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2. Symphony No.3 D200 - 2. Allegretto

00:00
03:37
听完整版
主播信息
Love_small_cat

Love_small_cat

小喵陪你听古典 聆听美妙旋律、感受艺术真谛
关注
佩特伦科《苏克·阿兹拉伊尔交响曲》
--
这张专辑是基里尔·佩特伦科指挥柏林喜歌剧院管弦乐团,演奏约瑟夫·苏克《“死神阿兹拉伊尔”交响曲》。这是2004年现场演出的录音。 约瑟夫·苏克(Josef Suk,1874-1935)捷克作曲家、小提琴、中提琴演奏家。(捷克两个著名音乐家都叫这个名字,他们是祖孙,为了区分,一般把爷爷叫老苏克,孙子叫小苏克。)老苏克是安东·德沃夏克的学生和女婿。 1874年1月4日生于捷克的克来科维斯。早年从其父学习音乐。1885年入布拉格音乐学院学习小提琴和作曲。1892年夏毕业后又在学院停留多年,随德沃夏克学习室内乐和作曲,并成为其最得意的门生。同年他到德沃夏克在布拉格南部乡村维索加的别墅作客期间,与老师的女儿奥蒂丽娅深深相爱,并在1898年与她共结连理。 1891年苏克离开维索加后,即在无限思念和怀恋的心情下,创作了著名的小提琴独奏曲《小夜曲—爱之歌》,以寄托自己美好的回忆。因乐曲柔美而明朗,与他早前的一些情绪低沉、色彩黯淡的作品迥然不同。1894年12月25日他在布拉格音乐学院首次演奏这首曲子后,使他一举成名,奠定了他小提琴家和作曲家在捷克音乐史上的地位。 苏克的音乐生涯大致可分为3个部分,作为小提琴家,他是“捷克弦乐四重奏团”(初名为“波希米亚”)的创始人之一,并在1892-1933年间一直担任该乐队的第2小提琴手,演出了超过4,000场音乐会,曾到过许多国进行旅行访问和演出。他的演奏音色华美,表达含蓄、变化多端,演奏技巧极其丰富,以精湛的艺术表现力,将小提琴高贵典雅的气质发挥到了极致。1922年起任布拉格音乐学院作曲教授,后任院长。作为作曲家,他自《爱之歌》后就受到世人的注目。尽管他喜欢室内乐,但最受欢迎的还是他的管弦乐队作品。 苏克的第二交响曲《死神阿兹拉伊尔》是为悼念亡妻而作。1905年德沃夏克去世后不久,奥蒂丽娅也相继离去,这给他很大的打击。全曲情绪哀婉,富悲剧性。该部作品的创作几乎经过了30年,反映了他深刻的内心痛苦和斗争。而作为教育家,他曾培养了包括博胡斯拉夫·马蒂努在内的30多位著名作曲家。1935年5月29日,他在布拉格附近的贝内绍夫去世,享年61岁。
拉威尔作品全集
--
莫里斯·拉威尔(Maurice Ravel, 1875.3.7-1937.12.28)法国著名作曲家、印象派作曲家的最杰出代表之一。 2012年12月28日是法国印象派作曲家拉威尔在巴黎辞世75周年的纪念日,特别推出这套录音史上首度发行的拉威尔作品全集,以纪念这位伟大的作曲家。 拉威尔是一位自我要求非常严格的作曲家,可惜1932年因为车祸造成脑部受伤,开始出现类似失语症和心不在焉的情形,当时他才五十七岁,但却因此无法创作,脑海中依然会浮现曲调旋律,但却无法据此写下来。五年后他为解决这问题,毅然接受脑部手术,却因此长眠不起。过世后,世人对他一生私事几乎一无所知,没人知道他和谁交往过,性向为何。据说他曾向女性小提琴家伊莲荷丹慕韩洁求婚,但他始终否认,只说自己唯一爱过的人是音乐。 因为拉威尔追求完美的个性和对音乐的热爱,许多作品都在完成后又被他毁弃。根据法国音乐学家马赛玛纳的收集统计,所留下的作品,总共85部,第一部是1888年的钢琴奏鸣曲乐章,但其乐谱已经遗失,因此真正有乐谱的第一部作品是同年的《格里格主题变奏曲》,第85部则是只留有草稿,于1932年写作的神剧《莫吉亚纳》。而真正完成的最后一部作品则是同年为电影而写,由男中低音演唱的三首联篇歌曲集《堂吉诃德的杜西妮亚》。
诺灵顿《斯特拉文斯基·莫扎特·交响作品》
16
这张专辑是指挥家罗杰·诺灵顿爵士与萨尔兹堡学院室内乐团合作,1998年7月在萨尔兹堡音乐节演出的现场录音。曲目包括斯特拉文斯基《协奏舞曲》、莫扎特《D大调嬉游曲》、《第41交响曲》。 莫扎特《D大调嬉游曲》K136,作于1772年。 莫扎特《第41号交响曲“朱庇特”》K551,完成于1788年。此曲是莫扎特三大交响曲的压轴之作,其规模宏大、壮丽灿烂,在他众多杰出的作品中,堪称为最优秀的器乐曲作品。也是莫扎特发挥其作曲特色的代表作品,表现了莫扎特晚年娴熟的作曲技巧。此曲还是均衡对照的典范。朱庇特是罗马神话中最高的创造神之名,把它作为此曲的别名是十分相称的,但这并非莫扎特本人订的名称,而是后人加上的。
