妮寇拉·本内德蒂《巴洛克》

妮寇拉·本内德蒂《巴洛克》

这张专辑是苏格兰裔意大利小提琴家妮寇拉·本内德蒂与本内德蒂巴洛克乐团携手,2020年12月在伦敦录制的。她给专辑起了个简洁明了的名字《巴洛克》。妮寇拉·本内德蒂说:“演奏这些音乐的挑战在于要做到极致,还要有做到极致的勇气。”她表示,在十八世纪的威尼斯、那不勒斯和罗马,热烈、激情和美是世俗和宗教音乐的基石,在那个画家、作曲家和建筑师们把想象力推至极限的年代,巴洛克音乐代表着一种“表达的放纵”。 而制作巴洛克音乐专辑的另一大挑战,在于如何从汗牛充栋的作品中选出合适的曲目。在妮寇拉·本内德蒂看来,如果要纪念十八世纪音乐,那一定少不了维瓦尔第的作品,这位伟大的意大利作曲家创作了超过500首小提琴协奏曲。“你真的要听好多作品!”妮寇拉·本内德蒂说:“我热爱维瓦尔第,为了准备这张专辑,我听了几百首他写作的协奏曲。” 维瓦尔第写了很多D大调协奏曲,他总是会以一种很明快的方式使用这个调式,妮寇拉·本内德蒂介绍其中一首:“《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RV 211》采用了典型的三乐章形式,第二乐章很有亲密氛围,第三乐章则更有追逐感,有很多奔驰的十六分音符,更加轻盈、富于技巧。”在《b小调小提琴协奏曲, RV 386》中,维瓦尔第写了很多装饰音、琶音和模进,包括反复快速的十六分音符,“但第一乐章里距离结束一分钟左右的时候,时间似乎停止了。然后,突然之间,我们闯进了一个最戏剧化、最激烈的音乐与鼓点共同构成的世界,几乎有种流行乐的感觉。” 另一首《降B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RV 583》,妮寇拉·本内德蒂曾听过意大利小提琴家朱里亚诺.卡米诺拉演奏的录音,她感慨:“我觉得自己无法达到他的水平,但我真的尽力了。我打心底里喜爱这个乐章。它基本上是主题与变奏的形式,但美妙绝伦,犹如来自天使灵魂的声音。” 为妮寇拉·本内德蒂伴奏的是英国最优秀的古乐器演奏家组成的精英队伍,包括来自启蒙时代交响乐团的卡蒂·德布雷采尼与马太·特鲁斯科特、负责低音部的著名鲁特琴演奏家伊丽莎白·肯尼与羽管鍵琴演奏家史蒂文·迪瓦恩,这些音乐家们为作品的织体带来了旺盛的生命力。“与他们一起演奏让我获益匪浅。”妮寇拉·本内德蒂说:“他们把自己与各个团体合作的经验带进了这张专辑。”我们可以相信,这样的合作体验必将汇集成一张各种音乐理念交汇碰撞、精彩纷呈的专辑。
节目(11)
批量下载
加载更多
主播信息
Love_small_cat

Love_small_cat

小喵陪你听古典 聆听美妙旋律、感受艺术真谛
关注
巴伦博伊姆《钢琴独奏录音辑》
78
这套合辑是为庆祝钢琴大师巴伦博伊姆75岁生日而发行的。毫无疑问地,巴伦博伊姆是我们这个时代里,最有音乐天赋、资质最高、底蕴最深的音乐巨人之一。1942年出生于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家族是来自俄裔犹太移民,到巴伦博伊姆是第三代,因时代因素阿根廷当时是全世界犹太移民第三多的国家。巴伦博伊姆5岁随父亲习琴,7岁就在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初次登台演出,音乐神童声名远播。1954年才12岁便获邀前往欧洲,在维也纳、萨尔兹堡等地举办独奏会,更差点在晚年的富特文格勒指挥之下与柏林爱乐乐团合作。 