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Nutcracker- Scene and Grandfather's Dance

00:00
07:13
听完整版
主播信息
Love_small_cat

Love_small_cat

小喵陪你听古典 聆听美妙旋律、感受艺术真谛
关注
贝奴姆《布鲁克纳·第四交响曲》
--
《降E大调第四交响曲“浪漫”》作于1874年,是布鲁克纳在奥地利阿尔卑斯山区一个风景秀丽的小村中写成。并在1878-1880年间进行过多次修改,包括全部重写的谐谑曲及几乎全新的末乐章。事后布鲁克纳又为其冠名为“浪漫”。
拉威尔作品全集
14
莫里斯·拉威尔(Maurice Ravel, 1875.3.7-1937.12.28)法国著名作曲家、印象派作曲家的最杰出代表之一。 2012年12月28日是法国印象派作曲家拉威尔在巴黎辞世75周年的纪念日,特别推出这套录音史上首度发行的拉威尔作品全集,以纪念这位伟大的作曲家。 拉威尔是一位自我要求非常严格的作曲家,可惜1932年因为车祸造成脑部受伤,开始出现类似失语症和心不在焉的情形,当时他才五十七岁,但却因此无法创作,脑海中依然会浮现曲调旋律,但却无法据此写下来。五年后他为解决这问题,毅然接受脑部手术,却因此长眠不起。过世后,世人对他一生私事几乎一无所知,没人知道他和谁交往过,性向为何。据说他曾向女性小提琴家伊莲荷丹慕韩洁求婚,但他始终否认,只说自己唯一爱过的人是音乐。 因为拉威尔追求完美的个性和对音乐的热爱,许多作品都在完成后又被他毁弃。根据法国音乐学家马赛玛纳的收集统计,所留下的作品,总共85部,第一部是1888年的钢琴奏鸣曲乐章,但其乐谱已经遗失,因此真正有乐谱的第一部作品是同年的《格里格主题变奏曲》,第85部则是只留有草稿,于1932年写作的神剧《莫吉亚纳》。而真正完成的最后一部作品则是同年为电影而写,由男中低音演唱的三首联篇歌曲集《堂吉诃德的杜西妮亚》。
佩特伦科《苏克·阿兹拉伊尔交响曲》
--
这张专辑是基里尔·佩特伦科指挥柏林喜歌剧院管弦乐团,演奏约瑟夫·苏克《“死神阿兹拉伊尔”交响曲》。这是2004年现场演出的录音。 约瑟夫·苏克(Josef Suk,1874-1935)捷克作曲家、小提琴、中提琴演奏家。(捷克两个著名音乐家都叫这个名字,他们是祖孙,为了区分,一般把爷爷叫老苏克,孙子叫小苏克。)老苏克是安东·德沃夏克的学生和女婿。 1874年1月4日生于捷克的克来科维斯。早年从其父学习音乐。1885年入布拉格音乐学院学习小提琴和作曲。1892年夏毕业后又在学院停留多年,随德沃夏克学习室内乐和作曲,并成为其最得意的门生。同年他到德沃夏克在布拉格南部乡村维索加的别墅作客期间,与老师的女儿奥蒂丽娅深深相爱,并在1898年与她共结连理。 1891年苏克离开维索加后,即在无限思念和怀恋的心情下,创作了著名的小提琴独奏曲《小夜曲—爱之歌》,以寄托自己美好的回忆。因乐曲柔美而明朗,与他早前的一些情绪低沉、色彩黯淡的作品迥然不同。1894年12月25日他在布拉格音乐学院首次演奏这首曲子后,使他一举成名,奠定了他小提琴家和作曲家在捷克音乐史上的地位。 苏克的音乐生涯大致可分为3个部分,作为小提琴家,他是“捷克弦乐四重奏团”(初名为“波希米亚”)的创始人之一,并在1892-1933年间一直担任该乐队的第2小提琴手,演出了超过4,000场音乐会,曾到过许多国进行旅行访问和演出。他的演奏音色华美,表达含蓄、变化多端,演奏技巧极其丰富,以精湛的艺术表现力,将小提琴高贵典雅的气质发挥到了极致。1922年起任布拉格音乐学院作曲教授,后任院长。作为作曲家,他自《爱之歌》后就受到世人的注目。尽管他喜欢室内乐,但最受欢迎的还是他的管弦乐队作品。 苏克的第二交响曲《死神阿兹拉伊尔》是为悼念亡妻而作。1905年德沃夏克去世后不久,奥蒂丽娅也相继离去,这给他很大的打击。全曲情绪哀婉,富悲剧性。该部作品的创作几乎经过了30年,反映了他深刻的内心痛苦和斗争。而作为教育家,他曾培养了包括博胡斯拉夫·马蒂努在内的30多位著名作曲家。1935年5月29日,他在布拉格附近的贝内绍夫去世,享年61岁。
