再版、值得称颂的唱片上能知道得更多。在经典的大部头《伟大的钢琴家》中他只是被附带一提。哈罗德.G.勋伯格仅仅评论道:“1950年33岁的他的离去,世人失去了一个将会成为世纪主要人物之一的钢琴家。”这样的评论忽略了一个事实,那就是在他去世前,李帕蒂已经被高度评价为最伟大的钢琴家和音乐家之一而令音乐会舞台增辉。 他的独奏曲目编排也同样的大胆且丰富多彩。他在一场独奏会中演奏了巴赫的四首前奏曲和赋格,贝多芬的华尔斯坦奏鸣曲,舒曼的交响练习曲以及拉威尔的Tombeau de Couperin。1947年的一场肖邦独奏会更是一次对作曲家作品的大概括:6首前奏曲、3首练习曲、奏鸣曲op.58、叙事曲op.52、马祖卡op.50 No.3、谐谑曲op.20、夜曲op.27第二、圆舞曲op.34第一和波罗乃兹op.22。在其他时候,他的独奏会集中在一个大规模作品里,譬如华尔斯坦、肖邦B小调奏鸣曲或者交响练习曲,剩下的曲目则是由一些小型作品组成的历史系列,从巴赫经由肖邦、勃拉姆斯、李斯特,直到现代作曲家像德彪西、拉威尔、德·法雅以及埃奈斯库。 他演奏中惊人的清澈和对音乐性探索的诠释,使李帕蒂赢得了那个时代的音乐名人的认可与赞美。钢琴家中诸如巴克豪斯、科尔托,菲舍尔,哈丝姬尔,肯普夫和施纳贝尔都是他的朋友和支持者,同样还有乐坛其它领域的音乐家——安塞美、布朗热、贵诺(Cuenod)、杜卡斯、埃奈斯库、霍格、马克维奇(Markevich)、梅纽因、普朗克、托斯卡尼尼等等……注意到李帕蒂“杰出天赋”的科尔托,称呼他为“钢琴家领域中真正的新发现。”在他去世时写道“没有什么能教给你,事实上只有一样,那就是向你学习。”当弗朗克·马丁第一次听到李帕蒂演奏,他“感到有什么不平常的事情正在发生,我从来没有听到钢琴像这样被弹奏。”普朗克把他描述为一个“神圣之灵的艺术家”霍格则说他“首先是一个音乐家,其次,才是一个钢琴家。”卡拉杨描述他的演奏如同“不再是钢琴的声音,而是最纯粹的音乐。”
--
88
20世纪伟大钢琴家《吉列尔斯(2)》
20世纪伟大钢琴家《吉列尔斯(2)》
这张专辑收录了埃米尔·吉列尔斯的演奏录音,包括斯特拉文斯基、普罗科菲耶夫、李斯特、柴科夫斯基、巴赫等的钢琴作品。 这套专辑的选曲涵盖的年代约有四十年左右,正好展现吉列尔斯如何从一位技巧精湛的钢琴家蜕变为风格条理分明、以稳健谨慎的态度代替火花四射来吸引听众的过程。在 《费加洛》二段主题幻想曲里,吉列尔斯直率的表现原剧作《疯狂的一日》的精神,以及莫扎特、李斯特与布索尼为主角所塑造的形象。吉列尔斯在这首乐曲的表现正好与1974年录制的普罗科菲耶夫《第八钢琴奏鸣曲》及《瞬间的幻影》选曲形成对比。当然,所谓普罗科菲耶式的“攻击性”在这儿已经不再是指轰炸听众的耳朵,而这种轰炸式的演奏方法是现今许多出身国际钢琴大赛优胜者的年轻钢琴家最爱采用的诠释手法。吉列尔斯从平静的角度来诠释普罗科菲耶夫,他把普罗科菲耶夫诠释成一位擅长于创作优美旋律音乐的作曲家,而他所根据的正是俄罗斯美学观点。尽管以冥想般的内敛活力来表现普罗科菲耶夫音乐中爆发力会让音乐显得较为阴暗,吉列尔斯塑造的节奏感却始终如一。 吉列尔斯似乎尽量避开每一个尽情流泄钢琴爆发力、弹奏出如火球般音符的念头,这样的效果已成了次要。不过,这不代表吉列尔斯在普罗科菲耶夫《第三钢琴奏鸣曲》或柴科夫斯基《第二钢琴协奏曲》的速度上有所让步,只是快速乐章的基础更加稳固,所有跳跃乐段的活力都在吉列尔斯的掌握之内。本世纪几乎没有钢琴家像吉列尔斯般,能够以如此明的观点弹奏出乐曲的结构。在柴科夫斯基《第二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的装饰奏里,吉列尔斯的和弦结构是多么自然。 吉列尔斯的柴科夫斯基《第二钢琴协奏曲》采用西洛季改编版,音乐内涵比四年前弹奏普罗科菲耶夫《三个橘子之爱》里《进行曲》场景时敲击键盘的手法更高深。或许在1968年到1972年间(也就是这个录音的录制时间),吉列尔斯对音乐的“感官性”与“精神性”有了全然不同的看法。不过有人会发现,这个过程中间的变化性其实很大,因此这样武断的说法非常危险。本套专辑最后一首乐曲是由西洛季改编自巴赫作品的《b小调前奏曲》。这是吉列尔斯在1961年的音乐会现场实况录音,他的演出彷佛不属于这个尘世。古诺《圣母颂》也是以这首前奏曲为创作蓝本,在本系列第97辑《怀森伯格》专辑中,有兴趣的人可以听听怀森伯格如何以更快的速度弹奏这首曲子。
--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