1960、70年代青年才俊的巴伦博伊姆是当红的炸子鸡,与杰奎琳·杜普蕾的情史更是羡煞众人。琴艺了得的的他逐渐将触角伸到指挥界,在世界各大音乐重镇密集曝光。70年代中期,巴伦博伊姆开始指挥世界重要乐团,1975年巴伦博伊姆接下索尔蒂之棒成为巴黎交响乐团首席指挥,开启乐团编制内的长任指挥工作,1991年再度接下索尔蒂的位置继任芝加哥交响乐团首席指挥,1992年担任柏林国立歌剧院艺术总监至今,也曾两度指挥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更经常被邀请前往拜鲁特指挥瓦格纳音乐季,目前巴伦博伊姆也是史卡拉歌剧院音乐总监。 即便巴伦博伊姆在指挥台上的成就无数,他始终未曾忘情钢琴演奏事业,直到目前仍经常演出钢琴独奏会或协奏曲,是当今乐界少数真正能同时得意于指挥台与钢琴独奏事业的音乐家。
梅纽因《舒曼、圣-桑·第三小提琴协奏曲》
28
这张专辑收录了小提琴家梅纽因演奏的两部小提琴协奏曲:1、与巴比罗利指挥的纽约爱乐乐团合作,演奏舒曼《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1938年录制;2、与普雷指挥的伦敦交响乐团合作,演奏圣-桑《第三小提琴协奏曲》,1953年录制。 舒曼《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无编号,作于1853年,1937年才被发现,1939年2月16日在伦敦由匈牙利籍女小提琴家耶利·德拉伊首演。此曲是舒曼唯一的一部小提琴协奏曲。 圣-桑《b小调第三小提琴协奏曲》作品61,作于1880年,为萨拉萨蒂而作。此曲以优美的旋律及近似古典协奏曲的牢固乐曲结构,成为圣-桑器乐作品最伟大的代表作之一。圣-桑自己对这部作品的介绍是“两山夹一湖”,第一、三乐章是激情的高山,第二乐章是平静的湖泊,非常优美,如歌的旋律宁静祥和。
帕克·德·路西亚《美国现场演奏》
36
这张专辑是帕克·德·路西亚1993年美国巡回演出的现场录音,音效最出色的一曲出自专辑的第2首,但其实除了此曲之外,其他各首音效也同样叫人叹为观止,由于录音电平特低,你只要开大音量,就可见到面前出现一个深阔的舞台、表演者的乐声与千百观众的动静,帕克·德·路西亚“弹指神功”式的吉他技巧、踏地声、掌声、喝彩声混合成为一个几可乱真的音乐场面。
APP内查看主播
大家都在听
妮寇拉·本内德蒂《巴洛克》
妮寇拉·本内德蒂《巴洛克》
这张专辑是苏格兰裔意大利小提琴家妮寇拉·本内德蒂与本内德蒂巴洛克乐团携手,2020年12月在伦敦录制的。她给专辑起了个简洁明了的名字《巴洛克》。妮寇拉·本内德蒂说:“演奏这些音乐的挑战在于要做到极致,还要有做到极致的勇气。”她表示,在十八世纪的威尼斯、那不勒斯和罗马,热烈、激情和美是世俗和宗教音乐的基石,在那个画家、作曲家和建筑师们把想象力推至极限的年代,巴洛克音乐代表着一种“表达的放纵”。 维瓦尔第写了很多D大调协奏曲,他总是会以一种很明快的方式使用这个调式,妮寇拉·本内德蒂介绍其中一首:“《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RV 211》采用了典型的三乐章形式,第二乐章很有亲密氛围,第三乐章则更有追逐感,有很多奔驰的十六分音符,更加轻盈、富于技巧。”在《b小调小提琴协奏曲, RV 386》中,维瓦尔第写了很多装饰音、琶音和模进,包括反复快速的十六分音符,“但第一乐章里距离结束一分钟左右的时候,时间似乎停止了。