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世纪的披头士 ——威廉·伯德《羽管键琴幻想曲全集》

00:00
11:15
听完整版
主播信息
音乐爱好者Musiclover

音乐爱好者Musiclover

《音乐爱好者》杂志全新出品,音乐爱好者电台上线,带你走进与众不同的古典音乐世界,离高雅更近一点。
关注
让小魔王爱上音乐戏剧
45
您是否还在为家中孩子音乐培训在发愁?经验丰富的宝妈橙子帮您让家中小魔王爱上音乐戏剧!
跟着音乐去旅行
15
浮世三千,吾爱有三,日、月与卿。好想伴卿朝朝暮暮,看日升月降,看繁花秋林,看遍大千世界。
八卦音乐会
22
想走进音乐厅又因为不懂古典音乐而望而却步?“精分”木子带你轻松走进音乐厅,提升格调so easy!
APP内查看主播
大家都在听
拉贝克姐妹《斯特拉文斯基双钢琴作品》
拉贝克姐妹《斯特拉文斯基双钢琴作品》
这张专辑是钢琴家卡蒂雅·拉贝克、玛丽尔·拉贝克两姐妹在1982年、1987年录制的,收录了斯特拉文斯基的四部双钢琴作品。 自从童年时期,卡蒂雅·拉贝克和玛丽尔·拉贝克两姐妹便与音乐为伴,热衷于各类当代作曲家的作品,如柏辽兹、贝里奥、利盖蒂、梅西安等等。她们演奏的曲目非常广泛,虽然似乎相互对立,但她们确实同样能驾驭各类作曲家的作品,从巴赫、勃拉姆斯、李斯特、莫扎特、到斯特拉文斯基、格什温、勃恩斯坦,甚至武满彻、鲁托斯拉夫斯基以及现今的年轻作曲家。姐妹二人今年都已经60几岁,却依然活跃在世界音乐舞台上。 拉贝克姐妹出生在法国,从小学习音乐,1968年在巴黎音乐学院毕业后,开始演奏四手联弹和双钢琴作品。让她们真正成名的,是1980年录制的双钢琴版的《蓝色狂想曲》,这张唱片卖出了50多万张。拉贝克姐妹相差两岁,但看起来就像是一对双胞胎。姐妹俩个性迥异,姐姐卡蒂雅喜欢讲话讲个不停,热情活泼,妹妹玛丽尔则更优雅,经常半嚼着手指,显得沉静忧郁。就像她们的性格一样,在舞台上的时候,姐姐负责演奏华丽的高音部分,妹妹则甘当绿叶。在一次采访中,卡蒂雅笑着说:“没错,我喜欢演奏高音部分,但是有她(妹妹)在那里支撑着我,我感觉很自在。”
164
15
达涅拉·德·尼兹《亨德尔·咏叹调》
达涅拉·德·尼兹《亨德尔·咏叹调》
这张专辑收录了澳大利亚裔抒情女高音达涅拉·德·尼兹演唱的亨德尔咏叹调,是她的首张个人专辑。在这张专辑中,达涅拉·德·尼兹继续探索她对亨德尔声乐作品的热爱,演唱了一系列咏叹调,完美地展示了她的戏剧性、魅力和鲜活的声乐品质。亨德尔作品演奏专家威廉·克里斯蒂指挥法国繁盛艺术古乐团担任伴奏,这是一支屡获殊荣的乐团、也是古乐的积极推动者。专辑中既收录了亨德尔的著名作品,也收录了一些鲜为人知的作品。其中包括《朱利奥·塞萨雷》、《里纳尔多》、《塞梅尔》、《特塞奥》和《阿马迪吉》,以及很少表演的清唱剧《阿波罗与达芬》中的咏叹调。 达涅拉·德·尼兹是国际音乐节和歌剧院舞台上最受欢迎的花腔女高音歌唱家之一。她被《纽约时报》誉为“歌剧界最酷的女高音”,《歌剧新闻》则称她“不仅超凡,更是绝伦!”。达涅拉·德·尼兹掌握诸多不同的艺术风格,并对各种风格的作品均有着过人的处理,是纽约大都会歌剧院、巴黎国家歌剧院、维也纳国家歌剧院、德累斯顿森帕歌剧院舞台上极具号召力的明星。在达涅拉·德·尼兹美丽的外表下,蕴藏着一个强大的的内心小宇宙。作为一位歌剧演员出身的她,不仅唱起各种歌剧花腔咏叹调来不在话下,也要在音乐剧领域内施展一番拳脚,在各种音乐风格和唱法之间切换自如,堪称全能。 亨德尔是一位非常出色的声乐艺术家。他创作了许多非常独特的歌唱风格,包括女高音咏叹调。这种独特的演唱方式具有非常丰富的艺术性、非常丰富并且细致的情感,同时具有十分鲜明的意大利风格。除此之外,他还可以运用出多种方法来发挥出唱法中的优点。亨德尔的音乐作品不仅要求歌唱家掌握技巧,学会准确控制气氛,还需要考虑歌唱家的音乐表达能力和范围。亨德尔非常善于使用女高音的中档。女高音在学习亨德利的声乐作品时,必须掌握其独特的旋律风格和艺术风格。在演唱亨德尔的作品时,歌唱家要在演唱时带入本身最真挚的情感,表现的安静、放松式的去体会戏剧式的感受。
