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版书【呼兰河传】国民灵魂改造的挽歌
14

公版书【呼兰河传】国民灵魂改造的挽歌

萧红:一个漂泊的灵魂 《呼兰河传》是萧红的巅峰之作,被视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中文长篇小说之一。 ◆矛盾(作家)说,“萧红写《呼兰河传》的时候,心境是寂寞的。” ◆胡风(诗人):她写的都是生活,她的人物是从生活里提炼出来的,活的。不管是悲是喜都能使我们产生共鸣,好像我们都很熟悉似的。……她是凭个人的天才和感觉在创作。 ◆顾彬(德国汉学家)说,“让人称奇和赞叹的是,一位英年早逝的女作家在战争和艰难的个人生活环境下竟能有这样的成就。她的名声姗姗来迟。她在中国文学史上所占据的巨大分量只是在现在才清楚地显露出来……” ◆梁文道(作家),“《呼兰河传》在当时是非常的先锋,非常的前卫,是划时代的。 萧红以自己童年生活为线索,通过“我” —— 一个单纯幼稚的小姑娘的眼睛,为读者摄下了一幕幕人间景象。孩童眼中的世界,毫不雕饰,自然纯朴,却更能直入人心、发人深省。 萧红一直强调——我家是荒凉的。她生在一个地主家庭,身边的人热热闹闹地生活着,怎么会荒凉呢?看完整部《呼兰河传》就会明白,荒凉的不是物质上的贫穷,而是精神上的愚昧、无知和封闭固执。 也许你要说《呼兰河传》没有一个人物是积极性的。都是些甘愿做传统思想的奴隶而又自怨自艾的可怜虫,而作者对于他们的态度也不是单纯的。她不留情地鞭答他们,可是她又同情他们。 有讽刺,也有幽默,开始读时有轻松之感,然而愈读下去心头就会一点一点沉重起来。 “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何似,为什么这么悲凉。” 《呼兰河传》让我们感受到了 1.愚昧对人性的摧残 2.人在生死上的无力 3.最冷漠的莫过于从别人的悲惨中寻求原始的快感
节目(65)
批量下载
加载更多
主播信息
杜杜每日夜读