然后,突然之间,我们闯进了一个最戏剧化、最激烈的音乐与鼓点共同构成的世界,几乎有种流行乐的感觉。” 另一首《降B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RV 583》,妮寇拉·本内德蒂曾听过意大利小提琴家朱里亚诺.卡米诺拉演奏的录音,她感慨:“我觉得自己无法达到他的水平,但我真的尽力了。我打心底里喜爱这个乐章。它基本上是主题与变奏的形式,但美妙绝伦,犹如来自天使灵魂的声音。” 这张专辑除了展示维瓦尔第的四部小提琴协奏曲,还有另一位作曲家弗朗切斯科·吉米尼亚尼的《大协奏曲》(改编自阿尔坎格罗·科莱里创作的一组主题与变奏曲。“很多学琴的年轻人都很喜欢科莱里的作品,”妮寇拉·本内德蒂说:“但吉米尼亚尼的版本会把你带向科莱里不曾达到的极端,远比原作更为大胆。” 《d小调大协奏曲, H.143 “佛利亚舞曲”》是根据一段历史悠久的低音和弦行进改编的主题与变奏,在低音基础上演奏的西班牙萨拉班德舞曲式,其主题有种非常晦暗的感觉,妮寇拉·本内德蒂难以抑制地称赞道:“吉米尼亚尼在这部作品里触碰了变奏曲的极限,再多走一步,它就无法被称为那段主题的变奏了。”
--
11
20世纪伟大指挥家《伊戈尔·马克维奇》
20世纪伟大指挥家《伊戈尔·马克维奇》
这张专辑是乌克兰指挥家伊戈尔·马克维奇的录音精选辑。参与演奏的乐团、合唱团:贝尔格莱德歌剧院合唱团、北德广播合唱团、法国国家广播交响乐团、拉慕鲁管弦乐团、伦敦交响乐团、新爱乐管弦乐团、北德广播交响乐团、西班牙广播电视交响乐团。 伊戈尔·马克维奇(Igor Markevitch,1912-1983)乌克兰指挥家、作曲家。他的音乐作品受斯特拉文斯基和普罗科菲耶夫的影响较大,有丰富的节奏和音色。在指挥方面,他特别擅长诠释斯特拉文斯基和柴科夫斯基、柏辽兹的作品。 这张专辑除了第四交响曲的演绎略有争议外,完全可列居最出色的柴科夫斯基交响曲全集之一,至少能与著名的穆拉文斯基版本相媲美.另一项发现是马凯维奇指挥爱乐管弦乐团的《春之祭》,其粗犷的野性使这一录音成为同一曲目的最优秀版本之一。马凯维奇指挥的柴科夫斯基给我印象最深的一点就是他棒下的伦敦交响乐团完全是像一个俄罗斯乐团在演奏。伦敦交响乐团平时那种温和、醇厚的声音在这里不再出现,有的却是弦乐声部锉磨声般的重音和铜管声部几乎达到极限的音响。《曼弗雷德》交响曲的演奏充满了一种使人着魔的张力,即使在慢乐章中也未中断。这一慢乐章的演绎表达得极其强烈、紧凑,没有任何松懈之处;而末乐章更使人体会到一种野性的释放。 第二张CD中所有曲目的演绎都充满了一种狂热的张力,我发现我得不时地休息,听听别的指挥家的演奏来放松一下自己。马尔凯维奇的演绎有一个共性,那就是他似乎不是将管弦乐队中每件乐器的音色融合在一起,而是使它们对立起来互争高低。如他指挥的《大海》,这是一片永无宁静的狂怒之海,录音时麦克风与乐队很近,故音质有时达到失真的边缘。夏布里埃天真无暇的小曲《西班牙》在马凯维奇的棒下充满火热激情和光辉,虽迷人但有时让人喘不过气来,与西班牙指挥家阿塔乌尔弗·阿根塔微笑般的演绎大相径庭。很难令人相信马凯维奇的《达芙尼与克洛埃》比博尔特从容不迫的版本只短了30秒钟,但速度代表不了什么。在指挥《达芙尼与克洛埃》中的“日出”时,博尔特似乎是在赞叹这一奇观,并在这一美景中迷途不返,而马凯维奇则给人这样的感觉,那就是太阳仿佛是被他一手托起的!这个录音同样既迷人又累人。在这儿,德彪西、拉威尔同斯特拉文斯基的早期风格之相近再明显不过了。