305
12
帕格尼尼、施波尔《小提琴协奏曲》
帕格尼尼、施波尔《小提琴协奏曲》
这张专辑是希拉里·哈恩与大植英次指挥的瑞典广播交响乐团合作,演奏帕格尼尼、施波尔的《小提琴协奏曲》。这对于这位不大喜欢炫技,一贯以冷静、沉稳见长的美女演奏家而言,无疑是一次挑战。 在热情如火的帕格尼尼《第一小提琴协奏曲》中,希拉里·哈恩依然选择以“轻描淡写”的手法来表现作品的音乐性,并注重精雕细琢的去刻画帕格尼尼的每一个音符,虽然不能说激情泛滥,但一些技巧复杂的乐段,经过她举重若轻的演奏,都呈现出强烈的歌唱性和活跃的即兴色彩。值得一提的是,在这张专辑中和哈恩合作的,是日裔指挥家大植英次指挥的瑞典广播交响乐团。录音中,他手下的乐团再次表现出火一般的热力和从容大度的气质,非常震慑人心。 帕格尼尼《D大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作品6,作于1811年。此曲原来是用降E大调写成,但为了减少小提琴演奏的难度,显现特殊效果,所以将乐器调高半音,并使用D大调乐谱,如同使用移调乐器一般。而如今无论是管弦乐或主奏小提琴,一般都是以D大调演奏。这首乐曲充分发挥了帕格尼尼独特的二重泛音或跳弓等艰难的技巧,是一首具有巨匠风格的精品协奏曲,曲中充满了意大利民间音乐的风格,展现出如歌般优美的旋律。但音乐本身并不特别深奥,没有复杂的和声,形式非常单纯。 施波尔《第八小提琴协奏曲》“歌唱场面”作品47,作于1816年。施波尔作为小提琴教育家、小提琴家、指挥家比作为作曲家还出名,他是小提琴腮托的发明者,又是第一个用指挥棒指挥的人。希拉里·哈恩对于这首冷僻曲目的演绎也可圈可点,节奏和力度的变化都充满弹性,音乐能量得以自由释放,又不会给你卖弄技巧之嫌。
467
6
卡尔·戴维斯《德利布》
卡尔·戴维斯《德利布》
这张专辑是卡尔·戴维斯指挥皇家爱乐乐团,演奏德利布的音乐作品。包括《希尔薇娅》芭蕾组曲、歌剧《拉克美》选段、歌剧《国王寻乐》、《葛蓓莉娅》选段。 德利布(Delibes,1836-1891年)法国作曲家。德利布最著名的作品都是和舞台剧有关,他先后共完成了超过20出的歌剧和轻歌剧和三出芭蕾舞剧,他也有创作艺术歌曲等作品,但室乐、管弦乐作品则近乎欠奉。当中以芭蕾舞剧《葛蓓莉娅》、《希尔薇娅》、歌剧《拉克美》为他的代表作。 1870年德利布最著名的舞剧《葛蓓莉亚》首次演出。该剧结构完整,世态风俗的描绘色彩丰富、抒情喜剧形象突出,充分表现了德利布优美典雅的风格。1876年他的第二部舞剧《希尔薇亚》首次演出,这是一部神话题材的作品。音乐主题贯穿发展,舞蹈造型鲜明。德利布一共创作了20余部歌剧,其中以《拉克美》与《国王如是说》最为著名。1883年他的歌剧《拉克美》首次上演,这部东方色彩浓郁、心理刻画细腻、充满戏剧性的歌剧至今仍在欧美歌剧院经常演出。 德利布的作品与法国民间音乐有着密切的联系,旋律流畅优美、管弦乐配器清澈秀丽,是雅俗共赏的精品,在各国颇为著名。他的舞剧音乐对欧洲芭蕾舞音乐的发展起了一定作用,柴科夫斯基等的舞剧音乐都深受其影响。此外,他还写有三十多首浪漫曲、歌曲以及一些合唱曲。 德利布于1881年起担任巴黎音乐学院的作曲教授,1884年被选为法兰西研究院院士。德利布的创作以戏剧音乐为主,而其中又以芭蕾音乐成就最高。他大胆创新,丰富了人民风俗描绘的色彩,扩充了心理刻画的传统手法,并发展了戏剧性的因素,使芭蕾音乐进一步交响化,被称为“芭蕾音乐之父”。
