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Liszt- Le Rossignol after the Song by Alyabyev

00:00
04:51
听完整版
主播信息
Love_small_cat

Love_small_cat

小喵陪你听古典 聆听美妙旋律、感受艺术真谛
关注
拉威尔作品全集
--
莫里斯·拉威尔(Maurice Ravel, 1875.3.7-1937.12.28)法国著名作曲家、印象派作曲家的最杰出代表之一。 2012年12月28日是法国印象派作曲家拉威尔在巴黎辞世75周年的纪念日,特别推出这套录音史上首度发行的拉威尔作品全集,以纪念这位伟大的作曲家。 拉威尔是一位自我要求非常严格的作曲家,可惜1932年因为车祸造成脑部受伤,开始出现类似失语症和心不在焉的情形,当时他才五十七岁,但却因此无法创作,脑海中依然会浮现曲调旋律,但却无法据此写下来。五年后他为解决这问题,毅然接受脑部手术,却因此长眠不起。过世后,世人对他一生私事几乎一无所知,没人知道他和谁交往过,性向为何。据说他曾向女性小提琴家伊莲荷丹慕韩洁求婚,但他始终否认,只说自己唯一爱过的人是音乐。 因为拉威尔追求完美的个性和对音乐的热爱,许多作品都在完成后又被他毁弃。根据法国音乐学家马赛玛纳的收集统计,所留下的作品,总共85部,第一部是1888年的钢琴奏鸣曲乐章,但其乐谱已经遗失,因此真正有乐谱的第一部作品是同年的《格里格主题变奏曲》,第85部则是只留有草稿,于1932年写作的神剧《莫吉亚纳》。而真正完成的最后一部作品则是同年为电影而写,由男中低音演唱的三首联篇歌曲集《堂吉诃德的杜西妮亚》。
诺灵顿《斯特拉文斯基·莫扎特·交响作品》
16
这张专辑是指挥家罗杰·诺灵顿爵士与萨尔兹堡学院室内乐团合作,1998年7月在萨尔兹堡音乐节演出的现场录音。曲目包括斯特拉文斯基《协奏舞曲》、莫扎特《D大调嬉游曲》、《第41交响曲》。 莫扎特《D大调嬉游曲》K136,作于1772年。 莫扎特《第41号交响曲“朱庇特”》K551,完成于1788年。此曲是莫扎特三大交响曲的压轴之作,其规模宏大、壮丽灿烂,在他众多杰出的作品中,堪称为最优秀的器乐曲作品。也是莫扎特发挥其作曲特色的代表作品,表现了莫扎特晚年娴熟的作曲技巧。此曲还是均衡对照的典范。朱庇特是罗马神话中最高的创造神之名,把它作为此曲的别名是十分相称的,但这并非莫扎特本人订的名称,而是后人加上的。
四位著名指挥家《莫扎特·大师音乐会》
35
这张专辑是由四位指挥大师演绎莫扎特的四部杰作。
APP内查看主播
大家都在听
阿巴多《莫扎特作品》
阿巴多《莫扎特作品》
这套5CD合辑收录了阿巴多指挥柏林爱乐乐团,演奏莫扎特作品的录音。包括进行曲、小夜曲、嬉游曲、交响曲、交响协奏曲、c小调弥撒等。 克劳迪奥·阿巴多(Claudio Abbado,1933-2014)当代著名的意大利指挥家,位列“20世纪十大指挥家”之列。1989年,阿巴多接替卡拉扬出任柏林爱乐乐团首席指挥。在卡拉扬之后接手柏林爱乐乐团是一件出力不讨好的差事——至少在“明星效应”上,这是一个无可企及的高度,继任者稍有闪失,就将身败名裂。然而,阿巴多沉稳内敛的性格成就了他。他内涵深厚、思虑深潜,当许多人都借助媒体的力量行销包装、名利双收的时候,阿巴多却逆向而行,赢得了世人对他的专业的尊重。 阿巴多接过了指挥棒,但卡拉扬时代的阴影仍然笼罩在他的头顶。卡拉扬是柏林爱乐乐团的统治者,他君临天下,唯我独尊,他与乐团的交流方式是单向度的,乐手对于他的一切,只能照单全收。而阿巴多并不这样。他似乎深谙这个时代的潮流,他似乎明白沟通才是最好的管理,于是阿巴多行事圆融,同乐团之间的相处非常和睦,在乐团的12年里,柏林爱乐这个世界顶级乐团可谓政通人和。阿巴多认为:“指挥应该理解并尊重个性与自己有别的演奏家或歌唱家,尤其是参与歌剧演出时,这一点更加重要,因为每个人对于一部作品,都会有自己的理解,而理解每个人不同的想法,并和他们进行沟通,就是指挥应尽的责任。” 阿巴多的指挥,集众家之所长,集名师之大成,以此揉成自己的指挥特点。他的指挥,具有鲜明的意大利风格,热情、明快、如歌、流利、敏锐,双手极富有魅力,眼睛里有音乐。 在这套录音中,阿巴多对于莫扎特音乐内在细节的掌握非常清晰而且一丝不苟,诠释重心明确,是非常难得体会到的莫扎特聆赏经验。柏林爱乐乐团的演奏精致洗练、技艺高超,对莫扎特作品的理解更是获得音乐界的一致赞扬。
