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8. Bach French Suite No.6 in E BWV817 - 3. Sarabande

00:00
03:05
听完整版
主播信息
Love_small_cat

Love_small_cat

小喵陪你听古典 聆听美妙旋律、感受艺术真谛
关注
贝奴姆《布鲁克纳·第四交响曲》
--
《降E大调第四交响曲“浪漫”》作于1874年,是布鲁克纳在奥地利阿尔卑斯山区一个风景秀丽的小村中写成。并在1878-1880年间进行过多次修改,包括全部重写的谐谑曲及几乎全新的末乐章。事后布鲁克纳又为其冠名为“浪漫”。
拉威尔作品全集
--
莫里斯·拉威尔(Maurice Ravel, 1875.3.7-1937.12.28)法国著名作曲家、印象派作曲家的最杰出代表之一。 2012年12月28日是法国印象派作曲家拉威尔在巴黎辞世75周年的纪念日,特别推出这套录音史上首度发行的拉威尔作品全集,以纪念这位伟大的作曲家。 拉威尔是一位自我要求非常严格的作曲家,可惜1932年因为车祸造成脑部受伤,开始出现类似失语症和心不在焉的情形,当时他才五十七岁,但却因此无法创作,脑海中依然会浮现曲调旋律,但却无法据此写下来。五年后他为解决这问题,毅然接受脑部手术,却因此长眠不起。过世后,世人对他一生私事几乎一无所知,没人知道他和谁交往过,性向为何。据说他曾向女性小提琴家伊莲荷丹慕韩洁求婚,但他始终否认,只说自己唯一爱过的人是音乐。 因为拉威尔追求完美的个性和对音乐的热爱,许多作品都在完成后又被他毁弃。根据法国音乐学家马赛玛纳的收集统计,所留下的作品,总共85部,第一部是1888年的钢琴奏鸣曲乐章,但其乐谱已经遗失,因此真正有乐谱的第一部作品是同年的《格里格主题变奏曲》,第85部则是只留有草稿,于1932年写作的神剧《莫吉亚纳》。而真正完成的最后一部作品则是同年为电影而写,由男中低音演唱的三首联篇歌曲集《堂吉诃德的杜西妮亚》。
佩特伦科《苏克·阿兹拉伊尔交响曲》
--
这张专辑是基里尔·佩特伦科指挥柏林喜歌剧院管弦乐团,演奏约瑟夫·苏克《“死神阿兹拉伊尔”交响曲》。这是2004年现场演出的录音。 约瑟夫·苏克(Josef Suk,1874-1935)捷克作曲家、小提琴、中提琴演奏家。(捷克两个著名音乐家都叫这个名字,他们是祖孙,为了区分,一般把爷爷叫老苏克,孙子叫小苏克。)老苏克是安东·德沃夏克的学生和女婿。 1874年1月4日生于捷克的克来科维斯。早年从其父学习音乐。1885年入布拉格音乐学院学习小提琴和作曲。1892年夏毕业后又在学院停留多年,随德沃夏克学习室内乐和作曲,并成为其最得意的门生。同年他到德沃夏克在布拉格南部乡村维索加的别墅作客期间,与老师的女儿奥蒂丽娅深深相爱,并在1898年与她共结连理。 1891年苏克离开维索加后,即在无限思念和怀恋的心情下,创作了著名的小提琴独奏曲《小夜曲—爱之歌》,以寄托自己美好的回忆。因乐曲柔美而明朗,与他早前的一些情绪低沉、色彩黯淡的作品迥然不同。1894年12月25日他在布拉格音乐学院首次演奏这首曲子后,使他一举成名,奠定了他小提琴家和作曲家在捷克音乐史上的地位。 苏克的音乐生涯大致可分为3个部分,作为小提琴家,他是“捷克弦乐四重奏团”(初名为“波希米亚”)的创始人之一,并在1892-1933年间一直担任该乐队的第2小提琴手,演出了超过4,000场音乐会,曾到过许多国进行旅行访问和演出。他的演奏音色华美,表达含蓄、变化多端,演奏技巧极其丰富,以精湛的艺术表现力,将小提琴高贵典雅的气质发挥到了极致。1922年起任布拉格音乐学院作曲教授,后任院长。作为作曲家,他自《爱之歌》后就受到世人的注目。尽管他喜欢室内乐,但最受欢迎的还是他的管弦乐队作品。 苏克的第二交响曲《死神阿兹拉伊尔》是为悼念亡妻而作。1905年德沃夏克去世后不久,奥蒂丽娅也相继离去,这给他很大的打击。全曲情绪哀婉,富悲剧性。该部作品的创作几乎经过了30年,反映了他深刻的内心痛苦和斗争。而作为教育家,他曾培养了包括博胡斯拉夫·马蒂努在内的30多位著名作曲家。1935年5月29日,他在布拉格附近的贝内绍夫去世,享年61岁。