29
15
汉斯·格拉夫《杜蒂耶·管弦乐作品辑》
汉斯·格拉夫《杜蒂耶·管弦乐作品辑》
这张专辑是汉斯·格拉夫指挥波尔多-阿基坦大区国家交响乐团,演奏亨利·杜蒂耶的三部管弦乐作品。汉斯·格拉夫执掌波尔多-阿基坦大区国家交响乐团长达6年,他与作曲家亨利·杜蒂耶一起合作,录制了全部管弦乐作品,是这些作品的权威诠释。 亨利·杜蒂耶(Henri Dutilleux,1916年1月22日-2013年5月22日)法国当代最杰出的作曲家之一,在当今国际乐坛上享有极高的声誉。他是现代作曲家中少有的既能被同行认可,又能被听众接受和赞赏的作曲家。 杜蒂耶生于法国曼恩-卢瓦尔省昂热,是一位活跃于二十世纪下半叶的法国古典音乐当代作曲家。他的作品既类似拉威尔、德彪西和鲁塞尔的风格,又有独自创作的风格融合两者,还使用序列音乐以及无调音乐来写作。他的作品数量不多,但都具有重要影响。 杜蒂耶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德彪西和拉威尔的法国传统,同时也受到了很多来自巴托克和斯特拉文斯基的影响,但他一向拒绝被归类到任何流派之中。杜蒂耶对于序列音乐的态度比较中庸,有时会吸取一部分技法到自己的作品,但有时也会指责部分序列主义者中的极端与偏执。事实上,杜蒂耶更多地是将早期作曲家的传统和二战后的那些新颖的作曲技术融会贯通,形成了一套他自己的东西。比如,他发明了一种“反向变奏曲”,其中主题不被直接呈示出来,而会在几次试探性的变奏后才被完整,缓慢地呈示。又比如,他从来不抗拒掺杂入一些爵士音乐的元素——除了常常使用切分音,我们还可以在他的第一交响曲中听到低音贝斯的沉重拨弦,他甚至表示过自己异常钟爱如莎拉·沃恩那样的爵士女伶和其他一些法国香颂歌手。 杜蒂耶的音乐受到过文学和艺术的诸多影响,比如梵高的画作,波德莱尔的诗篇和普鲁斯特的小说等等,特别是其中涉及到“记忆和时间”的段落。他的曾祖父康斯坦德就曾经是一名画家,和伟大的德拉克洛瓦及柯罗都是朋友,而他的外公尤利安.科斯祖尔是一名管风琴家,与作曲家福雷交往密切。杜蒂耶至今保留着家族的传统,与许多艺术家交朋友。 在对待自己的音乐时,杜蒂耶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完美主义者,至今只允许自己的一小部分作品出版,即便是那些已经出版了的乐谱,他都会修订和调整多次,以达到心目的理想境界。因此,至今可以购得的录音:两首交响曲、大提琴、小提琴协奏曲、弦乐四重奏《星夜》和《变化重复》等更是一再淬炼后的典范之作,经得起时间的挑剔。
--
14
希拉里·哈恩《巴黎》
希拉里·哈恩《巴黎》
这张专辑是小提琴家希拉里·哈恩与米柯·弗兰克指挥的法国广播爱乐乐团合作,于2019年录制的,收录了三位作曲家的作品,包括:肖松《音诗》、普罗科菲耶夫《第一小提琴协奏曲》、劳塔瓦拉《两首小夜曲》(为希拉里·哈恩所作)。其中由米柯·弗兰克委约芬兰作曲家劳塔瓦拉创作的《两首小夜曲》是全球首演;普罗科菲耶夫《第一小提琴协奏曲》1923年在巴黎首演。 希拉里·哈恩以这张专辑向巴黎这座城市(在她职业生涯中一直与她心心相印),及其丰富的文化遗产致敬。哈恩说:“巴黎是关于表现力的,关于情感的,关于城市感触和文化交汇的,无论对演奏者和听众都有某种启发性,并且一路可见巴黎式的痕迹,也是我职业生涯弧度的一个重要坐标。