APP内查看主播
大家都在听
布林·特菲尔《寂静的正午》
布林·特菲尔《寂静的正午》
这张专辑是低男中音歌唱家布林·特菲尔的英文歌曲辑。专辑内容丰富、富有想象力,从痛苦到幽默的情感贯穿其中,包含了情歌、民歌、海歌、饮酒歌和荒谬歌。将华丽的声音和高超的艺术相结合,是非常罕见的,这是布林这位有思想的艺术家,带给乐迷的精彩的曲目。 布林·特菲尔(Bryn Terfel,1965年11月9日)英国著名低男中音歌唱家、当今古典乐坛炙手可热的巨星。布林·特菲尔是属于全世界音乐舞台的歌唱艺术家,自从德国伟大男中音菲舍尔-迪斯考之后,能承继20世纪以来浪漫主义音乐传统、诗化的演唱风格的男中、低音确实很少。相对男高音歌唱家来说,男低音更难找。特菲尔演唱的曲目从巴洛克到舞台剧,无所不包,充满男性阳刚的磁性格外吸引人,再加上肥胖的身躯,难怪特菲尔会被称为是“性感大熊”。 国际著名音乐经理人、纽约大都会歌剧院总裁保罗.希克多夫就曾发出:“有杰出音乐才能和丰富舞台经验的男低音是歌剧演出中的支柱,没有沉厚的基石怎可让高音发出耀眼夺目的光彩?!正如他所期盼的那样,布林·特菲尔拥有所有男低音歌唱演员希望具备的优秀特质。而现在正是他年龄、声音、文化修养、舞台经验积累的最好时候,有机会迈进声乐歌剧界伟大艺术家行列的机会。
16
32
巴托克、格里格《小提琴奏鸣曲》
巴托克、格里格《小提琴奏鸣曲》
这张专辑是小提琴家薇尔德·弗朗与钢琴家米哈里·利菲茨合作,演奏巴托克、格里格、理查·施特劳斯的小提琴奏鸣曲。在这张专辑中,薇尔德·弗朗选了最难的曲目是巴托尔《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此曲当初是献给曼纽因,他灌录后,却很少有重量级的小提琴家敢尝试,原因是太艰难且吃力不讨好。即使巴托克的两部《小提琴协奏曲》都很受到小提琴家欢迎,这部《无伴奏奏鸣曲》因为音乐语言独特、再加上容易暴露出演奏家的弓法缺点,所以大家往往敬谢不敏,弗朗将此曲排在格里格非常浪漫、甜美的奏鸣曲之后,突显了两曲的时代语言强烈差异,但也更显示她对自己能让后者跟前者一样受到喜爱的信心。 而她的信心果然其来有自,不像梅纽因、甘乃迪等人,以较重的手法,在运弓时刻意保留了一种粗犷的冲击性音色,强调此曲的现代感,弗朗却是以像在处理巴赫无伴奏一样,每一个运弓都讲究优美的歌唱性,距离此曲问世半世纪后,第一次有演奏家大胆尝试不同的角度和方向来诠释此曲,让人印象深刻,也改变了对此曲的既有印象。 专辑中的格里格《小提琴奏鸣曲》,近年来几乎已被遗忘,让我们更忘了早在一九二八年时,这部作品曾是拉赫玛尼诺夫和克莱斯勒经常在舞台上合奏、甚至录了经典唱片的曲子,弗朗以挪威人的身份诠释此曲,也留下了让人难忘的旋律美。
--
10
美艺三重奏《1967-1974年录音》
美艺三重奏《1967-1974年录音》
这套4CD合辑收录了美艺钢琴三重奏1967-1974年间的演奏录音。曲目包括门德尔松、舒曼、肖邦、柴科夫斯基、斯美塔那、艾夫斯、肖斯塔科维奇的钢琴三重奏。 美艺三重奏(Beaux Arts Trio)堪称世界三重奏黄金组合、古典音乐三重奏的王者,在钢琴界的三重奏团中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美艺三重奏始终保持着自1955年创团以来的优秀传统,是大家公认的最杰出的三重奏团。美艺钢琴三重奏成立当年在汤格伍德的伯克郡音乐节上进行了首次公演,当年的创始团员是钢琴家梅纳海姆·普莱斯勒(Menahem Pressler)、大提琴家格林豪斯(Bernard Greenhouse)以及小提琴家吉列特(Daniel Guilet)。吉列特于1968年退休,由小提琴家柯恩(Isidore Cohen)接替。 究竟是什么使得美艺三重奏脱颖而出,超凡脱俗?“蒙特利尔之星”是这样回答的:“他们的奥秘在于他们精湛的技巧、天衣无缝的合作、默契的交流以及对音乐本身的领悟。三位音乐家具有独立的个性,但每个人都知道如何配合他人以使他们之间艺术上的合作达到一个统一的风格。”一些评论家声称“美艺三重奏是天才的组合”,并且认为:“美艺三重奏拥有一切——高水平的独奏技巧、三人之间的和谐一致、热忱、活力与自信。”在具体演奏风格上,《纽约邮报》认为:“音色是使美艺三重奏出类拔翠的特点之一。”在唱片界美艺三重奏团也是业绩不凡,有口皆碑。
--
52
评论(0条)
快来抢沙发吧!
打开蜻蜓 查看更多