APP内查看主播
大家都在听
巴伦博伊姆《钢琴独奏录音辑》
巴伦博伊姆《钢琴独奏录音辑》
这套合辑是为庆祝钢琴大师巴伦博伊姆75岁生日而发行的。毫无疑问地,巴伦博伊姆是我们这个时代里,最有音乐天赋、资质最高、底蕴最深的音乐巨人之一。1942年出生于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家族是来自俄裔犹太移民,到巴伦博伊姆是第三代,因时代因素阿根廷当时是全世界犹太移民第三多的国家。巴伦博伊姆5岁随父亲习琴,7岁就在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初次登台演出,音乐神童声名远播。1954年才12岁便获邀前往欧洲,在维也纳、萨尔兹堡等地举办独奏会,更差点在晚年的富特文格勒指挥之下与柏林爱乐乐团合作。 1960、70年代青年才俊的巴伦博伊姆是当红的炸子鸡,与杰奎琳·杜普蕾的情史更是羡煞众人。琴艺了得的的他逐渐将触角伸到指挥界,在世界各大音乐重镇密集曝光。70年代中期,巴伦博伊姆开始指挥世界重要乐团,1975年巴伦博伊姆接下索尔蒂之棒成为巴黎交响乐团首席指挥,开启乐团编制内的长任指挥工作,1991年再度接下索尔蒂的位置继任芝加哥交响乐团首席指挥,1992年担任柏林国立歌剧院艺术总监至今,也曾两度指挥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更经常被邀请前往拜鲁特指挥瓦格纳音乐季,目前巴伦博伊姆也是史卡拉歌剧院音乐总监。 即便巴伦博伊姆在指挥台上的成就无数,他始终未曾忘情钢琴演奏事业,直到目前仍经常演出钢琴独奏会或协奏曲,是当今乐界少数真正能同时得意于指挥台与钢琴独奏事业的音乐家。
193
434
亚当·拉罗姆《勃拉姆斯·钢琴小品辑》
亚当·拉罗姆《勃拉姆斯·钢琴小品辑》
这张专辑是法国钢琴家亚当·拉罗姆演奏勃拉姆斯的几部《钢琴小品》,包括《为原创主题而作的变奏曲》作品21之1、《钢琴小品集》作品76、《狂想曲》作品79、《间奏曲》作品117。 勃拉姆斯晚年的创作删繁就简,以钢琴小品的方式,继续为克拉拉·舒曼谱曲,抒发隐秘的爱慕。这种私密的爱慕早在他盛年大作品的慢板乐章中其实也能略窥一二,而在《间奏曲》作品117中更得到充分的展现。 勃拉姆斯的传记里提到,一直致力于推广勃拉姆斯作品的克拉拉曾致信道歉,因为身体状况已经无法继续胜任勃拉姆斯的大作品,或许这也是勃拉姆斯晚年专注小品的原因之一? 勃拉姆斯将三首行板风格的《间奏曲》放在一起,打破了通常组曲在速度上的对比习惯,选择一步步向内延伸,将私密的心理感受充分展现。虽然作曲家本人谱上写的是《间奏曲》,自己对出版社却声称这是“三首悲伤的摇篮曲”,但实际上除了第一首还带有些许摇篮曲的特征,二三首和传统摇篮曲的风格还是相差很远的,特别是第三首甚至采用了四二拍。明显勃拉姆斯已经不在意传统对体裁的定义,也不再是在音乐层面上追求自我实现的野心和抱负,或者继承前人的“历史使命”,而只剩下对恋人纯粹的爱,还有为之半生未见的无可奈何。
60
14
评论(0条)
快来抢沙发吧!
打开蜻蜓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