我从十几岁开始就不间断地在巴黎演奏,几乎每次在这里与乐队合作演出,都是与法国广播爱乐乐团。” 专辑《巴黎》的最初想法源于哈恩在2018/19乐季作为法国广播爱乐乐团驻团艺术家期间。2014年与弗兰克合作演出劳塔瓦拉的《小提琴协奏曲》后,她问指挥家,他的朋友和同乡劳塔瓦拉是否会考虑创作第二首协奏曲?弗兰克和劳塔瓦拉讨论后,有了创作一套小夜曲的想法,但因为劳塔瓦拉的健康状况不佳而没能立刻着手。2016年7月,作曲家87岁高龄去世,却解决了这个问题……当劳塔瓦拉的遗孀向米柯·弗兰克展示了为小提琴和乐队创作的一首美妙哀伤的近乎完整的小夜曲手稿时,他感到非常震惊。 哈恩回忆说:“米柯立刻意识到,这就是我们的作品。”法国广播爱乐乐团于是委托曾与劳塔瓦拉一起学习的芬兰著名作曲家Kalevi Aho完成这部作品的配器。“我们的录音来自2019年2月的世界首演,它以一种情绪化和尖锐的历史性演出成全了作曲家的创作生涯。在最后一个音符落下之后,米柯将乐谱举向空中,仿佛昭示着作曲家的在天之灵。” 在选择其他作品加入这张专辑时,哈恩挑了两部植根于巴黎的作品。哈恩将肖松的《音诗》描述为 “极富表现力的作品”,充满了强烈对比。“在某种程度上,我认为它是一种预示,是作曲家个人的安魂曲,但也是诸多欢乐的典礼。它描绘了最细微的差别和最夸张的姿态。”
11
6
20世纪伟大钢琴家《桑松·弗朗索瓦》
20世纪伟大钢琴家《桑松·弗朗索瓦》
这张专辑收录了桑松·弗朗索瓦的演奏录音,包括肖邦、莫扎特、巴赫、德彪西、拉威尔的钢琴独奏作品。弗朗索瓦所演奏的肖邦的不同作品风格迥异。《即兴曲》的演奏是那样的生动和鲜明,飘逸而富有表现力,staccato(断奏)的运用随心所欲。在Op.36中,他改变了leggiero(轻巧的)的速度;他的《幻想即兴曲》Op.66令人耳目一新,结尾部分完全是marcato(着重的),甚至不用踏板。他自作主张地删去了《第二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的重复段,八年后当他第二次录制这部作品时依然如此。这两个版本听起来惊人地相似,不过这个早先的录音在音色上圆润和丰满,流畅而清晰,技巧的表现也更为出色。他对于四首圆舞曲的演奏各有千秋,虽然听上去略显的老旧感,但就某种程度而言这正是那个时代法国学派的演奏风格。弗朗索瓦运用他非凡的技艺使《叙事曲》听上去是如此的令人不可思议,Op.23和Op.38他通过浓烈情感色彩来体现agitato(激动)和presto con fuoco(热情的急板)。相反,在后两曲中他表现得却是那样的平静和安祥。 在演奏他最擅长的德彪西的作品时,弗朗索瓦几乎难寻对手。他的老师Marquerite Long是德彪西的挚友,同时也是一位福雷作品的倡导者和诸多作品的首演者,手把手地将其演出的心得教给他。当提及德彪西时,他说:“我想没有人会比他更能制造梦幻,他能捕捉到镜子中一切虚幻的东西。”在他《L'isle joyeuse》或《Clair de Lune》的录音中,你能感到他的这种理解。弗朗索瓦对于Pour le piano中的托卡塔的演奏可谓登峰造极,技巧上无懈可击,乐曲的表达自始至终令人迷醉不已。他演奏的福雷作品同样色彩缤纷、优美且不缺乏力度。 当然,作为大师,舒曼的托卡塔应该在他的曲目范围内。然而,在本世纪五十年代,很少有法国演奏家去尝试普罗科菲耶夫的作品。除了浪漫主义的作品,拉威尔和普罗科菲耶夫也是弗朗索瓦的最爱。他在美国首演了的普罗科菲耶夫《第五钢琴协奏曲》,也许他想借此与他最敬仰的霍洛维兹比肩,他录制了这位俄罗斯作曲家的《托卡塔》和《第七钢琴奏鸣曲》。