47
62
鲍罗丁四重奏《俄罗斯作品精粹》
鲍罗丁四重奏《俄罗斯作品精粹》
这张专辑是鲍罗丁弦乐四重奏团演奏俄罗斯作曲家的著名室内乐作品。包括鲍罗丁、沙巴林、拉赫玛尼诺夫、普罗科菲耶夫、柴科夫斯基、格拉祖诺夫、斯特拉文斯基、肖斯塔科维奇等著名作曲家的作品,作为俄国老牌重奏团,鲍罗丁弦乐四重奏团非常擅长演奏这些俄罗斯风格的作品,他们的诠释风味纯正、驾轻就熟、精彩之至。 俄罗斯音乐壮阔宽广,带有颂歌风格。许多俄罗斯音乐作品,同一个主题音调由开始的沉静、略带忧郁的旋律,逐渐发展为壮阔、颂歌式具有英雄气质的旋律,体现出俄罗斯民族既热情奔放又浪漫抒情的双重性格;而开阔宽广、气宇轩昂、热烈奔放,则突出了俄罗斯民族的豪放性格。俄罗斯的音乐家们都有着强烈的民族意识,无论是哪个时期,抑或身处哪个国家,都从不背离俄罗斯音乐传统。 俄罗斯最伟大的作曲家是柴科夫斯基,他的作品中流淌着热情且又开放的情感,细腻而且婉转,蕴含古典风格而深受人民的喜欢。他的音乐最大的特点就是有特别强烈的感染力,每一个音符都充满了情感,并且带有一定的管弦乐的风格。这些都是对作曲家敏感忧郁的情绪的一种反映,在他多数的音乐中,都能够感受到民族文化的影响,他把西方交响乐与民族的文化巧妙的结合了一起。 二十世纪是旋律创作的一个多元化的时代,当时的苏联作曲家为了避开和古典主义、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语汇雷同,挖空心思寻找与众不同的新的旋律技法,如普罗科菲耶夫、斯特拉文斯基、肖斯塔科维奇等。但正是这种立足于民族音乐语汇和民族悲情主义艺术情感,并结合西方音乐潮流的核心因素就是一种创新。
25
23
李赫特《俄罗斯历史录音档案》(协奏曲辑)
李赫特《俄罗斯历史录音档案》(协奏曲辑)
这套专辑收录了俄罗斯钢琴巨匠斯维亚托斯拉夫·李赫特1952-1983年间在俄罗斯留下的珍贵历史录音。专辑收录李赫特演奏的钢琴协奏曲, 除了标准的音乐会曲目之外,还有一些新鲜的曲目,如弗朗克、布里顿、伯格和亨德米斯的作品。 著名指挥家如Evgeny Svetlanov、Kyril Kondrashin和最近去世的Rudolf Barshai(他最喜欢的指挥家)。 李赫特是20世纪最伟大的钢琴家之一,也是那个时代最独立、最神秘、最难以捉摸的艺术家之一。。他是个严厉的自我批评者,很少对自己的录音结果感到满意。他的批评常常包括指挥、制作人和音响工程师。 这些唱片通过他心爱的海顿、莫扎特、贝多芬(尽管他只录制了他的第一、三协奏曲以及三重奏协奏曲)和勃拉姆斯,捕捉了他从巴赫到布里顿的各种协奏曲。许多录音都是在商业发行之前录制的。这里的德沃夏克来自1966年,由Kondrashin指挥。著名的百代唱片公司与克雷伯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李赫特声称,他和克雷伯都不是在最佳状态。以作曲家指挥的布里顿协奏曲为例,这里的录音比著名的迪卡LP早3年。李赫特对此很不高兴,因为布里顿显然病了,而且是“他自己的影子”。勃拉姆斯2号和舒曼都来自指挥家的私人录音,乔治·乔治斯库在两首协奏曲中都担任指挥。李赫特自我批评的一个很好的例子可以在他对他后来的RCA芝加哥交响乐团/林斯多夫唱片的评论中找到。它赢得了格莱美奖。这组作品还包括李赫特喜爱的一些不太知名的作品——弗朗克的《精灵》和德沃夏克钢琴协奏曲。从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李赫特共演奏了25多次德沃夏克钢琴协奏曲。他比任何一位钢琴家都更努力地把这首曲子恢复到演奏曲目中去。
75
66
评论(0条)
快来抢沙发吧!
打开蜻蜓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