杜杜每日夜读

十年传媒人,痴迷读书,当我从书里汲取到营养,只想分享。 感恩相遇,好书慢慢读,关注我,一起读书。
关注
公版书【呼兰河传】国民灵魂改造的挽歌
14
萧红:一个漂泊的灵魂 《呼兰河传》是萧红的巅峰之作,被视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中文长篇小说之一。 ◆矛盾(作家)说,“萧红写《呼兰河传》的时候,心境是寂寞的。” ◆胡风(诗人):她写的都是生活,她的人物是从生活里提炼出来的,活的。不管是悲是喜都能使我们产生共鸣,好像我们都很熟悉似的。……她是凭个人的天才和感觉在创作。 ◆顾彬(德国汉学家)说,“让人称奇和赞叹的是,一位英年早逝的女作家在战争和艰难的个人生活环境下竟能有这样的成就。她的名声姗姗来迟。她在中国文学史上所占据的巨大分量只是在现在才清楚地显露出来……” ◆梁文道(作家),“《呼兰河传》在当时是非常的先锋,非常的前卫,是划时代的。 萧红以自己童年生活为线索,通过“我” —— 一个单纯幼稚的小姑娘的眼睛,为读者摄下了一幕幕人间景象。孩童眼中的世界,毫不雕饰,自然纯朴,却更能直入人心、发人深省。 萧红一直强调——我家是荒凉的。她生在一个地主家庭,身边的人热热闹闹地生活着,怎么会荒凉呢?看完整部《呼兰河传》就会明白,荒凉的不是物质上的贫穷,而是精神上的愚昧、无知和封闭固执。 也许你要说《呼兰河传》没有一个人物是积极性的。都是些甘愿做传统思想的奴隶而又自怨自艾的可怜虫,而作者对于他们的态度也不是单纯的。她不留情地鞭答他们,可是她又同情他们。 有讽刺,也有幽默,开始读时有轻松之感,然而愈读下去心头就会一点一点沉重起来。 “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何似,为什么这么悲凉。” 《呼兰河传》让我们感受到了 1.愚昧对人性的摧残 2.人在生死上的无力 3.最冷漠的莫过于从别人的悲惨中寻求原始的快感
每日夜读|人生大部分问题 书里都有答案
460
人生诸多难题,书中皆有答案。 自在读书 随得随出 自我疗愈 你也可以 个人成长|治愈陪伴 声明:此专辑音频均为读书笔记,不作商业用途,若有书籍侵权烦请联系主播删。
每日夜读
581
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读书随笔分享 有精华书摘,也有好书分享。 谢谢你喜欢我的声音, 每日夜读,伴你入梦。 感恩相遇!
APP内查看主播
大家都在听
四十自述
四十自述
"《四十自述》是胡适生前唯一亲笔撰写的自传,是中国现代传记文学的名篇。在本书中,胡适讲述了自己童年、少年与青年时代的人生经历,回顾了前四十年的心路历程,是胡适先生与自己的青少年时代进行的心灵对话。 从母亲的订婚、慈母的教育、三岁入塾、年仅十四岁就告别故里,到了号称十里洋场的上海,找寻生命的出路。从叫局吃花酒到醉酒打巡捕、闭门读书考上庚款留美、直至 “逼上梁山”的文学革命,完整地讲述了自己成长、学习与突破的根源与进程。当我们读到胡适描述寡母主持大家庭的艰难苦楚,胡适追怀她如何以“慈母兼任严父”的角色教诲自己的点滴,个中困顿辛酸的滋味,总能拨动我们的心弦。当我们读到胡适自述参与《竞业旬报》事业的段落,看他如何以笔为枪,以文字为弹药,向大清帝国“宣战”,也让我们想像他俨然是位留着辫子的革命党的风采。 胡适在当代中国学术、思想、舆论界都有重要贡献,在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影响力巨大。胡适的才华、思想、品德的形成都与他童年、少年与青年时期的成长与所受教育密不可分。 这部自传呈现了他40岁及以前的生活、思想与事业,也再现了他所处时代的社会风貌。他的家乡、他求学的上海、留学的美国、生活的北京,在此都有描述,这些成为了解20世纪上半叶中国学术、政治、舆论界的状况,民国时期文人中国梦的思路,当时知识分子寻求进步的轨迹的重要内容。 《四十自述》为读者打开的窗口多彩缤纷,不仅是瞭解少年胡适生命史的重要渠道,也对省思近代中国的变局,深具启发意义。"
775
47
一个人的西藏
一个人的西藏
张书清32岁的时候一个人进西藏了,开始了用车轮和孤胆丈量的独行之旅。历时三个月,走墨脱,上藏北,去山南,过阿里。 他遭遇了在藏北迷路、在珠峰下堵车、掉进帕羊河、在阿里高原车出故障并遇到狼等一系列意外。但在沿途部队和当地百姓的帮助下,终于安全到达狮泉河的传奇故事。 高原之行,令他原有的一些观念被彻底颠覆了。 微信读书2024年度top50好书。 作者黄汗青数易其稿,笔下的西藏画卷透过张书清独行时所见所闻而呈现。与绝美的高原风光相伴的是原著藏民,戍边的兵们,旅行者,商人,进行科考的地质大队,采矿人,货车司机、康巴汉子,中央美院的师生……他们淳朴,善良,坚忍,互助,勇敢,乐观。 此书让喜欢雪域高原、向往西藏的朋友可以更多地了解西藏的地形地貌、人文历史、风土人情,看到一个真实而清晰的西藏。 作者简介 黄汗青,当过兵,退休前在《深圳特区报》任记者、编辑。在西藏时结识了张书清,遂将他在西藏的所见所闻所遇所想写成《一个人的西藏》。著有《荒沟里的青春》《一个人的西藏》。 主播简介 FOX,新晋男主播,以儿童故事、第一人称的旁白播讲见长。作品《李尔王》《一个人的西藏》《群龙汇》《名人传》《影响力》《子夜诡话:民间故事》《大案》等。
1108
41
尼尔斯骑鹅旅行记
尼尔斯骑鹅旅行记
"《尼尔斯骑鹅旅行记》是一部杰出的成长小说、科普读物。书中,不爱学习、喜欢恶作剧的熊孩子尼尔斯因为捉弄小精灵而被施法变成了一个拇指大小的小人儿,以前不断被他欺负的动物们则在此时同仇敌忾,这让尼尔斯非常难堪。时值春日,家里的公鹅莫顿禁不住大雁们的呼唤想要跟随他们一起飞向北方,阴差阳错,尼尔斯骑在公鹅背上开始了一段南北往返横跨瑞典全境的长途旅行。   在这次奇异的旅行中,尼尔斯看到了自己祖国的旖旎风光,增长了许多见识,结识了不少朋友,听到了无数动人的传说,尼尔斯历尽艰辛,经受种种考验,精神意志和品质得到了锤炼。,并逐步改正孤僻、傲慢、自私自利等坏毛病。最后,他如愿地变回原形,回到了父母身边。返回家里的尼尔斯,变成了一个勇敢、机智、善良、乐于助人的大男孩。   这本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小说将动物与人、想象与现实交融于一体,情节曲折、场景丰富,语言清新,富于诗意,深受世界各国青少年读者的喜爱,并被改编为电影、戏剧等诸多艺术形式。 《尼尔斯骑鹅旅行记》迄今已被译成50余种文字,在瑞典,上自国王、首相,下至平民百姓,几乎每个人自幼都阅读过这本书,而很多读过这部作品的国外读者都会心存感激。199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大江健三郎在致答谢辞时,首先感谢《尼尔斯骑鹅旅行记》给他的童年带来了欢乐。先锋派作家马原在《阅读大师》中也谈到过此书对自己创作的深远影响。"
133
63
没有一种生活是可惜的/ 余华论人生与自我
没有一种生活是可惜的/ 余华论人生与自我
听余华讲述他和他的“文学白日梦” 主播推荐: 《活着》之后,余华再论人生与自我 回顾与思考三十余年创作历程 从文学到社会,从过去到未来 身处荒诞的世界 我们都该读读余华 走进他的“文学白日梦”! 余华写给每一个孤独的行路人,在孤独中照见自我,与丰盈的灵魂相遇;超越荒诞,抵达真实。 这位中国作家获得了应有的国际声誉。 ——美国《时代》周刊 余华可以说是现代中国的巴尔扎克。 ——法国《世界报》 内容简介: 如果说余华的小说是享誉世界的伟大作品,那么散文则更加体现了他的艺术思想,最接近现实生活中的余华。本书是余华的散文作品集。分为“一个记忆回来了” “文学•音乐•旅行” “活着,为了讲述”三大章节,包含对往事的追忆与深思,对文学和音乐的独到见解,旅行中的所见所闻所感,以及对整个社会和历史的反省。正如余华所说:“这就是我的写作,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出发,经过政治、历史、经济、社会、体育、文化、情感、欲望、隐私等等,然后再回到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之中。” 作者简介: 余华,1960年4月出生,1983年开始写作。 主要作品有《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在细雨中呼喊》《兄弟》《第七天》。 作品被翻译成35种语言,在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等37个国家和地区出版。 曾获法国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法国国际信使外国小说奖,意大利朱塞佩•阿切尔比国际文学奖等荣誉。
324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