APP内查看主播
大家都在听
20世纪伟大指挥家《保罗·克莱茨基》
20世纪伟大指挥家《保罗·克莱茨基》
这张专辑是波兰指挥家保罗·克莱茨基的录音精选辑。参与演奏的乐团:爱乐管弦乐团、皇家爱乐乐团、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法国国家广播交响乐团、以色列爱乐乐团、捷克爱乐乐团。保罗·克莱茨基(Paul Kletzki,1900年生于罗兹;1973年卒于英国利物浦)波兰出生的指挥家、小提琴家、作曲家(后入瑞士国籍)。克莱茨基明显不是那种以业余作曲为乐的大指挥家,而是一位选择以指挥营生的严肃作曲家。 这是一套精心策划的专辑,它所展示的这位指挥家的造诣今日似乎已被低估。这套唱片既体现了这位指挥家的优点,又体现了其缺点。2张CD每一张的主打曲目均是一部现场录制的著名交响曲:第一张是由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演奏的柴科夫斯基第五交响曲;第二张则是捷克爱乐乐团演奏的勃拉姆斯第四交响曲。这两部作品的录音无疑是最能吸引购买者的。 柴科夫斯基第五交响曲1967年5月录于慕尼黑。其第一和第二乐章属于顶极演绎,毫无瑕疵。乐曲开始时单簧管上的“命运动机”阴郁且充满恶兆,为整首作品恰如其分地奠定了一种昏暗的色调。其后随着音乐戏剧性的发展,克列茨基极具敏感性地控制着音乐的起伏,他不仅极好地把握了作品的整体结构,还同时注重音乐上的细节,这显然说明他对该作品已有很长时间的研究。也许有人会说这快板并非如同总谱所标明的“有活力的快板”,但克列茨基采用这种比标准略慢的速度是为了营造出一种累积的张力。
22
16
古尔德《巴赫·哥德堡变奏曲》
古尔德《巴赫·哥德堡变奏曲》
这张专辑是钢琴家古尔德1981年录制的巴赫《哥德堡变奏曲》。这个杰出的版本是古尔德中年后的第二次录音,他选择了一个更为深沉的速度来诠释,全曲耗时51分15秒。由于速度的减慢,声部层次得到更为清晰的展现,使音乐更具立体感。没有1955年首次录音版本的强烈力量和极具自由感,曲风更为柔和,具有深层的感染力。音乐评论家们认为此次录音更能体现古尔德的音乐理念,学者们也大都选择此版本来对作品进行分析研究。 总的来说这个录音版本是古尔德暮年时期更为深邃、从容的写照。对于巴赫的作品,绝大多数钢琴家会找一个倾向于传统的演绎方案,一旦成型便不再轻易尝试其他方式。古尔德不是这样,他赋予音乐各种可能性。就如同巴赫的音乐创作一样,从不满足于一层不变的单一模式,更不满足于绝对化的演奏方式。正如俄罗斯钢琴家霍洛维兹说的那样:“一个天才出众的器乐演奏家,在理解作品的范围内,每次演奏都应有重新创造的新鲜感。” 古尔德具有非凡的复调演奏能力,如果抛开手指控制不谈,这一定是源于其高度复杂又极端清晰的思维,就如同巴赫的创作风格源于他多变的创作思维一样,这是使听者感觉古尔德的音乐不同于其他演奏版本的根源。一直以来古尔德都对巴赫都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不会一味的遵照传统,而是通过对具体音乐形象的分析来决定如何演奏,从而真正达到理智思维和内心情感的结合。实际上用钢琴演奏的《歌德堡变奏曲》相对于过去来说已是一种与时俱进的革新,演奏本身也是演奏者通过理解后的二次创作,对于未脱离音乐本质的尝试是我们今天要提倡的。