--
29
茱莉亚·菲雪儿《俄罗斯小提琴协奏曲》
茱莉亚·菲雪儿《俄罗斯小提琴协奏曲》
这张专辑是小提琴家菲雪儿与克雷兹伯格指挥的俄罗斯国家管弦乐团合作,演奏三部俄罗斯作曲家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包括哈恰图良、普罗科菲耶夫、格拉祖诺夫的作品。 哈恰图良《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完成于1940年夏季,由传统的快-慢-快三个乐章构成,首尾两个乐章的基调是朝气蓬勃、快乐欢腾的,并贯穿着舞曲节奏。中间的慢板乐章抒情、沉思的、富有诗意,辉煌的提琴技巧与作品内容完全融合在一起,生机勃勃,十分感人。 普罗科菲耶夫《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作品19,构思始于1915年初,此曲可以归入青年普罗科菲耶夫的创作成就之列。作为一个革新者,他在这首作品中进行着很多大胆的尝试,首先,这里的乐章排列就很不一般:它不是通常的快—慢—快结构,其中的第一和第三乐章以温柔如歌的主题占优势,而当中的第二乐章不用传统的慢板,反而是快速度的逗弄和怪涎式的诙谐曲。还有,为了体现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对比的事物,例如,青年人的美丽幻想和对大自然的崇高、静观以同尖锐的怪诞形象相对置,作者悉心研究小提琴演奏的各种可能性,采用了一系列富有独创性和异乎寻常的技巧性效果,从抒情宽广的咏唱到令人头晕目眩的快速乐句和拨奏与用弓拉奏的复杂变换,从滑音到极度清晰(Marcato),从靠近琴马的特殊奏法(Ponticello)到清澈的泛音,所有这些引人入胜和富有诗意的技巧同清新的色彩效果的结合,使整个作品增添了不少魅力。 格拉祖诺夫《a小调小提琴协奏曲》作品82,作于1904年。此曲明显体现出作者后期创作的一些特征,它力求加深抒情的表达,开拓情绪饱满的旋律,同时也要求具备古典式的明晰风格。作者以高超的专业作曲手法加以处理,全曲结构严谨、形式洗练,旋律音调接近俄罗斯民歌。
19
9
大卫·奥伊斯特拉赫在布拉格(三)
大卫·奥伊斯特拉赫在布拉格(三)
这张专辑是小提琴家大卫·奥伊斯特拉赫在“布拉格之春”国际音乐节上的演出现场录音,收录了他与钢琴家列夫·奥伯林、布拉格广播交响乐团合作的三部室内乐作品。 德沃夏克《a小调小提琴协奏曲》作品53,作于1879年,为当时的著名小提琴家约阿希姆而作。此曲美丽的乐思、迷人的旋律以及赏心悦目的配器风格,都显示出独特的民族色彩。但小提琴声部因常具即兴演奏特点,乐曲结构近似狂想曲,三个乐章的比例似乎也不太平衡,第一乐章篇幅嫌短一些。 格里格《G大调第二小提琴奏鸣曲》作品13,完成于1867年7月,格里格仅用了三个星期的时间就完成了。他后来将这部作品献给了作曲家、指挥家、钢琴家约翰·斯文森。在经历了痛失挚友诺尔德拉克以及与挚爱的妮娜终成眷属这些人间的悲欢离合之后,作曲家体会到了来自身体上和心理上的痛苦。此时已不见了青春时期的那种单纯的无忧无虑的欢乐与冲动,取而代之的是用刚强而积极的态度去面对人生。特别是当格里格在接过了诺尔德拉克手中的那面挪威民族音乐艺术的大旗后,他便将身上肩负的这份重任化作了坚定的信念和无限的动力。