14
15
海菲兹《贝多芬、勃拉姆斯·小提琴协奏曲》
海菲兹《贝多芬、勃拉姆斯·小提琴协奏曲》
这张专辑收录同为1955年的2个录音:1、海菲兹与明希指挥的波士顿交响乐团合作,演奏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2、海菲兹与莱纳指挥的芝加哥交响乐团合作,演奏勃拉姆斯《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创作于1806年的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作品61与1877年至1878年间诞生的勃拉姆斯《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作品77有着许多的共通之处,首先,两位作曲家都将它们“安”在了一个比较便于小提琴演奏D大调,都运用了传统的快-慢-快的三乐章形式进行创作;此外,两部作品还有着相同的命运,在刚刚上演之时遭到了激烈的抨击,但幸运的是,它们之后均从众多作品中脱颖而出,成为了备受众人喜爱的作品,同时也成为了许多小提家用来权衡自己演奏水平的两部协奏曲。 海菲兹演奏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的技巧堪称完美,演奏时冷峻的外表后面是被帕尔曼形容为“tornado(龙卷风)”的感情。海菲兹在贝多芬的曲子上很“用情”,但是没有丝毫拖沓,表现的非常大气。银铃般似的音色准确性,以及他所赋予音乐的高贵姿态,令人印象深刻。这种对感性和理性的完美平衡,让海菲兹的演奏不可被超越。 海菲兹演奏勃拉姆斯《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真正完美体现了一种特质,没有拖泥带水、摒弃夸张滥情,稍快的速度和冷峻的音色,正如勃拉姆斯那严肃的面孔!而音符下面,情感却正炽烈地燃烧。海菲兹这种外冷内热的风格,极其适合诠释“古典其面、浪漫其心”的勃拉姆斯作品。
228
6
哈登伯格《四部著名小号协奏曲》
哈登伯格《四部著名小号协奏曲》
这张专辑是瑞典小号名家哈肯·哈登伯格(Hakan Hardenberger)与马里纳爵士率领的圣马丁室内乐团合作,演奏历史上最著名的四部小号协奏曲,包括胡梅尔、黑特尔、约翰·斯塔米茨、海顿的作品,其中对海顿协奏曲的演绎,获得企鹅三星带花最高评价。 小号在诸多铜管乐器中具有非凡的表现力,在巴洛克时期以及古典主义时期,有许多著名的作曲家以小号为主角谱写了不少优秀作品。由胡梅尔、海顿作曲的两首协奏曲,被公认为古典音乐历史上最伟大的两部小号与乐队作品。尤其是胡梅尔的《E大调协奏曲》,与大名鼎鼎的海顿《小号协奏曲》相比丝毫不显逊色,充满着古典主义时期特有的明朗、幽默以及优美气质。胡梅尔是与海顿、莫扎特同时期的奥地利作曲家,同时也是出色的钢琴演奏家、指挥家以及音乐教授。正是因为出于对海顿《小号协奏曲》的喜爱,从而在其影响下,胡梅尔于1803年12月8日在莱比锡完成了自己《降E大调小号协奏曲》。不过这首协奏曲后来被人们演奏时,都习惯于提高半个音,由此而变成了E大调。因为这样的话音色可以更明亮,演奏起来也更方便,容易产生好的演出效果。海顿是以当时改进的活塞型小号为基础,写下了自己传世的小号协奏曲。实际上胡梅尔也是这样,因此两部相继问世的作品在篇幅、风格等方面都有着许多相似的地方,被誉为古典小号作品中的一对姐妹花。不过胡梅尔的名声显然不如海顿那样显赫,所以他的这部协奏曲并没有取得应有的成功,作品沉寂了一百多年后直到1958年才由上世纪另一位优秀的小号独奏家Armando Ghitala进行了首演,并一举以作品本身出色的表现力获得了在古典音乐界应有的重要地位。