22
32
阿妮雅·多尔夫曼《钢琴演奏辑》
阿妮雅·多尔夫曼《钢琴演奏辑》
这套合辑收录了钢琴家阿妮雅·多尔夫曼1939年至1959年间发行的全部专辑。2017年采用24位、192kHz技术,将原始模拟母带进行数码转制,声音效果非常理想,而且使用原版LP封面制作CD封面,历史感十足。合辑收录了阿妮雅·多尔夫曼与托斯卡尼尼的合作,包括1939年录制的罕见的贝多芬《合唱幻想曲》和1945年贝多芬《第一钢琴协奏曲》。 在曲目方面,涵盖了不多的几位作曲家:贝多芬、肖邦、格里格、梅诺蒂(只有一个中型作品)、门德尔松、舒曼、柴科夫斯基。可以看出,多尔夫曼最喜爱的作曲家是舒曼,她演奏的舒曼作品,拥有所有的技巧、诠释、音乐性、权威性。她演奏的门德尔松《无词歌》、柴科夫斯基《为年轻人而作》和《季节》都非常好,但缺乏一点点创新与新鲜感。 阿妮雅·多尔夫曼(Ania Dorfmann,1899年7月9日-1984年4月21日),俄罗斯裔美国钢琴家和教师,曾在纽约茱莉亚音乐学院任教多年,是托斯卡尼尼时代为数不多的女钢琴家中的第一位。阿妮雅·多尔夫曼是茱莉亚音乐学院最受尊敬的钢琴老师之一。这套合辑的发行,使她作为一名唱片演奏家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也终于得到了应有的回报。多尔夫曼是第一位与托斯卡尼尼合作的女性钢琴独奏者,他们1945年录制的贝多芬《第一钢琴协奏曲》具有历史意义,这标志着这位钢琴家录音的开始。
--
169
勃拉姆斯·双重协奏曲、舒曼·大提琴协奏曲
勃拉姆斯·双重协奏曲、舒曼·大提琴协奏曲
这张专辑收录了两部作品:1、大提琴家玛丽亚·柯丽洁与康斯坦丁指挥的爱尔兰国家交响乐团合作,演奏舒曼《大提琴协奏曲》;2、大提琴家玛丽亚·柯丽洁、小提琴家伊利亚·卡勒与康斯坦丁指挥的爱尔兰国家交响乐团合作,演奏勃拉姆斯《双重协奏曲》。 大提琴家玛丽亚·柯丽洁,先后师从斯塔克、罗斯特洛波维奇两位大提琴巨擘,却没有盲从盲信,时刻提醒自己不要与平庸为伍,这是她多年来恪守的信条。斯塔克教会了玛丽亚艺术的规范,而罗斯特洛波维奇则教会她如何打破规范,形成自己的理解和风格。她曾经扬言:“大部分当代大提琴家的演奏中没有灵魂,观众除了厌倦什么也得不到,连让人生气都不可能。如果一首乐曲的灵魂模糊不清我就拒绝演奏,不管它要表达什么高深的概念或者哲学。”玛丽亚·柯丽洁常有惊世骇俗之言,她曾经说过:“在这个被电脑和机器统治的时代,只有爱乐者才能拯救世界。” 舒曼《a小调大提琴协奏曲》作品129,作于1850年。当时舒曼就任杜塞道夫市音乐总监,精神也较为安定。舒曼对大提琴的音色甚感魅力,写出这首全曲充满浪漫的忧愁气氛的协奏曲。当时大提琴协奏曲并不很通俗,因此这首作品好像在舒曼生前不曾上演过。此曲有时与德沃夏克、海顿的大提琴协奏曲并称“3大大提琴协奏曲”,但在舞台上演奏的机会不很多。不过还是不失为大提琴的重要曲目。 勃拉姆斯《a小调双重协奏曲》作品102,作于1887年。由于它出色的创作和悦耳的旋律,成为了最著名的双重协奏曲之一。这是勃拉姆斯所创作的最后一部大部头的管弦乐作品,可以说是管弦乐创作最成熟阶段的作品。勃拉姆斯在这部作品中,充分展示了他的风格,那就是在浪漫主义的内容之中,求诸贝多芬等先贤,显现出典雅、深刻的古典主义气质。整部作品旋律优美,情绪跌宕起伏。
--
6
评论(0条)
快来抢沙发吧!
打开蜻蜓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