在这部作品中,格里格大量的运用了挪威民族舞曲的因素,并且尝试着将挪威民族特有的斯普林格舞曲和欧洲圆舞曲的因素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突出了非凡的民族性,在创作上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丹麦著名作曲家加德在听完这部奏鸣曲后,曾激动地希望格里格在创作下一部奏鸣曲时,挪威味要少一些,而格里格对自己所选定的道路坚定不移,他表示:“正相反,教授先生,下一步挪威味要更多一些。”从这些不难看出,格里格已经真正开始成长为一名名副其实的民族主义音乐家。 格拉祖诺夫《a小调小提琴协奏曲》作品82,完成于1904年,献给小提琴家奥尔。此曲是格拉祖诺夫最广为人知的作品,从中可看到柴科夫斯基的影响。格拉祖诺夫以高超的专业作曲手法加以处理,全曲结构严谨,形式洗练,旋律音调接近俄罗斯民歌。
--
9
20世纪伟大指挥家《尼科莱·格洛凡诺夫》
20世纪伟大指挥家《尼科莱·格洛凡诺夫》
这张双CD专辑是苏联著名指挥家尼科莱·格洛凡诺夫的录音精选辑。参与演奏的乐团:莫斯科广播交响乐团。 尼科莱·格洛凡诺夫(Nikolai Golovanov,1891-1953)苏联最伟大的指挥家之一。格洛凡诺夫除了是著名的指挥家之外,也是著名钢琴家、教师和非常多产的作曲家。比起其它的指挥家,格洛凡诺夫的录音作品相当广,因而有“录音先锋”的封号,日本的季刊《Classic Press》以“俄罗斯怪物指挥者”来称呼他。 格洛凡诺夫在指挥的系谱学里,比较偏荷兰指挥家孟格堡的风格,其音乐是极致的浪漫,不负“怪物”之名。最后对这位非凡的指挥家下了这样的批注:“在格洛凡诺夫的音乐中,人们听到一个受复仇女神祝福,而被天使追逐的音乐人”。 第一张CD里头一首曲子是格拉祖诺夫的《第六交响曲》。整部曲子的强度呈渐弱的走势,琴弦拨动时闪耀的微微光芒,就如同粼粼日光。格洛凡诺夫在此又运用了他惯常的悬念表现手法和堪称一流的劈、砍式的令人兴奋的诠释方式,听觉上给人带来的那种震撼力就好比燃烧的油井。第二乐章是主旋律和变奏曲,尽管曲子的强度还是有所减弱,但依旧能感觉得到严格的控制。格洛凡诺夫极为自信,把主旋律与每一个变奏曲之间都划分得很清楚(共有7个变奏曲)。它们并不是单个地被联系在一起。第三首变奏曲是一首典型的欢快的谐谑曲,全曲精确无误与他指挥演奏的门德尔松的《仲夏夜之梦》中的谐谑曲别无二致。充溢着渴望的小间奏曲是一首芭蕾舞音乐(只有3分44秒)。历时9分37秒的终曲的开头有点像鲍罗丁《第二交响曲》的最后乐章,之后便发展进入到一种深沉、华丽、兴高采烈的氛围之中,使我想起了拉赫玛尼诺夫《第一交响曲》的终曲。就像李斯特的交响诗一样,格洛凡诺夫使它听起来比实际上的更加动听。
--
12
20世纪伟大指挥家《乔治·赛尔》
20世纪伟大指挥家《乔治·赛尔》
这张专辑是匈牙利指挥家乔治·赛尔的录音精选辑。参与演奏的乐团:克里夫兰交响乐团、科隆西德广播交响乐团、纽约爱乐乐团。 乔治·赛尔(George Szell,1897-1970)是一位十分全面的音乐指挥家,他在一生中曾指挥过各类体裁的大量作品,他不但精于指挥古典和浪漫主义的经典作品,对于现代主义作品,他也有着十分令人信服的演释能力,在其指挥生涯中,曾经指挥首演过利怕曼的歌剧《佩内洛普》和埃克的歌剧《爱尔兰的传奇》。赛尔的指挥曲目异常广泛,其中包括各个国家作曲家的优秀作品。 