240
12
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莫扎特·交响协奏曲
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莫扎特·交响协奏曲
这张专辑收录了两部古典时期的杰作:1、小提琴家梅纽因担任独奏,与大卫·奥依斯特拉赫指挥的莫斯科爱乐乐团合作,演奏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2、奥依斯特拉赫父子担任小提琴、中提琴独奏,与梅纽因指挥的莫斯科爱乐乐团合作,演奏莫扎特《交响协奏曲》。这个录音是1963年9月28日在伦敦皇家阿尔伯特音乐厅录制的,是非常有趣的一个版本,由梅纽因与大卫·奥依斯特拉赫互相交换着担任独奏和协奏指挥,展示出这两位大师不但有高超的独奏水平,同时具备高深的指挥技能。 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作品61,作于1806年。此曲是贝多芬唯一的一部小提琴协奏曲,四大小提琴协奏曲之首,自古一直被誉为小提琴协奏曲之王。乐曲旋律柔美、格调高雅、规模宏大,颇具王者风范。 莫扎特《降E大调交响协奏曲》K364,作于1779年秋天。此曲是一部奇特而少见的作品,它是莫扎特为小提琴、中提琴与乐队创作的协奏曲,不过它与一般的协奏曲不同,它既是交响曲也是协奏曲,因为交响部分在一些段落是独立的,它并非担任协奏的角色。此曲介乎于交响曲和协奏曲之间,四件独奏管乐器与乐队展开竟奏,很像是巴罗克时期的大协奏曲。全曲共分三个乐章,是传统的快慢快结构,其中慢乐章的抒情方式是典型的莫扎特风格。听这部协奏曲,从几件独奏管乐器轻灵华丽的音乐里可以感受到莫扎特与乐手们的友谊,音乐里令人心荡神驰的浪漫气息使人联想到莫扎特那场毫无结果的恋爱游戏。
146
6
巴托克、格里格《小提琴奏鸣曲》
巴托克、格里格《小提琴奏鸣曲》
这张专辑是小提琴家薇尔德·弗朗与钢琴家米哈里·利菲茨合作,演奏巴托克、格里格、理查·施特劳斯的小提琴奏鸣曲。在这张专辑中,薇尔德·弗朗选了最难的曲目是巴托尔《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此曲当初是献给曼纽因,他灌录后,却很少有重量级的小提琴家敢尝试,原因是太艰难且吃力不讨好。即使巴托克的两部《小提琴协奏曲》都很受到小提琴家欢迎,这部《无伴奏奏鸣曲》因为音乐语言独特、再加上容易暴露出演奏家的弓法缺点,所以大家往往敬谢不敏,弗朗将此曲排在格里格非常浪漫、甜美的奏鸣曲之后,突显了两曲的时代语言强烈差异,但也更显示她对自己能让后者跟前者一样受到喜爱的信心。 而她的信心果然其来有自,不像梅纽因、甘乃迪等人,以较重的手法,在运弓时刻意保留了一种粗犷的冲击性音色,强调此曲的现代感,弗朗却是以像在处理巴赫无伴奏一样,每一个运弓都讲究优美的歌唱性,距离此曲问世半世纪后,第一次有演奏家大胆尝试不同的角度和方向来诠释此曲,让人印象深刻,也改变了对此曲的既有印象。 专辑中的格里格《小提琴奏鸣曲》,近年来几乎已被遗忘,让我们更忘了早在一九二八年时,这部作品曾是拉赫玛尼诺夫和克莱斯勒经常在舞台上合奏、甚至录了经典唱片的曲子,弗朗以挪威人的身份诠释此曲,也留下了让人难忘的旋律美。
313
10
评论(0条)
快来抢沙发吧!
打开蜻蜓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