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如山回忆录—抗战时期的北平民间
18

齐如山回忆录—抗战时期的北平民间

齐如山(1877年-1962年),名宗康,字如山,河北高阳人,毕业于清代 同文馆 。 京剧理论家 、 民俗学家 、 实业家 。 (梅兰芳的京剧改革是在他的帮助下完成的!)齐如山于1915年9月被聘为 通俗教育研究会 戏曲股名誉会员,1915年10月31日,齐如山和 梅兰芳 合作的《 嫦娥奔月 》举行首演并反响热烈。 他1931年与梅兰芳、 余叔岩 等人组成北平国剧学会,1948年去了 中国台湾 。 齐如山一生致力于 中国京剧 的 理论建设 ,著有《 齐如山回忆录 》《 中国风俗丛谈 》等作品,他和梅兰芳合作的剧目被誉为“ 第二传统 ”的“ 古装新戏 ”。
节目(14)
批量下载
加载更多
主播信息
江南老刘——快变质的老腊肉

江南老刘——快变质的老腊肉

思想飘散,不知道该说点啥~
关注
民间鬼故事
19
民间鬼故事,口口相传。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在传播的时候,每个传播者都参与了创作!
老舍自传
--
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另有笔名絜青、鸿来、非我等。北京满族正红旗舒穆禄氏,祖籍辽宁辽阳,中国现代小说家、剧作家。因创作《龙须沟》,他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 老舍出生于1899年2月3日,在北京度过了贫困的童年。1924年去到英国伦敦大学担任讲师,并开始陆续发表小说《老张的哲学》等,开始他的创作生涯。1930年—1936年期间,老舍归国赴齐鲁大学任教,期间发表《猫城记》等长篇小说、出版短篇小说集,文风逐渐成熟。1937年,老舍南下,开始主持“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文协)工作,配合宣传发表了大量抗战题材的作品,如《火葬》《惶惑》等。1946年,老舍受邀去到美国游学宣讲,三年后回国,开始支持“北京市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文联)工作,并创作了大量反映新时代社会的作品。
南京血祭
929
作者:陈守梅 笔名:阿垅(1907—1967) “七月诗派”著名诗人,黄埔军校第十期步兵科毕业。他参加了淞沪会战。在一次敌机轰炸中,阿垅脸部受伤,不得不离开队伍治疗。 《南京血祭》原名《南京》,是阿垅写于1939年的报告文学体长篇小说,是一部有关南京大屠杀和南京保卫战的纪实作品。由于种种原因,该作品直到1987年12月才由人民文学出版社首次出版。该书是一部为南京之战雪耻的奇书。 作者以自己的参战经历写下了这部长篇纪实小说,是第一部纪实南京大屠杀和南京保卫战的史诗般的作品。这部充溢着血与火、悲愤与抗争的作品依然深深震撼着所有热爱和平的人民。《南京血祭》从全民抗战角度,正面描写中国军民浴血奋战,是当时的填补空白之作,也是对当时效力军国主义、美化侵略罪行、杀人不见血的日本“笔部队”的愤懑反击之作。 作者是以带血的写作向世界宣告:“我不相信,‘伟大的作品’不产生于中国,而出现于日本;不产生于抗战,而出现于侵略!”
APP内查看主播
大家都在听
是颓废还是辉煌:郁达夫作品的思想与艺术
是颓废还是辉煌:郁达夫作品的思想与艺术
郁达夫的创作风格受西方哲学思想影响,是伤感且颓废的,因而他被郭沫若等学者称为颓废主义的代表人物。在郁达夫创作的第一部代表作小说《沉沦》之中,这种颓废色彩就开始流露,此后问世的作品中,表达的颓废色彩愈来愈明显。颓废在现代汉语中被定义为:衰败、伤感、堕落以至绝望,但正是因为这种伤感和颓废到绝望的状态,作者才能释放自身消极、压抑的情绪。在释放压抑的过程中,将自身的颓废色彩完全表达出来,并施加在笔下的主人公身上,刻画出许多典型的颓废主义人物形象,同时也展现出一种艺术美——颓废美。纵观文学艺术的发展长河,这样一种美被普遍认为是由一种消极、伤感、堕落的颓废情绪发展而来的,大多学者之所以否认颓废美的艺术价值与美学价值,是因为他们忽略了颓废表面下所蕴含的实质性价值。所以笔者以郁达夫小说中的颓废美学特色研究为题,阐述了对郁达夫小说颓废美的理解,分析了郁达夫的颓废生活及审美倾向,探讨了作品中颓废意识下所表现的对女性的畸形迷恋,颓废美中的冲突与与挣扎,以及对这一研究论域的展望。引入了自西方现代文学以来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重要话题——颓废美是什么?并对这一话题进行全方位的论述与解释,将作品中表达的颓废美展现出来。郁达夫笔下人物的颓废美成因众多:社会的黑暗、人生的苦楚与不幸、大革命的失败等等。因此,笔者在这里论述的颓废色彩,看似是扭曲且病态的颓废美,实际上并不是消极落后的,本质上是一种具有特殊力量的对抗精神,给当时的黑暗社会带来了积极影响。所以:颓废是表面,反抗才是实质。全面论述颓废美在消极的外壳包裹之下,向腐朽社会发出尖锐的反抗,真正展现出的现实意义与社会影响。
--
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