赛尔虽然是一位在匈牙利出生的指挥家,然而他却是在奥地利受的音乐教育,早年的艺术活动也主要是围绕着德奥地区而进行的,因此,赛尔实际上是一位很“德奥化”的指挥家,他在长期训练克利夫兰交响乐团时,也的确将那种严谨、精密和细腻的“欧化”风格带给了这个乐团,难怪后来克利夫兰交响乐团获得了“全美最具欧洲特点的乐团”和“精密的使人透不过气”的雅号,这些恐怕都是与赛尔的长期培养和个人风格的熏陶所分不开的。 赛尔在指挥风格上趋向于托斯卡尼尼开创的客观主义风格,他本人在排练和演出时也十分强调于忠实原作。在指挥时赛尔表现出了出奇的严谨和细腻,他在演释作品时,总是能够凭借着自己的敏锐的听力、良好的平衡感和果断的判断能力,将作品的织体层次勾划得异常清晰。赛尔的演释,具有十分恰到好处的完整感,在对于作品内容方面的揭示上,他也有着极其严整的逻辑性。因此,从这些方面的综合能力上看,赛尔的确是一位很全面的指挥大师。 赛尔作为接受德奥体系训练的指挥家,最善于指挥德奥风格的作品,实际上,他对德奥体系中各个风格的作曲家的作品,都有着非常精辟的理解和掌握,例如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瓦格纳、理查·施特劳斯和马勒等人的歌剧及交响乐作品,都是赛尔精致的节目单上的内容。
--
15
20世纪伟大钢琴家《拜伦·坚尼斯》
20世纪伟大钢琴家《拜伦·坚尼斯》
这张专辑收录了拜伦·坚尼斯的演奏录音,包括巴赫、贝多芬、肖邦、李斯特、舒伯特、勃拉姆斯的钢琴独奏作品。 拜伦·坚尼斯(Byron Janis,1928-)美国钢琴家。坚尼斯追求音色与表情,擅长演奏拉赫玛尼诺夫和普罗科菲耶夫的作品。 坚尼斯曲目跨及十九到二十世纪初:拉赫玛尼诺夫、普罗科菲耶夫和李斯特协奏曲,贝多芬和勃拉姆斯的奏鸣曲、舒伯特和舒曼的作品,但他还是对肖邦有着特殊的偏爱。除音乐本身外,坚尼斯本身的气质恐怕比音乐本身更能表达“肖邦”的特性。如同哈洛德·勋伯格所描述:“在舞台上,坚尼斯瘦长、几乎弱不禁风的样子,几乎马上唤起台下女性观众的母性怜爱本能,就像肖邦本人再现一样。等到他弹完一首《夜曲》 ,半数观众都猜想会有位乔治·桑从后台走出来,搀扶着他前往地中海静养。” 坚尼斯形容他和肖邦的关系为“灵魂交感”。坚尼斯阐述道:“肖邦对他的弟子说过许多次‘用你的灵魂去弹奏。’如果你想创造真正伟大的音乐,就必需得这么做。如同现实生活,你付出愈多,得到的回馈也愈多。有人害怕无保留的付出,但是对我来说,只有全心付出才能唤起最高的美感和表现这个世界的神秘。让灵魂充分歌唱是妙不可言的经验。如果技巧真能和自己想象力结合,然后呢,神奇的事就会发生。你可以称它为交感、出神入化、浑然物外……随便你。反正它就是‘音乐’,不再是钢琴、也不再是音乐家:此时音乐的境界早已超越这一切。” 坚尼斯相信他“确实和肖邦有些奇妙的因缘,最早是1955年在诺昂特巧遇阿萝蕾·桑(Aurore Lauth Sand) ,也就是乔治·桑的孙女。接着是他发现了四份肖邦从未发表过的手稿,然后又在法国电视台的电视节目中演出肖邦这个角色。”如同霍洛维兹一样,坚尼斯的特点在于优美的歌唱性。如同坚尼斯告诉学生:“你不是钢琴家,而是位歌唱家。当然你学的是这种乐器,但你其实是同时扮演歌唱家和伴奏两个角色。有很多年轻学生觉得怯于去‘唱 ’ 。以前肖邦就建议他的学生,常去听伟大声乐家演唱,你就知道怎么弹钢琴。”
--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